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懂常识的人,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我成功的原因?讲了那些被人遗忘的人生常识。‌‌”日本传奇作家河合隼雄,如此评价自己的作品。

后台也经常有朋友夸我:很睿智,有思想,一针见血等等。其实,我真心惭愧,因为和河合先生的观点类似,我觉得,或许自己只是说出了大家内心原本就有的人生常识罢了。

‌‌“这个时代,常识反而成为了稀缺品。‌‌”

河合先生,是日本最具传奇色彩的心理大师,在日本家喻户晓。他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走进内阁的学者,同时拥有多个身份:他既是日本临床心理学的创始人,又是社会问题的分析者、代言人,还曾担任日本文化发展厅的长官,更曾是畅销书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心的处方笺》出版近二十年,重印40几次。在书中,他回答了无数人的人生烦恼,被誉为日本的‌‌“国民人生导师‌‌”。

但说到成功原因时,他并不认为这一切是单纯因为心理学。更多是因为,大多数人只懂生活常识,却忽略了人生的常识。

在河合先生的书里,他回答了许多人们觉得无解的人生难题。比如:‌‌“你怕家人担心就不告诉他们实情吗‌‌”、‌‌“为什么好事总轮不到我头上‌‌”。

他说,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人生的常识,而人们并非不懂,只是被社会掩盖。

‌‌“所谓常识,原本就是在家庭及地域内,由个人传授给个人的东西……但现代教育对常识的教授已经急剧减少,孩子们失去了掌握常识的机会。‌‌”

河合先生说,正因为如此,这个时代才出现了许多有知识却没有人生常识的人。而舆论环境,比如媒体又特别喜欢拿‌‌“非常识‌‌”来做卖点,就进一步客观促使人们迷失自我。

‌‌“所以,我写的东西,很多人看了觉得嗯嗯嗯,很有道理;因为,这就是人生最平凡的常识,答案是他们自己的,只不过掩盖在了内心深处。‌‌”

当河合先生去世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非常难过。他说;‌‌“很遗憾,文学世界里再也找不到一个能像他这样理解我的人了。‌‌”但其实,河合先生的本意,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唤醒内心的人生常识。

所以,我今天特别从他的书中挑选了几个人生的难题,然后我们一起来寻找背后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人生常识。

1

为什么好事总轮不到我头上?

因为,好事不成双。

什么意思呢?

河合先生认为,人们之所以抱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忘记了一个常识:‌‌“好事往往不成双‌‌”。意思就是:发生一件好事的同时,往往就会有一件坏事随之而来。

比如,在公司里被领导提拔,这是好事;但与此同时,可能会招致同事的嫉恨,这就是坏事。

然而有时候,人们不仅没有意识到‌‌“好事不成双‌‌”这个常识,反而希望自己能得尽天下所有好事;于是在他们遭遇坏事时,就会将曾经遭遇过的好事选择性遗忘,从而产生‌‌“好事总轮不到我头上‌‌”的抱怨。

‌‌“之所以有那些令他们抱怨不止的坏事,是因为之前在他们身上也曾出现过好事。‌‌”

比如:有人抱怨为什么分手的是我,或许他遗忘了曾经爱情之神的眷顾;有人抱怨一直没有合适的对象,或许她遗忘了同时她也避免了几个烂对象的伤害。

河合先生的观点,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孕妇理论‌‌”

孕妇效应,大致的意思就是: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比如当人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孕妇,当人开心时就会只关注周围开心的事,当人遇到困难时就不自觉地会去关注更多的困难。

但事实却是,当你抱怨好事没有降临到你头上时,你没有看到别人所承受的坏事;而当你抱怨坏事降临到你头上时,你或许也遗忘了好事曾经眷顾过你。

河合先生说,好事与坏事大多数时候都是接连而来,大小不同,这是人生的常识。而我们只要懂得这个常识,就会在好事来时,做好防备,让坏事的效应尽量变小,或许这才是人本来可以掌握的一切。

2

你会怕家人担心而不告诉他们实情吗?

‌‌“担忧与痛苦都是乐趣的一部分。‌‌”

河合先生说,人生的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共同经历快乐和痛苦的人,才能紧密的将生命联系在一起,但往往我们为了家人好,却违背了这个人生常识。

‌‌“我和丈夫感情出现问题,却骗家人说我们很好,因为我不想让他们担心。‌‌”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因为怕家人担心,而不敢告诉他们‌‌“最近过得很不好‌‌”。但其实,如果不告诉他们实情,反而会让他们感觉自己被疏远。

因为,某个角度我们剥夺了他人的人生乐趣,我们遗忘了‌‌“担忧与痛苦都是乐趣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拒绝了他们参与我们真实人生的机会。久而久之,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变得陌生。

‌‌“虽然说担忧和痛苦越少越好,可如果在该担心的时候剥夺掉那种担心的话,生存的乐趣也就跟着一起丧失了。‌‌”

或许,这样我们也更好理解,当朋友或家人知道真相后的愤怒。因为,某个层面,我们也剥夺了父母、另一半人生的某种价值和乐趣。

‌‌“尽可能地一起吃苦,一起担心,这会为人生带来不一样的乐趣。‌‌”因为,只有这样,在欢乐与喜悦降临时,人们之间也才更愿意分享这份成果。

无论这段关系是不是家人,这个人生常识是不会改变的。

3

人的命运真是注定的吗?

‌‌“事情会因人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价值。‌‌”

河合先生认为,即使假设人类的命运已经被规定好了,但每个人的生存方式不同,也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他相信命运的轨迹,却也认为所有的命中注定,都有被改写的可能。

因为,在他看来,人生有一条很重要的常识是:‌‌”事情会因人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价值‌‌“。什么意思呢?如果一个人注定遭遇某件事,这件事最后的结局,却也由这个人本身的不同而导致结果的完全不同。

刚好今天微信里的腾讯新闻,弹出一条‌‌”公寓里搜出3亿现金‌‌“的新闻,我以此来举个例子。假设,你可以任意用自己双手拿走屋内的现金,但只能拿一次,这就如一次幸运的机会来临。但不同的人,注定拿走的金额是不同的。

体力更好的人,可以拿更多,体力不好的人,或许只能拿一点点。如果平常有锻炼身体的人,这个时候命运就会大大改变。我们不去纠结这个例子中的很多变数,只是想表达那句老话,‌”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所谓常识,就是一般情况的规律,所以不要用那些类似自然灾害或意外来解释这一切;出身低的人,只要努力改变自己,他的人生大多数时候一定比自己想象中要好很多。‌‌“

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与其哀叹某人机遇很好,不如想明白,如果是我们自己,是否真能把握这个机会,还是其实机会一直都有,只是被我们在哀叹人生的同时无意错过。

4

用心为一个人好,怎么成了毁灭他?

‌”不要破坏内心的自然环境‌‌“

河合先生举了一个社会极端事件的例子:某些孩子因为与父母发生口角,竟然对父母动了杀机。而这时候常常会有‌‌”为了这么点事就把父母杀了,这孩子不正常‌‌“等观点的出现。

他认为,只抱持着这种片面思想的人,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常识:与父母发生口角只是事件的导火索,真正引发惨案的根源,往往是因为这些父母‌‌”破坏了孩子内心的自然环境‌‌“。

除了极少数先天扭曲的人,大多数时候,人的内心都是被别人和环境扭曲。河合先生认为,人类的内心就和大自然一样,也是有自然环境的。

而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就像是过度开发大自然的开发商一样,‌‌”硬是要在内心的自然环境里建造大厦、铺设铁道、修建球场,破坏了自然的水路,只要情绪稍有波动,就会因为缺乏宣泄感情的通道而引发灾害。‌‌“

有些家长不在乎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学这学那,还把‌‌”我现在这么逼你,还不是为你好‌‌“挂在嘴边,这种‌‌”大开发‌‌“行为,对孩子内心自然环境是极具破坏性的,会‌‌”把孩子逼向绝境‌‌“。

开发意味着必然的破坏,对此,河合先生认为,随着破坏程度的增加,孩子们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传达信号。而‌‌”能够抓住这些信号,对大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朋友、夫妻、上下级之间也往往有类似的误区。而是否能够抓到对方已经无法承受的信号,或许唯一的方法就是记住这条常识,同时学会倾听和关注他人的内心感受。

5

我们到底要不要去帮助别人?

‌”唯有强者,才懂得感谢‌‌“

河合先生说,要做到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人,首先就得承认自己从别人那得到了帮助,而弱者是根本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的。

比如,当我们借给穷困潦倒的亲戚一些钱,他们有时还会以一个‌‌”怎么这么少‌‌“的不屑眼神予以回报。所以很多时候,人生就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帮助别人?

河合先生认为,这个疑问产生的根源,是人们忘记了一个常识:唯有强者才懂得感谢。为什么弱者无法承认自己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呢?

因为有些人在生活中承受着过多的不幸,我们的帮助对他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他们非但会觉得没什么值得感谢的,甚至还会因为觉得别人帮助他是社会欠他的,而因此心生不满;

而有的人,怕感谢了别人,自己好像就低人一等了,却忘记了‌‌”人类就是靠着你帮我,我帮他这样互相帮助得以生存的‌‌“的人生常识;

还有人会把‌‌”接受别人感谢‌‌“这件事看得太重,‌‌”因为难以承受这种重负而对对方横加挑剔,心生厌烦。‌‌“

明白了这些,就可以体谅那些不被人感谢的瞬间,因为他们在现阶段是某种层面上的‌‌”弱者‌‌“。

你帮助了一个‌‌”弱者‌‌“,就必须接受不被感谢的现实。而或许换一个说法,如果真心想要帮助别人,应该帮助他们成为‌‌”内心强大的人‌‌“。所以,我们就更好理解,那些宁可让孩子恨自己、也要把好吃懒做的孩子赶出家门的父母。这些用心良苦的父母,是真心懂得人生常识的智者。

‌‌”赠之于钱财为救急;赠之于诗书为根本。‌‌“或许,这也是我做这个读书号,自救也帮人的潜意识吧。

分享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解决某几个具体的人生问题,更多的是,分享一种思想,试图找寻一种能够让人更快乐的方式。

‌‌”为什么在知识匮乏的年代,人们依然可以幸福,因为他们恪守人生的常识。‌”

更好的自己,或许早就在我们的内心里。这一生,不过是一种找寻自我的过程;而读书,便是其中一条有趣而有益的路。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