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90:完胜南坎,打通中印公路——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九十(新抗战系列之一百零七)

南坎是个佛教小城,多民族聚居区。

曾经的中国国土南坎

南坎距离八莫120公里,是中印公路的一个重要据点。南坎系掸语地名,即“金江”之意,因古人称瑞丽江为大金沙江,故而得名。南坎位于瑞丽江南岸,与中国瑞丽市弄岛镇隔江相望,是缅甸掸邦西北部的一个镇区(相当于县),也是缅甸北部的重镇和门户。

所谓掸邦,掸族,就是中国的傣族。

傣族或者说缅甸的掸族,早在几百年前缅北王朝时期就是由地方土司管辖,和缅甸中央政府关系很疏远。

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掸邦却有很多中国人。这是为什么呢?

1950年李弥的第8军在云南被解放军击溃,一部残军逃到中缅边境,无可奈何之下,退入掸邦。

国军残军只有1个团几千人,领袖是一个叫做李国辉的副团长,却两次大败缅甸政府军。盘踞缅北金三角多年,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后国际列强出面干涉,加上解放军越境攻击,残军主力逐步撤退回台湾,剩余少量残部和地方土著结合,继续盘踞缅北。

大家在10年前都听过一个响亮的名字,坤沙。坤沙就是中国人,他是掸邦土著的领袖,在参谋长也就是国军军官张苏泉帮助下,建立了2万5000人规模的掸邦解放军。

而南坎,就是掸邦的主要城市之一。

这里就要好好说说南坎了。

我们的政府,是很忌讳提到南坎这两个字的。为什么呢?因为南坎和江心坡不同。

江心坡大过南坎千倍,毕竟属于中缅争议领土。被缅甸吞掉也可以用“这里之前就是缅甸领土”来推脱。

南坎却完全不同,南坎毫无疑问是中国固有领土。

南坎地处缅甸的八莫、腊戌和中国的畹町之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贸易枢纽和交通枢纽,也是自古以来中缅贸易的重镇。南坎和缅甸其他贫瘠的山区不同,这里土地肥沃,是著名的产稻区。南坎在明代属于木邦宣慰土司的直辖土地,在清代成为中国清政府领土。

南坎其实并不仅仅是南坎一个城市,而是包括附近二百五十平方公里的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区。这里是缅北具有重大军事意义和商贸意义的一块地区,对于中国至关重要。

南坎是中国领土,这点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史学界都毫无争议,即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是承认的。

在清末1894年,英国趁着清政府腐败,失去对南坎的实际控制之机,强行在缅北修建了从八莫通向南坎的公路,派兵占领了南坎。

对这种武装占领,清政府自然是不予承认的,李鸿章一再拒绝英国割让南坎的主张。

英国人蛮横归蛮横,也明白这个世界是有规矩的,不能单纯靠武力行事。

于是,在1897年,英国强迫刚刚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续议缅甸条约》。

条约中,英国承认南坎主权归属中国,却要求租借给英国,每年给予1000卢比的租金。

大家注意,只是租借而已,主权方面没有变更。威海卫是英国租借地,1930年归还中国;香港是英国租借地,1997年归还中国。原则上南坎是租借,也应该还给中国。即便英国人现在不还,将来还可以通过谈判等手段要回来。毕竟英国佬自己承认南坎主权属于中国。

英国人一直维持这种租借地位,付款给中国,直到缅甸独立为止。此时英国人失去对缅甸的控制,也失去对南坎的控制,自然不会继续付钱了。

从清政府、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从没有承认过南坎主权属于英国或者缅甸,英国人也承认南坎主权归属中国,这是毫无争议的。

让人意外的是,南坎却莫名其妙的丢了。

自古以来,中国割让领土有两个模式。

第一,战争中被击败,领土已经被武力占领,不得不割让。比如燕云十六州、满洲国之类。

第二,敌强我弱,敌人武力压迫中国政府割让部分领土自保。诸如英国控制香港,毛子控制外兴安岭等等。

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敌强我弱,无可奈何下被迫割让。

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还从没听说强大中国主动将领土割让给某个弱小的邻邦的。

遗憾的是,这种事现在就有了。

1948年缅甸脱离英国殖民宣布独立。此时缅甸是个小国,各方面都一塌糊涂。

缅甸中央政府力量薄弱,是亚洲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就军事上来说,在英国殖民时期,缅甸殖民地军队多是缅北善战的少数民族,而不是缅族。所以缅甸政府军不堪一击,装备人员素质都非常低下。就这么一个弱小的邻邦,连李弥几千人的云南反共救国军,就能两次打的缅甸政府军全线崩溃,如何是400万解放军的对手?

缅甸内部情况复杂,少数民族众多,而且多有武装力量。以南坎所在的缅北为例,实际还处于准独立地位,各民族甚至原有土司都兴兵对抗政府。

缅甸政局也非常混乱,缅甸共产党和其他政治派系不断反抗现政府,甚至武装起义。期间,连缅甸独立之父德钦昂山都被人暗杀,至今没有抓到凶手。

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却丢掉了南坎。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签订,中国政府放弃了南坎以及勐卯三角地区的主权,将南坎以及周边220平方公里的主权,送给了弱小的缅甸作为见面礼,以换取联合出兵剿灭缅北金三角的国军残部。

更让人震惊的是,同时也放弃了2万8000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江心坡,完全承认它们属于缅甸。

作为回报,缅甸象征性的将班洪、班老部落等几个小村子划给中国。

鲁迅说过,一个黑屋子里面的人,如果在沉睡中闷死,那是没有什么痛苦的。醒着的人,才会痛苦的。

研究近代史的学术前辈曾经说过:翻看对于近代史的描述,不觉得悲从心头起。研究者都有学术良心,不能像跳梁小丑司马南之流为钱抹杀良心,不能对这些胡编的历史视而不见,又无从改变,非常痛苦。

萨沙既然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对所谓白龙尾岛、白头峰、南坎之类都是非常了解的。这些地方,当年屈辱的丢了也就罢了,毕竟是前人的荒唐举动。但今天网上大量无耻官方五毛和拿钱粪青,不惜篡改历史,对此百般抵赖,下流的辩解,这就是下三滥了。

我们研究历史,不会苛求政府什么,没人要求政府不顾实力的去收复外蒙古、外兴安岭、库页岛、海参崴之类。

但最低程度,对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和被非法占领的土地,你不能给予承认。

为什么呢?不承认,子孙后代还有要回来的余地,这属于所谓争议领土。

但你签订协议完全放弃就不同了,子孙后代也不可能要回来,把后路彻底断绝。

抛去其他不讲,我们平白无故送南坎给缅甸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长远来说,这是完全失败的。我们之所以送南坎给缅甸,是为了剿灭金三角的国军残部。

可笑的事,国军残部才有多少人?一万多人,解放军有400万,光是云南军区就有多少人?这能对你构成军事上的威胁吗?

倒是有个台湾作家说的有些道理。金三角残军的出现,虽对解放军不能构成任何直接威胁,却有政治上的威胁,他就是第二个西德。

从1950年开始,大陆开始了一连串的运动,包括镇压反革命、反右、大跃进。虽这些运动和文革无法相比,仍然造成社会的巨大动荡,和一部分国民的强烈不满。不过,此时大陆是内封闭的,闭关锁国。在以往的民国,由于四分五裂,你对张作霖不满,可以逃到吴佩孚的地盘;你对吴佩孚不满,还可以逃到蒋介石的地盘;你对蒋介石不满,甚至可以逃到上海租界、天津租界去,一切交通都不是问题。

可是此时不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东面是大海,北面接壤中国的是北朝鲜和苏联,你逃过去也会被押送回来;西面是雪域高原,无从逃起;南面的越南和苏联一样,只有缅甸和中国的边境很长,可供逃亡。

但缅甸毕竟是外国,那么缅甸北部盘踞金三角的残军就成为很多逃亡者的乐园。从1949年以后,残军和控制区华人的数量都增加了很多倍,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大陆逃过来的华侨。

这样一个势力存在,对于大陆毫无疑问是严重的政治威胁。即便后期残军崩溃,仍然有很多云南知青和平民在文革期间逃入缅甸,这是可以预计到的。

那么,丢掉一个小小的南坎,换来可以进入缅甸国土20公里击溃国民党残军就是目前最急迫的事情。

这种短视导致了南坎彻底的丢失。

如果负责谈判的外交官是一个无能之辈,他的短视可以理解。但负责谈判的恰恰是周恩来,这就不可思议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显然被让位于其他了。

中国为什么搞到今天,还是这种样子?很多所谓的左派爱国者愚不可及,没有基本良知和人性。

用韩寒的话来说:左派的论坛是没法看的,全是傻逼在那儿。左派没做过什么好事,也从来不进行任何的善举,纯粹是替主子拍马屁的那种。

中国有8000万文盲,比法国全国人口还多,还有大量半文盲存在。

总体来说,大学生稍微有些自己的头脑,至少能够自己思考。即便边远山区和贫困老区出来的大学生(某些犬儒主义者除外),一旦进入社会大体还是能够分清楚是非曲直的。

可惜,中国各种大学生为总人口的百分之五。

而日本文盲率基本是0,早在1906年已经实现小学入学率百分之百,今天的大学生比率为百分之四十一。

即便我们瞧不起的俄国,为什么人家衰落成这样,还能毫不客气的做你的老师,传授给你科技知识?

因为俄国大学生比率高达百分之五十四。

今天,中国教育投入为不到GDP的百分之四,而世界平均水平为百分之四点九,发展中国家为百分之四点一。我们连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都不到。

要知道,中国GDP总量为日本一倍多,人口是日本的10多倍。按照比率来算,日本用于教育的投入比我们高出很多倍,这才有强大的日本(日本人均GDP是中国5倍)。

美国机构对世界100个国家的教育水平进行排名,中国名列第61位,在泰国、乌拉圭之后,仅仅比沙特(沙特女人一般上到小学甚至不上学)、越南、斯里兰卡稍高。

而韩国、日本、新加坡全部排在前五名。

即便中国人能够上大学,我们在大学接受的也并非什么文明教育。以历史来说,到了今天,还有大量的所谓敏感历史不能解密。萨沙写了一个中越战争忽视钢盔导致伤亡过大的历史分析文章,都被某门户紧急下线。

以中国目前的国力,教育水平如此之差,投入如此至少,就不是简单的一个不重视教育的问题。毕竟越有知识越反动,愚昧的人才好统治嘛!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