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孝的批判与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在和西方的竞争中,没能让国家崛起,生活富裕。改革开放,向外学习,经济发展后,面对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又想在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之道,其中一个就是“孝”。许多节目在讲中国孝文化,类似《弟子规》等含有孝的古代典章,以国学的名义向孩子们输灌。许多文化和旅游景点,建起了著名的《二十四孝》的图画和故事。

孝是古代家庭里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一整套理念要求、言行礼仪。以现代人的认知和科学理念,很多孝的要求和传颂的经典,荒谬甚至违背人性和科学。比如《二十四孝》里的“卧冰求鲤”,用体温就能化开冰,让父母冬天吃到鱼?“恣蚊饱血”,故意让蚊子叮自己,以为喂饱了蚊子就不会叮父母?“尝粪忧心”,口尝父母的粪便表示担心和关切?至于“埋儿奉母”,生下儿子怕没钱养老人,干脆把儿子埋了。这不仅愚蠢无人性,而且直接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自相矛盾。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过去人类结婚有传宗接代、繁衍后代、相互扶持的集体理念和现实生活需求。现在是否结婚、是否生育、生多生少,基本是个人的选择。还有“父母在,不远游”、“守孝三年”等要求,如果真的照此执行,教育、工作如何进行?那些竭力推广孝的官员,又如何出来做官?

现在一些政府官员推波助澜地鼓吹孝,很让人怀疑深层的动机。过去孝往往和忠并提,称为忠孝,所谓“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国可不是现在为公民服务的共同体,而是需要伺候、敬畏的君主和朝廷。忠孝一体就是听话服从,在家是“父为子纲”,听父母的话;在国是“君为臣纲”,不得妄议。要服从各级领导和政府,强调的是权威和等级,而不是人的理性、平等、是非、权利。

如果说“忠孝”早已不合时宜的话,“孝敬”则仍然需要,就是从过去的愚忠愚孝,向现在的相互尊敬、懂得感恩、重视各自的权利转变。过去家庭成员不光有血缘和婚姻纽带,还有人身和经济依附关系,小时靠父母,老了靠儿女,女子靠丈夫。现在父母抚养教育孩子,除了亲情伦理,还是社会责任和法律要求,很少有什么养儿防老的考虑了。养老体系对老人的关爱,社会保障对教育、失业、医疗的救助,妇女就业对经济地位的提升,社会现实的变化,使过去的孝正在丧失存在的基础。

如果说孝还有存在发展的必要的话,在家庭内部,应该是相互尊重、关心而不是单向要求。父母不能以“都是为了你好”而强加于孩子,子女不能小时任性,长大了对老人粗心、烦心。家庭内部从孝到敬,相互尊重,彼此平等,学会倾听,不强加于人。在这样家庭长大的人,由这样的家庭构成的社会,会不会更民主自由呢?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