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长平:选举不是街头运动的替代品

昨天(9月5日)香港立法会的选举结果令人振奋,投票人数创下历史记录,一群年轻的反对力者进入议会。尽管在目前的议会体制之下,他们很难有大的作为,但是让更多人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由于严格的舆论控制,这个消息不会在中国内地成为重要新闻。也因为长期的压制之下,直接的政治反对没有机会,挖苦嘲讽成为主要的批评话语,而杭州G20会议又提供了充足的笑料,占据了异议空间。尽管如此,香港选举的消息仍然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传播,并得到不同的解读。

近年来,北京的政治空气令人窒息,希望成为珍稀之物。跟任何珍稀物品一样,它也很容易让人上当受骗。在中国内地,“体制内健康力量”曾经是一个巨大的希望,但是如今已饱受争议,甚至沦为笑柄。在仍然对此“力量”保持希望的人看来,香港议会选举的胜利是一个明亮的信号;批评者则看到香港议会和中国人大完全不是一回事,也有人以人大代表形象对进入议会的香港反对者提出警醒。

香港议会要变成中国大人这么完美的橡皮图章,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终它能否如北京所愿,完成这一“壮举”,反对者的角色扮演至关重要。和人大代表不同的是,北京对于香港议员还没有体制性的控制手段。

北京不能掌控甚至反对的力量进入议会,受益于长期坚持的街头运动。2014年的雨伞运动,香港人展现出巨大的抗争勇气和毅力,但结局令人黯然神伤。很多人想到“六四”镇压之后的中国内地,担心民主运动用力过猛,欲速不达,反而倒退。然而,2015年政改被否决,2016年旺角骚乱,本土思潮在争议中蔓延,港独力量在打压中成长,让人看到雨伞运动春风化雨,滋润万物。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雨伞运动参与者转战议会,初战告捷。这种结论符合内地人的思维,很容易在内地舆论传播。从具体的反对者个体或者某段特定的时间来说,这个说法是成立的。然而,作为一种整体运动,它是片面的,甚至是危险的。

内地人受中共党史叙述影响,长期被灌输的“战略思想”,一是阶段论,二是统一行为论。无论是建设还是反对,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中心任务,一切资源都应该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务;而且大家都应该统一行动,集中力量攻其一点。“六四”之后很长时间内,反对者的中心任务是寻找和鼓动“体制内健康力量”,而不是危险的街头运动;体制内的批评性媒体和感言人士,获得大量的掌声,体制外的反对运动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不仅由于坦克镇压的恐惧后遗症,也因为它可能扰乱了中心任务,造成行动力量的分散。

香港反对力量“转战议会”不仅是内地人的描述,它也大量出现在海外媒体上。但是,我希望这种自视聪明的战略思想不会影响香港反对运动。反对者应该看到,此番选举的胜利,是街头运动的成果,而不是替代品。要想维持这个成果,必须有持续的街头抗争支持。

对于内地的政治反对者来说,香港本土派和激进派进入议会,也不应该被解读为他们改变了战场,而是扩大了战果。没有体制外抗争的支持,体制内的力量就不可能健康生长。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