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深圳义工队赴港反港独,包吃包玩游西贡

2016年11月13日,金钟,建制团体于添马公园举行支持人大释法及反港独集会,有参加者在集会上阅读大公报。摄:叶家豪/端传媒

11月13日,住在深圳的刘先生一早起床,穿上衬衫、牛仔裤和运动鞋,套上红色背心外套,搭地铁赶往罗湖口岸,与其余十几个伙伴会合过关,到达香港。他们这一行接近20人,都是河南老乡,自称“深圳河南义工队”的志愿者。

刘先生此行是“香港一日游”:到达香港后,他们坐上早已在上水等候的旅游巴士,前往西贡游玩,下午近四时,旅游巴驶到金钟,迎来本次行程“主菜”——参加“撑释法、反港独”集会。

11月13日下午,金钟立法会外万人空巷,人们举着“反港独”、“撑释法”的标语,高喊着口号,参加集会。20多岁的刘先生和他的深圳同伴也在其中。

“梁游”是谁?当看到周围人的标语牌时,有人问起来。

刘先生坦言,并不清楚梁颂恒和游蕙祯具体做了什么:“听新闻说那俩议员是辱华了,港独,其他真的不知道”,“组织需要我们的时候,就表下决心”。

集会主办方“反港独、撑释法”大联盟指出,青年新政的梁颂恒和游蕙祯在宣誓成为立法会议员时加入“辱华”言辞,民众愤怒因而自发集会,要将他们逐出议会,并支持全国人大为此释法。警方指,集会最高峰时有2.85万人参加,主办单位则称,四万“香港市民”参与了是次集会。

端传媒深入调查发现,刘先生并不是唯一懵懂的参与者。不少“义工队”成员从深圳乘专车来港游玩一天,只需“交一交车费,都是请吃的,请玩的”,顺道参加集会,而背后,甚至涉及共青团操作。

2016年11月13日,金钟,建制团体于添马公园举行支持人大释法及反港独集会,部份人身上贴有中港旗贴纸。摄:卢翊铭/端传媒

“香港的,那你能听懂大台在说什么了!”

11月11日星期五,下午1时7分,有312名成员的“香港河南青年会”微信群组中,自称“张会长”的成员发出了这样一条讯息:

“各位老乡大家好,我们会在周日下午4点参加‘反港独、撑释法’大集会,目前我们有一百五十人左右,做了60多个标语牌,还有手拿的国旗区旗,到时我们在会场的K区,有河南标记。希望各位老乡踊跃参加,会场人多,大家注意保护自身安全,特此通知告知大家。”

端传媒记者在11月13日下午4时抵达现场后,按微信群组中集会召集人的指示,走到集会K区添马公园的集合处。

这时,集会刚刚开始。K区的集会人士挥舞着国旗与区旗,有说有笑,气氛轻松,并无愤怒情绪。这里聚集的,绝大多数是各省市在香港的同乡会组织。许多参与团体正在组织成员合照,“一、二、三,笑一个”的声音此起彼伏。亦有一些参与者,一手举着标语牌,一手握住手机,以立法会大楼做背景来自拍。

这时,K区入口处聚集了20多人,站在“香港河南中原同乡会”和“豫港青年交流协进会”的横幅后。他们穿着随意,年龄大概在20到50岁之间,其中30岁左右的青年人居多。

记者走入人群中站定,身旁两位青年男子正在争论深圳哪区的火锅更好吃。其中一人看到有新面孔加入,随即从一叠标语牌中抽出一张递给记者,用带河南口音的普通话说:“刚来的?你也拿一个吧。”

记者顺势问起,他是否在香港工作,他对此非常惊讶,反问:“你是在香港的?”然后指了指拉着横幅的参加者说:“好像也有几个是香港的吧,那个会长就是。”他接着说:“香港的,那你能听懂大台在说什么了!”这时,大台上的发言者正以粤语声明,要支持人大释法。

记者追问:“你们不在香港,那是在哪里工作?”“我们从深圳来的。”然后就急急走到横幅下与其他集会人士合照。

2016年11月13日,金钟,建制团体于添马公园举行支持人大释法及反港独集会。摄:卢翊铭/端传媒

没有太大花费,遗憾“在西贡没玩尽兴”

这时,刘先生也跟大伙儿一同合照。合影结束后,他又让同伴帮忙拍下他手持国旗的照片,背景是集会的场面和远处的维港。

刘先生个头不高但身材壮实,刚到深圳谋生没多久,做一份保安的工作。人生地不熟的他在河南老乡建议下,加入了“深圳河南义工队”。每周,他们都会参加义工队组织的集体活动,有时是探访深圳安老院之类的志愿活动,有时会去一起行山、游玩。

这是刘先生第二次到香港,但这次行程本身并不在计划中。

由于是河南户籍,他的港澳通行证,每年只能两次以旅游签注到香港。上次来港是今年10月的国庆节假期,但“花费太大了”,于是他打算存些钱,年底再来香港。但集会前两天,他在微信群里看到参与香港集会的召集后,盘算了一下,决定用掉今年最后一次到香港的机会。

果然,这次“香港一日游”没有太大花费。刘先生一行人在罗湖口岸过关后,坐的是旅游巴专车,吃的是西贡海鲜餐。“大家就是散的时候交一交车费,都是请吃的,请玩的,玩得也挺开心。”不过刘先生说,始终还是有些许遗憾:“过关时耽误太长时间了,在西贡没玩尽兴。”

离开西贡后,义工队在接近四点时抵达了金钟现场,获发国旗、区旗及标语牌。

刘先生刚开始时还觉得有些新奇,一直站的笔直,认真地举着标语牌,毕竟这是他头一次在香港参与示威集会。但过了不久,义工队开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用家乡话或普通话,讨论着深圳的衣食住行,分享着在西贡游玩的照片。他们当中,没有人谈及释法,也没有人提到梁颂恒和游蕙祯两人,标语牌也歪到了身旁,只有在传媒经过或组织合影时,标语牌才会被重新举起。

2016年11月13日,金钟,建制团体于添马公园举行支持人大释法及反港独集会。摄:叶家豪/端传媒

“梁游不是一个人,是两人!”

下午五时刚过,集会结束前,一位中年男子开始收回国旗、区旗和标语牌,呼吁集会人士“到大台下面感受感受”。原本面露疲态的刘先生等人又恢复了活力,他们组成队伍向大台方向走去,拿出手机边走边拍照。五点二十分左右,他们回到了集会的K区,清点人数后,这天的“香港一日游”来到尾声。

离开集会区的路上,两名集会人士指着另一个团体“释法除梁游,大快港人心”的标语牌,谈了起来。

“咱咋(我们为什么)没有写这的标语?梁游是谁?”

“那不是一个人,是两人!一个姓梁,是个男的。一个姓游,是个女的。”

“他们干啥子的?(他们是做什么的)”

“好像是说了一些对咱国家不好的东西!他们还是那个啥……议员!”

回到深圳后,刘先生在微信上告诉记者,他其实并不知道梁颂恒和游蕙祯具体做了什么:“听新闻说那俩议员是辱华了,港独,其他真的不知道。”

刘先生觉得,这类政治议题与他们平民百姓没有太大关系。“只要过得快乐就行,”他说,在他看来,不了解事情原委并不影响参加集会并表态,“组织(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就表下决心。”

在集会结束之后,“香港河南青年会”的微信群组里,“张会长”发送了集会人士的合照,正正是“深圳河南义工队”在现场的照片。当晚,有群组成员转发了两则有关集会的报道,而在其中一则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数十位在港河南青年代表参与了这次集会”。

集会背后︰义工队与共青团系统的交织

事后,记者翻查网上资料发现,刘先生参与的“深圳河南义工队”,隶属“广东省河南志愿者联合会”,而该联合会的会长,同时是“共青团河南省委驻深圳工作委员会”的书记李庆彬。记者对比现场照片与公开资料,发现集会结束后回收标语牌、并安排参与人士离开的中年男子,正是李庆彬。而“香港河南中原同乡会”的现任会长张素萍,亦出现在集会现场,即为群组内的“张会长”。根据传媒的公开报导,2013年至2015年的“深港豫籍青年新春联谊会”,两人曾一同出席。

共青团河南省委驻深圳工作委员会,是共青团中央之下,共青团河南省委辖下驻外团工委的其中一个。

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河南是中国人口第三多的省份,输出劳动人口全国居首。这些外出务工的青年,在新城市里往往举目无亲,更易与“老乡”抱团。而共青团辖下团工委的成立目的,正是要帮助这些青年融入当地,并在其中发展团组织。

2016年11月13日,金钟,建制团体于添马公园举行支持人大释法及反港独集会。摄:卢翊铭/端传媒

记者致电深圳团工委书记李庆彬,他表示,当日参加集会,“都是义工们自发的,团工委不组织这类活动”,原因是“不在团工委的职能范围内,不合规”。对于在香港游玩的花销,李庆彬称是有“爱心企业的赞助”,其中旅游巴由一名河南企业家赞助,至于西贡海鲜餐的花费,他则未有透露由谁埋单。

他认为,参与反港独是“对国家有好处的”,因此虽然义工队的活动基本与政治无关,但今后若有此类活动仍会参加,并会以“广东省河南志愿者联合会”的名义组织。他表示,这个联合会在香港亦有分会,因此“参与集会是合理的”。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青年政治团体,并非党政机关,广泛参与了内地青年事务的运作,近两年来积极在网络上扮演为中国民族主义树立旗帜的角色。2016年初的周子瑜事件,部分内地网民“翻墙出征”,在微博上拥有四千万粉丝的帐号“共青团中央”,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时事评论员刘锐绍指出,有共青团背景的组织参与香港反港独集会,是“自然的、一定会发生的”。他认为这种组织形式对于中共来说是“家常便饭、政治常态”,是“基层建设的一部分”,与其“反感这种运作模式”,不如“趁此机会多了解中共体制内外的运作模式,大家就会心中有数。”

这类组织虽然不属官方机构,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动员作用。“有些部门没有公开的权力,却有实质权力。”刘锐绍认为,这体现了中港两地政治文化的差异:“中国大陆的政治文化有名实不符的传统,而香港则要名正言顺。”

而这次集会要动员内地组织,究其原因,刘锐绍指出,这反映了“北京将反港独视为重中之重,担心香港失控。”

端传媒调查发现,集会现场还有一批新力量——从内地来港就读或就业的“港漂”。这股港漂新力量会如何改变香港政坛格局?敬请留意明天报导。

原文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