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有佛缘的皇帝之五:清世祖福临

A、生于佛家气氛浓厚的家庭

顺治生活环境对他有深刻的影响。早在他的祖父努尔哈赤时,藏传佛教已传到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常常手持念珠,并在赫图阿拉建立佛寺。到皇太极时,盛京(沈阳)兴建实胜寺,藏传佛教在后金已产生很大影响。顺治的生母是蒙古族人,自幼受到佛教的熏陶,又年轻寡居,以信佛解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再加上太监们的怂恿,顺治帝稍长便信奉起佛教来。

f1.jpg

B顺治的前世今生

明末有位老僧,在峨嵋山高峰结茅庵隐居。老僧终年不下山,不吃饭、不喝水,闭目打坐。有一个小和尚跟着他,不时下山买米做饭自己吃。就这样老僧打坐了十多年,徒弟跟随了十多年。

一天,老僧忽然睁开眼睛,对徒弟说:‌‌“我要走了,你好好呆在这儿,不要下山‌‌”。徒弟闻此言牵着老僧的衣服大哭,不希望师父离去。老僧劝慰说:‌‌“不要悲伤,我们师徒还有见面的一天。‌‌”遂从袖中取出一幅画轴,上面画着老僧的形像,肖像上眼睛、耳朵、嘴巴、鼻子都有,就是没有眉毛。老僧要徒弟珍藏师父肖像,说:‌‌“我走后,经过十二年,你就下山找我,看见人就拿出画给他看。如果有人帮你为肖像画上眉毛,那人就是我。‌‌”交代完,老僧就飘然而去。

不久张献忠流窜入四川,使川民血流成河。老僧的徒弟恪遵师父吩咐,没有下山,所以性命得以保全。十二年的期限到了时,徒弟才下山,此时清兵入关后,爱新觉罗·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称大清世祖章皇帝,年号顺治。

小和尚辗转云游了十多年,走遍天下寻找师父,却一直没有找到。后来徒弟讨饭讨到北京,恰逢顺治帝到郊外狩猎。小和尚不知这是皇家队伍,只牢记师父的嘱咐,于是竟上前冒犯御驾,请求顺治帝看画。侍卫大惊,想逮捕老僧徒弟,顺治帝却制止了,要小和尚不妨打开画轴来过目。小和尚打开画卷后,顺治帝一看,诧异的说:‌‌“这肖像怎么没画眉毛呢?‌‌”命令左右取砚台、毛笔来,顺治帝亲手为肖像添上了眉毛。

s7.jpg

老僧徒弟此时早已泪雨滂沱,跪倒在地上大喊:‌‌“师父,我可找到你了!……‌‌”。众人面面相觑,顺治帝也吃惊不小。于是小和尚把老僧的嘱咐原原本本说了一遍。顺治帝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前世是峨嵋山老僧啊!怪不得总有出家的念头冒出来。

c顺治皇帝出家偈

一、原诗

天下从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一日清闲有谁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塔如来三等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洲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脱换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念撒手归山去,谁管千秋与万秋。

s3.jpg

二、诗的解释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普天之下的丛林寺院,拥有着堆积如山的饮食,只要手托钵盂,便可以任意享用。黄金白玉并不是稀奇珍贵之物,只有披戴袈裟、剃度出家,才是世上最高贵、最难得的选择。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我虽然统领主宰着大片的江山国土,却不得不为忧国忧民而日理万机。在人生百年三万六千个日日夜夜中,都不能安享出家人半日的清闲。

来时胡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当凡夫众生投生人世的时候,是跟随业力的牵引,不由自主、稀里糊涂而来的;当凡夫众生因死亡而离开人世的时候,也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而去的。如果在临终之际尚未有一点醒悟,就枉自在人间溜达了一圈。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在我尚未出生之际,究竟谁是所谓的我呢?正当我降生人世之时,所谓的我又是谁呢?如果现在长大成人之际的我才是所谓的我,那么在合眼朦胧、进入梦境[或者死亡]之时,所谓的我又究竟是谁呢?

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不如既不来、也不去,这样就既没有当初的欢喜,也没有后来的悲哀了。但是任何凡夫众生都别无选择地要有来有去,要流转轮回,要承受苦难、变苦以及行苦的困扰。其中所谓的‌‌“变苦‌‌”,就是指因前面的欢乐,而引发出后面的忧伤,在快乐当中隐藏着悲哀的一种痛苦。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道歌,就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变苦:‌‌“如果没有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如果没有相知,怎会有着相思的熬煎?‌‌”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多么地消磨人的意志啊!又有谁能知道,在何年何月,我才能得到一份清闲呢?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闲。

世间的人们是难以与出家人相比的,因为他们无牵无挂,所以能拥有一份安乐与清闲

劳生唯有僧无事,若悟真乘老更闲。

普天之下的芸芸苍生,只有出家僧人才能做到娴静无事,如果能了悟真如实相,就能越发任运自如、海阔天空。因为出家人抛却了世间的功名利禄、情爱天伦,安分守贫、清心寡

欲,才能如行云一般飘逸,似流水一般舒缓。

住也无求去也闲,飘然到处是家乡。

正是因为出家僧人的无拘无束、无欲无求,才能拥有‌‌“白眼世事沉浮,笑对人生起落‌‌”的安闲心境。‌‌“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的说法,也形象贴切地形容了出家人随意简朴、不受物役、不为境累的心态。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口中吃着清淡平和的美味佳肴,身上时常穿着‌‌“百衲衣‌‌”。因为袈裟是以多块零碎布片缝缀而成,直领敞袖,穿著时覆住左膊,掩于右掖,另在右肩下拖一圆环,用以扣搭,所以又称‌‌“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

无论走遍五湖四海,出家人都是最尊贵的上宾。如果能做到了无牵挂,逍遥自在,则可以任凭你在佛殿中随意嘻笑。

五湖四海尽曾游,自在纵横不系舟。

‌‌”寄迹五湖外,萍逢四海间。‌‌“从这些禅诗的字里行间,无不随意自在地向我们勾勒出云游僧人飘逸出世的道骨仙风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

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

不要以为出家是轻而易举之事,所有能享受出家福报的人,都是因为在多生累劫中积累培植了不可估量的菩提善根,才能获得现世的出家因缘。即使没有证达阿罗汉的果位,也能披搭起如来所传之三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尽管兔子、飞鸟为生计而东奔西跑,却最终逃不出网罟[gǔ]的困缚,猎枪的袭击。生为有头脑的人,就应当以此为鉴,千万不要为了钻营牟利而费尽心机。百年人生犹如一场梦境,万里江山也只不过是一盘棋而已。

禹尊九州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大禹尊崇于九州,商汤讨伐了夏桀,秦王吞并了六国,刘邦登上了王位。自古以来,有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最终都只能横卧山头,化为泥土。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

只因为当初的一念之差,便用黄袍换去了紫色的袈裟;我本来是西方[国土]的一名出家人,却为什么会转世投生于帝皇之家呢?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

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十八年以来,从未获得过一时一刻的自由,这种南征北战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啊?现在,我立誓要抛下这一切,去追寻西方刹土的安乐,管你什么大清帝国的千秋万代、兴亡成败!

D、顺治的崇佛活动

顺治十四年(1657年),在太监的精心安排下,20岁的顺治在京师海会寺同憨璞聪和尚见面,两人相谈甚欢。顺治帝欣赏憨璞聪的佛法智慧、言谈举止,便将他召入宫中。十月,顺治帝又在皇城西苑中海的万善殿,召见憨璞聪和尚,向他请教佛法,并赐以‌‌”明觉禅师‌‌“封号。他对佛教愈信愈虔,愈修愈诚。顺治还召见玉林琇、木陈忞、溪森等和尚,让他们在宫里论经说法。顺治请玉林琇为他起法名,‌‌”要用丑些字样‌‌“,他自己选择了‌‌”痴‌‌“字,于是取法名‌‌”行痴‌‌“、法号‌‌”痴道人‌‌“。玉林琇称赞顺治是‌‌”佛心天子‌‌“,顺治在这些和尚面前则自称弟子。

顺治总有剃度出家的念头。有一次他对木陈忞说,朕想前身一定是僧人,所以一到佛寺,见僧家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再回到宫里。要不是怕皇太后罣念,那我就要出家了!在爱妃董鄂氏死后,他更是万念俱灰,决心遁入空门。有记载统计,他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38次到高僧馆舍,相访论禅,彻夜交谈,完全沉迷于佛的世界。顺治命溪森为他净发,要放弃皇位,身披袈裟,孑身修道。溪森开始劝阻,他不听,最后就剃成和尚头了。这一下皇太后可着急了,火速叫人把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后非常恼火,当时命人架起柴堆,要烧死弟子溪森。顺治无奈,只好让步。溪森得免一死。后来溪森临终时作偈语说:‌‌”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就是说的他同顺治的特殊关系。

s5.jpg

这件事过去不久,顺治又听从玉林琇的建议,命选僧1500人,在阜成门外八里庄慈寿寺从玉林琇受菩萨戒,并加封他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有一次,顺治和玉林琇在万善殿见面时,因为一个是光头皇帝(新发尚未长出),另一个是光头和尚,所以相视而笑。

E、对顺治归宿的几种猜测

一、出家。关于顺治死亡之谜似乎可以还原成这样的一个过程:孝庄害死了董小宛,顺治心灰意冷之下,以病逝为托词,到五台山出家为僧。而孝庄唯恐此事为天下人所知,于是便假借顺治之名,伪造遗诏。

s54.jpg

二、意外这个结局来自《延平王起义实录》的一段记载:有人密报郑成功,高崎之战中,顺治皇帝在厦门思明港被炮击中,清军将领达素不敢对外公布这个消息。

此外,《延平王起义实录》上还有一段关于太师郑芝龙被害内幕的文字,其中再次提到顺治帝死因:太师郑芝龙降清后,屡次写信劝儿子郑成功投降都以失败告终,但顺治并未将他治罪。顺治被炮毙于厦门后,辅臣苏克萨哈与郑芝龙有仇,向康熙建议:‌‌”郑成功可以用炮击死我们的先皇,皇上难道就不能处死他的父亲吗?‌”康熙采纳了他的意见,即位不久后,郑芝龙就被处死。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