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二战第一名枪——MG42通用机枪

二战期间,德军的每件武器都可以说是精品。但是如果说在实战中的作用,绝对没有一款德国枪械可以比得上MG42通用机枪。

MG42历史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战败的德国不可以制造重机枪。

一战后,德国的国家实力迅速恢复。随着国力的恢复,曾经有着欧洲最强陆军称号的德国军方,自然不甘心受条约的限制,永远成为一支半保安性质的部队(只有10万人,不可以装备先进武器)。实际上,战争刚刚结束,德国的各项科研活动就转入地下,研制的步伐虽然有时候放缓但始终没有停顿。

不过德国毕竟是一战的战败国,如果明着去违背凡尔赛条约的规定,一定会立刻遭到西方各国的严厉处罚。所以,这根红线是不敢碰的,既要隐讳,又要发展,这好像就难了。

但德国人很快以自己特有的精明,巧妙的绕过了条约的限制。他们研制了一种从传统眼光看来,完全不是重机枪的通用机枪。

这挺通用机枪,如果它使用二脚架,配备75发弹鼓就可以作为轻机枪使用,跟随班排作战;如果使用重机枪的三角架,配备300发弹箱,就可以作为重机枪使用,成为营连的支援武器;如果装上了装甲车或者坦克,它又是车载机枪,成为盟国步兵的恶梦。它的最大特点是不同于马克希姆重机枪的采用水冷降温的方式,而是和轻机枪一样采用气冷式,通过迅速更换枪管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

代表作是德国枪械专家施坦格研制的MG34机枪,该枪1934年设计定型,由著名的毛瑟兵工厂生产,采用和毛瑟步枪相同的弹药(7.92×57毫米子弹)。它有很多划时代的亮点,如:既可用弹链供弹,又可换装75发弹鼓供弹,使用弹链供弹左右都可进行,能双枪联装使用(可以对付飞机);主要零部件都很容易装卸,操作简单,可迅速变换射击方式(机枪能够迅速转移阵地在实战中特别重要);该枪理论射速为800到900 发/分;有两根备份枪管,一旦枪管过热可迅速更换。作轻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800 米;作重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1000米。

MG34大量装备德军各级部队,也是德军各种装甲车辆的制式武器。

在实战中,MG34的可靠性和出色的射击性能,得到德国军方的相当肯定,它是德国步兵的火力支柱。

但是MG34有一个比较严重的缺点,就是结构较复杂,复杂的结构直接导致制造工艺的复杂--耗费更多的工时和材料。

在实战中,需要的是可以大量制造和装备部队的机枪,而根据MG34的生产能力,即使所有工厂开足全部马力,也没法满足前线的需要。

德国军方一直要求武器研制部门对MG34进行改进。德国专家针对MG34有过多种改进方案,其中一种据说是受波兰战役中缴获波兰的一款机枪设计图的启发,由德国金属冲压专家格鲁诺夫博士完成,对MG34进行了多项重要的改进。这个方案由于超出其他改进方案的优异性能而很快中标。

这就是MG42通用机枪。

MG42研究成功,其实是枪械生产技术的一次重要的突破。格鲁诺夫博士本人并不是枪械设计师,他是一名金属冲压技术的专家。当时由于德军一线部队对机枪的需要量很大,他以专业的眼光认为按照传统枪械制造工艺,很难满足这样的需要(它采用机械加工,将一块实心金属利用车床、铣床等加工,切削掉不必要的部分,金属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既浪费材料,又花费很多工时)。他认为机枪采用金属冲压工艺制造是必然趋势。实际中,用金属冲压工艺生产的MG42不仅节省材料和工时,也更加紧凑。这对于金属资源缺乏的德国来说,是非常实际的。

不过MG42刚刚诞生并且装备部队的时候,在西方潜伏于欧洲的谍报人员来看,这实在是一款粗制滥造的武器,是若干铁片和一根铁管的拼凑物。当时雪片一样的报告飞到华盛顿和伦敦,内容都是同样的:德国已经不行了,他们极端缺乏原材料,连他们战术核心的机枪,都采用如此简陋粗糙的制造技术。

不过,当美英的枪械制造专家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却是大吃一惊。他们清楚的知道,采用冲压技术的德军在机枪这个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了他们。在后来的实战中,也很好的证明了这点。

无论是在苏联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诺曼底低矮的灌木丛林,还是北非炎热的沙漠、柏林的碎石和瓦砾堆,MG42都是德军绝对的火力支柱,也是盟军士兵的恶梦。

性能和战绩

MG42发射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它采用短管退式自动方式和滚柱闭锁机构。枪长1225毫米,带两脚架时枪重11公斤,带三脚架时枪重19.2 公斤,射速1100到1300发/分。

性能优越

1、令人惊叹的高射速

盟军士兵对于MG42最为刻骨的印象,就是它的枪声。

MG42机枪射速每分钟最低1000发,最高1300发。而机枪射速超过每分钟1000发以后,据说人就无法分辨单个的枪声。

MG42射击声不是如同捷克式或者伯朗宁机枪的“哒哒哒”声,而是类似高速转动的电锯的“嗤嗤嗤”声(声音有点像美军的六管米尼冈重机枪),也有盟军士兵形容象撕开大片亚麻布的声音。新兵对此还没有什么,盟军的老兵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这种恶魔般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声音就是死神的声音。

这是必然的,因为MG42的高射速,射手每次扣动一下扳机的短点射,也可以射击出五六发子弹。

如果一个不幸的士兵被MG42射击,那么他一瞬间就会中弹数发,活命的可能微乎其微。

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的八人小分队采用突袭战术对付一挺孤立的MG42六人小组。虽然是偷袭,但是也付出了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代价。死亡的军医腹部中了二弹,都是MG42的子弹,一枪击穿了肝脏,一枪射中了脊椎,这样的伤是无法治疗的,军医几分钟后就死亡,可见MG42的可怕威力。

实战中,MG42因为其高射速,不但对付小股目标游刃有余,对付集团目标也是非常有效的。

2、高压制能力

二战中,德国步兵的战术主要是以机枪为核心,步兵班由机枪小组跟步枪小组组成。

攻击时由机枪小组负责压制敌据点,再由步枪小组利用地形接近敌方据点,然后在近战中用冲锋枪或者手榴弹把敌人歼灭。

而一般的步骤是,机枪首先占据合适的射击位置,步枪小组同时迂回到侧翼;然后由机枪正面开火,吸引和压制敌人火力,而步枪小组由侧翼或后方接近,然后靠步枪小组的勇敢和手中的近战武器消灭据点中的对手。

防御的时候,阵地分为若干段或者若干独立据点,以机枪小组为核心,步枪小组负责警戒和保护机枪小组。总之,防御中机枪是火力的支柱。所以要特别注意对机枪的保护,一旦机枪被摧毁,防御就会极为困难。

虽然实战中,往往不是以班为单位,而是以排连为单位,但是作战的道理还是相同的,只是加上了排连所属迫击炮或者重机枪的使用。

MG42完全可以胜任德军的战术需要。

它有着相当出色的压制能力,由于其射程和各国机枪基本相当,加上其高得多的射速,一般机枪是根本无法在机枪对射中占得MG42上风的。其中最占劣势的可能就是装备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的苏军部队,由于捷格加廖夫射速只是MG42的八九分之一,根本无法压制住它。而苏联的郭留诺夫重机枪极为笨重,无法有效搬运,当然也不是MG42的对手。机枪的弱势,也是苏联和德军作战伤亡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3、可靠的性能

德军二战枪械在对苏战斗中,都接受了想象不到的洗礼。

很多武器不能适应苏联恶劣环境的需要,严寒中频繁发生各种故障,甚至包括无法拉动枪栓。

而MG42却是德军绝对可以信任的武器,在实战中它非常可靠,即使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MG42依然可以保持稳定的射击速度。因为MG42是气冷式机枪,在寒冷的情况下,反而可以有效减少换枪管的时间。在法国MG42连续发射300发子弹以后就得更换枪管,在苏联这个数字可以提高到500到600发。格罗福斯设计更换装置非常简单,只要扳动一根杠杆,倾斜枪身,枪管就会自动脱离跳出,并不需要用手触摸炽热的枪。更换一支枪管只需要几秒钟时间。

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外的激战中,MG42尽其所能的提供了火力的支持。

4、制造的优势

它使用的材料很少,可以通过简单流水线制造,造价只有MG34的百分之七十,所费工时和材料只有MG34的百分之五十。

整个二战中,MG42生产了约100万支(一说70万支),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的。

要知道二战中德国冲锋枪的生产量不过120万支,如此高的生产能力让人瞠目结舌。

性能如此优秀的武器又如此好制造,完美一词用在它身上丝毫不过分。

缺点

1、耗弹量高

MG42的最大缺点就是它的优点所带来的。由于其高射速,导致耗弹量远远大于别的机枪。

实战中,MG42采用75发弹鼓或者250发弹链。如果使用75发弹鼓,三四次齐射就会射光。

所以在部队运动时,德军步枪兵往往也必须协助搬运弹药,平均每名步枪兵需要携带两个300发弹箱。这才使得每个步兵班机枪弹战斗携带量从标准配置的每班1150发,增加到3000发上下,客观上加大了普通士兵的负重。

实战中,由于MG42耗弹量大,所以需要射手很好的把握射击次数,还要很好把握齐射和点射的切换。

同时,还需要后勤人员及时补充机枪弹药,这在激战中自然是很困难的。

2、射击技术要求较高

MG42由于射速快,子弹消耗量大,持续射击枪身震动明显,需要射手有很好的射击技术和使用机枪的经验。一般新兵是不能胜任的。

在德军中,机枪射手一般是班里射击技术最好的战士。

射击技术的要求,使得MG42射手训练比较严格,很难速成。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MG42的使用。

3、形成不了很大的射击扇面

MG42由于耗弹量大,一般不采用普通机枪的大面积长时间扫射。

慢速机枪(如马克希姆重机枪)的优势在于可以对大量若隐若现的目标进行无目标的大范围压制,它们往往可以扫射一二个小时。

但是MG42这类快速机枪就没法做到,对于四面八方冲锋的敌军,MG42仍然以扫射配置短点射为主。

国军为什么没有装备这类武器

国民政府曾经在30年代和德国有过密切的军事合作,进口过大量德国武器,从毛瑟步枪到战防炮和装甲车。

但是国民政府没有装备过MG34机枪,也没有装备过MG42机枪,而是装备和仿造了大量的捷克式轻机枪。

没有装备仿造MG34机枪的原因,还是MG34造价很高,技术复杂,国民政府没有人力和物力大量装备这类武器。

而由于日军的因素,德国于1938年就宣布和中国断交,那么1942年才装备部队的MG42自然也不可能给中国使用。

实际上,捷克式轻机枪并不是很适合中国的需要,虽然它有着良好的性能,是轻机枪历史上的成功之作。但是它的装弹量太小,只有20发,无法造成有效的火力压制,不能满足国军对于火力的极度需要。在对付日军集团冲锋时候,几次射击后就必须更换弹夹,造成火力的断档,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当时的中国军队能够装备一定数量的MG42,一定会给装备歪把子机枪的日军沉重的打击。

后记

MG42是近代通用机枪之母。

由于它的成功,战争结束以后,西德军队继续装备这款机枪,型号改为MG3,一直列装到今天。MG3在国际市场上非常走俏,目前MG3机枪除在德国生产并作为现役装备外,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巴基斯坦等国均获得特许生产权。装备该机枪的国家还有奥地利、智利、丹麦、伊朗、挪威、苏丹和土耳其等。

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在MG42的基础上研制了第一挺通用机枪M60 。美军用M60取代了装备了几十年的勃郎宁重机枪和勃郎宁轻机枪。

性能数据

口径:7.92mm
初速:755m/s
理论射速:1200发/min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坐式
闭锁方式:中间零件(滚柱)式
发射方式:连发
供弹方式:弹链
容弹量:250发
全枪长:1219mm
枪管长:533mm
膛线:4条,右旋
全枪质量(含两脚架):11.05kg
瞄准装置:机械瞄准具
配用弹种:毛瑟98式7.92×57mm枪弹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