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207:豫中会战之浴血洛阳-二(3/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百零七(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二十五)

日军战史中写道:洛阳地区的守备工程,先后以六年时间在城外洛河以北丘陵地带的上清宫、西马坡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地区,筑有防坦克壕和钢筋水泥建成的较完全的核心防御体系,城内也筑有各式碉堡、交通壕、地道等坚固工事,后期有约70名美军人员参与这项工作。

洛阳的防御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以碉堡、壕沟、铁丝网、雷区互相支撑。

其中碉堡很多是半永久性和永久性的,射界很好,还可以形成交叉火力。日军靠轻武器是不能摧毁这样的碉堡的,重机枪也无法压制,必须使用火炮。

洛阳又有在大量雷区壕沟和自然的山地等等障碍,日军重炮和山炮野炮不容易开到第一线,只能依靠92步兵炮和反坦克炮。日军1个大队仅有2门92步兵炮,火力有限,这样进展就慢了。

一旦日军被压制在防御碉堡之前,除了遭受我军机枪射击外,还有迫击炮的打击,会有一定伤亡。

郑耀初是中央军校洛阳军分校上校主任教官,负责修建过一些碉堡。据他回忆:当时修建的碉堡分大小两种,大碉堡里面有钢筋作为支撑,然后用混凝土浇灌而成;小碉堡里面则没有钢筋;碉堡一部分在地上,一部分埋在地下;碉堡壁的厚度为60厘米左右,用水泥和石子整体浇灌而成,不仅能抵挡子弹,还能抵挡手榴弹和炮弹。碉堡之间用战壕连接起来,前面还有铁丝网,整个防线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屏障。1942年,陈诚、蒋经国到洛阳巡视国防工事,认为工程布局严密、坚固合理……

洛阳的防御体系,有着四个主要的支撑点:城北的北邙山、城西的北西工、城西的七里河、城内防御工事。

其中七里河工事最差,主要是土木野战工事;西工原本是第一战区司令部和部队营房,修筑部分永久性工事,主要是靠营房改造而成,防御能力比七里河要强;城内防御阵地较为坚固,尤其将民房也进行改造便于巷战,防御能力相当厉害;最强的就是北邙山阵地。由于日军最可能从这里进攻,修建的工事多且坚固,连山上大型墓葬也被改造,堪称铜墙铁壁。

但是,洛阳工事再坚固也是孤城一座,城市又不大,不可能支持太久。就算日军围而不攻,洛阳粮弹都缺乏,也支持不了太久,日军是必胜的。

在日军指挥官内山英太郎看来,汤恩伯12万大军已经被打跑,蒋鼎文12万大军主力也都退却,仅仅留下3个师1万多人,算不了什么。

在日军近2万主力围攻下,洛阳能够守住二三天就是奇迹了。

很快,日军制定了攻击计划。

日军经过分析,认为洛阳的城南是洛河,因国军人为泛滥,有长达10里的沼泽地带,人员车辆难以通过,不能从这里突破;城东地形都较为复杂,也不适合突破;那么,唯一比较容易突破的攻击路线,就是城北上清宫、史家沟一线以及城西的西工地区。其中以城北地区最容易突破。

这里就是著名的北邙山。北邙山地处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

名字叫做北邙山,说成是丘陵更合适。北邙山平均海拔还不到300米,山势平缓,很容易攀登,对进攻一方不会形成太大的麻烦。

相反,这里树木较多,防御一方难以面面俱到,有很多突破口。一旦敌人占领北邙山,架起大炮可以轰击洛阳城内所有地点,洛阳保卫战也就没法打下去了。

正常来说,日军攻打洛阳肯定会主要攻击北邙山。

对于此,国军也心知肚明,他们在城北修建了以上清宫为核心的防御阵地。

上清宫是是道教名观,位于河南洛阳城北邙山翠云峰,相传是太上老君炼丹的地方。翠云峰是北邙山的制高点,山势相对陡峭,易守难攻。

上清宫距离洛阳城大约4公里,是防御的核心。

果然,日军第63师团进攻的重点,就是洛阳城北(铁路以北)上清宫、史家沟一带的国军第15军城外阵地,其作战部署为:

(一)柳勇少将第67旅团所属独立步兵第25、第78、第37大队,从洛阳城西北后李村、唐村、李家沟一线,并列攻向东南上清宫与铁路附近地区;江田贯一少佐独立步兵第38大队,封锁洛阳城东地区。

(二)瓦田隆根大佐野战补充队独立步兵第1、第2、第3大队,从洛阳以西五女冢、东涧沟经史家屯、苗家沟,并列攻向以东史家沟;稻垣毅治少佐步兵第1大队,封锁洛阳城西附近一带。

(三)清水昂中佐独立步兵第74大队,封锁洛阳城南地区及洛河两岸,准备阻击由该地南撤中国守军。

(四)野战重炮兵第6联队江头大队,位于洛阳城西南约6公里小屯附近。

(五)佐贺胜郎少佐炮兵大队,位于洛阳城西北约8公里冢头地区。

(六)森田舍三大佐独立步兵第5大队为师团预备队。

(七)预定进攻时间,为5月18日夜间。

这个作战计划,是对洛阳城及在其周围的国军3个师进行包围,炮兵部队部署于洛阳的西南及西北地区,以图对洛阳城北守军设防阵地进行交叉炮击。该师团于5月17日23时,向其部队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与此同时,国军做出相应部署。

豫中还没有撤退的国军,以及第5战区曹福林的第55军、第10战区的豫南挺进军发动反攻,于5月19日连续收复确山、西平、遂平、漯河等等重要县城。这里的日军第27师团无奈,被迫停止北上增援,这减轻了洛阳方面的压力。

这些侧面的协同,显然对于洛阳保卫战没有直接作用。

真正起到很大作用的,是中美联合空军。

豫中会战前期和中期,因史迪威搅局,中美联合空军被迫按兵不动。会战后期,因中国方面和陈纳德等军官反复要求,史迪威只能命令空军参战。

此时中美联合空军可以作战的兵力,远远少于日本空军,飞机性能也相差不大。整个豫中会战期间,日军出动飞机高达1700架次,国军仅有400架次。

万幸的是,中美联合空军已经是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又有陈纳德这种职业军官指挥,具有相当强悍的战斗力,给日军造成很大麻烦。

接到命令以后,中美联合空军大举出动,对准进攻洛阳的日军全力攻击。

当时中美联合空军已经具备一定对地攻击力,尤其装备了B25中型轰炸机。这种轰炸机不同于轻型轰炸机,对于日军野战部队威胁很大,还可以用机枪直接对地面射击,进行战术协同。

自然,这区区几十架战斗机轰炸机不可能扭转战局,但仍然造成日军伤亡和行动迟滞,更鼓舞了国军的士气。

如5月12日,中美联合空军出动多批次,攻击洛阳附近的日军地面部队。

其中第4大队第21中队7架P40N战斗机,在高又新中队长带领下,在洛阳西北的西工地区发现大量日军部队正在集结,其中有70多辆坦克装甲车。

高又新立即率部反复轰炸扫射,击毁其中10多辆坦克,又摧毁20多辆汽车,还扫射日军步兵部队。

但俯冲投弹期间,白熙珍的飞机被日军高炮击中,他跳伞后被日军杀害。

第4大队刘尊的5架P40N战斗机赶来为白熙珍报仇,又摧毁10多辆汽车。

不过,日军对洛阳战役志在必得。

在日军看来,洛阳已经被团团包围,是瓮中之鳖。洛阳地区只有区区国军3个三流师,总兵力还没有第63师团多,根本就是不堪一击。

日军预计最多攻击2天,就可以顺利占领洛阳。可能刚一进攻,洛阳的三流国军就放弃阵地逃走或者投降。

开战前日军还用了心理战手段,也就是劝降。

在进攻洛阳前,野副以古城洛阳和历史文物免遭破坏为名,让城东白马寺僧人携其书函至城内,要求守军投降。

僧人虽不理世事而修行,却有明确的善恶观。对于杀人不眨眼的日寇,白马寺僧人们也是异常厌恶。他们借口不过问世事,断然拒绝传递书函。

从5月17日开始,日军各部均已经到达洛阳城下几公里内,进入了最后总攻击的位置。

在总攻之前,日军以扩音器喊话,要守军放下武器不作抵抗,并以飞机散布传单,对守军提出不作抵抗、参加汪伪和平阵营的“劝告”。

武庭麟军长身经百战,自然不会被日本这种低劣伎俩所欺骗,不为所动。

这里,我们就要提到武庭麟军长了。

武庭麟军长是一个标准的毁誉参半的民国军人,他的镇嵩军也是民国最声名狼藉的部队。

武庭麟出生于1892年,是洛阳本地人,准确说是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

豫西是全中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社会治安极其混乱,匪盗横行。

清末民初有所谓四大匪区,也就是东北、四川、山东、河南,其中河南和山东的土匪最多,而河南的土匪主要就在豫西。

在兵匪不分的年代,大土匪随时可能转变为官兵,相反官兵也随时可以变为土匪。

豫西匪帮众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镇嵩军。镇嵩军是清末大土匪王天纵创建的匪帮,盘踞以嵩山为中心的大片山区,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号称中州大侠的王天纵也是伊川县人,颇有些领导能力,很快招揽到大量部下,甚至还攻打过洛阳。

豫西这个地方只要出现一个厉害的匪首,是不缺乏一群小喽啰的。

这里再次澄清一下,攻击汤恩伯的所谓水旱蝗汤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水旱蝗汤,其实是水旱蝗蹚。

什么是蹚?就是蹚匠。也叫蹚将、老蹚之类。

名字不同,其实是豫西特有的一种民工。豫西地少人多,山地贫瘠,养活不了这么多人。所以常年都存在一支数量庞大的青年农民打工队伍,在豫西四处流动,主要从事建造梯田、沟渠等农田灌溉工程。在农村,这也是最脏最累的重体力活,需要在浅水中长期劳动,就叫做蹚。

这些青年民工几乎完全靠打工为生。在比较丰收的年份还好说,但一旦遭遇饥荒年份,自然有大量民工失业。到了这个地步,总不能活活饿死,于是很多民工就转为土匪,混口饭吃。

一旦年份转好,很多青年土匪又下山回家,继续从事蹚匠为生。

这种事情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持续长达百年之久。

时间一长,豫西老百姓就逐步不区分蹚匠和土匪,把两个称呼合一了。

豫西的老蹚也就是土匪的意思,并非什么老汤。水旱蝗蹚,也就是水灾旱灾蝗灾和匪灾,是豫西人民的四大灾害,和汤恩伯有个毛的关系?

豫西的朋友可以问问你们的爷爷奶奶这些老人,看看蹚匠究竟是什么?

在汤恩伯到达豫中的前一百年,蹚匠已经横行豫西了。所谓水旱蝗汤,完全是赤裸裸的篡改历史的胡乱攻击。

做这种事情的小人,迟早被拖出来接受历史的审判。

豫西的土匪根植于民间,光靠剿是没有用的,除非能彻底发展豫西的经济,保证每个老百姓有饭吃。

况且清末的清军早已腐败无能,对付不了这些强大凶悍的匪帮。清军多次剿灭镇嵩军失败,甚至部分官兵还投靠敌人,只能采用诏安手段。王天纵被袁世凯诏安以后受封中将军衔,锦衣玉食,不愿意再干蹚匪的事情,1919年病死前将权力交给部下刘镇华。

刘镇华是民国名声最臭的军阀,此人阴险狡诈,翻脸无情,害了很多人甚至包括自己的朋友和上级。刘镇华成为镇嵩军领袖长达20年,后来因为严重的精神病才将权力交给胞弟刘茂恩。

刘镇华的最大恶行,在于1926年为了争夺陕西控制权,出兵10万包围西安长达8个月。期间刘镇华不允许西安老百姓出城,导致20多万西安人饿死冻死了5到10万,堪称民国历史上最罪恶的军阀之一。

刘镇华稍后突发精神病,一说是被西安冤魂索命所致。

早在王天纵时期,镇嵩军就驻扎在豫西22县,兵力从几千人到几万人不等。他们是豫西的地头蛇,袁世凯、冯玉祥、蒋介石多以利用手段笼络他们,而不予以消灭。消灭镇嵩军并不困难,但你打垮了镇嵩军,这么多半匪半军的军人要吃饭,还会跟一个新老大,仍然会盘踞一方。与其和新军阀打交道,不如利用镇嵩军控制豫西地方。

到抗战爆发前,镇嵩军和刘镇华的名声极臭,很多人认为镇嵩军和土匪没区别,比日军好不到哪里去。一些国军将领认为,日军要消灭,镇嵩军也要消灭,他们对国家都是危害。

没想到,抗战爆发以后,一切都改变了。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