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209:豫中会战之灵宝防御战-一(1/2)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百零九(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二十九)

豫中会战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牟、邙山头黄河防线战斗。日军以强大兵力强渡黄河,国军自然是守不住的,只能尽量给予杀伤。

第二阶段是许昌会战。日军以重兵闪电战方式,突然四面合围豫中战略要地许昌。我军吕公良师在许昌苦苦支持数日,最终几乎全军覆没。

第三阶段是向西大包抄作战。日军占领许昌以后,立即顺着叶洛公路,以坦克第3师团为先锋,出动重兵连续攻打郏县、临汝、登封、密县等地,目的是切断豫中嵩山地区汤恩伯集团的撤退路线,将其全部击溃歼灭。最终日军包抄比较成功,但汤恩伯仍然识破日军战略目的,提前应对,跳出了包围圈。日军豫中会战最大目标,也就是歼灭汤恩伯集团彻底失败。

第四阶段占领洛阳,占领豫西战略要地。日军大体占领豫中以后,立即四面合围洛阳,试图在这里同第一战区剩下的蒋鼎文集团决战,从而彻底打垮第一战区国军主力。但蒋鼎文头脑还算清醒,他果断放弃洛阳决战,留下武庭麟将军15军防御洛阳殿后,主力向豫西复杂山区撤退,准备后退决战。武庭麟和刘戡联手,在数倍日军围攻下在洛阳苦战21日,15军几乎伤亡殆尽,但为主力撤退和部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为灵宝战役的胜利获取了时间。

第五个阶段,就是今天说到的灵宝战役。灵宝战役中,国军在空军配合下,终于击溃疲惫不堪的3万进攻日军,干掉了第59旅团长木村千代太少将,迫使日军放弃占领潼关计划,全线溃败。

灵宝战役毫无疑问是一个胜仗,造成日军很大伤亡,还挂掉敌人一个少将。

有意思的是,灵宝战役在大陆历史却极为低调,一些战史中压根就没有这个战役。很多人,即便对抗战历史有些了解,却也不知道灵宝战役的存在。

因为灵宝战役被政府刻意低调宣传。

我们以往宣传的豫中会战是国军一触即溃,奔走逃命,被河南老百姓打得无处可逃。

那么,怎么来解释豫中会战最后的灵宝战役还打赢了,把日军旅团长都打死了?

这不是矛盾的吗?傻瓜也能看出来。

所以,既然篡改历史,就必须做戏做全套。

萨沙经常说,伪造历史的人不但卑鄙而且辛苦。辛苦在于,说一个谎就要用十个谎去圆。

早在豫中会战爆发之前,汤恩伯和他的部下王仲廉将军就提出后退决战的理论。也就是主力不要放在豫中平原,而是放在豫中嵩山地区和豫西的洛阳。如果日军只是小规模扫荡,主力可以从山区出击,攻击平原边缘的日军,如果打不动,则再退入山区,至少可以保住豫中大部分地区。

如果敌人不是小规模扫荡,而是出动重兵试图和我军决战,就应该果断放弃豫中。留下一部在豫中阻击消耗日军,主力则全部后退到豫西伏牛山去。在这些山地地形,我军战斗力等于增强一倍,日军战斗力则减弱很多,双方差距就拉近了。

况且日军经过豫中一系列骚扰作战和行军消耗,到了豫西已经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减,这时候就可以发动反攻,重创敌人。

现在看起来,汤恩伯的观点完全正确,但这样就等于基本放弃了豫中地区。

对于这个观点,蒋鼎文和蒋介石都不接受。于是,国军被迫将大部分力量放在豫中地区,还制定了许昌以西平原地区决战的计划。

结果,在决战之前,国军在平原地区绝对炮火劣势和日军重兵围攻下,甚至不能靠近许昌完成战役部署。而许昌的吕公良师虽用尽全力,最终仍然城破,吕公良将军战死。

更倒霉的是,日军随后全力包抄豫中的汤恩伯集团,汤虽提前一步转移避免厄运,但部队处于大撤退中,一二周内不能再战。

而豫西地区蒋鼎文主力也放弃洛阳撤退,等于20多万国军都在撤退,这就为日军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机会。日军此时追击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有战果的。

好在国民政府也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早在豫中会战打响之时,蒋介石就命令陕西的胡宗南第八战区,立即增援豫中。

胡宗南立即调动主力部队向东开进,这支生力军的到来彻底扭转了豫中会战的局面,也是灵宝战役胜利的功臣。

所谓灵宝战役,就是日军在占领洛阳后,向陕县、灵宝县(今天叫做灵宝市)地区的全力攻击,最终目的是占领陕西的门户潼关。

日军试图占领陕西已经有很多年了。日军高层很明白,想要占领四川打垮国民政府,无非两种方法。

第一,占领湖北省西部,然后沿着三峡向西攻击前进,打开三峡水路。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地形过于复杂,很多地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鄂西石牌会战日军的惨败,也标志了这条路走不通。

第二,占领陕西,然后沿着汉中南下攻打四川。相比来说,这条路较为合理,地形也没有那么夸张,还是有可能成功的。但前提是需要占领陕西省。

陕西省驻扎国军第八战区重兵,地形也不简单,如秦岭之类,占领该省不是容易的事情。

1942年,日军计划1年内从国内增兵23万,执行占领陕西然后攻打四川的5号计划。

随着中途岛和瓜岛的惨败,这场美梦瞬间结束。侵华日军被命令只允许以现有兵力保住现有地盘,根本不可能给你增兵20多万。

此次豫中会战中,日军又考虑占领陕西省门户潼关,为后续可能的攻击陕西省做准备。

潼关是陕西的战略要地,一旦潼关失守,日军行军100多公里就可以到达西安。潼关是必须坚守的,国军绝对不可能放弃。

此战中,灵宝是潼关的门户,战略是围绕着灵宝进行的。

灵宝县今天叫做灵宝市。它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灵宝县距离潼关70多公里,要占领潼关就必须首先打下灵宝。不过,这并不容易,最大的问题是地形。

灵宝的南面是小秦岭、崤山,北面是黄河。黄河是难以逾越的,日军如果进攻只能沿着陆地从东向西杀过来。南面的小秦岭、崤山地形复杂。仅仅灵宝县境内,就有大小山头3702座,大小沟岔9303条。这些山头很多断层山地,落差常常高达上百米。不用说,翻越这些山地是很困难,更别说还要作战。那么,可以预计的是日军会沿着原陇海铁路行军。那么,国军一定会在这一线重兵设防。

地形的优势可以增加国军的实力,双方实力相对均衡了。

对于灵宝地形的问题,日军高层也非常清楚。日军此战出动重兵,高达3万人。这3万人全部是生力军,也就是刚刚进入战场的部队。

日军的参战主力为:

第1军第69师团第59旅团,下辖5个步兵大队和炮兵,代号为地兵团,旅团长为本村千代太少将。该旅团在洛阳战役期间的5月9日,从洛阳西面强渡黄河,试图切断洛阳地区国军向西的公路撤退路线。因为对手是战斗力不强的川军,第59旅团作战比较顺利,11日就占领了战略要地渑池,14日又占领新安。

第1军独立混成第3旅团,下辖3个步兵大队和炮兵,代号为洋兵团,旅团长小原一明少将。该旅团同第59旅团一同渡河,11日经过激战才占领战略要地英豪,随后到处遭受阻击,13日到硖石隧道以西的张茅镇后就不再前进了。

第1军大同第26师团独立步兵第13联队长森冈信之丞大佐,下辖3个集成步兵大队(由独立步兵第1l、第12、第12联队抽出),代号为神兵团。

第63师团独立步兵第9旅团,旅团长长岭喜一少将,下辖3个步兵大队,代号为杉兵团。

坦克第3师团,以第17联队为基干编组的部队,代号为虎兵团。

另外还有第69师团主力,代号为天兵团。

这些日军总兵力约是3万多,由第1军司令官吉本贞一中将统一指挥。

吉本贞一是日本德岛县人,职业军人,从东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到陆军大学。他的资历很深,1933年12月调任步兵第68联队长,3年后提升为第五师团步兵第21旅团长,少将军衔。

1938年6月20日,他成为新设的第11军参谋长,协助冈村宁次司令官攻占武汉。1939年11月6日诺门坎事件后,调任关东军第二师团长,中将军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8月1日担任第1军司令官,驻山西太原。日军的军相当于中国的军区或者战区,第1军司令官在日军已经是位极人臣的最高职务了。

豫中会战打响后,吉本贞一奉命指挥3个旅团参战。吉本贞一的能力比较强,经验也丰富,当时已经57岁高龄,理论上应该退休了。他还是最强硬的军国主义分子,1年后日本投降,晋升为大将的吉本贞一自杀身亡。

这些部队中,除了坦克第3师团以外,多是刚刚参战,兵力基本没有损失,弹药补给充足,士气也高昂,战斗力很强。

这些部队在16日之前大体向西分别进攻或者驻守,形成洛阳的大包围圈。

直到5月17日,他们接到华北方面军的命令,务必占领陕县、灵宝,向潼关进攻,同时击溃第8战区赶来增援的部队。

为什么下达这样的命令?华北方面军得到情报:胡宗南第8战区先头部队,也就是李延年第34集团军第1军2个师(第1师和第8师),已经进入河南境内,正在向灵宝地区急行军,胡宗南也正在赶赴潼关。

胡宗南部一旦进入豫西,就会改变战场的局势,日军必须先发制人。

接到命令以后,吉本贞一中将命令各部立即攻击前进,务必占领陕县、灵宝。

北线第63师团独立混成第3旅团,也就是洋兵团,本来已经出发攻打陕县,接到命令后加快了行军速度。

17日晚上23点,独立混成第3旅团突袭陕县。陕县今天属于三门峡市,当年全县人口不过几万人,是个小地方。

该县驻扎着西北军第40军第106师的317团、中央军第57军第8师的23团,区区2个团的兵力。

这2个团都是经过急行军赶到陕县,没有携带重武器。在日军一个旅团重兵猛攻下,2个团奋力激战。

日军持强硬攻,于17日23点用火炮打垮了县城东北角阵地,冲入城内。国军并没有撤退,在县城中和日军激烈巷战。

在小小的陕县县城,守军和日军激烈肉搏,从23点打到18日早上8点。

此时,陕县南面出现日军数千增援部队,试图合围守军。陕县太小,不具备长期防御条件。

预计天亮以后,日军炮火轰炸将更为猛烈,日军人数也会增加一二倍,没必要死守瞎打。这2个团奉命于8点30分放弃陕县,向后方山地撤退。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