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德国在华基金会:突如其来的“非法身份”

以联邦德国首位总理命名的“阿登纳基金会”是德国最为重要的政治基金会之一

许多德国非政府组织活跃于中国的教育、环保、法律和健康领域。而今年年初开始实施的一项新法律严重危及了相关的密切合作。

中国政府年初开始对非政府组织实施新的法律规定,而外界认为这一举措旨在打击外国在华组织政治上不受欢迎的活动。新法实施的结果之一是:德国一些政治基金会和其它组织的工作陷入停滞。自今年1月1日起,它们进退两难,在技术层面,它们的身份属于“非法”,基本上已不能进行任何活动。不久后,签证将到期,德国代表们必须离境。一名相关人士失望地说,“一切都毁了”。他们拿不到新的工作许可,也不能继续雇佣中方工作人员。

私底下的抱怨

谁若在中国的德国人圈子里稍微做些了解,那么,就会一再听到对实施这一新法的类似抱怨:中方无能、混乱不堪的文牍主义以及有关官员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无法做出决定。不过,没人愿意公开对此提出批评。

中国政府解释说,新法是为给外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提供亟需的法律框架。一年前,在通过该法时,中方有这样的说法:在华外国非政府组织“既不能破坏国家的统一、安全或民族团结,也不能损害国家的、公共的利益,或损害公民和其它团体的权益”。

来自海外的独立于政府的组织(NGO)从此受到中国公安部的管控。为了按照新法进行重新登记,它们必须寻求经过中国官方筛选过的中方伙伴,而中方伙伴们则极不情愿替外国人冒风险。

德国驻华使馆内,人们的忧虑在增加。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使馆工作人员表示,与政治层面所得到的承诺不同,在工作层面的登记手续极不顺利,“许多NGO的工作越来越难有进展。”

根据中方提供的数据,约有200个德国组织在华活动,其中就有艾伯特(Friedrich Ebert-Stiftung)、伯尔(Heinrich Böll-Stiftung)和卢森堡(Rosa Luxemburg-Stiftung)等接近德国各大政党的基金会。亲基民盟的阿登纳基金会(Konrad Adenauer-Stiftung)的新代表根本就得不到赴华签证。

北京担心“敌对势力渗透”

熟悉情况的圈内人士指出,虽然中方一再担保说,政治基金会仍受欢迎,但实际情况是,基金会的工作如今日益艰难。设址柏林的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专家古思亭(Kristin Shi-Kupfer)指出,该法制订过程仓促,尤其是未预留过渡期,导致现在问题成堆。她认为,中共领导人是要假手管控阻止“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北京所指的是可能鼓动政治自由化的那些西方价值和秩序观。”

外国组织现在成了国家安全部门的治理对象。古思亭女士警告说,将来,一旦外国NGO工作人员被中方有关当局视为犯有破坏“国家安全”或“社会秩序”的行为,或被指“图谋颠覆国家政权”,就有可能受到严厉惩罚。而这些罪名在中国法律中往往定义模糊。

强化管控亦导致“附带损害”:那些“非敏感”领域也受到影响。扶贫、职业教育、卫生,或北京希望从外国的专业知识和参与中获益的经济、科技合作等等,均属于这些领域。不止是赛德尔基金会(Seidel-Stiftung)在职业教育领域受到称赞的工作岌岌可危,而且,即使是弗劳恩霍费尔研究所(Fraunhofer-Institut)、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和德国在华商会(AHK)也成了新法的管控对象。

德国工业联合会执行官克贝尔(Markus Kerber)表示,在北京设办事处是为德中经济关系作贡献,“加强这一关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因此,“在我们的工作中不出现任何障碍”是对双方都有意的事情。

出于对局面恶化的忧虑,德国驻华大使克劳斯(Michael Clauß)已经向权力巨大的中共中央政法委发出了一封“紧急函”。政法委是中国安全领域的最高权力机构。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