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200:豫中会战之许昌保卫战-中(3/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百(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一十七)

许昌是无法守住的

此时,新编29师下辖3个团,分别是:

第85团,团长杨尚武(此战牺牲);

第86团,团长姚俊明(重伤后失踪,推测已经牺牲,只是没找到遗体);

第87团,团长李培芹(此战牺牲)。

另外还有1个补充团。

这4个团里面,姚俊明的86团先是被暂编15军军长刘昌义拉走了一个第2营北上前线督战。该营经过几次血战,剩余不到三分之一。

后来,因为一线兵力实在吃紧,姚俊明的86团又奉命北上增援,和日寇多次激战,伤亡近半才回退许昌,只相当于半个团。

目前,只有第85团和87团比较完整。至于补充团,不是作战部队,仅仅是作为一线部队的补充和新兵训练单位,类似于今天的新兵训练营。

这个团大部分是刚刚征召来的壮丁,基本训练都没有完毕,步枪才刚刚下发,不具备作战能力。

那么,原来新编29师大约有6000兵力,除去伤亡和不能作战的,实际能够打仗的还不到4000人,只有3000多人。

协同新编29师防御许昌的部队不多,只有暂编27师。

暂编27师主力经过中牟和郑州长达一周苦战,勉强突围退到许昌以北和尚桥一带,协同新编29师防御。

该部作战伤亡很大,可以作战的也就在三分之一左右,师长萧劲负伤。该师被割断在日军腹地多日,经过苦战勉强突围,疲惫不堪,战斗力较弱,起不到太大作用。

实际上,新编29师是独立防御小小的许昌的。

第一战区给吕公良的命令是:务必死守许昌,没有命令不得撤退。

于是,吕公良就必须以三千多人面对10万日军的进攻。人家说以一当十,现在吕公良是以一当三十。即便直接攻打许昌城的日军最终也有近3万人(后续坦克第3师团等部陆续增援),仍然差不多是十倍。

这种情况下,换做一般人恐怕早吓软了,摆明了是必死无疑。

如果守城的是铁血论坛那票嘴炮爱国水军,恐怕日军还没打,直接吓尿裤子加下跪投降了。

在如此劣势下,吕公良和新编29师官兵抱定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发誓同日军死战。

兵力悬殊是一方面,更倒霉的是,许昌城自身防御能力也不行。

许昌城市本来就不大,经过1930年中原大战,城市破坏严重。残留城墙基本都被毁掉,城门也毁坏大半,护城河不连贯,防御力很弱。

自从3月进驻许昌以来,吕公良带领全师官兵尽量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在残存的城墙根基上,新编29师官兵修建了大量的碉堡和机枪工事,形成交叉火力网。

阵地前,又挖掘了深宽各4米的战壕,同机枪工事和碉堡相连,也连通各营连指挥所。战壕便于沟通,同时又可以运送给养弹药。

战壕外围设置了铁丝网、鹿砦和地雷区。

许昌城外有几条小护城河,具有一定防御能力,很多都被淤泥堵塞。在民众帮助下,新编29师对河道进行疏通,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另外日军很有可能用到坦克,还在许昌外围挖掘了大量防坦克壕沟。这些壕沟成功阻碍了坦克第3师团的推进,让它在许昌保卫战最后一天才赶到第一线,不然日军的优势更会增加几倍。

总体来说,许昌的防御阵地已经尽可能的修筑完善。

当年的许昌老百姓回忆:因为修建工事必然会占用老百姓的土地。85团团长杨尚武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告诉我们现在因为抗战要打仗,只能在这里挖战壕修工事,占用了农民的土地。等仗打完了,一定会帮助农民把土地填平。

吕公良判断城北的地形最不好,日军应该作为主要攻击点,优先强化了城北的阵地。

部署上,兵力不足但经验最丰富的姚俊明第86团(缺一个营),负责防御许昌以北的长葛和尚桥村附近阵地,担起最重要地域防御责任。

杨尚武的第85团负责守卫城东和内城。

李培芹的第87团负责守卫城南和城西。

补充团都是新兵,无战斗力。他们只能放在城中,用于各方面的增援。

许昌民众自卫队等地方武装,也放在城内负责维护治安、防止汉奸侦查、传送弹药、消防灭火等。

在修建工事期间,吕公良自知敌众我寡,仍然拼命练兵和做战前思想鼓动。

吕公良打过无数大仗,自然知道此战非同小可,很可能玉石俱焚。

军民一家,不能让战火殃及普通群众。在战前,吕公良组织地方政府、商号和许昌民众向外疏散。开战之时,许昌除了少数不愿意离开家乡的人,已经成为一座空城。根据后来日军沿途烧杀抢掠的情况来看,是吕公良救了许昌全城的人,不然这里会有第二个南京大屠杀。

许昌外围长葛县和尚桥先打响了第一枪。

日军调动两个大队兵力,攻击驻守这里的86团一部和刚刚退到这里的暂编27师残部。刘昌义军长亲自率领暂编27师残部和86团同日军血战数日,最终因寡众悬殊,被迫放弃阵地后撤。

此战中,刘昌义军长竟然试图亲自拿着手枪冲上去和日军肉搏,算是拼尽全力,让后人读之惊叹不已。

萨沙写到这里想起著名军人孙元良的一句话:说国军消极抗战,天理难容!

孙元良作为黄埔军人中年纪最大的几个,一直致力于还原被歪曲的抗战历史,同一些身负使命的左派史学家笔战。

期间,孙元良曾经多次拆穿包括无耻小人李敖在内的伪造证据,让他们名声扫地。

这些家伙明着辩不过孙元良,就用阴招。大家也许都在网上看过什么飞将军孙元良这种文章,就是这些无耻之徒的杰作。这些东西在研究历史人的眼中,不但是胡编乱造,甚至可以说是荒唐可笑。诸如孙元良在上海抗战期间于师部强奸女学生,还有命令部下在抗战期间杀死情人,暗杀政敌等等。不但毫无根据,也存在基本常识上的种种问题。

萨沙就问一句,你们知不知道淞沪会战期间88师师部是什么情况?是昼夜无休!所有参谋、军官、士兵均24小时工作,孙元良吃住也均是在师部,睡行军床,不能睡整觉,只能一天零碎睡几个小时。

为什么这样?因为战况太紧急,每个小时都可能出现重大变化,必须时刻关注。此战88师经过多次补充兵力,退到南京包括新兵也只有约一半人。

这种情况下,且不说孙元良如何在到处都是人的师部强奸女学生,就算有女人送上门来,孙还有这个闲情雅致和精力吗?

那个刘姓的作者,你不懂历史就别写历史,乱写历史也是一种犯罪。

这些攻击言论,都是出自孙元良曾经的部下葛天在文革期间的交代材料。葛天在1949年在浙江被解放军俘虏,作为战犯经历了文革。文革时候是个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多少国军战俘军官被活活搞死。如果你不全力污蔑国军,你就是反革命,分秒整死你。葛天写出这些武侠小说般的东西,其实并不稀奇,不过是像郭沫若一样奋力求生而已。

当年也有不少汤恩伯的部下在文革中,这样胡写汤恩伯。但文革之后,这些被俘国军军人多重写了回忆录,将文革污蔑的部分删除。

至于葛天不知道有没有活过文革,但即便他重新写过这些历史,那些黑孙元良和汤恩伯的所谓史学家也会熟视无睹。

有意思的是,这些网文都没有作者,是匿名所写。看来,这些家伙也知道自己行为卑劣,不敢留名。

在言论自由的国家,这些小人是无法得志的,因为只要允许公开讨论历史,这些荒唐可笑的东西会瞬间被拆穿。

不过,在中国,这些人却有市场,因为不允许公开讨论。读者所看到的东西,只是上面让你看到的。

一些无聊的官方的所谓作家,居然将这些东西当作历史真相,还出版书籍。萨沙真的是非常无语。

写到这里,萨沙忍不住要说曾看到过的一篇经典至极的文章《民国初夜血泪史:山东江苏新媳妇先给地主睡三天初夜权》。具体史实实在不想多说,真的没有拆穿的价值,稍有智商的人想想就知道怎么回事。萨沙想说的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个所谓学者,竟然敢写这种让人啼笑皆非东西,想出名想疯了吧!

最基本的常识是,山东江苏的老人尚且没有死光。诸如萨沙奶奶就是那个时代的江苏老人,虽现在已经近百岁高龄,还保存记忆力。你这样胡编乱造,拿着当年臆造的土改宣传资料当作历史事实,难道真的把这些老人当作空气,不存在吗?

中国史学界之乱,由此可见一斑。

扯太远了。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长葛和和尚桥外围战斗失败后,留下86团继续抵御南下的日军。暂编27师和刘昌义军长则奉命南下先进入许昌,然后转到西边颖桥协同许昌防御。

许昌城内的吕公良师长亲自接军长入城,招待军长和心腹参谋陈正风吃了早餐,又让他们去浴室洗了澡,换掉了满是血污的旧军装。陈正风回忆,当时一周苦战的紧张和疲劳顿时消除大半。刘昌义军长却并没有同样的想法,他对于许昌的防御忧心忡忡。

刘昌义的作战经验比吕还要丰富的多,扛了30年的枪杆子。两人多次商讨目前局势,都认为许昌防御很险恶。

刘昌义认为,目前正面日军兵力庞大,许昌城市狭小,地形平坦,易攻难守,不太适合防御。更不利的是,许昌周边都是平原,一旦日军将许昌包围,国军增援部队就很难靠近许昌。

从4月23日开始,许昌保卫战外围已经打响。25日汤恩伯命令各部进行反击,策应许昌保卫战。各部四面出击,第28集团军新42师反攻和尚桥村,和日军激战2个小时。该师也曾反攻新郑,破坏了日军通讯和后勤补给路线。泛东挺近军也反攻收复了尉氏县城,等等。汤恩伯精锐13军反攻密县,打的日军第110师团拼命招架。

这一切,均不能扭转许昌地区的危急形势,日军主力仍然悉数南下。

至此,刘昌义和吕公良两人均抱着必死决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决定和许昌共存亡。

29日,汤恩伯命令许昌保卫战由刘昌义作为许昌防御总指挥,统一指挥89军第20师、78军第42师、暂编15军的暂编27师和新编29师。第29军马励武军长统帅第91师和第193师,同刘昌义协同,一起防御许昌。

许昌城的防御,由吕公良师长负责。

汤恩伯认为许昌很可能会被日军包围,命令刘昌义军长不得留在许昌,限于30日下午3点转移到外围的颖桥镇,指挥第20师和42师发动对许昌的反攻。

刘昌义本来要和吕公良在许昌死守,但预计许昌的通讯很快会被日军切断。如果军长失去对全局的掌控,只会有利于敌人。无奈之下,刘昌义军长只能离开许昌。

陈正风回忆:刘昌义军长不忍心离开许昌和自己的部队,但上命难违。刘军长只得再三叮嘱吕公良师长,一定要不负使命,奋力守住许昌。临别时,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互道珍重。没想到这一别竟然是永别。

战前,吕公良让许昌还没有撤退的老百姓,立即离开城市。刘昌义军长进入许昌的时候,城内的政府机关和老百姓都已经疏散。

同时,也将周边新编29师家属向后撤退。

此时,吕公良的妻子带着儿女从南召赶到许昌,想见吕一面。吕公良急着备战,在城外视察阵地,只得命令副官将她们安顿在师部住下。第二天上午,吕公良才从城外回到师部,与妻儿见了最后一面。

作为久经战阵的老军人,吕公良自然知道此战凶多吉少,忍不住抱了抱孩子。

吕公良的家庭生活是比较不幸的。由于他常年不在家,父亲衰老,又没有兄弟。家里内外事务全部交给妻子打理。当年的中国,农村的女人除非是寡妇,一般很少抛头露面的,吕公良的妻子作为一个富商的女儿,却被迫四处奔波,实在不堪重负。

他和妻子一共生有5个孩子,有2个孩子很快夭折。还有1个孩子因他妻子体弱多病,只能交给别人抚养。抗战中那户人家全家失踪,这个孩子就失去音讯,后来没有找到。

目前,吕公良只剩下1儿1女。

真的没有时间,一家人见面仅仅几分钟以后,吕公良就又回到前线。

离开前,吕公良对妻子说:我这次受命固守许昌,同日军必有一场恶战。我已经抱定与许昌共存亡的决心。假如我为国牺牲了,也是全家的光荣,你们定会受到国家的抚恤,民众的尊敬。你要多多保重,万望你把儿女们抚养好,一切都拜托你了。

送走了妻儿以后,吕公良忍不住很感伤,他对身边的参谋孙浩(吕的外甥)说:作为一个军人,为国家为民族,抵御外辱,誓死抗日是我的天职。

妻儿赶赴襄城后方,吕公良突然接到襄城遭受日军飞机轰炸,死伤众多的消息。因为在战场,无法确定妻儿是否还活着,吕当晚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写了一份信给妻子:今天下午听说襄城被炸,炸死了不少的人,都是逃难的车辆。我很担心你们母子的安全。不过,我想命运好的人,绝不会碰到这样不幸的事情,想想心里也就安稳下去了。敌人一定要南下新郑许昌的,我已经准备与敌人拼命了。当军人不打仗,还有何用?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