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倭刀PK中国刀(3/3)

抗战

日本传统的倭刀在明治维新时代出人意料的遭受了严重打击。

随着幕府政治的瓦解,明治天皇为了开始资产阶级改革,削弱传统武士藩镇势力的影响,很快颁布法律下令除军警以外一律不许佩刀的禁刀令。

这个禁刀令让武士阶层彻底瓦解,倭刀制造业也受惨重打击。

日本军队也迅速西化。早期的日军,主要是学习号称欧洲第一的法国陆军,从火枪到制服佩刀都完全法国化。

稍后的普法战争中,法国被新兴强国普鲁士彻底击败,日本又开始转而学习普鲁士军队。

日本按照欧洲军官普遍配剑或者佩刀的传统,给军官装备了大量的西洋式样的指挥刀。

这些西洋刀对欧洲军官而言仅仅是作为仪仗刀使用,并不用于实战。这又和日军强调近距离肉搏白刃战的作战方式,相违背。

在日俄战争中,中看不中用的西洋刀就被日本军官所厌恶。一些日军指挥官仍然装备家传或者自己购买的传统倭刀,只是都不是主流了。

到了长城抗战时期(1934年),西北军29军宋哲元部使用传统的中国大刀杀得日军一塌糊涂。

由于西北军装备的刺刀数量不足而紧急赶制出来的劣质大刀,配着几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实用中国刀法,让善于拼刺的日军措手不及。五百中国大刀队杀死了一千多日本兵。

日军由于强调武士道精神,特别注重拼刺训练,士兵大多善于拼刺,日本三八式刺刀的长度是世界第一,连日本的机枪上都配有刺刀。

西北军士兵使用的大刀刀法,正是日式刺刀的克星。西北军士兵一招刀背反撩磕飞刺刀的直刺,随即顺刀下砍的简单刀法,就让日本士兵人头纷纷落地。如果一个训练有素的西北军士兵使用的这种刀法,日军是根本没有什么胜机的。

至于日本使用的西洋指挥刀和日式传统倭刀,也不是中国大刀的对手。日本军官一般使刀都是搂头从上往下直劈,西北军士兵就用大刀从下往上刀背直磕倭刀刀锋。

大刀重量几乎是倭刀的一倍,加之西北军训练有素,普遍臂力大。(西北军平时没事就窜房爬山,一刀可以砍断碗口粗的毛竹)

这样的一碰,日军西洋指挥刀一般当场就能折断,倭刀也会被磕飞磕远。西北军士兵随即一刀顺势上去砍落,日军又是人头落地。

装备精良现代化装备的日军被粗糙的大刀片杀死那么多人,着实让日军丢尽了面子。

日本报纸也评价说: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长城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长城抗战中的失败,让日军开始重视冷兵器的作用。日本军方提出了复兴古刀的计划,并且在1935年前后让日本陆军军官全部装备日式倭刀,主要是九四式校官军刀,九四式尉官军刀和九五式士官军刀三种,逐步更换了日军原先装备的西洋指挥刀。

倭刀真正的大量装备部队,还是在卢沟桥事变后。

传统日式倭刀的造价和工时军方无法承受,日本军官在二战中使用的传统倭刀数量极少。大量使用的倭刀,主要是日本兵工厂的所谓机械制造倭刀和半机械制造倭刀。

所谓机械制造倭刀,就是完全以钢材通过机械流水线轧制锻造以后,简单打磨成倭刀的样子。其实它根本没有使用任何传统倭刀制造工艺,连刀刃也没有开刃。这种刀,哪怕砍树刀口也立刻会卷掉,基本不能用于实战,只是外形较酷,给日本军官指挥时候装装样子的。

如装备数量最多的九五式士官军刀,就是完全的机械制造,占日军二战生产军刀数量的八成左右。它的价格低廉,制造方便,却基本没有什么实战的能力。其实按照日本人传统观念,这样的武器一般不能称作刀,而是称作“铁棍”。

另外还有一些就是半机械制造倭刀。它是机械制造倭刀经过简单的刀刃淬火处理后制成。这种制造方法,勉强算使用了一点传统制刀工艺,刀也能够在战斗时使用一下。但是这种倭刀和传统的日式倭刀相比,也有天大的差距。

二战中,日军装备最为精良的倭刀,大多数都是日军家传或者自己高价购买的传统手工倭刀。

二战中日军普通使用的不能称作为倭刀,最多只能称作为仿倭刀。

驳斥百人斩虚构

就算是传统的倭刀,在实战中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对于中国军队装备的大刀、苗刀,它占不到任何便宜,只是在屠杀平民时候起到一些不光彩的作用,比如所谓百人斩的二个少尉。

据东京1937年的《日日新闻》的报道,在无锡至常州间,向井敏明少尉劈死了56人,而野田毅少尉则杀了25人。向井敏明使用的刀名叫“关孙六”,野田毅的刀虽然没名字,但却是祖传的一把宝刀。当年12月2日,向井敏明与野田毅随队攻打丹阳。他们一路上逢人便杀,一共又杀死了70名中国人。其中,野田毅杀死了40人;而向井敏明杀了30人。到达句容时,向井敏明的杀人纪录达到了89名,野田毅达到了78名。到了12月10日,南京紫金山一战后,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的杀人纪录全部超过了百人,分别是106人和105人。因为二战犯当时分不清究竟是谁先达到了100人的纪录,分不出胜负,两人又约定,看谁先杀到150人。

现在有些日本右翼份子,想为百人斩的二个少尉平反。他们主要理由之一是:日本军刀不适合作战,根本不能杀死一百个人。

如果真的是和中国军人肉搏战,确实不太可能连杀一百人。作战中,怎么也会有武器的碰撞。

倭刀如果和中国的大刀或者其他坚硬武器连续触碰十几次,确实是要被摧毁的。

但这二位杀人狂所杀的人并不是战斗中的军人,而是不能还手的中国战俘和平民。

其中之一的野田毅少尉在向鹿儿岛县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作报告说:“其实白刃斩中,我只杀死了四五人。在占领战壕后,我对里面的人喊,你们,出来!中国战俘都出来了。我叫他们排好队(萨沙:自然此时战俘都被捆绑住了),然后从队伍的一头逐个砍过去……虽因为斩杀百人出了名,其实多是这样砍死的。”

人的颈骨再硬,终究是一根脆弱骨头,没法和钢铁相比,是无法对二位杀人狂携带的家传一二百年的名刀(其中一把是大名鼎鼎的名刀关孙六)造成什么影响的。

大刀和倭刀的比较

实际上,传统的日式倭刀由于自身造型和长度的优势,确实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冷兵器。

对一场绅士间的决斗来说,选择传统倭刀是没有错的。

传统倭刀并不适合大规模的战争。

一二个月才能由杰出工匠完成一把的倭刀,和一二天内由中国农村铁匠打造的简单大刀在实战中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在近距离肉搏中,大刀和倭刀砍中人同样致命。大刀虽钢材较差,也有硬度上的弱点,但较厚的大刀身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些缺点。

简单说就是倭刀再锋利,也绝对砍不折大刀。而大刀重量的优势,又让大刀在砍劈力度上占到倭刀的上风。

至于谁能砍中谁,就要看谁的刀法更为厉害了。

而中国博大精深的武术,绝不亚于日本剑道。

倭刀的制造技术要求较高,一旦在和其他兵器的对抗中卷了刃,或者刀身龟裂,整刀就无法修补。

而中国大刀反正造价低廉得很,就算刀用废了,找个农村铁匠随便再打一把就行了。

另外,倭刀对保养要求之高,在你死我活的激烈战斗中是无法保障的。一旦生锈,倭刀的锋利也就大大打了折扣。

所以说,即使倭刀是日本武士制度特有的产物,可以为少数精锐雇佣军使用,但绝对不适合采用征兵制度的国家。

萨沙个人估计,就算倭刀在明治维新时期没有被火器淘汰,也很快会被更为实用的武器(比如日军中后期大量使用的机械和半机械式倭刀)所取代。毕竟这种价格高昂的武器,不是大规模战争能够承受的。

至于有些人认为:中国没有相应的优质刀剑能够和日本相比,其实这是不对的。中国历来就不缺好刀,只是清末大部分地区民风不尚武,对待刀剑并不感兴趣,加上民国以来手枪的大量进入,好刀也就退居二线了。

相反,日本武士道向来以倭刀作为武士的灵魂和象征,为了宣传武士道,倭刀也是必然宣传的东西。一正一反,差别自然就大了。

妖刀村正

村正因为与德川家族的关系而闻名,德川家族几人死伤于村正刀下,家康以前的松平家两代当主都是死在了村正刀下,德川家康的祖父清康,父亲广忠两人皆被近臣暗杀,而且都是用村正刀。而家康本人幼年也曾被村正刀伤了手指。1579年,德川家康嫡子信康,被织田信长赐死,又是死于一把名为势州村正的刀下。这些虽然都是巧合,但是在1600年关原之战中织田河内守长孝的长枪又误伤了家康的手指,而且正是当年受伤的那一手指,更巧的是此长枪也是势州村正制。致使德川家康断定:“村正刀是专门作祟德川家的妖物”并下令毁弃所有村正刀。到了江户时期,虽然势州村正的刀工仍然在打制日本刀,但迫于幕府的压力,再无人敢公然携带村正刀,以前铭村正的刀也多改铭。故现存真品村正极为稀少。

村正被称为妖刀也和其所处历史时期有关,村正产生于动荡的室町中期,对于日本刀的需求很大,导致产生了大量的劣质刀剑,但是村正仍坚持打制品质优秀的实战刀。事实上,德川家装备村正刀的人极多,而造成德川家死伤的都是家族内部的人,所以巧合其实也就不巧了。

到了江户时期社会和平,刀剑更由实用转为注重华丽的外表装饰,当时的剑相学以刀的锐利品格判断吉凶,太过锋利的实战刀,被称为“妖刀”、“邪剑”。所以到了江户后期,村正即妖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了。

倭刀的终结

二战结束以后,美军为摧毁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在民间大量收缴倭刀,同时打击倭刀制造业。倭刀从此一蹶不振,绝大一部分悠久的制造技术失传。

到了1953年,日本民间少数人士开始复兴倭刀的技术,但已经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由于大部分制造技艺失传,日本只能通过高科技来分析传统倭刀的成分,从而逆行仿制,这样的做法自然难以获得大的成功。

现在在日本国内,仍然有大量的所谓倭刀作为工艺品出售,售价从一万元人民币到几十万元不等,其中大多都是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的产物。

而少数保有老技术的倭刀匠人,技艺也无法和他们的前辈相比,他们再也不可能制造出曾经辉煌一时倭刀了。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