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驼峰航线上的五大运输机(1/8)

抗战大功臣戴笠曾经说过,一场战争的胜利是由无数个战场决定的,谍报工作就是其中一个战场,是无声的战线。那么我们可以说,今天讲到的C47运输机和它的驼峰航线,就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战场。虽然这个战场的飞机不能开火,但它的危险程度和艰巨程度,却不亚于正面战场的轰炸机和战斗机。

不得不开辟的空中运输线

中国在抗战爆发之时,主要有四条对外的交通运输线。

第一,经过香港,通过铁路或者海运到广州,再通过粤汉铁路到中国腹地的运输线路。香港是著名的国际港,有很大的吞吐量,加上属于英国政府管辖,日本人不敢随便拦截。

第二,经过越南海防港,通过滇越铁路,到云南昆明的运输线路。虽然滇越铁路是窄轨运输量较小,毕竟是铁路运输。加上越南为法国殖民地,日本人一样不敢怎么样。

第三,经过越南海防港,通过公路进入广西镇南关,到南宁的运输路线。这一线是公路并非铁路,但也有自己的优点,就是近。这条路线到南宁的距离,只有从海防到昆明距离的三分之一。

第四,经过苏联在远东的港口,将大量物资运送到中国的新疆,再经过西北公路运输到兰州,西安。这条路线并不太好,主要是距离太长,优点是苏联是列强之一,日本也不敢得罪。而且相比上面三条路线,这条线路最安全。这条路线远离日本轰炸机的范围,即便远程轰炸机可以轰炸,但数千公里的公路不可能炸断。

本来抗战之前还有天津港,上海港,杭州港,福州港等等很多外援运输路线,只是由于日本联合舰队过于强大,一开战自然就封锁了港口,这些路线就全断了。

中国当时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农业国,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作战,是必须有一定的外援支持的。其实不要说中国,即便世界第四工业强国的苏联,在二战中也接受了美国的大量援助。

大到飞机坦克大炮,小到罐头甚至军袜军靴食糖可可豆。比如当年苏联没有装甲运输车,只能用卡车运输,甚至步兵坐在坦克车顶,一旦遭遇敌人袭击,满车步兵都活不了。这造成苏联士兵死亡率很高,完全依靠美国提供的装甲运输车顶住。

甚至美国人还提供给苏联人262万吨石油,258万吨钢材,50万辆卡车吉普车等等。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提供给苏联肉罐头66万吨,是苏联生产的肉罐头总量的17%;西方盟国提供的各类罐头为苏联总产量的108%。

苏联虽然为金属矿产资源大国,但因为开采能力的限制,很多金属根本就不能满足战争需要。美国为苏联提供的有色金属为:优质铜38万7吨,占苏联总产量的82%;优质铝美国提供25万6吨,英国提供3万吨,加拿大提供3万吨,三国相加共32万吨,是苏联全部铝产量的1.25倍.这些优质铝,被苏联用于航空业和生产坦克发动机。

苏联工业能力强大,但缺少高精尖的加工设备。美国提供给苏联生产枪炮的特种机床和工业设备:金属切削机床3万8100台,价值6.07亿美元。尽管苏联自己生产的工业设备超过美国提供的2.5倍,但美国提供的全是苏联无法生产的性能优异且造价昂贵的设备。

类似的物资多如牛毛,每月40万双军靴,每月20万吨小麦,每月7万吨糖,甚至每月2000吨羊毛(英国的优质羊毛),还有2万斤的古柯碱(就是可卡因的原料,用来制造军用麻醉剂)

对于外援的重要性,朱可夫元帅说的很好:如果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谈论我们对战争的准备情况,不能隐瞒从盟国一方获得援助这一因素……如果没有美国人的火药,我们就会处于很艰难的境地,我们不可能生产出战争所需的那么多的弹药。没有美国人的‘斯蒂倍克’牌卡车,我们就没办法去运输我们的大炮。它们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前线运输。战争各个方面都很需要的特种钢也是由美国人提供的。

连强大的苏联都如此迫切需要外援,那么落后的中国就更别说了。

别的尚且不谈,中国的军工系统是很依赖于外援的。一些制造火炮的优质钢材,中国无法自产,全部靠进口。一些精加工的零件,中国和苏联一样也没有类似机床,只能进口。

更可怕的是,即便最基本的子弹,中国每年只能生产1亿多发,但实战中每年会有2亿多发的消耗,也就是说还有1亿多发的缺口,必须依赖进口。

如果不能进口,连最基本的子弹供应都会不足。

其实,就算工业能力了得的苏联,二战期间也从美国获得了4.7亿多发子弹。

用杜聿明的话来说:抗战胜利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但如果没有外援的帮助也肯定是不行的。

日本人很明白这个道理。

抗战爆发以后,日本人先发动广州战役,切断了广州香港这条线,为此日军伤亡数千人。

然后发动南宁战役,切断了南宁交通线。南宁战役和随后的昆仑关战役,日军伤亡更大,达数万之众。

后来,甚至不顾美国一再警告,入侵了法国殖民地越南,切断了到昆明的这条线。为此,美国基本和日本决裂,开始支援中国,并且最终对日本进行石油等战略物资禁运。

通过军事行动解决了三条路线,另外一条就无法通过武力解决,因为苏联惹不起,日本军队也打不到西北。最终和苏联达成外交协议,通过互相承认伪满洲国和外蒙古的《日苏中立条约》,将苏联这条线路封死。

由此,抗战初期的四条线路全部被封锁。

对于这四条路线的局限性,蒋介石看的很清楚,所以抗战刚刚爆发,中国就开始修筑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修筑成功以后,就可以从缅甸的仰光港口卸货,通过铁路运输到缅北的腊戌,然后用卡车运到昆明。

滇缅公路虽然道路艰险,好在由于中国特别重视,运输量还是可以的。

据统计,从1939年到1940年6月间,滇缅公路每月运入的军用物资已达到1万吨。1941年全年,通过滇缅公路运入的军用物资及其它各类物资的数量达13万多吨。1941年11月的运输量最高,达到1.75万吨,成为滇缅公路开通以来的最高运输记录。

在当年看来,滇缅公路这条路线比较安全。因为缅甸是英国殖民地,大英帝国相当强大,日本人不敢随便和英国为敌。而滇缅公路距离日军机场较远,况且穿梭在山地的这种公路,即便今天也几乎无法炸断。

国民政府高层认为,只要世界大战没有全面爆发,滇缅公路就是很安全的。只是在1940年看起来,日英的全面开战也只是时间问题,必须另外想办法。

中国方面一边编组10万远征军,准备随时进入缅甸保护滇缅公路,一边开始寻求解决外援运输的办法。

到了这一步,陆上运输已经不可能,因为中国的东部沿海全部被封锁,南部的越南被日本占领,也完了。北面和西北面的苏联和日本成为盟友,拒绝帮助中国运输物资。

剩下的唯一一面,就是西部的雪域高原了。

自古以来,穿越西藏到印度的陆路倒是也算可行,不过都是用马帮走上几个月时间,运输量极少且不稳定。一旦遇到大雪封山或者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线路便会中断。

这种条件,用于偶尔的商业运输,也许勉强可行,用于支持400万人规模的大战,就是无稽之谈了。

至于通过马帮穿越西南中缅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也不可行。

这就是后来中国远征军96师曾经走过的一条路,根本就是无人区,蛮荒地带,疫病横行,为此付出了死亡数千人的代价(近三分之一)。

所以,唯一可行的,就是建立一条从印度到云南昆明的空中线路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