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流断永使妾哀伤

——论李锐反对三峡工程和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

李锐先生从1956年开始撰文反对三峡工程,至今整整61年,他反对三峡工程的最主要理由是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十分有限。1958年中共中央南宁会议讨论三峡工程,主建派林一山和反对派李锐做面对面的辩论,会议结果是搁置三峡工程。1985年李锐出版《论三峡工程》一书,后因此受党纪处分。1988年李锐支持并参与戴晴出书反对三峡工程的书。之后坚持上陈反对意见,多次被李鹏告恶状。1992年全国人大批准三峡工程,李锐建议中央为三峡做后事准备。从2003年三峡水库投入运行以来的实践证明,李锐反对三峡工程上马的意见是正确的,特别是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十分有限。

一、题目的由来

李锐,1917年4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今年正好100岁。李锐1934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机械系,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延安,也算是共产党内的高级知识分子。1945年后赴东北,担任过高岗、陈云的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新湖南报》主编,省委宣传部长。1952年调北京任国家水电局局长,后兼任毛泽东的工业秘书。1959年因彭德怀事件被定为右倾分子,撤销职务,开除党籍,下放安徽水库工地、北大荒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秦城监狱八年(1967年至1975年)。1982年担任中组部副部长,协助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功不可没。之后退居二线,担任中顾委委员。李锐坚持呼吁民主宪政,告诉国人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李锐,已故国家副主席王震对李锐最为到位:“这是一个反动分子”。

“流断永使妾哀伤”一句摘自胡耀邦的诗《戏赠李锐同志不赞成修三峡水库论著》。1984年李鹏出任中共中央三峡工程筹备小组组长,向党中央建言,对三峡工程不准作公开辩论,意见被采纳。当时国务院已经原则批准三峡工程150米方案。对此李锐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本着对历史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他撰写了《论三峡工程》一书。虽说当时李锐出任胡耀邦的副手——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负责全国平反冤假错案,位高权重,但是北京竟然没有一个出版社敢出这本反对三峡工程的书。李锐只得回湖南老家,找老部下帮忙,由湖南科技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对此,李鹏十分恼怒,到胡耀邦那里告状。无奈之下,胡耀邦给李锐以党纪处分,当时胡耀邦还没有读过李锐的《论三峡工程》一书。

不久胡耀邦因“反对资本主义自由化不力”而下台,闲赋在家,李锐常去探望。胡耀邦和李锐是好朋友,曾一同共事,年纪相仿又是老乡。李锐送胡耀邦《论三峡工程》一书,此时胡耀邦有时间认真地阅读。读后胡耀邦写下了这首《戏赠李锐同志不赞成修三峡水库论著》诗:妾本禹山女,含冤侍楚王,泪是巫山雨,愁比江水长。愁应随波去,泪须飘远洋。乞君莫作断流想,流断永使妾哀伤。

诗中表现出作者对李锐的反对建设三峡工程意见的理解和听信谗言对给予其纪律处分的歉意。

1989年胡耀邦去世、六四天安门事件发生,这首诗经李锐修改,于当年年8月刊登在《新观察》上:妾本巫山女,含冤侍楚王,泪洒三春雨,愁染六月霜。泪愁应随东逝水,乘风直下太平洋。乞君莫作断流想,(笔者建议改为:劝君莫作断流想)天地灵药八千方。石壁立,平湖望,(笔者建议改为:石壁立,斜湖望)流断永使妾哀伤。

诗中的“泪洒三春雨,愁染六月霜”。是指1989年春天胡耀邦去世和由此引起发生的争取民主自由的学生运动,直至6月份发生的天安门事件。

“劝君莫作断流想,流断永使妾哀伤。”断流是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最大破坏。记得班禅大师在1960年1月12日参观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时,留下一个很有意思的祝福:“让我们为黄河成为我国亿万人民幸福的长流而热烈祝贺和欢呼”。长流,江河长流,才是幸福的长流。流断将使每一个热爱祖国、热爱江河的人永远哀伤。

二、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水库大坝工程有不同的效益,供水、灌溉、发电、防洪、航运、旅游、养殖等,而且每一个工程的具体工程目的不一样,先后次序也不一样。都说三峡工程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但是孙中山的三峡工程是一个低坝,工程目标主要是改善航道,顺便发些电。美国人萨凡奇的三峡工程是一个高坝,工程目标就是发电,生产化肥,解决吃饭问题。毛泽东的三峡工程是一个高坝,工程目标是防洪。1953年2月19日至21日林一山向毛泽东汇报长江综合治理方案,三峡工程是其中的内容。毛泽东指着规划草图问:“修这样许多支流水库,都加起来,你看能不能抵上三峡这个大水库呢?”林一山回答说:“从长江致灾洪水的来源说,这些水库都加起来,还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的防洪效益。”毛泽东问:“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就先修这个三峡水库怎么样?”

中国有句古话:“多有河患,而鲜有江患”,河指黄河,江指长江,黄河水患频繁,而长江很少有洪水记录。李锐指出:“历史上,长江有九穴十三口南北分洪,南面主要是洞庭湖,北面主要是云梦泽,湖北是千湖之省,有上千个大小湖泊。自古以来,长江南北岸都有堤防,但从明朝起,传说是由于那时有名的宰相湖北人张居正的支持,湖北逐渐把长江北岸的堤防加高,把分洪的口子也都堵死了。结果,北岸的江堤又高又厚,南岸的堤却又低又薄;于是,洪水就先后在南岸冲开了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个口子,淹到了湖南和洞庭湖,而北岸的荆江地区的很多湖泊却变成了土地。不过,洪水虽然使洞庭湖地区当年会蒙受损失,但水退之后土地淤肥了,第二年就可能高产丰收。”

李锐引用“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语来描述为长江防洪而修建三峡工程。

三、分析洪水的成因

李锐认为,首先要“分析洪水的成因。洪水的成因不同、流域内的情况不同,洪水的后果自然也不同。中国洪水的成因与原苏联的不一样,原苏联的洪水是融雪造成的,而中国的洪水是雨季的大雨、暴雨造成的。虽然在一般情况下,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各支流的洪水来水时序稍有错开,但6、7、8这三个月中长江的洪水总量仍然非常大,要想用一座大水库来拦蓄是不可能的。现在三峡工程采用的175米大坝方案最多只能装200亿立方米的洪水,防洪作用有限,可是却会造成重庆港的严重淤积。

何况,三峡水库只能控制长江的四川段来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主要仍应靠堤防,使洪水尽量下排入海,这是中外古今行之有效的办法。此外,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洪水时,洪水抬了干流水位,长江沿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平原地区因降暴雨而积累起来的水无法排入长江,所以这些地区的80%都出现了先涝后洪的局面。因此,即使修了三峡水库,也解决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造成的涝灾。

从防洪的角度来看,三峡水库实际上主要的作用是保护湖北沙市一带的荆江大堤,减缓洪峰对荆江北岸的冲击。林一山他们认为,如果不修三峡工程,那么,遇到1870年那样的特大洪水,万一荆江破堤,就会有几百万亩土地要被淹、上百万人的生命受到威胁。但是,1870年发生那次特大洪水时,荆江大堤并未溃决;经过一百多年来不断的加高、加固,现在的荆江大堤比那时稳固得多,即使遇到那样规模的特大洪水,也不见得就会溃决。何况,现在的气象预报和洪水预测日益进步,完全可以在长江洪水来临之前预作准备。如果只能达到这样有限的防洪目标,花这么大的投资来修三峡水库是否值得,是应当深入研究的。”

“长江中下游原有大量湖泊,1954年通江湖泊共计15,329平方公里,但到了1980年仅存6,605平方公里。湖北的洪湖、西凉湖、东西湖等通江湖泊的湖口全被堵塞了;洞庭湖、鄱阳湖都新增了围垸,蓄洪量减少近半。”

说到长江的洪水危害,总是提前1935年长江洪水造成14.2万人死亡。长江洪水包括了干流和支流洪水,1935年长江支流汉江堤溃,淹毙8万余人;另一支流澧水堤溃,淹死3万余人。就是在三峡建大水库卡住洪水,也救不了死于支流汉江和澧水洪水的百姓。

四、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和三峡水库库容的关系

并不是任何一个水库都有防洪效益,起码有几个重要的技术数据必须满足。

第一是水库的库容和坝址所在地平均年径流量之比。对水库大坝工程而言,是一个衡量水库大坝工程调节水流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水库防洪能力的指标。埃及阿斯旺水库总库容1689亿立方米,尼罗河到埃及后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09亿立方米,两者之比为1.86。苏联专家设计的黄河三门峡水库总库容647亿立方米,黄河平均每年流量在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两者之比为1.13。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三峡坝址平均年径流量4510亿平方公里,两者之比为0.087。弥勒佛肚大,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水库也要肚大(库容大),才能容天下难容之水(洪水)。

其次是水库的库容和正常蓄水位有关系。正常蓄水位越高,水库的库容也越大。现在三峡工程的正常蓄水位为海拔175米,比自然水位提高了113米。当年毛泽东要在三峡建个大水库卡住洪水,为此苏联专家提出了正常蓄水位为海拔265米,比自然水位提高了203米。林一山提出的是海拔235米,比自然水位提高了173米,水库库容一千多亿立方米。“重庆有一个抗战胜利纪念碑,它的海拔高度就是235米。也就是说,整个重庆都在水下边了。”让一个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水库去干一个总库容为一千多亿立方米的水库本来要干的事,往往力不从心。

第三是水库总库容的组成。水库的总库容分为死库容和活动库容,活动库容又可分为兴利库容和防洪库容,如阿斯旺水库总库容1689亿立方米,其中死库容约310亿立方米,活动库容1373亿立方米;活动库容中兴利库容约90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473亿立方米。对比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死库容171.5亿立方米,活动库容221.5亿立方米。221.5亿立方米的活动库容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65亿立方米。在活动库容中165亿立方米重复计算。去除重复计算部分,兴利库容165亿立方米为发电用,只剩防洪库容56.5亿立方米。

李锐指出现在的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十分有限:“三峡水库只能控制四川来水,减轻荆江大堤所受的威胁,但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的作用是有限的,对武汉也不起什么作用。1954年的6、7、8三个月里,上、中游来水总量中,宜昌以上来水只占45%。1954年长江江堤溃口、分洪成灾时,长江水量为1,023亿立方米,中下游原防洪部署加固加高堤防后,其中一半可由河道下泄,另一半还得靠分蓄洪区解决。三峡水库建成后,即便按175米的最高蓄水位计算,它能控制的洪水量也不过100至200亿立方米,这个数量相当于中下游堤防加高一米后河道可增泄的流量。所以,如果再出现1954年那样的洪水,即使有了长江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受的水灾淹没损失,也只能减轻5%左右。”

李锐在文章中三番五次地指出,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最大不超过200亿立方米,而不是现在官方宣布的221.5亿立方米。这个问题,张光斗也向党中央写信反映过,三峡工程的库容没有那么大,但他建议,千万不能告诉老百姓。作为世界上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三峡工程规划设计,连最基本的技术数据都计算出错,还有什么不会出错呢?

林一山在听到全国人大批准正常蓄水位175米的三峡工程时说,这是用做一套西装的料子做了一件马甲。他希望萧规曹随,最后加高大坝高度和蓄水位高度,回到他的建议上来。

从三峡水库本身的技术数据来看,目前建设的三峡工程根本无法完成毛泽东所设想的在三峡卡住洪水的任务。

五、天地灵药八千方

防洪措施粗分为工程防洪措施和非工程防洪措施,即硬防洪措施和软防洪措施,两者缺一不可。工程防洪措施中又有河流堤防、分蓄洪工程、滞洪工程、河道疏导工程和建以防洪为主要目标的水库大坝工程等等,正所谓天地灵药八千方。堤防是各国最普遍采用的防洪工程。欧洲莱茵河和多瑙河的中下游堤防是最主要的防洪措施,而水库大坝工程主要用于供水、发电和灌溉。中国古人也是以堤防为最主要的防洪措施。

李锐在给中共中央的“意见书”中指出:“长江中下游原有大量湖泊洼地,本是泄洪的良好场所。但是在过去‘以粮为纲’的方针下大量围垦,湖面逐渐减少,原有通江湖泊二万多平方公里,已减少了大约一万平方公里,泄洪能力大大减少,抬高了江湖洪水水位,增加堤防的防洪负担和洪水威胁,还破坏了生态平衡。最近地方上提出要退田还湖,不仅可以改农为渔,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恢复其泄洪作用,是适于自然条件的良好防洪措施。二万平方公里的湖泊面积,利用一米深水蓄洪,即有200亿立方米的容积,即相当于三峡工程170米洪水水位的防洪库容。但是,这一建议并未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直到1998年发生了大洪水,问题才充分暴露出来。朱镕基下了死命令,必须加固堤防、退田还湖。其实,我们过去早就讲过这一问题,可是水利部门有些人就是不听;他们也根本不理会中央成都会议通过的决议,硬是把长江防洪的希望寄托在三峡工程身上。”

黄万里在遗言中所说:“治江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挖’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拦’为主,汉口段力求堤固。堤临水面宜打钢板桩,背水面宜以石砌,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长江大堤绝大部分是土堤,部分有砌石段。江堤的基础是松散的砾石、泥沙层,容易发生管涌,并导致溃堤。在大堤临水面打钢板桩,背水面以石砌、或者钢筋混凝土加固,可以根本地改善长江大堤的结构,提高抗洪安全性,还可以节省用地。这种钢板桩在国外江堤、海堤和码头建设中多有采用。比如德国科隆市莱茵河江堤采用钢板桩,钢板桩后面是钢筋混凝土墙,再后面就是地铁通道和地下停车场,不但增加了江堤的防洪能力,同时解决城市交通和停车问题。

笔者在这里要着重指出三点,请读者重视。

第一,围垦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和在长江中下游的分蓄洪区中安置永久居住区,是林一山等的有意之作。本来长江的河道非常宽,几公里、十几公里甚至二十公里宽,河道容纳洪水的能力大。新中国成立后,用新江堤将河漫滩和主河道分隔,在河漫滩上开垦农田,但规定不允许安置居民,为的是当洪水来时,可以淹没原来河漫滩上的农田,使河流过水能力和容纳洪水的能力不受很大影响。后来林一山有意在这些地区安置永久居住区,洪水来时,就不能再淹这些地区。林一山知道,只要这些地区能起到分蓄洪的作用,三峡工程就没有上马的希望。要让三峡工程上马,首先要制造矛盾,并使矛盾激化。1992年钱正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介绍三峡工程上马的必要性,就是拿这个说事。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从房屋建筑结构上加以改造,将第一层作为架空层,可以过水,房屋不怕水淹,安置了居民的分蓄洪区又可重新利用。

第二,三峡工程上马前,张光斗撰文说,长江干堤可以抵御二十年一遇的洪水,结合葛洲坝工程,可以抵御四十年一遇的洪水。1998年洪水后,朱镕基受三峡工程反对派陆钦侃的意见,投资几百亿,加高加固了长江干堤,同时坚决退田还湖。加高加固后的长江干堤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长江干堤的防洪标准往往以沙市的干堤高为标准,1954年沙市洪水位海拔44.67米,洪水之后,提高到沙市的干堤标准提高到海拔45米。1998年沙市洪水位海拔45.22米,后将沙市的干堤标准提高到海拔46.5米,已经达到能抵御百年年一遇洪水的标准。

第三,三峡工程投入运行后,清水下泄,河道走势发生很大变化,长江干堤发生崩堤,长江干堤急需重修,朱镕基投入的几百亿元人民币中的大部分打了水漂。但是目前又无法规划和重修,因为河道走势还在急剧变化中,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才能渐渐稳定下来,到那个时候,规划和重修才有意义。所以今后的十几年内,是长江中下游防洪最危急的时段。

六、三峡工程到底能防几年一遇的洪水?

有一阵子,三峡工程到底能防几年一遇的洪水这个问题在网络上吵得很热,从三峡工程能防百年一遇洪水,能防千年一遇洪水,能防万年一遇洪水等等。这里有个中文表述的问题,主语都是三峡工程,谓语部分都是能防X年一遇洪水,只是百、千、万三个数字的差别,表述的东西本应该是一致的,差别只是程度而已。但是三峡工程能能防千年一遇洪水、三峡工程能防万年一遇洪水和三峡工程能防百年一遇洪水表述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实三峡工程能能防千年一遇洪水和三峡工程能防万年一遇洪水,这不是一个关于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的表述,而是一个关于三峡大坝安全的表述。按照工程规范要求,三峡大坝要能防千年一遇的洪水。假设遇到一个千年一遇的(每秒十万立方米)洪水过程,三峡大坝开启所有能够泄洪的孔道,三峡水库水库的水位不会超过海拔180米,在理论上来说,三峡大坝不会漫顶,不会溃垮,大坝是安全的。这就是三峡大坝能防千年一遇的洪水。在这种情况下,三峡工程是上游来多少水,往下游放多少水或者更多,对下游来说,没有任何防洪效益。

在工程,还必须用万年一遇的洪水做校核,以防万一。按工程规范规定,在千年一遇的洪水上加百分之十的流量,做为万年一遇的洪水流量(每秒十一万立方米)。假设遇到一个万年一遇的洪水过程,三峡大坝开启所有能够泄洪的孔道,三峡水库水库的水位不会超过海拔185米(坝顶高),在理论上来说,三峡大坝不会漫顶,不会溃垮,大坝是安全的。这就是三峡大坝能防万年一遇的洪水。对下游来说,更没有任何防洪效益。

至于在遭遇千年一遇或者万年一遇洪水的情况下,三峡库区各地的水位怎么样?会不会被淹?这不是三峡大坝安全问题所关心的。中国媒体在未作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将三峡工程能防千年一遇洪水,三峡工程能防万年一遇洪水,是为了夸大宣传三峡工程所谓的防洪效益。

毛泽东诗词中有高峡出平湖一句,很多中国人都认为三峡水库是一个平湖,水库在大坝处的水位和在库尾处的水位是一样的,大坝处水位海拔175米,库尾处的水位也是海拔175米。李鹏也认为三峡水库是个平湖。在《三峡工程日记》中写道:自从1958年以来,重庆的主要建设项目都安排在180米以上,建议三峡工程蓄水位海拔180米。钱正英知道三峡水库不是一个平湖,但又不敢讲,唯一的办法就是压,不让人谈水位问题,特别是水库尾部和坝址处的水位差。

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中,移民组认为三峡水库是一个平湖,大坝处水位海拔175米,三峡移民红线也是海拔175米。泥沙组和防洪组都不认为三峡水库是一个平湖,而是有水力坡度的斜湖。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就是这么一个自相矛盾的报告。

防洪组说,建造三峡大坝之后,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每秒83700立方米),重庆的洪水位在海拔199米到203米,但是没有直接说明,此时坝前的水位是多少。许多人以为,此时三峡水库的坝前水位为海拔175米,因为三峡工程要利用全部水库库容,发挥最大的防洪效益。其实,此时坝前的水位为海拔165米,投入使用的库容只有一百多亿立方米。对于象1954年的洪水,分洪成灾时长江水量为1,023亿立方米,没有很大的防洪效益,更没有达到毛泽东要求的卡住长江洪水的目标。此时重庆的洪水位海拔高达199米到203米,重庆一半市区都会被库水淹没。这就是李锐反复指出的“保武汉舍重庆”的后果。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强调,三峡工程不是应对二十年一遇或更小的洪水建造的,当遇到二十年一遇或更小的洪水,三峡工程不应该动用防洪库容,否则三峡水库经常拦蓄小洪水,泥沙淤积会加重。

七、三峡水库投入运行以来的实践检验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

分析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必须就三个区域来讨论。一是大坝下游地区;一是库区;一是库尾地区。

1998年长江洪水时,三峡集团总经理陆佑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若有三峡工程在,何愁洪水呈凶狂。大家都把希望寄托给还没有建成的三峡工程。2016年武汉遭受重大洪水灾害,全市75.7万人受灾,三峡上游来的洪水尚未超过五年一遇,汉口却出现历史上第五个最高水位,武汉市的洪灾损失超过1954年、1998年和1999年。2016年,湖北省2297.6万人受灾,死亡116人,紧急转移安置172.1万人,因灾倒塌房屋7.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35.1亿。正所谓“纵有三峡工程在,洪水依旧呈凶狂。”

从2003年以来,三峡库区承受多次暴雨灾害,损失严重,其中最为严重的是2014年。2014年八月底,三峡水库坝前蓄水位升至海拔157米(按规定应在海拔145米),此时三峡库区各地相续降大到暴雨,导致水位骤涨,特别是支流水位,淹没村镇和公路,其中受灾最严重的为巫溪县、云阳县和奉节县,至9月5日,已导致20个县(区)2百余万人受灾,42人死亡,19人失踪,9万2千人紧急疏散;3万余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4万余房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6亿。

位于库尾的重庆,更是多灾多难。2010年7月19日,三峡坝前水位海拔147.5米,重庆寸滩水位达到184.53米,相差37米,重庆部分城区被淹。2012年7月24日,重庆寸滩水位高达海拔186.76米,重庆沿江16.3万人受灾,紧急转移人口8.21万。磁器口的居民更是抱怨工程运行七年,十二次被淹。2014年重庆朝天门最高水位达海拔185.77米,朝天门广场被淹,水上派出所被淹。

从2003年以来三峡水库的运行实践证明,每当进入汛期,流量超过每秒一万米时,三峡水库水力坡度明显出现,流量越大,水力坡度越大。目前三峡坝前水位和重庆寸滩水位差为37米,当时的洪水流量不到二十年一遇。所以,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取决于三峡水库到底能用多少防洪库容来削减洪峰,也就是三峡坝前水位能提到多高,重庆能够容忍多大的淹没损失。有人提出,在汛期三峡水库的坝前水位提高到海拔160米将不会对重庆造成大的淹没问题。问题是:重庆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居民是否能承受经常的淹没,他们的搬迁,是否属于三峡工程的移民?他们的淹没损失、搬迁赔偿是否是由三峡工程来出?三峡水库的坝前水位从计划的提高海拔175米到下降到海拔160米,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还剩几多?如何卡住长江洪水?

八、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体现在上堤防洪的人数急剧减少?

从2003年三峡水库投入运行以来,三峡工程确实拿不出什么令人信服的防洪效益。但是中国媒体的本事是,没有真正的防洪效益也能造出防洪效益来。有报道说,由于有了三峡工程的调控,在汛期上堤防洪人数急剧减少,充分显示出了三峡大坝的巨大防洪作用。他们用了实例对比:2012年三峡入库洪峰流量达71300立方米/秒,由于三峡水库拦蓄,此洪峰到武汉时,汉口站的水位为26.4米,离警戒水位27.3米还差近0.9米,上堤巡查人数仅2千人。而1998年三峡地区洪峰流量63300立方米/秒,汉口站的水位为29.43米,上堤巡查人数十万人。在汛期,上堤巡查人数从十万人减少到2千人,正如当初建设所期待的那样,长江中下游的广大群众终于可以实现在洪水来临之际仍然可以放心的睡上安稳觉的夙愿了。

2016年7月初,李克强和汪洋从北京匆匆赶到安徽阜阳、湖南岳阳和湖北武汉,亲自指挥长江防洪抗险,武汉长江干堤倒口湖堤段管涌,情况十分危急。三峡库区的入库流量在7月1日为5万立方米/秒,7月5日只有2万立方米/秒,7月7日8时,长江汉口段水位达28.36米。李克强视察期间发现一个新现象,江堤上几乎没有人巡查,干部群众都迷信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在家放心睡觉,总理叫苦不迭。李克强离开后,各省市纪委立即对回家睡觉的干部给予纪律处分,杀鸡给猴看。这些受处分干部的错误,就是听信了媒体的宣传,相信了三峡工程的所谓防洪效益。

九、结束语

李锐从1956年撰写《论三峡工程》寄给《人民日报》,结果没有让发表。后撰写《克服主观主义才能做好长江规划工作》六千多字的长文,表达了对三峡工程不同的声音,发表在《水力发电》杂志上,那年李锐39岁。1958年1月11日至22日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李锐和林一山到会陈述对三峡工程的不同意见,阻止了三峡工程的上马。到今年三峡工程这个话题陪伴李锐整整走过61个年头,劝君莫作断流想。三春雨和六月霜,让中国在民主决策的道路上大开倒车。石壁立,斜湖望,随着三峡水库投入运行,三峡工程的问题渐渐地凸显在人们的眼前。许多人们以为三峡工程目前出现的问题,是上马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其实李锐先生对此多早有论述,只是至今还引不起决策者的注意。“流断永使妾哀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