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99:豫中会战之许昌保卫战-上(2/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九十九(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一十六)

如果日军兵力很大,目的又是占领豫中歼灭第一战区主力,那么平原决战就很危险。

以许昌防御为例,这里都是平原,毫无地形优势。日军一个师团1万多人就有36门75毫米山炮,而整个第一战区最精锐的13军2万多人,不过才有12门75毫米山炮。

其余很多军基本只有几门山炮野炮,和日军比太悬殊了。

而且,万一日军出动装甲部队,在平原地带国军也很难应付。还是以13军为例,装备最好也不过才有12门反坦克炮,其余各军几乎没有什么反坦克武器。

大家都知道,反坦克炮是被动防御性武器,必须大面积部署,数量要大大多于日军坦克装甲车才可以。

以库尔斯克会战为例,为了对付德国的坦克部队,苏军设置大量反坦克炮,平均对付1辆坦克至少装备2到3门。显然汤恩伯一个精锐军才12门,又是在辽阔的平原上,又有什么用处?

这种情况下一旦开战,许昌城内国军怕是坚持不了太久。而城外周边似乎有很多国军部队,但因为日军肯定会在平原设置阻击线,缺乏重武器的国军根本就无法突破,难以对许昌起到增援的作用。

近在咫尺,也是望洋兴叹,毫无办法。

如果日军兵力够多,甚至可以将国军这些据点分别包围孤立,然后集中主力一个个吃掉,各个击破。

在平原,国军不但防御不住,甚至连撤退突围都很困难。

鉴于以上判断,当时汤恩伯和王仲廉提出的战略,是后退决战。也就是放弃平原决战,第一阶段的中牟郑州邙山头,第二阶段的许昌遂平,都不要死守,只是为了消耗日军有生力量。

汤恩伯集团的主力放在嵩山山区,寻机出击。

如果敌人兵力过大,又有围歼汤恩伯集团的目的,就果断放弃嵩山山区和整个豫中,主力撤退到第三线豫西的洛阳和伏牛山脉去。

背靠豫西广大山区,又有第一战区近20万大军,可进可退,可攻可守,最低程度可以保住包括洛阳在内的豫西。

如果日军目的仅仅是短期扫荡,那么在豫西洛阳防线受挫以后,它会放弃豫中主动撤退。到时候国军各部围追加侧击,给日军重创。

如果日军不是短期扫荡,而是围歼汤恩伯主力和占领豫中。那么豫中地区虽然丢了,至少汤主力10多万人可以顺利突围。

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有了主力部队可以寻机反攻。尤其是美式装备大量运到后,我们战斗力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到时候再进行反击,收复豫中。

如果擅自和日军拼命去保卫豫中地区,把本钱拼光,汤恩伯集团被歼灭以后,豫中仍然保不住。

可以说,汤恩伯和王仲廉的战略是稳妥的,但蒋鼎文很难接受。

因为这种后退决战的做法,几乎等于放弃了豫中地区和平汉铁路。最低程度,日军即便不想占领豫中,肯定也是为了打通平汉路。

根据汤恩伯王仲廉的部署,在平汉路一线不要部署太多兵力,许昌遂平之类也不能部署一个军,最多部署一个师。

这样一来,即便日军只有6万多人,打通平汉铁路仍然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等于还没打仗,我们就把平汉路放弃了。这是蒋鼎文不愿意看到的。

按照蒋鼎文的打法,是完全有可能守住平汉铁路和击溃日军的,似乎没有必要过于稳重导致失去平汉路。

汤恩伯是蒋鼎文的下级,不过是个副司令,而王仲廉更不过是一个集团军司令,两人都不敢违抗蒋鼎文和蒋介石的命令,只能执行他们的平原决战计划。

不过,被我们官方媒体称为大草包的汤恩伯,却颇为聪明。虽不敢公然违抗军令,汤恩伯仍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尽量挽回战略上的问题,在具体兵力部署上巧妙的留有余地。

其实,萨沙就敢放一句话:解放军的所有军官包括林彪在内,有谁敢质疑抗战中的汤恩伯是草包?汤恩伯在抗战中一个人率部歼灭的日军(注意不是伪军),恐怕比十大元帅歼灭日军总数加在一起还多。

即便豫中会战汤恩伯集团打得不怎么样,但许昌保卫战一个战斗也强于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800多人),豫中会战汤部歼敌数也不会小于百团大战(歼灭日军5800多人)。

仅仅汤恩伯麾下精锐13军就干掉了多少日本人?该军八年内自己伤亡的官兵,相当于13军满员兵力的好几倍了,都是血战拼出来。

包括豫中会战和之前几乎所有的会战,汤恩伯用兵从没有大的失误,甚至可以说用兵相当不错,非常了得。这一点,对抗战战史稍有些了解的人,都会认同这点。

萨沙就问一句,你有什么资格说汤恩伯是草包?如果汤恩伯是草包,你们是什么?比草包还不如?

为什么说此次汤恩伯尽量挽回战略上的失误呢?在于他的兵力部署。

以许昌为例,汤恩伯并没有按照命令在小小的许昌城内部署1个军两个师,而是仅仅留下了暂编15军新编29师一个师。而原计划在许昌的第89军第20师,被部署在许昌城外约25公里的颍河一线。事实证明,如果第20师也放在巴掌大的许昌城内,也肯定难逃一劫。

同时,汤恩伯集团主力,并没有根据命令离开嵩山山脉,进入密县禹县平原地区,发动全面的反攻,而是只进行了局部的反攻,观察日军的虚实。

这几步缓招,为后来汤恩伯集团主力逃过日军合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日军调动十万大军围攻许昌

相比国军,日军则掌握着战场绝对主动权。除了兵力战力的巨大优势以外,战略上日军也立于不败之地。

在第一阶段顺利占领郑州、新郑、密县、荥阳的黄河南岸地区,日军大体为第二阶段攻势做好了准备。

第一阶段,日军虽有1万人的伤亡病疫损失,相比豫中会战日军18万多人的兵力,这算不了什么,还不到十分之一。

在第一阶段结束以后,日军迅速撕掉了隐瞒兵力的假面具,开始大量增援。

本来这一地区仅有第37师团、第110师团、第62师团和独立混成第7旅团,总兵力大概6万多人,和蒋介石蒋鼎文估计的兵力差不多。

但日军从4月20日开始到25日,短短5天内,利用黄河郑州铁桥,将坦克第3师团、关东军第27师团、骑兵第4旅团全部调动到郑州一带。

他们的防区,则由独立第9旅团接手。

这样一来,在几天内,日军兵力就翻了一倍多,达到了14万之巨。

同时,安徽的日军第62师团两个主力旅团1万多部队,向豫中挺进,侧击牵制汤恩伯集团。

汤恩伯无奈,被迫将本来参加许昌作战(驻守战略要地遂平)的何柱国15集团军和陈大庆19集团两个集团军留在原地,阻挡日军。

这样一来,许昌日军兵力增加了1万多,国军兵力却减少了2万。

与此同时,南方信阳县城的日军第11军也出动了一个独立步兵第11旅团长,约1万人兵力向北攻击许昌。

这样一来,日军等于分三路进攻许昌,总兵力已经锐增到16万多人,兵力比国军数量还多,火力更是超过了数倍。

看来,许昌的国军是凶多吉少了。

日军已经得到国军多个师向许昌增援,而许昌目前只有国军1个师的情报。

为了掌握战机,日军命令增援的日军部队,立即急行军向许昌以北靠拢。

日军各部不顾一切的急行军,结果意外的出了事,出事的部队是第27师团。

从郑州到许昌的公路完全被国军破坏,日军行军非常艰苦,又要赶时间,开始不顾普通士兵的死活。

日军从甲午战争开始,就有轻视士兵的传统。在日军高级军官看来,士兵只是消耗品,他们本来就应该为祖国和天皇送命。

日俄战争期间,攻打旅顺要塞的日军采用人海战术蛮打,结果伤亡极为惨重,却毫无进展。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官乃木希典并不改变战术,仍然驱使士兵去冲锋送死,连自己的儿子都战死了,被国内民众怒称为杀人魔王乃木。

此刻,也是这样。

关东军第27师团常年驻扎关外辽宁的锦州,冬天平均气温都在零下5度,极端时候有零下10多度。第27师团受过严寒方面的严格训练,武器装备和服装在设计之初也考虑到严寒,自认为有丰富的抗寒经验。

没想到,因4月23日豫中普降大雨,道路泥泞,气温降低,该师团竟有数十人被冻死在河南的春天,更有约2000人被冻伤。该师团的骡马也被冻死一部分,师团长竹下义晴因此被解职。

其实真正的寒冷地区,反而不太容易冻死人,因为人都有防寒的准备。在这种骤然降温的地区,才比较容易在野外冻死人。

人体是很脆弱的,体温只要下降2到3度,就会出现意识障碍。到了体温下降超过5度,人就会处于恍惚状态,对于寒冷感觉失灵,濒临于死亡。

此次这些日本鬼子,就是冻死于骤然间的温度下降。

日军战史中写到:4日傍晚,约在20时天气变坏,首先是暗云横推,接着是狂风大作,顿时天昏地暗并降大雨,日军的衣着全被湿透,这时气温亦降至摄氏十度,风速仍保持每秒约10公尺,而道路已一片泥泞,田沟里也处处积水,至23时才决定停止行军,寻找村庄进驻。

因黑夜风雨中的视距离很近,不易找到村庄,有些村庄离路较远,部队进村时还得有相当的距离,由于人员在冷风雨中停留时间太长与在泥泞路上行军的疲劳,因而身体抵抗力降低,并出现抖颤。至15日凌晨3时,在明港以南的向庄、柳树棚、新庄、三官庙这一段地区,又冻死了166人。

开始,该师团的医务人员,对部队驻于北纬41度以北寒区的锦州,冬季也未发生过冻伤,而在已接近北纬32度的信阳地区,且在5月,竟发生大批冻死人的事故很不理解。但后来弄清了,由于人员全身湿透,外部气温降低,身体被潮湿的衣服向外导热,长时间放热使体温逐渐降低,而导致死亡。

竹下义晴也因雨淋而病倒卧床,由其参谋长关根久太郎大佐处理这一冻伤约1500人和部分人冻死的事故。

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日本陆军省、日本参谋本部对27师团发生大量冻伤及冻死的事故非常震怒,进行了追查,并且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师团长竹下义晴予以撤职,由落合甚九郎中将继任。

部队大体集结完毕,日军在4月23日下达了进攻许昌的命令。

此次日军攻击许昌的兵力极为庞大,甚至到了恐怖的地步。

日军为了攻打小城许昌,竟然使用了3个步兵师团(第27、37、62师团)、2个旅团(骑兵第4旅团、独立混成第7旅团)、坦克第3师团一部,还有大量炮兵和空军。

14万日军中,仅有2支部队没有参战。分别为:110师团因在郑州以西被汤恩伯集团反攻,狼狈迎战,不能参加许昌战役;独立第9旅团必须防御日军广大的新占领区,对付大量游击队,也不能参加许昌战役。

其余,只要能动的日军,全部赶到许昌一线。

保守估计,参战日军总兵力高达近10万人之巨。

内山的第12军,于4月23日21时,向其所属部队下达了进攻许昌的准备命令,其主要内容为:

(一)第110师团,坚守密县地区,从西面掩护郑州以南之平原地带,牵制第1战区汤恩伯第31集团军,以策应许昌作战。

(二)第62师团在新郑西南地区,准备从西面进攻许昌。

(三)第37师团在新郑东南一带,作进攻许昌准备,已派至密县的第225联队归还原建制,以便集中兵力对许昌进攻。

(四)独立混成第7旅团,在新郑地区作进攻许昌准备。

从4月23日开始,日军各部向许昌外围发动全面进攻,主力直逼许昌外围,许昌保卫战打响。

其实目前日军距离许昌非常近,先锋已杀到许昌北方的长葛、和尚桥一线,距许昌城仅仅25公里左右。

从此时开始,战斗就极为激烈。

许昌战役非常重要,日军12军司令部于4月25日转移到距离许昌仅仅40多公里,这是最前线了。

26日,由司令官内山英太郎主持,召开了许昌战役的战前会议。内山英太郎认为目前日军具有绝对兵力火力优势,以许昌国军区区兵力估计防御不了多久。

内山英太郎认为许昌战役没有太大难度,关键在于占领许昌以后,务必立即调动坦克第3师团、骑兵第4师团为先锋,其余师团紧随其后,以闪电战迅速沿着公路向西北包抄,攻占洛阳。日军务必将第一战区主力汤恩伯集团约10万人,包围歼灭在面积不大的嵩山地区,随后全部歼灭。

至于侵华日军司令部反复强调作为第一位的打通平汉铁路,现在已经无足轻重,可以放在第二位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