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从里约奥运头金得主美国女孩说起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纯粹把它看作体育竞技娱乐,我可以关心,也可以不屑。如果我是个喜欢竞技的体育运动爱好者,我会期待会关注,即使一些我特别喜欢的赛事在深夜,我也会不辞辛劳观看;反之,如果平时我对体育压根没有兴趣,尤其对竞技类体育没有热情,那么,奥运与我,完全就当没有发生。

但在中国不一样,奥运不是纯粹体育盛会,奥运成了展示所谓国力强盛,政府执政合法,评功摆好的舞台。每一块金牌都在彰显执政者的赫赫政绩,每一块金牌都在向国民炫耀国家如何强大,进而暗示国人应该如何满足陶醉。仿佛只要金牌总数位列第一,所有平日的苦难都灰飞烟灭,销声匿迹,不复存在。比如,雾霾、地沟油、毒奶粉、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房屋强拆等等,都在金牌到手,国旗冉冉上升那一刻,化作一缕轻烟袅袅而去。

于是,不但奥运金牌总数对中国至关重要,而且,奥运头金如同一个隐喻,预示良好开局,昭示最终成果。故此,奥运开幕,第一块金牌的产生,对某些人而言,神经兮兮,紧紧张张,坐卧不安,兴奋中夹带期待,甚至期待中暗含八卦。所有这一切,导致国人对两个“民族英雄”挂帅的双保险射击选手寄予厚望。然而,不幸的是,这两位国宝级人物辜负了当局的期望,常年享受呵护有加的营、团、师等各类高级别待遇,耗费纳税人大量钱财,术有专攻,养兵千日,居然败在美国一年仅19岁的纯粹业余选手的大二女学生手下!是可忍,孰不可忍!

对此,党性媒体一片惊呼:痛失头金!及至痛哭流涕,痛不欲生。

至于吗?不就一块头金吗?几十天的赛事,笑到最后才是赢家,为什么偏偏看重一块头金?总量投入如同巨无霸,连续几届奥运,差不多都大包大揽金牌总数,为何还对什么头金耿耿于怀?

反观勇夺头金的美国19岁大二女学生,我充满无限敬意!没有半点崇洋媚外的意思,没有半点所谓五美分意思。

没有举国体制,没有黑洞式的大量耗费国人纳税钱财,没有严格枯燥的职业训练,也没有党性媒体大呼小叫的吹捧,一切都在默默无闻的单打独斗中进行,一切都在暗暗的自己给自己定下奥运夺金目标中进行。

美国19岁大二女学生斯拉舍,一个在校大学生,之前,曾经梦想成为一名花样游泳运动员,但一次狩猎之旅后,她放弃了自认为并不擅长的花样游泳,改弦易辙走上射击运动之路。放弃与选择,只在个人决定那一瞬间,没有来自国家庞大的干预,抑或大力栽培,没有被作为苗子层层选拔进入职业选手之列。所有的定向,所有的努力,都仅仅与她个人相关。

这样一个运动员,没有背负国家荣辱的巨大压力,轻松上场。所有的成败得失都仅仅系于自己一个人。败了,无所谓,重头再来,返身学校,继续埋头读书;胜了。荣誉加冕,国家所能够给予的,仅仅是微不足道的免费参观白宫!相比之下,一个举国体制下的职业运动员获得奥运头金,除了媒体一片天花乱坠的无节制的吹捧,更有丰厚的大笔的不菲的巨额奖金翩然而至。这不是个人的命运不同,是国家体制的巨大差异!

我们熟知的美国运动员,菲尔普斯,曾经在奥运会上夺得好些冠军,他与斯拉舍一样,不是国家举全国物力财力堆出,不是职业生涯强力打造,但他所取得的奥运赛事成绩,无疑是那些举国体制下完全职业化的运动员所能望其项背的!

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不能不对一个在校大二学生夺得奥运射击头金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服膺,并给予真诚的祝贺!当然,这一切都与政治没有半毛钱关系。这里的钦佩与祝福,都来自于对这个女孩纯粹对体育发自内心热爱所取得成绩的佩服。

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只想说,体育归体育,政治归政治!不要生拉活扯把一场体育娱乐盛世莫名其妙与国家强大与否,执政者伟大正确光荣与否拉扯到一起,不要让国民虚妄的沉浸在与个人苦难幸福与否无关的金牌之中。

里约奥运开幕已经好几天了,人们也许对头金与否不再关注,但人们却依然热衷于每天中国金牌获得数目的多寡,反之,对近在眼前的连云港不闻不问,甚至一无所知。人们还是习惯性的为奥运金牌激动,兴奋,自豪。宁可忘掉身边的苦难,也要对那虚无缥缈的金牌五体投地,膜拜有加。如一位同事所言:你不是中国人吗?为什么不爱国?为什么会对中国获取金牌无动于衷?

面对这样的诘问,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他才合适得体。我只能暗暗发问并祈祷:当一个人大脑进水以后,怎样才能够重新恢复正常思维走出智障?当一个人缺失独立思考能力,如何才能区分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但愿那些昏睡不已的人们能够清醒过来,不要被迷魂汤麻痹,不要被谎言永远欺骗。

里约奥运头金花落谁家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明白自己的生活。奥运就是一场体育盛会和娱乐聚会,谁付出多一点,谁的机缘多一点,金牌就垂青谁,与国家强大与否完全不相干,与国民生活幸福与否更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为什么要对金牌什么时候获得以及获得金牌数量多少锱铢必较?为什么不愿意对自己的生存状况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呐喊?

这种本末倒置的思维是该结束的时候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