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97:豫中会战之邙山头大血战-上(4/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九十七(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一十四)

日军这次准备是相当完善的

炮兵不可能摧毁黄河铁桥

因炮兵的保护,邙山头的老百姓受到日军炮击的威胁就小多了,他们非常感激冯尧和营。附近甚至郑州的老百姓曾经组织代表,敲锣打鼓步行数十里劳军,送来了猪肉、羊肉等食品和2块匾额。

自然,炮兵们对老百姓也很好。

当时恰好是河南境内灾荒,老百姓生活艰难。冯尧和他们在自己也饥饿难忍的情况下,省出5万多斤粮食草料分给驻地附近老百姓救灾,群众都非常感激。

虽炮兵营干得不错,却只能在对峙中略占上风而已。

如果以炮兵掩护步兵反攻邙山头,依靠区区这几门严重缺乏弹药的野炮,肯定是不行的。从苏联购买的时候,本来每门炮配备700发炮弹。但M1900野炮共三种炮弹,其中前两种碰发式炮弹性能较好,但仅仅占所有炮弹的百分之二十五,剩下的百分之七十五都是一种老式的炮弹,可以空炸也可以落地碰炸。由于炮弹性能不好,加上存储时间过长,落地爆炸后弹片太少,威力极弱,用王创华连长的话来说:威力几乎等于0。实战中,国军炮兵往往只用前两种炮弹,将第三种炮弹弃之不用。这样一来等于能用的只有200发。所以实战中,国军炮兵被严令每门野炮日使用炮弹数,不得超过25发。

黄润生回忆:与日军一次几十发的奢侈相比,国军显得很可怜,在日军修桥的三个月时间里,一个连只打了三百到五百发炮弹。而且,炮弹打完后要把弹壳收集好,用大车运送到后方点数,与所发炮弹数目相符才获发新的炮弹。

如此一来,还怎么反攻呢?

反攻尚属其次,关键在于75毫米炮弹威力不足,难以彻底炸断坚固的黄河铁桥。大家想想,当年爆破的时候都连续炸了多日,哪里能够被这种小炮弹炸断了?无论冯尧和他们如何精确炮击,只能破坏一些桥面。

国军第110师还曾经多次派工兵偷袭,试图进行爆破,但都没有成功。

日军警惕性很高,尤其狡诈的是在铁桥附近养了大量军犬。很多历史迷很奇怪,为什么日军扫荡经常牵着狗?因为狗对日军有很大帮助。

国军工兵只要靠近铁桥几百米,日军军犬立即狂吠。

总之,国军顶多只能阻碍黄河铁桥的修复工作,不能彻底破坏。

黄河铁桥只要存在,邙山头的日军就基本不可能被歼灭。

随后,日军使用了先进的修桥机,冯尧和他们就对付不了了。

黄润生回忆:此前日军曾多次试图在黄河上建桥,但都被国军的炮弹打断,我还看到过光屁股修浮桥的日军被打得“扑通、扑通”往水里跳的场面。但日军为了一号作战,从本土调来了最先进的架桥机。据说这种架桥机全日本只有两个,一个在日本本土一个在东北。这次为了邙山头的作战,冈村宁次从关东军处特别调拨来的。它来了以后,情况就不同了。这部架桥机架出来的桥,上部有钢架保护,而且所用钢板极厚,我军的“七五炮”打到桥上跟给人抓痒差不多。

最终,国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黄河铁桥修建完毕。

此刻,日军进攻就选择了两点,一是最容易渡河的中牟县城,另外一个自然就用到了这个邙山头桥头堡。

郑州黄河铁桥已经修复,开战之前,日军主力第110师团、第62师团和全部辎重,顺利渡过黄河,进入这个桥头堡。

他们没有花费一枪一弹,就渡过黄河。

第62师团和第110师团的计划,是从郑州以西分别南下和东进。

南下占领荥阳、密县、禹县地区,目的是引诱嵩山附近的汤恩伯集团主力第31集团军等部迎战,以便于第三阶段对他们的包抄。

东进,则是策应第37师团和独立混成第7旅团的作战,同时合围郑州,歼灭郑州国军守军3个师。

不需要渡过黄河,这里日军又有2个师团兵力,以守军第85军赵琳的暂编第11师和廖运周的第110师来说,是几乎不可能挡住的。况且廖运周的第110师,还要和东面来的第37师团交火。

此战唯一有利的在于,邙山头这一带的复杂地形。

从邙山头往南往东,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但邙山头却有一些山地,尤其有一些高10米的山崖。邙山头地处郑州西北的广武山上,属于荥阳市一部分。广武山不大也不高,却有些陡峭:据《荥泽县志》载,广武山“山势自河边陡起,由北而南,绵亘不断……峰峦尖秀,峭拔数十丈,朝霞暮烟,变态万状”。北面,滚滚黄河紧贴山脚而过;西南,万山丛错,群峰峥嵘。这里,不仅谷深坡陡,崖壁参差,而且西有成皋之险,东北有敖仓之粟,南有重镇荥阳,为古代的交通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日军第110师团和62师团为了对付邙山头,也是准备良久。这里地形比较险要,国军预备11师,在曾经为同治大学土木系大学生的师长赵琳的率领下,修建了大量工事。

日军认为,想要在邙山头有所突破,就必须发挥重武器的威力,使用重炮和空军给予敌人饱和攻击。

而就第110师团来说,它的战斗力也很厉害。第110师团是著名的甲种第10师团预备役人员组建,早在1938年就赶赴中国参战,比豫中会战参战的所有师团都更有作战经验。

此次,为了第110师团的攻击,第12军将军配属的野战重炮兵第6联队、独立山炮兵第1大队、独立野炮兵第11大队全部调拨给它使用,共有大口径火炮100多门。

同时,日本空军也将全力轰炸邙山头,协同炮兵作战。

日军发动规模空前的猛攻

一切准备完毕,第110师团长林芳太郎下达进攻命令。

4月19日,也就是中牟日军攻击的第三天,邙山头的第110师团发动进攻。

该师团163联队的两个步兵大队,在军炮兵队、轻轰炸机第16战队、直协飞行第44战队、战斗机第9战队一部、独立飞行第54中队的配合下,开始了猛攻。

首先,是用重炮饱和炮击。

日军动用100多门大口径火炮,炮火比中牟方面还要猛烈数倍。

从1941年开始,邙山头中日两军频繁炮战,邙山头的国军早已习惯了炮击。此次炮击却是空前的,让国军老兵也相当吃惊。

该团一个机枪手老兵回忆:当时炮弹如雨点一般落下,我们全部躲在防炮工事里面,不敢动弹。炮弹爆炸声并不是平时那种“日—砰”,而是“砰砰砰”的一连串。我们感觉大地都在摇晃,人站都站不住,似乎是在坐船。工事都被炮弹的烟雾笼罩,2米以外都看不清人脸。一轮炮击连着一轮炮击,期间最多间隔几分钟,像是永无止尽。我们工事一名班长腹部被弹片击穿,流血不止。这个班长是我的同乡,是个强壮的农家小伙,能挑200斤的重担。连里面的同乡不多,我们平时关系很好。排长急忙指挥我们用担架将他抬起,向后方野战医院抬。我自告奋勇抬着个担架。但日军炮击太猛烈,我们四个抬担架的根本就走不出工事。一轮炮击结束后,我们咬牙抬着担架向外冲出十几米,新一轮炮击就来了,只能赶忙冲入傍边的工事。这个班长出血很多,鲜血浸透绷带,顺着担架淌在地上。目睹这个场景,我心急火燎,几次冒险抬着担架冲出,都被敌人炮弹打了回去,我的右脚还被弹片划伤,另一个抬担架战士的军帽被弹片打飞,万幸人没有受伤。这样整整一个小时,担架才抬出几百米。此时,这个班长的血已经流尽了。牺牲前,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交给我一份之前写好的信,打手势让我交给他的家人。我让他放心,一定将信送到他的家里。那个时候队伍里面条件很差,就连排长连长牺牲都找不到口棺材,只能将他用布裹一裹,就地埋葬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几天后的战斗中,我被日军一发炮弹击中,负重伤,当场昏死过去。恢复神志的时候,已经是十几天之后,我被战友抬着撤退到了豫西。护士抢救我的时候,血已经凝固,军装黏在身上脱不下来,就用剪刀剪碎扔掉了。他们不知道,军装里面有一份牺牲班长让我转交的信。我醒来以后,发现信不见了,急的把护士大骂了一顿。事后,我又后悔了,护士是为了救我才这么做的,她也不知道这个情况。我不认识字,不知道信里面写了什么,没有完成同乡的遗愿。抗战结束后,我带着一身伤疤去这个同乡班长家拜访。他的父母和妻子只知道他失踪了,并不知道究竟有没有死。面对他们的追问,我硬着头皮描述了班长牺牲时候的情景。他的妻子抱着只有5岁的儿子,刚听了几句,就晕了过去。我看着孤儿寡母和白发苍苍的老人,心里如万箭穿心,忍不住当场也哭了起来。

日军重炮反复饱和轰击2个小时之久,发射炮弹无数。

在劈天盖日的日军炮火下,魔鬼顶外的一线和二线阵地铁丝网、鹿砦、雷区和战壕损失严重,很多地方基本被炸平。好在预备11师师长赵琳是内行人,修建了大量防炮工事以及防炮山洞,兵员损失不算大。

邙山头是山地,日军炮兵是有死角的,这就必须依靠空军补充。

此次,日军空军也出动了惊人的规模。在炮击的同时,日军飞行第44战队和飞行第16战队就开始投弹。

从早上6点40分开始,日军飞机反复扫射投弹,主要攻击炮兵打不到的山谷和山顶。

日军轰炸的力度,堪称抗战以来罕见的。还没到中午,日军就已经反复攻击四个波次,出动飞机高达200多架次。

山地影响轰炸精度,日军飞机冒险贴着山头做俯冲轰炸。甚至连第16战队队长三木了中佐,也亲自驾驶一架99式轻型轰炸机俯冲投弹。

鬼子也是拼了。

中美联合空军被拆台的史迪威强制要求转移到四川,包围B29战略轰炸机基地,导致不能对中原战场提供空中掩护。日本飞机非常猖狂,肆无忌惮。

在日军猛烈的炮火和轰炸下,国军12门75毫米野炮在魔鬼顶炮兵观测点指挥下,奋力还击,只是已经起不到太大效果。毕竟,敌人炮兵数量是我们十几倍。

冯尧和回忆:拂晓战斗打响,我立即命令第一线的第3连6排2门野炮开炮。重点攻击敌人炮兵阵地,减弱敌人炮兵火力。同时,第2连的4门野炮,立即掩护摩旗岭的国军作战,主要打击日军步兵。

魔鬼顶阵地面积不大,仅能驻守一个营的部队。这个重要的阵地由预备11师31团第1营驻守,营长为王鑫昌少校,全营有兵力300多人。

该营官兵基本都是有2年以上抗战经验的老兵,特别顽强善战,发誓死守魔鬼顶,与阵地共存亡。

魔鬼顶地势险要,大部队展不开,但日军仍然调动重兵围攻。

第110师团第163联队第2大队1000多人负责正面强攻,第3大队1000多人负责侧面迂回,一共集中了2000多人的兵力,是守军的7倍。

同时,大量重炮和空军用于封锁魔鬼顶和后方团其他两个营的联系,阻止该团余部增援。

日军战前对这里地形已经侦查数年,使用了空军和汉奸特务,有着完善的炮击坐标。几条通往魔鬼顶的山路,都被日军重炮炮弹彻底封锁。团长王翰几次派部队增援魔鬼顶,都被火力封锁不能前进。魔鬼顶阵地边都没碰到,就伤亡了几十人。

团长王翰为此急的满头大汗,抓耳挠腮。

炮击和轰炸停止以后,163联队第2大队在大队长斋藤武士大尉指挥下,发动强攻。

此时魔鬼顶外围一线和二线阵地,基本被日军炮火打成平地,少数国军战士只能窝在炮弹坑中誓死抵抗。

第2大队有1000多兵力,外围国军兵力虚弱,加上没有可以依托的阵地,自然不是日军对手。即便如此,这几百国军凭借大大小小弹坑以及炮兵的支援,竟然阻挡了日军3到4个小时之久。

这里地形险要,国军官兵蹲在炮弹坑内,使用捷克轻机枪扫射封锁日军攻击的山路,同时投掷大量手榴弹。日军没有好的办法,只能以机枪和掷弹筒火力反压制,然后一步步前进。山路狭窄,真正能够和国军交火的日军不多,一般只有几十人。其余几百人聚集在山路上,被国军几门野炮痛击。这些日军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几乎成为靶子,伤亡很大。

不过,日军毕竟有兵力和火力的绝对优势。经过数小时苦战,日军仍然保持稳定推进。

直到中午11点,日军第2大队才勉强杀到魔鬼顶阵地。

期间,冯尧和的炮兵全力掩护步兵:最前面的六排2门野炮有阵地,不怕日军的炮火。在摩旗岭的观测点视线很好,可以看到整个地区,能准确有力地指挥炮击。从早晨到中午,六排2门野炮发射100多发炮弹,摧毁了日军多个炮兵阵地,杀伤大量日军。但这里山沟不大,阵地狭窄,仅能容纳2门炮,不然战果会更大。与此同时,第2连也猛烈开炮,掩护摩旗岭步兵作战。炮击强度高,加上俄制野炮技术落后,钢材差劲,很快就打红了炮管。俄制火炮炮管只要超过300度,立即就会出现严重故障,甚至炸膛。没有办法,只能两个排轮流炮击。本来炮兵排长都没有一件棉衣,此时却毫不吝惜的将棉衣棉被撕开,用珍贵的棉纱沾满水,擦拭炮管以冷却。到了这个地步,炮早就比人值钱的多。

在炮兵掩护下,日军推进较慢,伤亡也很大。

自然日军并不是傻蛋,他们不会傻到一味持强硬攻,还出了奇兵。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