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少看新闻多看书

笔者上中学的时候,刚刚跨入21世纪,经常在报纸上看到‌‌“2008年台海必有一战‌‌”之类的言论。那时候的我信以为真、忧国忧民啊,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台湾依旧安好。原来我忘了,中学的课本上早就写着‌‌“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主题‌‌”。

再比如最近的‌‌“雄安新区‌‌”。有些人看了几篇新闻,就来妄言‌‌“政府迁都‌‌”。且不说北京数百年作为首都的历史地位,以及国际社会对北京这个大都市的广泛认同,其通过好几十年不断积累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都不可能在短时间里迁移或者复制。就算按照官方的说法,定位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新区‌‌”。深圳和浦东能有今天的地位,是时代所需,有地理优势,先入为主;雄安即使建设起来了,能跟深圳、浦东相提并论吗?雄安有什么优势?纵然政府支持,能不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持续投入?政府不是万能的,有多少企业和居民愿意迁移?最后雄安能承接多少‌‌“副首都‌‌”的功能,10%还是30%?看这些新闻的时候,就应该去了解一下建立深圳特区的历史背景,或者主动查找一些国外的城市治理经验,有对比才有分析。

大环境、大原则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因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新闻媒体也极少提及。譬如虽然‌‌“抵制韩国‌‌”的舆论甚嚣尘上,但是与韩国的合作与发展才是主流;虽然‌‌“互联网+‌‌”很火,但是线下实体经济才是重点;虽然‌‌“女权‌‌”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个社会依然是男权社会…… 这些写在书上的大道理,因为不需要明说,而导致被人忽视。‌‌“狗咬人‌‌”的事情谁会去写呢,但是‌‌“人咬狗‌‌”的新闻一定有很多媒体大肆渲染,有大量的复制转载。对这类泛滥的新闻,我们还来不及思考新闻的可信度,就接着看下一篇了。新闻迎合了众人的口味,大众看得多了就以为这是常态,把热点当重点,把次要当主要,把小概率事件当作普遍现象

少看新闻多看书,是更明智的选择。一本有体系的书,会有逻辑有顺序地介绍事情的相关背景、来龙去脉,会更全面地介绍‌‌“狗咬人‌‌”和‌‌“人咬狗‌‌”的概率分别是多少,读者也更容易分清主次、全面了解。

不仅仅是新闻,任何一篇文章为了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一般都会过分强调其观点,突出核心思想。然而一篇文章的核心观点通常只有一个,由于‌‌“鲜活性效应‌‌”的存在,这个观点很容易在读者内心占据主要位置,使其忽略其他同样重要的观点,忽略整体,导致主次不分。这里说的是孤立的文章本身的局限性,姑且不论作者的立场、文章内容的好坏。

譬如左岸上的一篇《幸亏刘邦不读书》,一个不懂历史的人看完这篇文章会不会真的以为刘邦是个文盲、小孩子看了会不会真的以为不读书更容易当老大?看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不懂经济学的人会不会真的以为高房价都是炒作的结果?

尤其是在专业领域,仅仅靠公众号推送的几篇零散文章,根本不足以了解全部,偏听偏信几乎是必然,据此发表评论则更是拾人牙慧。一篇文章只是介绍孤立的一个点,想要分清主次,就得系统地了解一个面,就得有体系地看书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