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89:闪电歼灭战八莫战役-下——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1/2)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八十九(新抗战系列之一百零六)

有美军作后盾,后勤补给几乎是无限的

廖耀湘会用大刀,孙立人会包抄

10月21日,新38师以114团,沿密支那至八莫公路南进,112团在后方作为预备队。

至于113团则离开公路,向右翼包抄。

这一线日军设置了很多据点,依靠复杂地形以火力封锁公路。

在空军和重武器掩护下,新38师2个团势如破竹。经过一周激战,他们将沿途日军打的四散奔逃,击破10多个日军据点。给新38师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日军,而是被日军彻底破坏的公路。他们只能一边修路一边前进,速度就慢了。

侧翼包抄的113团,翻越1200米的高山,奇袭日军。新38师在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多次迂回穿越原始森林和悬崖峭壁,这个所谓的高山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是康庄大道,算不了什么。

该团高速行军,一路击溃多个据点日军,一举占领太平江上的铁索桥。

由于113团攻击猛烈,不到30分钟就全歼铁索桥附近日军一个小队。

日军小队甚至来不及用手榴弹炸毁铁索,就全部被打死了。

这个铁索桥还是清代乾隆年间远征缅甸时候,由中国人修建的,当时花费了巨大的财力。

由此,日军经营良久的太平江防线(这条江在中国境内叫做大盈江),几小时内彻底崩溃。

侧翼顺利的同时,正面114团也攻占太平江北岸两英里的色特。

太平江是八莫外围唯一的自然屏障,日军孤注一掷,在这里投入很多部队。

按照原定计划,孙立人的新1军应该以主力新38师从正面的苗提强渡太平江,侧翼一部在太平江上游铁索桥渡江,攻击新兰巴卡,作为策应。

新38师114团29日进攻苗提,不过几个小时,不费吹灰之力全歼这里守军一个中队200人,控制了太平江北岸,将这一线日军全部歼灭。

由此,新1军花费半个月的时间,顺利推进240多里,击溃沿途日军拦截,消灭日军数十个据点,相当的顺利。

孙立人得知这个情报以后,立即赶赴苗提观察了三次,认为这里无法强渡。

著名的太平江在苗提这里转弯,成为一个突出部。那么,以一般军事常识来说,显然应该在苗提渡江,最为有利。

但苗提的地形,却非常不适合强渡。

太平江宽度不算很大,也有近300米,倒霉的是在雨季刚刚过去的11月,水流特别湍急。孙立人试着将一块木头扔入江水中,瞬间就被冲得没有影子。

看来,架桥是不可能的,只能用船只强渡。

而日军对苗提的重要性也心知肚明,他们在这里修建无数机枪火力点和炮兵阵地。更要命的是,我军所处的北岸地势很低,而且一马平川,没法隐藏。

而日军固守的南岸则是一个高地,居高临下封锁江面所有渡口。

这些工事可以抵抗驻印军75毫米山炮的直接炮击,短时间内无法摧毁。况且这里还有大量暗堡,压根就不知道位置,更谈不上摧毁。

阵地的二线,还有日军隐藏的大量火炮,随时可以轰击江面。

孙立人认为,即便没有日军防御,渡江也需要至少50分钟以上。在这段时间,强攻部队遭遇日军火力急袭,失败还是其次,肯定会伤亡惨重。

况且,孙立人认为八莫日军兵力充其量不过2000多人,算不了什么。后方南坎却有3000多人,一旦增援过来,恐怕战争又会旷日持久。

八莫和南坎有公路连接,务必将公路切断,将八莫这3000日军包围,然后彻底吃掉。

孙立人经过短暂思索,果断决定将主攻和策应交换位置。

他命令正面的114团以一部,佯装强攻太平江正面,吸引日军。

而114团后面作为预备队的112团,则立即隐蔽行军,到侧翼同113团会合。随后,112团立即利用占领的铁索桥过太平江,沿不兰丹、森隆格巴向八莫东南方的曼西进击,迂回侧后包围八莫的敌军,务必将其全歼。

11月6日,新38师113团在掩护112团成功渡江以后,奉命会师南下,从正面进攻太平江。由于侧翼被突破,太平江正面日军已经陷入惶恐中,无心死守。

新1军军史中写道:在太平江正面担任佯攻的113团,眼看本师的主力都已迂回过去,自己老是和敌人相持不下,十分着急。赵狄团长先后派人侦查四个渡河点,都是因为受到敌人火力控制不能成功,最后他决定了硬从庙堤正面强渡过去。11月8日夜晚,他挑选六个精干的士兵,教他们潜水过江,到对岸敌人阵地侦探虚实。这六位勇士是段仲权、曾祥进、王大富、陈德、廖林银、邓善清。这六个人,一周前曾经冒险游过江侦查日军阵地,还摸进日军一个无人哨所,拿了几包日本香烟和罐头。这次夜晚渡江又不同。此时的缅北,白天天气炎热,但到了晚上却有些秋天的样子,气温很低。江水又宽又深、又急又冷,一共费了三个小时才游过去。他们过江之后,便从敌人阵地左侧看出了破绽,急忙放出信号,在庙堤江岸等候已久的第三连,立刻武装浮水过去。这时敌人还在睡梦之中,游过河的部队没有费力,便占领了大块滩头阵地,并反而封锁了敌军多处工事。接着,其他各营连都放心大胆地过江。这并不奇怪,游泳本来就是新38师的强项,当年游水奇袭西通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晚,113团就攻占了807高地。此战开创了当代中国军事行动,使用蛙人部队的先河。

113团当晚顺利突破太平江,向八莫推进。

至于114团,则有别的任务。

114团于11月8日由苗港一举渡过太平江,先后攻占南劳、毛浜、马朴;于14日攻占莫平及八莫东侧3公里的奈纳,切断了八莫向南的退路。

闪电攻击八莫

孙立人指挥部队渡过太平江以后,认为日军一部已经被甩在身后,此时八莫城防御空虚,机不可失。

他命令各部,火速强攻八莫。

孙立人认为密支那战役的教训,就是没有及时切断日军后方的援助道路,导致日军最终增加了三倍。

11月14日开始,112团苦战3日,于17日袭占曼西,切断了八莫至南坎的公路。

这里的日军数量较多,拼死抵抗。

新1军参谋长史说回忆,日军自知驻印军火力强大,将兵力分散。他们以三人为一个小组,一个轻机枪手,一个掷弹筒手,一个手持步枪的弹药手。

三人驻守某个散兵坑或者小据点,拼死抵抗,直到被打死为止。

这种三人小组多如牛毛,虽不能改变战争的胜负,仍然给新1军造成很多麻烦。

只是,新1军此时已经有绝对火力优势。

他们每次进攻之前,首先以空军轰炸,然后重炮猛烈轰击,随后迫击炮精确炮击,最后步兵在坦克和步兵炮掩护下强攻。

日军根本对付不了这种打法,一个个火力点被摧毁,只是花费了一些时间。

就这样一点点的猛攻,直到歼灭最后一个日军。

日军的阻击尚且其次,关键这里道路太狭窄,仅能容纳一辆卡车,而且蜿蜒曲折,非常难行。日军还破坏了很多路面,所以新1军进展并不算很快。

在新1军奋勇前进的同时,侧翼的廖耀湘新6军也表现出色。

新6军策应作战

新6军的任务是向南进攻,保证新1军南面的安全,同时尽量切断八莫日军南逃的通道。

10月中旬,新6军新22师自孟拱乘火车进抵和平,随后向东进入遍布原始森林的崇山峻岭中。他们经远程艰苦跋涉,于11月1日到达伊洛瓦底江北岸附近,在此,总指挥部配发渡河材料。5日天色尚未明,该师先锋部队即以橡皮舟悄悄渡江,建立了滩头阵地,掩护主力续渡。日军想不到该军会在此处渡江,仓促应战,很快就被新22师击溃。

当时的新22师工兵营第三连排长恽志谦回忆:这次行动是奇袭,我们是中尉排长,工兵排跟随66团前卫营前进。出发时,工兵营运输连分配给我4匹骡马,带有轻型橡皮舟、探雷器、炸药、木工工具等器材。我们急行军赶到瑞丽江边,因行动隐蔽,对岸敌人根本没有料到,没有发现我们。我们从江岸森林边缘透视,发现对岸河滩有两个穿白衬衫、光头的日本兵在悠闲散步,我们判断这是南坎日军据点外围的警戒哨。我随前卫营长在森林边缘,对瑞丽江进行侦查,命令是夜间偷渡必须成功。江面宽度不大,仅有100米,但流速很大。两岸高山峻岭,谷底形成河槽,江水从上游直泻而下。我经过计算,一次可以渡过2个步兵班,连续渡4次,才可以将两个加强排运过去,占住桥头堡,保证后续大部队渡江。

深夜一点,士兵们按照预定计划渡河,第一轮运输敌人没有发现,到了第二轮敌人才发现情况,胡乱开枪射击。但已经运过江的我军2个班,立即发动攻击,用手榴弹将敌人开枪的机枪据点摧毁。当时夜色深沉,大雾弥漫,能见度很小,敌人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非常惊慌,盲目射击。我军从容还击,顺利将4组全部运输完毕,将2个加强排和连部运输成功,占领了桥头堡。随后,我们又将迫击炮等重武器运了过去。到清晨,我军2个排全歼日军守军1个中队,巩固了对岸阵地。日军仓皇后撤,并且向南坎告急。

清晨六点,根据我的要求,飞机赶来,空投了大量渡河工具,我们立即搭成多个浮桥,只用了2个小时。几个小时后,我们全团拱托瑞丽江,完成了奇袭。

新22师渡江成功以后,立即发动猛攻,第二天就占领卡利。日军守军溃不成军,向后溃逃。新22师对逃敌穷追不舍,当日深夜追至瑞古。日军又未料到新22师行动如此神速,该城守军第2师团第16联队一部慌乱抵抗一阵,仓皇丢弃阵地,向勒支方向突围,转向八莫逃窜,该师于7日占领了瑞古。

为配合左路新一军攻击八莫,阻敌增援,并切断八莫日军后路,新22师仅以第64团防守瑞古,主力则于11月11日分为两个纵队向曼大及其西北山地前进。左纵队第65团几度与日军激战,于次日攻占曼大,14日右纵队第66团亦到达曼大,当以一部攻占西口。

由此,八莫日军向南溃逃路线被切断,唯一的退路只能向东南,经过莫马克逃到南坎。

廖耀湘指挥第65团主力转而向北边的八莫挺进,17日与新38师113团在八莫市南端会合。至此,新6军顺利完成了任务。

新1军和新6军作战都很顺利,那么剩下的一路英军呢?

英军又掉链子了。

郑洞国在回忆录里写到:担任右路攻击任务的第36英印师,尽管由于日军主力均为驻印军吸引于八莫、瑞古方面,其正面并未有大量日军阻击,但战斗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该师在向卡萨前进途中,曾突遭日军铁道守备队(真无语了)的反击,当即大乱,纷纷溃退,溃不成军。

鉴于英军处境危殆,担任中路指挥的廖耀湘急调新6军预备队第50师驰援英军,将日军彻底击溃,使英军转危为安,并保证了驻印军侧翼安全。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