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93:豫中会战敌我力量极为悬殊(3/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九十三(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一十)

民兵和地方武装的存在,对日伪多少也是一种阻碍。

7个军一共有19个师,约14万人。兵力似乎不少,但基本都是轻装部队,步兵团都是轻武器和少量迫击炮,中央军的师一级也就几门火炮而已。

而他们面对的日军为15万规模,也就是说汤恩伯至少要将麾下的部队翻倍,才有可能阻挡他们。

以日军目前重武器的配备和豫中的地形来说,即便汤恩伯有28万大军,也很有可能是挡不住的。

除了地处一线和二线的汤恩伯集团以外,其他各部均属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指挥,共有5个集团军又1个军。

表面上,似乎蒋鼎文的部队比汤恩伯还多,但战斗力却有一定差距。他的手下,大部分是杂牌军。

保护汤恩伯集团北翼的,为孙蔚如的第4集团军。

这个集团军下辖第38军和第96军,一共4个师。

它本来是杨虎城的第17路军。杨虎城的部队主要由陕西土匪改编,配以当地民团。第17路军之前基本只能在陕西省内耍横,对外作战百战百败。可以这么说,从1930年以后到抗战爆发前,第17路军作战不少,却基本没打过胜仗。

抗战中,第4集团军作战负多胜少,伤亡巨大,战斗力不强。好在该集团军战斗意志还算不错,集团军司令孙蔚如能力也算很强。该集团军必要时候也能像在中条山那样拼一拼,打一两个防御作战的硬仗。

总体来说,第4集团军在国军中属于二流偏下的部队。

第4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
第38军军长张耀明辖第17师,新35师
第96军军长李兴中辖第177师,新14师

汤恩伯集团和孙蔚如的第4集团军,构成了豫中的第一线和第二线。剩余的蒋鼎文几个集团军,全部处于第三线。

刘茂恩的第14集团军,驻守第三线核心洛阳一带。

第14集团军其实只有一个军第15军。该军就是恶名昭著的镇嵩军,原军长为刘镇华。

镇嵩军是豫西本地土匪民团拼凑而成,军纪差,作风恶劣,是抗战之前声明最狼藉的几支军阀部队之一。

刘镇华曾经带着10万镇嵩军围困西安杨虎城、李虎城部,不给老百姓出城,最终饿死了西安一半人口,至少10万人以上。到了围困战后期,西安曾经出现人吃人的惨状。

后刘镇华突然精神分裂身亡,一说是被西安的冤魂索命而死。他的弟弟刘茂恩继任镇嵩军领袖,改编为第15军。

话又说回来,进入抗战以后,第15军这支豫西的土匪部队却表现得极为爱国。他们在山西转战多年,直到中条山惨败,他们都和日寇拼死厮杀,从没有畏惧,堪称民族英雄。

不过,毕竟属于国军三流的杂牌军,武器装备差,兵员素质不高,一般不能负责核心地域作战。

为什么蒋鼎文将他们放在第三线的核心洛阳,只有一个原因。

这里是镇嵩军或者说第14集团军的故乡,他们是豫西本土本乡的人。保卫自己的家乡,第14集团军责无旁贷。就算没人督促,他们为了乡亲父老也要和日寇玩命。让他们驻守洛阳一线,是最可靠也是最合适的。

第14集团军唯一的那个第15军军长武庭麟,本来也是个口碑很差的军阀。

武庭麟是科班出身,但混迹于半土匪的军阀部队,所以把军阀这套都学会了。武庭麟凶狠好杀,对于豫西土匪从不留情,经常给予毁灭性打击,频繁悬首示众,甚至公开处死。对于有土匪嫌疑的民众,武庭麟奉行宁枉勿纵,一般也是处决。

对于部下,武庭麟采用军阀的大家长方式,严厉异常,经常打人,一些部下甚至被他打伤。

总之,武庭麟在洛阳战役之前,口碑是很不好的。不过,洛阳战役改变了一切,武庭麟一战成为豫西和第14军的英雄。

第14集团军总司令刘茂恩
第15军军长武庭麟辖第64、65师

第14集团军的西面,则是李家钰的第26集团军。该集团军和日军第69师团隔河相对,被完全牵制,难以移动。

第26集团军是整个第一战区正规军中战斗力最弱的部队。该集团军下辖只有一个47军。这个47军就是川军邓锡侯部。

川军战斗力本来就弱,属于国军中最差的。而邓锡侯和田颂尧的部队,又是川军中战斗力比较差的。天府之国的四川人生活条件太好,习惯于安逸,不怎么能吃苦,意志力不够。当兵第一要能吃苦,第二不能怕死,其他都是次要的。这两样不行,部队战斗力自然有限。

四川和湖南是邻省,湘西和川东接壤,但湘西穷困的山民就比四川人厉害太多。

邓锡侯的川军从抗战以来,也是在各大战场和日寇拼命,无奈装备太差,兵员素质不行,始终没有取得什么好的战绩,伤亡却非常惨重。

甚至邓锡侯自己,也在一次遭遇战中险些中弹,侥幸突围。

不过,萨沙还是这么说。有没有能力和日寇拼命是一回事,愿不愿意拼命是另外一回事。没能力拼命,却为了国家民族去拼,拼死了也是民族英雄,没人会嘲笑你半句。

但有了能力不拼,游而不击,危害国家民族,借抗战坐大就是另外一回事。那自然就是民族的败类。

第2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
第47军军长李宗昉辖第104、178师

由于第26集团军战斗力较弱,区区两个师恐怕不能单独对付黄河北岸的第69师团,蒋鼎文安排高树勋的第29集团军进行协助。

第29集团军,只有一个新8军,战斗力和川军半斤八两,也是杂牌军。高树勋本来是西北军的一个将领,抗战初期归属宋哲元指挥,麾下是没有重武器的河北省保安部队。该部从1938年开始在河北河南敌后打游击,直到1940年前后河北的几股近10万人的国军游击队,都被八路军歼灭。

高树勋无奈,只得率部退到河南境内,归属第一战区指挥。

长期游击战不打正规战,第29集团军战斗力可想而已。

第29集团军总司令高树勋
新8军军长胡伯翰辖新6师、暂29师

这么多战斗力平平的杂牌军,好在蒋鼎文还有一支中央军主力,这就是刘勘的集团军。

该部是中央军主力,下辖第9军和暂4军。其中第9军战斗力相当强,属于中央军一流部队,打过无数硬仗,立过无数战功。

他的前任军长郝梦龄将军,就在忻口战役中力战殉国。

暂4军就比较弱了,是在豫中会战之前,抽调第9军第47师和新建暂编第4师合编而成,属于中央军二流。

不过,开战前,只有暂4军在第一战区,第9军还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

刘勘集团军司令刘勘
暂4军军长谢辅三辖第47师,暂4师
第9军军长韩锡侯辖第54师,新24师

除了以上的部队以外,还有一个余锦源第14军属于蒋鼎文直辖。

该军是中央军主力部队,战斗力很强。原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还曾经担任过它的军长。这个军从中原大战一直杀到抗战,战斗经验丰富。

第14军军长余锦源辖第83、85,94师

总之,目前蒋鼎文麾下有1个集团军和1个军是中央军主力。

其余4个集团军都属于杂牌,战斗力不怎么样。

蒋鼎文还有一些诸如河北民军之类的杂牌部队,总兵力大约为14万人,和汤恩伯差不多,战斗力则差了一截。

换句话说,蒋鼎文和汤恩伯总兵力为28万人,而日军为18万人。

正常来说,抛去豫中的平原不谈,就算这里和湖南第九战区一样是山区,国军也需要36万部队才能够对付内山英太郎的这18万人。

现在只有28万,也就是说我军防御根本没有成功把握,更别说作战地域还在平原上。

可以这么说,没有开打之前,我们就已经输了六七成。

想要获胜,要么你自己出奇兵超常发挥,要么就指望敌人犯低级错误。如果敌人哪怕并不高明的按部就班对付你,你也极难获胜。

汤恩伯的游杂部队

另外,就是归属汤恩伯的一些游击部队。在汤恩伯控制的豫中地区外围,尤其是广大的黄泛区,存在大量不属于国军和日军的武装力量。

黄泛区由于大部分成为沼泽地带,无军事和经济意义,实际成为三不管地区,国军和日军均没有在这里驻扎。

由此,这些真空就有这些武装力量控制。

这些武装成份复杂,有土匪、地方民团武装、地方豪强武装、联庄自卫队(村民自发保卫村庄的武装)、会门道(红枪会大刀会这些)、军统中统别动队、爱国学生武装,甚至还有共产党的游击队。

这些武装的共同特点是战斗力弱,不可能和日军和国军正规军对抗,但数量较多。汤恩伯估计,这些武装总数高达10多万人,番号高达50多个纵队。这些所谓的纵队,最多的不过3000多人,少的只有二三百人。

这里还要介绍一下当时汤恩伯的身份。

汤恩伯已经不是第31集团军司令,这个职务由他的悍将王仲廉继任。

汤恩伯目前是鲁苏豫皖边区司令,负责四省交界的一线抗日工作。

这个边区东西长七八百里,南北宽一百多里,正面为日军,侧翼为新桂系和中共的八路军。

汤恩伯有三个任务,第一自然是对付日军,第二是阻挡山东八路军和江苏的新四军会合,第三是监视新桂系,防止他们有什么异动。

这三点,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但汤恩伯做的很好。

尤其对于八路军和新四军上,汤恩伯在边区的四年很成功。

汤恩伯刚到边区,就策动共产党员耿蕴斋(八路军豫皖苏区保安司令员)、吴信容(十八团团长)、刘子仁(十七团团长)叛变,拉走了2000多人,导致萧宿永边境地区八路军势力被根除。

由此,八路军和新四军联系被切断,这对他们影响非常大。

更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人都是彭雪枫部下。彭雪枫当时明知三人可能叛变,处理不力,单纯依靠武力解决,被三人仓皇拖走部队。

其中,刘子仁有一个部下叫做李光明,他做到苏北挺进军支队长职务。

后豫中会战,日军和国军厮杀,国军不敌撤退。毛泽东决定乘机向豫中豫西进军。彭雪枫奉命西征,8月越过津浦铁路,行至小朱庄,首战国军王传授,歼敌千余。9月11日,在河南夏邑东八里庄与这个曾经的部下李光明的战斗中,彭雪枫被流弹击毙,时年37岁。

等于彭雪枫一是死在抢地盘的火拼中,二是死在曾经的战友手里。

同时,在汤恩伯的控制下,在黄泛区的共产党游击队力量也很弱小。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