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94:豫中战败也在于战略误判(1/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九十四(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一十一)

诚然,除了敌我力量悬殊和战前局势对我军极为不利以外,国军高层对于日军豫中会战的目的和兵力规模出现误判,也是失败的一大原因。

豫中会战之前,我军出现战略上的误判

之所以对日本豫中会战的目的和兵力判断错误,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1. 从一般军事角度来说,豫中会战是无意义的

日本军部发动豫中会战的目的,在于打通平汉铁路。但侵华日军的目的,在于歼灭第1战区国军主力。

在任何有基本军事常识的人来看,无论打通平汉铁路还是歼灭第1战区国军主力,都毫无意义。

之前说过,即便打通平汉铁路,日军如何能够在强大的中美联合空军的威胁下,还有大量国军正规军和游击队的攻击下,保证这条铁路的运输通畅?

根本无法保证。事实证明,几乎在豫中会战的同时,中美联合空军就开始全线轰炸平汉铁路,很快炸断黄河铁桥,导致平汉铁路运输中断。

这是稍有智商的人,都可以想到的一个结论,却没想到日军想不到。花费55万兵力历时半年,仅仅为了打通一条无法保证的铁路,实属智障行为。

为什么会这么决定?一言概括,又是日军短视又想当然的结果。

李宗仁曾经说过,日军高层多为平庸之辈,志向宏大,才干不足。打通平汉铁路可谓李宗仁志大才疏说法的最好印证。

至于歼灭第1战区主力,尤其是占领豫中和豫西大部分地区,更属于莫名其妙。

此时是1944年,意大利投降、德国在乌克兰连战连败,败退出苏联境内,轴心国基本完了。日军目前在太平洋被美军连续重创,完蛋也是时间问题。这种情况下,你不去集中主力和美军英军拼命,反而使用55万重兵和大量奇缺的补给打中国,岂不是有毛病?

你就算此刻灭亡了中国,又有什么用处?最终还是灰溜溜的向美国投降。

况且,目前日军陷入中国战场泥潭已经7年之久,120多万大军难以抽调出来。此刻,日军需要做的应该是尽量减少作战,甚至是扫荡作战,并且主动从现有控制区撤退,逐步脱离中国战场的持久战。这是唯一理智的选择。

谁能想到,日军不但不这么做,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始了抗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更离谱的是还要占领豫中和豫西地区(实际上战后花费4个师团控制这些地区)。现有的这么多地盘,日军已经控制不了,很多县城日军已经撤走,由伪军控制。众所周知,伪军不可靠,和国军八路军都有联系。所以日军地方政权和伪军,实际完全都是虚的,一夜之间就会垮掉。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去占领豫中豫西这么大片地区,岂不是变态?

正是基于这种基本判断,国民政府虽考虑日军有可能打通平汉铁路,但没想到日军会使用如此大规模的部队,也没有想到日军试图围歼国军主力,更没有想到日军不是打了就撤,而是占领河南的辽阔地盘。

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判断失误。

2. 日军此次保密工作做得很好

国军的情报来源,主要是三个:第一,军统中统在日战区搜集;第二,伪军暗中泄露的情报;第三,根据日军集结调动准备等情况作基本判断。

此次日军保密工作做得很好。

军统中统的情报工作,还是比较高效的。他们准确的获得了日军将要发动打通平汉铁路作战的情报。一些情报指出,日军还有占领洛阳的意图。

对于日军的规模,日本方面放出很多虚假消息,情报比较杂乱。诸如有的情报认为河南新乡一带集结日军高达6万多人,不过有的情报却说是2万人。

对于黄河铁桥的情报,也有很多种。

郑州黄河铁桥决定了日军运输重武器的能力,国军在撤退之前曾经将它炸断。那么是否修复铁桥,基本可以看做日军大规模攻势的风向标。

日军对修复工作严格保密,情报纷乱。3月1日,汤恩伯和蒋鼎文的情报是黄河铁桥已经修复。但同时蒋介石派飞机的侦查情报是,铁桥没有修复。3月30日,蒋鼎文的情报又变成铁桥不能通车。仅仅一天以后,蒋鼎文的情报又变成汽车坦克可以通过,但火车不行。

实际上,日军在3月25日基本修复黄河铁桥,可以通过火车(不能满载)、汽车和坦克。

而短短20天后,日军就发动了豫中会战。

情报的模糊,导致国军高层判断失误。

甚至,直到战争打响前后几天,对于日军的规模和动向,情报仍然不准确。

战争打响前3天,蒋鼎文的情报为开封至少有日军两个师团,大量汽车和炮兵,预计进攻就要开始。

但蒋介石的情报,为豫中地区集结日军总兵力不超过3万人,开封日军不可能超过1个师团,根本没有兵力发动大规模攻势。

战争打响后3天,蒋鼎文从可靠的途径得到日军此次有10到12个师团规模,仅仅黄河北岸就有10万人,总兵力至少15万人,六七百坦克装甲车和5000多辆汽车。

在战争爆发前,日军在主攻的中牟一线没有集中多少部队,只有4到5万人。主力师团,尤其是坦克师团,都不在这一线,似乎不会大打,只是小规模攻势。

在打开中牟等地一线阵地以后,日军突然迅速从各地增兵,瞬间将部队增加到十多万人。

可以说,蒋鼎文情报有所夸大,大体比较准确。

汤恩伯的情报则是日军总兵力50万。

由于数据相差太大,让蒋介石他们无所适从。他们既不知道日军的规模,也无法知道日军的作战目的。

就伪军方面,以往张岚峰、庞炳勋、孙殿英、孙良诚等伪军高层,都暗中传递情报。日军怀疑伪军高层不可靠,此次豫中会战竟然对伪军保密,将伪军排除在外。

本来这么大的军事行动,没有伪军配合是不可能的。但直到豫中会战打响之前2个月,伪军高层尚且不知道豫中会战的计划,仅仅得到日军有可能攻击郑州洛阳。直到战争爆发前几天,伪军仍然不知道日军就要发动全面进攻。

更有甚者,日军怕伪军高层泄密,竟然在豫中会战开始之前,以开会为借口,将庞炳勋、张岚峰、孙良诚、吴化文等人软禁,禁止伪军电台向外发电。

豫中会战打响以后,需要伪军配合筹集渡船和后勤,才开始使用伪军。但伪军仍然不知道作战的计划,只能机械执行一些命令。

伪军这条情报路线基本没有作用。

就军事调动上,日军主要采用迷惑手段。

在会战前1个月,日军故意将一些主力部队运送到青岛,做出就要开赴南洋的假象,似乎不可能进行什么大规模作战。

而且,日军故意做出调走12军强悍野战师团35师团和37师团的假象,并且放出大量风声,让国军相信12军已经没有大规模进攻能力。

第一战区的平原决战计划

基于以上的各种情报,蒋介石为首的国军最高层,大体判断如下:

日军此次进攻规模不大,预计和1941年的豫南会战以及郑州战役差不多,只有几万兵力。

以这样的兵力,不可能扫荡第1战区20多万大军,顶多只能打通平汉铁路。

日军兵力有限,不可能进行长期作战,此次应该是打了就走,仅仅包括平汉铁路通常的短期扫荡作战。

除了平汉铁路以外,日军不会占领豫中豫西地区,更不会留下大军驻扎在这里不走。

事实证明,以上的判断都是错误的。

基于这些判断,蒋介石他们制定了“平原决战保卫平汉铁路”的计划。

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依靠黄河防线和平汉铁路北端防线,尽量消耗日军实力

在黄河防线和平汉铁路北端平原一带,先用战斗力较差的部队和日军打消耗战。

主要使用李仙洲第28集团军的3个军主力,防御北从中牟到邙山头,南到密县禹县新郑的广大地区。

第28集团军的3个军不过4万多人,即便日军总兵力只有6到7万人,它也是对付不了的。

所以,只是用于消耗日军实力。

第二阶段,固守许昌和遂平

以防御工事比较坚固的许昌作为第一个防御核心,务必集中1个军2个师的兵力死守。

同时,预计日军还可能从信阳出兵一部从南往北攻击,也务必击中1个军2个师兵力死守遂平,阻挡日军向北的攻击。

在许昌和遂平之间的漯河、郾城、舞阳、叶县等据点,均保持1个师兵力,总兵力约2个军,随时向南向北支援,同时也继续固守这几个据点。

预计信阳北上日军最多1到2个旅团不过万人规模,不难对付,不可能攻占遂平。

所以,主要的敌人还是来自北方,许昌是敌人主要目标。

蒋介石和蒋鼎文认为,北方敌人经过第一阶段的消耗,会有一定的损失。

此时疲惫的几万日军在许昌遭遇国军1个军近2万人,以及后方距离不远的漯河、郾城、舞阳、叶县、遂平等地的3个军约5到6万人,应该是旗鼓相当,会有一场激战。

即便许昌、遂平最终都没有守住,也会给敌人造成很大杀伤,无力再战。

第三阶段,汤恩伯集团主力大反攻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中,汤恩伯的主力13军和其他部队,均集结在西侧登封临汝的嵩山地区,并且不断以禹县、密县、临汝山区为基地,侧击伏击消耗向南推进的日军,消耗日军兵力。

在许昌遂平决战的同时,汤恩伯的精锐部队高速从西侧嵩山地区杀出,在平原地区侧击日军,同敌人决战。

几万日军经过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消耗,战力和补给都会下降。

此时本没有长期作战计划的日军被汤恩伯侧击,自然会不支。为了避免被国军重创,日军只能被迫放弃已经到手的平汉铁路而撤走。

这样,敌人打通平汉铁路的计划就破产了。

蒋介石分析日军有同时渡过黄河,扫荡豫西洛阳一线的可能,让第三线蒋鼎文的几个集团军暂时不能移动。

以上就是蒋介石和蒋鼎文的计划。

诚然,如果进攻的日军像1941年豫南会战或者郑州战役那样只有几万人,这种打法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是颇为高明的。

因为这样汤恩伯可以使用兵力高达14万人,双方兵力对比为2比1甚至3比1。即便在平原作战,也有胜利的可能性。

即便汤恩伯集团不能打退日军,还可以调动第三线蒋鼎文的10多万大军增援,持续对这一线日军攻击。日军如果没有长期作战计划,恐怕是支持不住的,所以胜利是很有把握的。

当然,我们都知道最终日军的兵力是18万,而不是5到6万,目的是歼灭第一战区国军主力,占领第一战区的豫中地区和豫西部分地区,并不仅仅是打通平汉铁路。

那么,蒋介石和蒋鼎文的部署就被动了。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