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梁元帝的“读书无用”论

“乘船过江陵,两岸闻泣声,不见梁元帝,唯有佛颂经。”

据说,这是金庸的长篇武侠小说《连城诀》中提到的一首没有列入《唐诗》里的唐诗。也有人说,金庸的原书中没有这首诗,它是电视剧编剧在改编过程中杜撰出来的。

诗是好诗。不过,纯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会发现一个问题:南北朝时期极度崇佛、吝佛的南梁皇帝乃是梁武帝萧衍,而非梁元帝萧绎。所以,个人觉得,不如把诗的最后一句“唯有佛颂经”改为“竹帛烟未消”。尽管不太押韵,但梁元帝萧绎作为一代帝王,在历史上做下的最为骇人听闻的事情就是:在西魏大军攻入梁都江陵时,命人将宫中的十四万卷藏书焚毁。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空前的灾难。那一天是公元555年正月初十(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甲寅),距今1461年。

在资讯爆炸的今天,十四万册书,不过是一本畅销书的销售量。最早的中国人,以刀为笔,将思想的火花,一笔一划雕刻在竹简木牍之上。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直到公元三到四世纪,纸才基本取代简、帛,成为书写工具。不过,在印刷术尚未发明的时代,书籍仍旧需要人工抄写。我们可以想见,这些书成书之难,很多都是现世仅存一卷,一旦被毁,便再也找不回来了。

梁元帝萧绎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他读书万卷,平生写下百余首诗歌,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还著有《金楼子》一书。萧绎亦嗜书如命,一生都在致力于搜集各种书籍,号称“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每当王朝稳定时期,统治者往往会致力于搜集散落民间的各种图书,集中珍藏在都城中。然而,自秦始皇焚书坑儒起,这些中国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就不断遭遇灾厄,每逢朝代更迭,都城中的图书就会如前朝一般,遭遇毁灭性的破坏。从王莽篡汉,到三国鼎立,到五胡乱华……所以,梁元帝萧绎在其国都江陵储藏的十四万册图书,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都是一笔极其昂贵的财富。

然而,公元554年,西魏大军南下,包围梁都江陵。

江陵,位于今天湖北省荆州市。它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却并不适合作为国都。因为,它的北面几乎无险可守,而且远离自东晋以来,南朝各届政权长期经营的政治中心——建康(今南京)。

萧绎能登上皇帝宝座,全赖“侯景之乱”,其父梁武帝萧衍和兄长简文帝萧纲先后死于乱臣侯景之手。萧绎于552年平定“侯景之乱”,在江陵称帝。之所以选择江陵为国都,仅仅是因为这里本来就是萧绎的根据地,在自己的地盘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权,能更好地对付自己的子侄兄弟。

如今,面对强悍的西魏大军,作为皇帝的萧绎却是一筹莫展,他不渡江南逃,退守建康;也不加强城防,积极调兵勤王;甚至西魏军兵临城下,他还组织大臣们讲解《老子》。也许,很多人会以为,这个文采出众的皇帝乃是异类,好比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甚至还会一厢情愿地替萧绎惋惜,认为他只是误生帝王家。

其实,萧绎能在乱世中力平侯景,坐上龙椅,还是很有手段的。

“侯景之乱”时,萧衍、萧纲身陷敌窟,萧绎拥兵江陵,名为勤王,实则观望。待梁武帝饿死台城,他立马发兵攻灭侄子河东王萧誉和哥哥邵陵王萧纶。称帝后,他又联合西魏出兵四川,灭掉了弟弟武陵王萧纪。所以,史家对萧绎在国难之际的表现评价是:“坐观国变,以为身幸”。

所谓“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萧绎的铁血权谋都用在了如何对付自己人,对付自己的兄弟子侄、臣僚部属上,从未做过防御外敌的准备。所以,西魏大军进犯,梁元帝萧绎立马就傻眼了,他压根不相信自己的好邻居、好盟友会攻击自己。

江陵城破,在御敌过程中几乎乏善可陈的萧绎终于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他命人将宫中十余万卷藏书付之一炬,并哀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被俘后,有人问他为何焚书,他这样回答:“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句话像极了千年之后,在北京煤山的歪脖树上吊死的大明皇帝崇祯的临终遗言:“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不过,萧绎怪责的不是人,而是书。

萧绎不认可知识和文化的力量,甚至将自己的失败全都归咎于书。但其实,面对西魏大军的汹汹气势,南梁并非毫无机会。

西魏出兵后,萧绎一直不肯相信战争已经爆发的事实,直到魏军已到达湖北襄阳一带,他才下令全国戒严;西魏大军都快兵临城下了,萧绎才让人送信给驻扎建康的大将王僧辩,令他带兵到江陵勤王;而对距离江陵最近的驻军——郢州刺史陆法和的部队,他却令其原地驻防……

萧绎毫无章法地调兵遣将,最终导致江陵成为孤城,几乎没有一支军队到达。抢班夺权时牛气冲天的梁元帝萧绎在捍卫自己的国都和政权时为何表现得如此软弱低幼?

萧绎不过当了两年多的皇帝。史书说他“多猜忌,于名无所假人,微有胜己者,必加毁害”,“虽骨肉,亦遍被其祸”。他是一个残忍酷烈、性情多疑之人,借父亲梁武帝晚年的“侯景之乱”取得皇位,所以,总担心有人会效法自己,趁魏军南下窃取宝座。如今强敌当前,他根本无法信任任何一个手握兵权的人。而这些人也确实有样学样,一如他当年在“侯景之乱”时心怀鬼胎拥兵观望,大将王僧辩虽然带来了建康的军队,却在江陵城外观望事态发展。

萧绎丢掉了性命和皇位。南北朝是个乱世,无数个皇帝如萧绎一般,得位不正又凶暴失德,最终身死国灭。所以,萧绎原本可以和那些暴君一般默默地湮灭在历史的故纸堆中。可是,偏执如斯,梁元帝萧绎用一把大火,烧出了自己的千古恶名。

历史学者葛剑雄先生在其书中说,如果萧绎是一个普通人,历史于他没有留下什么记录,今天能看到的只是他的作品,那么对他的评价就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和好学不倦的学者。

如果萧绎能读到葛剑雄先生这席话,他一定不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书籍,不会怒吼“读书无用”而放火焚书。因为,要是没有书籍和诗文,他除了是个失败的暴君,什么都不是。

我们总是喜欢替历史人物寻找理由和借口;总是纠结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是三七开还是四六开。所以,有人会说萧绎自幼便瞎掉了一只眼,生理的缺陷导致人格的不完整,才会让他做出焚书这样极端的事情;还有人会说,一个才华出众的诗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政治家,如果单纯从他的才情和诗文来看,他还是一个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而我要说,然并卵。江陵那十四万册典籍灰飞烟灭,梁元帝萧绎便是历史的罪人,是残灭中国文化的暴君。

说到诗文和才情,我想大家不妨读读萧绎的诗。据说,西魏军攻破江陵,萧绎被俘,在幽逼江陵的最后日子里,他曾求酒而饮,作下《幽逼诗》四首。诗中所展现的绝望、凄苦让当时负责行刑的官员都不禁流下眼泪。

其一

南风且绝唱,西陵最可悲。
今日还蒿里,终非封禅时。

其二

人生逢百六,天道异贞恒。
何言异蝼蚁,一旦损鲲鹏。

其三

松风侵晓哀,霜雾当夜来。
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

其四

夜长无岁月,安知秋与春?
原陵五树杏,空得动耕人。

读完萧绎的代表作,我不禁想起同样是生在帝王富贵家,长于温香软玉中,同样国破身死的南唐后主李煜,想起他那首同样是哀叹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萧李二人,才情高下,自然立判。李煜丢了江山,却把自己的一腔悲怨变成千古绝唱;萧绎也丢了江山,却抱怨“读书无用”,犯下残灭中国文化的千古罪行。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