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202:豫中会战之汤恩伯部大突围-一(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百零二(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一十九)

日军集中18万大军发动豫中会战的目的,主要在于歼灭第一战区的主力,尤其是汤恩伯集团12万人。

豫中会战日军真正目的:歼灭汤恩伯集团,消灭第一战区主力

在占领许昌以后,日军就打开了包抄嵩山地区汤恩伯集团主力的公路交通线。当年豫中和豫西的交通主要依靠经过开封、郑州、荥阳、汜水、偃师到洛阳的陇海铁路。

陇海铁路紧紧靠着黄河。抗战爆发以后,中日两军各占据陇海铁路的一段,并隔着黄河对峙开炮轰炸。陇海铁路无法通车,失去了作用。

国军政府为了沟通豫中和豫西,在陇海线的南面修建了一条沿着新郑、密县、登封到洛阳的公路线。

这条公路线的直线距离很近,但并不适合日军进攻作战。因为从密县开始,公路进入嵩山地区。这里山势纵深,山隘山头数不胜数。虽不是特别高特别险要的地形,终究易守难攻,不利于进攻一方作战。更惨的是,这条公路修建的水平不高,非常狭窄难行。当年密县防御的师长回忆:这条公路,一年也走不了几辆汽车。

即便日军占很大优势战斗力,也难以短期内突破这条公路线。

除了这条公路以外,在南方更远处,还有一条经过许昌、襄城、郏县、临汝、伊川、龙门到洛阳的公路(著名的叶洛公路)。

这条公路的长度是密县登封的一倍,不过地形相对较好。公路在北面嵩山和南面伏牛山之间,都是平地或者低矮的丘陵,少数是山地地形。这条公路远是远了一些,却适合大部队活动,是相对比较理想的包抄路线。

而且这个所谓的远,不过是相对概念。

这条公路的核心是临汝县(今天叫做汝州市),一旦日军占领临汝就可以大体控制这条公路。

而临汝距离许昌不过140公里而已,以步兵行军速度,4到5天就可以赶到。如果是坦克部队或者骑兵部队,也就是2到3天而已,算不了什么。

所以,在豫中会战初期,日军就制定了从许昌这条公路迂回包抄占领洛阳,彻底切断嵩山地区汤恩伯集团主力加以歼灭的计划。

日军为什么这么重视汤恩伯集团?因为汤恩伯集团是整个国军中的精锐部队。

当时第一战区一共8个集团军,约24万人。其中,第1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指挥第4、第14、第36、第39集团军和刘勘兵团(2个军)及第14军,兵力约12万人;而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则指挥第15、第19、第28、第31集团军和第78军,兵力也差不多12万人。

虽兵力相同,但蒋鼎文麾下主要是杂牌军,汤恩伯则以中央军为主,双方实力有一定差距。

换句话说,第一战区主要的力量掌控在汤恩伯手中。

汤恩伯自1937年中日第一场正面大战南口会战开始,历经包括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等等在内无数大规模战役,表现非常优秀,每次都给予日军重创。

日军对这个同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生的汤恩伯,相当有敬意。

日军对汤恩伯集团有着长时间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如下:

汤恩伯所指挥的第1战区部队,以85军、暂编第15军,担任黄河的正面河防。其主力第13军、第12军、第29军等,配置于主抵抗地带。

该集团之编制与装备,每军为2至3个师,军通常辖有炮兵部队;每师由3个团编成,师有山炮4至5门,满员师约为1万人,不满员师约5千至6千人;每团为3个营,每营有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1个迫击炮排。

第一线部队的编制,装备都较充实,捷克式步枪约占三分之二,每支步枪配备的子弹约为150发。捷克式轻机枪每连4、5挺,每挺子弹约600发,另有同数的预备弹药。

每团有重机枪约12挺,每挺子弹约1万5千发,有迫击炮6门,每门炮弹约80发。另战士每人有木柄手榴弹两到三枚,自带粮食4日份。

在兵员素质方面,其年龄一般在16至35岁,很注意抗日教育,故部队抗战士气很高,但不少下级军官缺乏作战经验,干部有半数为军官学校出身,部队训练较好。

在作战方面,为减少损失,通常避免决战,而采用避强攻弱的作战方法,对劣势之敌则集中部队猛烈攻击,务求必歼。作战时,常以一般部队配置于第一线,而以主力殿后,且采用督战制。

近来则采用苏联军队的作战方法,即以有利之防御态势,吸引敌军至其阵地前,然后以正面及交叉的浓密火力进行杀伤。在阵地建成方面,很注意据点式阵地的构筑与发扬火力及相互支援。

夜间攻击,常故意发出喊声,使日军消耗弹药。攻击时,通常是先发出喊声,然后就是密集射击,接着就投手榴弹。

在防守阵地前或附近的主要道路,通常埋设地雷,设置拒马和鹿砦,且在一些道路和其他地区埋设假地雷,而真地雷即在其附近等等。

日军认为:国军擅长阵地守备战,战意旺盛。其装备轻武器比较充足,但火力骨干仅以迫击炮为主,而大口径的后膛炮、坦克、飞机非常不足,在进行大的战役或大规模的战斗时,由于无法压制日军的炮兵、坦克、飞机的强火力,伤亡总是很大。因重装备不足,直至1944年,仍无力进行战略性的反攻。还有一点就是中坚兵团遭到挫折后,其他的一般部队,在士气上则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崩溃。

日军认为,整个北方的国军精锐,就是第1战区汤恩伯第13军、第8战区胡宗南第1军。

为此,日军不惜一切代价,试图歼灭汤恩伯和胡宗南的主力兵团。

其实,日军试图全力歼灭汤恩伯集团并非第一次。

早在随枣会战期间,日军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歼灭汤恩伯集团。但汤恩伯识破日军意图,给日军重创以后跳出包围圈,使得日军无功而返。类似的作战还有几次,日军认为汤恩伯以13军为主力的第31集团军很难对付。

此次豫中会战,日军无论如何也要歼灭第31集团军,尤其务必歼灭第13军。第13军军长为国军名将石觉(黄埔3期),辖第4、第81、第117师。

在许昌会战开始之初,日军就已经准备包抄嵩山地区汤恩伯主力。许昌会战时,除了第37师团、第7旅团、骑兵第4旅团团和坦克第3师团一部进攻以外,其他各部都在许昌外围阻击援军。其实,日军就是为下一步的包抄做准备。

许昌战役刚刚打响,日军就下达了立即包抄合围的命令。

4月29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向内山的第12军下达了转移兵力至登封附近,形成包围圈以歼灭在该地区之汤集团及其所属第13军之命令。

可见日军围歼汤恩伯集团的心情多么急迫。

为什么急成这样?因为日军明白,此时他们已经掌握战略主动权。

在许昌会战期间,汤恩伯主力曾经反攻密县,打得第110师团一度招架不住。日军虽狼狈,但也确定了汤部主力还是在嵩山地区。

日军很狡诈,直到包抄开始之时,他们始终隐藏着战略意图,做出是打通平汉铁路的样子。

对于包抄的计划,只有师团长这一级军官才知道,就连伪军高层也不清楚,给予高度保密。

比如主要负责包抄的坦克第3师团,一直隐藏在中牟一线不动,就怕汤恩伯发现情况不对。

直到许昌会战最后一天,坦克第3师团一部才参战。随后就立即开拔,进行包抄作战,让汤恩伯即便发现也来不及部署。

就保密上,坦克第3师团只有师团长和参谋长知道下一步是包抄汤恩伯集团主力,包括旅团长联队长在内的军官对此竟然一无所知。

保密工作做成这样,国军自然也无从发现。

许昌战役结束之时,日军立即命令开始包抄合围作战。

日军已经掌握战场绝对主动权

日军明白汤恩伯很厉害。

在许昌会战最后,汤恩伯已经发现情况不对,命令增援部队停止前进,反攻密县部队也不要进攻,全军待机,观望日军下一步行动。

汤恩伯认为,日军很有可能大范围包抄嵩山国军主力。

日军发现汤恩伯的意图以后,认为如果再拖延时间,就可能导致汤部全力突围,包抄合围计划失败。

所以,日军立即改变计划,以争取时间。

原本计划中,日军占领许昌后,还务必占领许昌南面的郾城、漯河、遂平(这里有国军1个军兵力),确保侧翼安全后,才进行包抄。

这个包抄,不但可以合围嵩山的国军主力,还可以将汤恩伯在公路以南叶县、宝丰、鲁山等地的部队一网打尽。如果成功,汤恩伯集团12万大军至少会被歼灭四分之三。

此时,因为日军害怕汤恩伯突围,根本顾不上了。

4月30日,许昌会战快要结束之时,日军认为已经不能浪费时间,于当天果断取消制定的计划,直接从许昌出发。

至于郾城和漯河则交给南下打通平汉铁路的部队负责。这支部队只有1个师团,也就是27师团,面对汤恩伯的2个师还有李宗仁的1个师,进攻上会有些困难。会战初期,日军第37师团在中牟对抗暂编27师一个二流师,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

不过事已至此,包抄已经成为头等重要的任务,南下打通平汉铁路则是次要的了。

日军明白,此时他们已经掌握战场主动权。日军本来就掌握机动性上的优势。

就日军步兵师团来说,装备大量马匹,还配属汽车,行军速度相当的快。

另外,日军为了包抄还特别调动了坦克第3师团和骑兵第4旅团。这两支部队的行军速度,均比步兵强的太多。

日军认为,如果隐蔽后突然包抄,坦克师团和骑兵旅团最多只需要3到5天就可以杀到洛阳外围,切断嵩山汤部向豫西伏牛山区撤退的主要路线。

而短短3到5天之内,汤恩伯很难发现日军战略意图并且完成撤退部署。

同时,日军还在正面沿着陇海铁路线和密县登封公路线,猛攻汤恩伯部正面。汤部如果光顾正面,侧面就会被包抄合围。如果汤部放弃正面撤退,那么豫中地区就会迅速失陷,日军直逼豫西门户洛阳。豫西虽有蒋鼎文部12万国军,也绝对难以抵抗日军14万大军,洛阳必然失陷,甚至豫西也会不保。

可以看到,日军的战略极为狡诈狠毒。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