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经济:又在产生小的“泡沫”

中国又在产生小的“泡沫”,这次是玻璃、煤炭和铜等大宗商品行情。2016年秋价格迅速上升,年底达到顶峰。去年秋季可以说是住宅价格涨势告一段落、投机资金从住宅流向大宗商品的时期。住宅→股市→海外资产→债券→住宅→大宗商品。在中国,每当一个泡沫破裂后,资金就会流向下一个投机对象,进而相继形成新的泡沫。犹如泡沫在不断循环。

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平板玻璃期货价格年初之后徘徊在每吨1260元~1270元。比去年同月相比上涨了5成左右。去年10月仅为约1000元的价格到11月上涨至1200元左右。与此相同,焦煤、钢筋、铜和锌等期货商品价格也自10月开始大幅上涨。有观点认为这是过剩产能淘汰政策导致商品供不应求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住宅销售强劲,建材需求正在增加。

但是,听起来最具说服力的解释是,正在发生泡沫的移动和循环。中国去年夏季住宅价格出现暴涨,政府自9月前后起加强调控。住宅价格在10月前后触顶,深圳等城市转为下跌。商品行情暴涨正是从那时开始。有观点认为,由于政府的调控政策,投资者断定住宅泡沫到此为止,作为新的投资对象,选择了大宗商品。

中国不断发生资金过度集中于一个投资对象、价格偏离合理水平的局部泡沫。而在政府当局采取措施打击泡沫、导致这个泡沫破裂之后,投机资金会迅速寻找另外的投资对象,进而制造新的泡沫。称得上是资金与政府的猫捉老鼠的游戏,也可以说是泡沫商品在一定期间内循环。下面回顾过去2年里发生的泡沫的循环。

2015年首先是股票。背景被认为是受到截至上一年的楼市限购令的影响,房地产泡沫破裂,资金流入了股市。政府为了推动新股上市也积极呼吁购买股票。尽管经济减速下行,但2015年6月上证综合指数比年初上涨了6成,登上5000点大关。与企业业绩背离的股价在夏季暴跌,政府被迫买盘支撑。恰好8月份随着制度变更,人民币兑美元暴跌。

见此情景,中国国内的剩余资金纷纷流向了国外。因为想在人民币进一步贬值之前将资金换成外币或国外的不动产。这样就加速了一年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外流。中国政府为了阻止人民币贬值利用了外汇储备,储备额持续减少。之后,政府加强了对企业和个人海外汇款的监管,2016年春季以后这股热潮也稍稍平息。资金流向的下一个场所是中国国内的债券。

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2015年上半年一直保持在3.5%左右,随着资金的流入,从年底开始到2016年年初一下子降到了3%以下的水平。但2016年12月非法信用交易被曝光,以此为契机,市场纷纷抛售债券,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暴涨至3.4%(价格暴跌)。在债务泡沫产生的同时,资金重新流向住宅市场。作为经济对策的一部分,政府放宽了限购令,但导致房价上涨,最终不得不再次收紧政策。

房地产和债券的“泡沫破裂”后,商品市场的交易价格开始迅速上涨。觉察到危险的政府通过提高交易手续费等抑制了投机。玻璃等工业产品的价格上涨势头已经衰落,有观点认为接下来该轮到农产品期货了。在经济领域,资金随着经济状况流动是非常自然的情况,但不可思议的是,在中国,资金流向的领域会引发泡沫和泡沫破裂。

为什么会这样呢?吸收投资资金的商品不足、各市场的制度设计不完善、政府缺乏准则的投资建议和规定、喜欢投机的国民性……,理由有各种,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投资者无视各类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合理的水平,集中进行投资的倾向比较强烈。“因为周围人投资了所以自己也投资”、“好像会上涨所以投资”,中国投资者的风格是这种盲从型。

由于市场运作的原理以资金供求为中心,因此经济原则和基本面在中国很少会被注意到。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一旦出现热潮便无法抑制,投资人也不见棺材不落泪,这就是中国式投资。因此会反复出现暴涨和暴跌。要想改变这种变换领域不断形成泡沫的怪圈,恐怕要在投资者反复遭遇惨痛的失败并领悟到必须探索合理的价格水平后才会消失。继期货市场之后,中国下一个泡沫会是什么呢?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