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人不要急于嘲笑自己刚刚摆脱的阶层

最近,‌‌“中产阶级‌‌”被笑话得挺多。但有些同行的文,总觉得看了不太舒服,觉得不太厚道。

人家看看樱花、吃几片全麦面包,也要被讲:装逼,你们一定在装逼,中国人怎么可能喜欢看樱花,怎么可能喜欢吃全麦面包,你内心深处一定喜欢煎饼果子!别不承认!

还有帖子说:中产阶级和‌‌“平民‌‌”之间,只隔着一道篱笆,然后就揣测:他们一定时刻担心‌‌“平民‌‌”们追赶的脚步声吧。

为了刺痛中产阶级,这些帖子祭出‌‌“上流社会‌‌”这一武器,说:

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隔绝之深,好像长城。人家日本首相一年一度在新宿御苑搞赏樱会,那里就绝不会有粗俗的鸡蛋灌饼和东北妹,参会的‌‌“上流人士‌‌”一定会嘲讽中产阶级说:这群傻逼。

看到这些作者的语气,我忽然想到了一个老熟人——刚进过城的阿Q。

‌‌“未庄的假洋鬼子们天天装逼,但居然不知道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居然不知道煎鱼用葱丝!‌‌”

‌‌“未庄人喜欢叉‌‌‘麻酱’装逼,却不知道人家城里上流社会,小乌龟子都叉得精熟!‌‌”

阿Q瞧着未庄人的假精致,极其蔑视,觉得他们不得其门而入,并猜想城里的上流人一定会说:‌‌“这群傻逼‌‌”;阿Q也极不平地点着未庄人的鼻子,作深刻状:你们啊,和城里上流社会的隔绝之深,好像长城啊你们知道不知道。

所以说,鲁迅爷爷真是一个好作家。阿Q这个IP ,一百年都管用。

想给作者们讲:人啊,不要急于嘲笑你自己刚刚摆脱的阶层。或者再说得绕口一点:不要急于嘲笑你自以为摆脱了的阶层。

真的怀疑作者们自己可能仅仅一年前、或者半年前,也还是个标准的‌‌“中产阶级‌‌”,甚至远远算不上中产,正是属于自己讲的所谓篱笆外面的‌‌“平民‌‌”。

也许最近一年来写微信公号,更新勤勉,文章阅读数上万了,偶尔还有十万的,收入忽然大幅度增加,赶上了或者超过了‌‌“咪蒙助理‌‌”的水平。于是,便完成了跃迁,自我感觉跳过了‌‌“中产‌‌”这个层次。

这个时候是尤其考验人性的,不要马上回头作捏着鼻子状,那里的草窝上还留着你们自己睡出来的人形呢!哪怕你们忍一忍,真成了上流社会再说啊。

其实,会看文字的一眼就能看出来,只要一讲到所谓‌‌“中产阶级‌‌”的装逼方式,他们就熟门熟路,写得那么真实、那么细,而一写所谓‌‌“上流社会‌‌”,他们就明显行文吃力,事例匮乏,显得非常隔膜。最后憋足劲抬出个新宿御苑来,新宿御苑又怎么啦,新宿御苑很牛吗,几十年前就开放了,卖票都自动的。首相搞的赏樱会又怎么样,人人都稀罕去吗。

说到底,人讽刺起自己的同类来,才是最用力、也最中要害的呀。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韦小宝要炮轰丽春院,当然头头是道啊。

写文章,尖酸是种风格,没什么不好,但是心里还是要存一点点厚道。尖酸的劲头,多用到关乎底线上的事来,比如对恶得突破了底线,或者傻得突破了底线的人和事,你们可以能多尖酸就多尖酸。不关乎底线的事,厚道一点好。

不要批评恶人没胆子,却去把公园里开开心心吃三明治的一家子人当靶子显能耐。捧高踩低,欺软怕硬,装什么才子呢。

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对异性、对食物,都一样。作为开了公号的人,每天接触那么多形形色色的读者,应该更能理解人的千差万别才对。你们觉得煎饼果子好,好得简直是煎饼人参果,自己多吃就是了,不要就笃定以为人人都觉得好,人人都觉得香,以为别人不吃都只是为了装逼。

人家怎么不能就爱吃面包三明治?那就是人家的口味不行吗。带去野餐,干净又卫生,有什么不好。我就也特别不爱吃煎饼果子,我爱吃小面,我用跟你们装逼么?

人在自己经济承受范围内,消费自己觉得好的东西,觉得新鲜洋气的东西,是人之常情,你我公号狗管不着,不用时时刻刻拿着照妖镜照别人,鉴定别人是不是在装逼,连个三明治都不放过。要说中产阶级焦虑,这才是正宗的焦虑。

前不久读到一句话:盐是贫穷的味道。那么,时刻担心被装逼,时刻警惕别人在对自己装逼,那是正宗的low逼的伤痕记忆。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