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首位在官媒“认罪”的西人达林 揭23天黑牢经历

五月,彼得·达林在泰国清迈(纽约时报图片)

(博谈网记者苏智敏报道)在有“台词”和“导演”的安排下,35岁的瑞典籍人权活动家彼得•达林(Peter Dahlin)成了首位在官媒央视前“认罪”的外籍人士。“认罪”视频在今年1月19日播出,达林在镜头前说:“我在中国从事了违反中国法律的活动,伤害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此我要深深致歉。”

2009年达林与维权律师王全璋在香港共同创办“人权卫士紧急救援协会”。该协会关注中国维权运动,并在北京营运非政府组织“中国紧急行动工作组”,为反对侵害人权的维权人士及律师提供培训和支持。

达林在镜头前“承认”,他们撰写的报告“并不能反映真实全面的情况”,又说该组织培训的律师及活动人士“插手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案件,蓄意激化一些原本并不严重的矛盾纠纷”。

“认罪”后,达林被驱逐出境。他早前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首次披露在中国被拘23天的经历。

同事受酷刑

今年1月3日,在他打算离开中国办理延长签证事宜的几小时之前,十几名安全官员带着授权令来到他和他的女友、中国公民潘金玲(音)位于北京一条胡同的家中,抓走他们。屋内的计算机、手机、硬盘、银行卡、收据、一个保险柜、17.5万元人民币现金,以及达林每天需要服用的、控制罕见的肾上腺疾病的药物等,皆被安全人员没收。

他们立刻被送到一处位在机场附近,没有标志的看守所。这类被称为黑监狱的地方,如同香港书商林荣基所说,关押的房间内有防止自杀的设施,达林被送进墙上都有厚垫子的房间。达林判断,他和女友潘金玲以及至少三名同事都被关押在同个看守所,只是都被隔离。

达林每天被提审,且通常是晚上他疲倦的时候,在一间有刺眼灯光的房间对他审讯好几个小时。审讯人员虽没打过他,却以其他方式向他施压,例如试图不让他睡觉,整夜都不关他牢里的日光灯。等达林对一位女主管指出,根据国际公约,这等于酷刑后,该做法很快就停止。

不过达林受到的酷刑算“温柔”,他曾听到楼上传来很大声响,听起来像是审讯人员对某人大打出手,且持续打了好几天。达林说,他几乎可肯定那是一名同事,他事后得知,受害者确实是同事,但在专访中并没有透露是谁。

这让人想起,“709大抓捕”那些被关押的维权律师及维权人士,这些中国藉的人们至今仍是音讯全无,外界始终担心他们受到酷刑对待。

追问境外NGO组织

对于审讯的内容,达林表示,审讯者一直想把他和他的组织,与中国南方活动人士苏昌兰在2014年举办的一次支持香港亲民主示威活动的聚会联系起来,也曾试图把他的组织与709被捕律师王宇的16岁儿子包卓轩偷渡缅甸一事联系起来。

达林皆否认上述指控,最终审讯人员聚焦于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和香港的行动,特别是国际组织与国内的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上。《纽约时报》指出,审讯人员似乎意在搜集受国家民主基金会资助的组织信息。

为了能从达林口中得到有用消息及增加压力,当局向他展示了在中国与他的组织共事过的几乎每一位律师的名字,还有该组织员工近期的往来邮件,甚至是一份只能出现在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国家民主基金会最上层董事会里的文件

该文件为“人权衞士紧急救援协会”过去五年如何获得非营利组织国家民主基金会的资助,以及机构项目的详细内容。达林极为惊讶,当下意识到这一定是通过某种方法直接从该基金会取得,他过去从未见过这份文件。

事后,国家民主基金会发声明表示,尚未确定达林看到的文件源头,也不清楚中国当局如何获得那份拷贝文件。

不过达林认为,审讯人员似乎对NGO组织与国际基金会如何运作、资金如何转移,及项目计划是什么都不太清楚。主要是透过了解这个领域,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

被安排“认罪”

在监禁两周后,达林被要求坐在镜头前,对央视记者说出已写好的讲稿内容。达林表示同意配合“认罪”的原因,是当局已表明会将他驱逐出境,他想快点出去,也想让女友尽快获释,但他拒绝按安全人员的要求,将另三名同事指为“罪犯”。

认罪画面播出两天后,他获准保外就医,将被送回国。警方归还没收的大部份物品,除了约3500美元的资金。警方向他表示,这些钱用于寄养达林的猫与他飞往斯德哥尔摩的单程机票。

1月25日,达林被蒙上眼睛,由车队护送到机场,一名官方人员向他宣读禁止在之后十年进入中国境内的指令。遣返当日,中国外交部表示,达林涉嫌“资助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同一天,女友潘金玲也被释放。

现在,达林已出来将近半年,但和他合作的王全璋律师在去年7月10日被抓走后,于今年1月被以涉“颠覆国家政权罪”正式批捕,关押至今。而他的3岁儿子泉泉一年以来,陪着母亲李文足去看守所、律协、检察院找爸爸。他日前对着《苹果日报》的镜头说:“我的爸爸是帮助别人的律师,但给怪兽抓走了,我们就去找爸爸,可是没找到。”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