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香港该如何防止“学生自杀潮”再现?

近日三起自杀案的死者分别是13、15、16岁的中学生。(香港学生资料照片)

香港周日(2月12日)又发生一起中学生坠楼事件,这是八日内发生的第四起。继去年“学生自杀事件频传”后,教育局高度关注,但为什么悲剧仍持续发生?

周日上午,一名15岁男学生被发现坠楼身亡,香港媒体报道,死者没有留下遗书,据信“课业压力”为自杀主因。2月5日、6日相继有两名中学生坠楼身亡,8日一名中学生欲轻生被及时阻止。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总干事曾展国对BBC中文网说,学生在这个时间点自杀,可能与假期之后要重新面对考试、课业压力有关,这和去年的情况类似。而和去年不同,也不希望相同的是“模仿效应”。曾展国认为去年造成许多学生自杀,可能是模仿效应造成。

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周一公开回应近日事件,认为“学习压力”是主因之一。他称这段时间的自杀案件可能和假期后要重新适应学校、应付考试有关,也可能是学生有情绪病、人际关系等问题。

叶兆辉表示,造成自杀的原因复杂,担心社会将学生自杀事件与特定议题挂勾,例如需要许多演练而被社会诟病造成学生极大压力的全港性系统评估(TSA)。但叶兆辉认为如果能放松TSA,或可减低学生压力。

往例检讨是否有效?

去年3月在九天内超过六起11至21岁学生自杀,引发社会关注,由学者、社工、精神科医师、青年、教师等21名社会不同界别人士组成的“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因而成立,深入研究香港2016年的学生自杀案例。去年11月7日完成最终报告呈交给教育局局长吴克俭。

报告指出,学生自杀行为是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影响而成,委员会分析71起自杀案件,称学生自杀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精神健康问题、心理因素、家庭关系和适应问题、朋辈关系问题、学校适应问题和学习压力,与教育系统并无明显和直接关系。

立法会教育界议员叶建源表示对报告非常失望,认为错失检视教育制度时机。

曾展国则认为政府、教育局检讨内容不够具体,检讨完后也没有具体的措施被落实,“做不做根本没有人知道,也没有可以跟进的地方。”他认为教育制度对学生自杀的影响不应被低估。社会整体都要检讨。

香港居住空间狭小、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对人们心理健康确实造成影响。曾展国认为,学生选择以跳楼方式结束生命,除了“下定决心”而采用“无法回头”的激烈手段外,传媒报道的模仿效应也是因素之一。

课业压力导致?

香港学生被认为承受很大的课业压力。(资料照片)

根据香港媒体报道,近来三起造成学生身亡的自杀主因都是“课业压力”,委员会的报告则认为“学业压力并不必然导致较高的自杀率”。

报告以芬兰、澳洲这些学习压力较小国家的学生自杀率高于香港,因此虽然普遍认为香港学生学习压力大,在研究香港学生自杀时不应过度强调,反而更应该关注青少年面对压力时,缺乏社交支援的状况。

部分委员认为TSA确实造成学生压力,教育局表示,TSA的检讨与评估正在进行中。

报告亦指出,短期内出现多起学生自杀,可能与传媒报道而产生模仿效应有关,因此呼吁传媒不要过度报道。报告中指出,在传媒克制报道后,去年下半年的学生自杀率明显降低。

如何防治自杀?

“协会接到的每年求助电话都有上升。不只是学生,整体都有上升。”曾展国说。

不过曾展国也表示,年轻人打电话求助的比例没有上升,因为年轻人更喜欢在网络上找人倾诉,而不是透过电话或面对面咨询。对此,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也开发了网上咨询,过去一年实行下来也有些成效。

对于香港家长、学生及教师如何防止自杀悲剧,曾展国提供几点建议:

家长——每天回家给孩子一个拥抱,关心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多谈话、多倾听,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忽略孩子的个性与强项。

学生——如果有情绪困扰,不要在网络上寻求帮助,因为可能会得到错误的意见,造成更大压力,或产生“这世上没有人理解我”的想法。

同侪——若身旁的同学朋友透露情绪困扰,应该多倾听、少评论,不要说出“你想太多了”、“这没什么”这类的话语。如果认为对方需要专业人士的进一步帮助,要先征得对方同意,并且“带她/他一起去求助”,让对方有“与人同行”的感觉。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