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87:奇袭密支那-下——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2/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八十七(新抗战系列之一百零四)

在密支那的火炮只有这种75毫米山炮,炮弹还极为有限。

新1军军长郑洞国回忆28日的战况写道:28日晨,我第33团第1营在山炮、迫击炮支援下,向日军发动攻击。我军先集中轻重火力向敌阵猛烈射击,并以重机枪向密林纵横扫射,消灭树上狙击手,压制敌人侧面防御。然后,我们以步兵利用田埂掩蔽向敌迫近。双方剧烈交火一天,我军仅仅前进300米。后因伤亡过大而停止攻击。看来,这样打是不行的。

这边的柏特诺不认为日军防御强悍,却认为是新1军攻击不利。

5月30日,柏特诺又下达第12号作战命令:(1)5月31日12时,各部队联合攻击密支那,由150团及89团的位置向北攻击,竭力前进,奋勇攻击。

(2)88、89团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由其阵地后退一步。柯柏中校指挥42团第1营及各混成队,负责飞机场的安全,美军炮兵协助美军守机场。

各部无奈,被迫在暴雨中,强攻了2周。

新30师90团第2营的翻译卢少忱回忆:此时是雨季,大雨连绵,双方炮火不断,必须成天躲在积水的隐蔽部里,皮肤泡的发白。最困难的时刻,喝的水是用随身携带的消毒药片泡过的雨水,吃的是密封纸盒包装的干粮,分早、中、晚三种,大同小异,不外是几块饼干、一小罐罐头、几支香烟、一块巧克力或者果脯干。经常干咽,不免倒胃。当地疟疾盛行,恶性疟疾24小时可以致命。每人每天必须吃啊的平药片,预防疟疾,因而皮肤都变成黄色。潮湿的地面,蚂蝗遍地,吸住皮肉。丛林战好像在捉迷藏,易守难攻。在茂密的丛林中,日寇经常埋伏着狙击手,从上下左右放冷枪阻挡我部队前进。有一次,我身后1名士兵挨了一枪,但看不见敌人在哪里。总之,每前进一步都有危险,要付出代价,不得不用机枪扫清枝叶和草丛向前进。日寇虽然被包围,仍然坚决抵抗。白天不敢暴露目标,每到晚上,尤其是雨夜,组成三五个人的小组出击,企图突围。有一次,半夜里大雨倾盆,营部6个人(营长、副官、勤务兵、电话员、联络官和我)在掩体里,突然听见20米外一个日寇用日语发命令。营长有经验,立即组织我们用5支冲锋枪和1支卡宾枪同时扫射,先下手为强,击溃敌人的偷袭。次日,清晨,我们发现在几十米外,一名哨兵靠在树干上被日寇用刺刀捅死。

就在30日当天,56师团步兵团团长水上源藏所率领的增援部队400人,也赶到密支那一线。他们从密支那东面的宛貌,偷偷渡过伊洛瓦底江,进入密支那,由此日军兵力增加到近5000人。

此时密支那城内已经有丸山房安联队长负责指挥。水上源藏少将进入城内以后,接过了密支那的最高指挥权。不过,实际指挥作战的,仍然是丸山房安联队长。

水上源藏是日本本州的山梨县人,1888年出生,此时已经56岁。

他1911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39年调任第四师团第六十一联队长,大佐军衔。1940年,他任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10联队长,参加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应对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由于扫荡成果辉煌,1941年水上源藏被提升为少将军衔,1943年转任缅甸方面军第三十三军第五十六师团第五十六步兵团长。

水上源藏是个聪明人,对目前日军的败局非常了解。在奉命增援密支那时,他同好友南坎师团川道参谋长告别:今日一别,恐难再晤。请代向师团长致意。

此时密支那的日军丝毫没有显露败象,但孟拱河谷战局却急转直下。

5月底,孙立人率领新38师奇袭西通,截断了一线日军和后方孟拱的联系,导致日军防御体系崩溃。

由于孟拱一线日军实力空虚,缅甸方面军命令本来要增援密支那的53师团立即转向,增援孟拱去了。

水上源藏的增援部队开始也并不是400人,而是有3000多人。不过因为缅甸到处兵力空虚,他的113联队第3大队和工兵联队主力都被抽调走,对付滇西反攻的中国远征军去了。

现在他有的,仅仅是113联队1个步兵小队、1个机枪小队、1个野战炮兵中队、1个工兵中队,总兵力才400多人,有2挺重机枪和2门山炮。

这样一来,仅仅依靠密支那的约5000日军,是不可能反攻包围的新1军,只能依靠防御多支持一段时间。

早也好晚也好,最终密支那肯定死路一条。

此时新1军还在密支那的烂泥中,拼死攻击。日军则利用繁多的工事,死守每一个散兵坑每一条战壕。

由于柏特诺期间在地图上指挥,每每痛斥新1军进展太慢,一天几个电报催促。

一线的中美军官无奈,被迫让士兵不顾牺牲的强攻,伤亡非常惨重。

郑洞国又写道:5月31日天气稍晴,我军经过调整后,再次向密支那敌人发动猛攻。在指挥官严令下(柏特诺),左翼新30师主力第88和89团,强行通过敌人阵地前开阔地,蒙受较大伤亡,但也攻占了日军众多重要据点。攻击至此,我前线指挥官不能接受以往教训,(在柏特诺催促下),频频发布命令,严厉督促,造成惨重的伤亡。

这里尚且不谈新1军,仅仅以美军加拉哈德部队为例,6月下旬,该部1000多人仅剩300多人,伤亡了三分之二以上。

要知道,在密支那新1军官兵,啃着变质的饼干时候,美军士兵可以享受少量的C级口粮。这种美国的口粮热量非常高,是当时最好的口粮。

史迪威见加拉哈德部队已经失去战斗力,紧急将印度补充新兵2700人编入加拉哈德部队,试图恢复3000人的规模。

这2700人都是第309和236战斗工兵营的成员。他们从没有经受过实战,一些人甚至没有完成基本的丛林战斗训练。突然从后方送到密支那前线可怕的战火地域,大部分人直接就吓破了胆。

第309工兵营第一次参战,还没和日军遭遇,就溃散了。该部1个连在北机场附近,刚刚进攻就被日军反攻。他们丢下枪械和补给,慌忙逃走。即便这样,该连伤亡高达120多人,几乎全军覆没。

傍边的中国部队急忙赶过来堵住缺口,顺便捡走了他们的弹药和口粮,这都是中国部队奇缺的。

史迪威不相信这些报告是真的,他为了美国人的面子,竟然下令所有美军部队不得从密支那撤退。

根据当时的惯例,美军作战一段时间就可以到后方轮休。此时密支那附近所有的美军,都急切等待回后方。在接到史迪威的命令后,这些官兵几乎要哗变。甚至史迪威赶赴部队视察的时候,一个士兵竟然掏出手枪对他瞄准要射击。

对于美军已经崩溃的现状,美国军官都非常清楚。

甚至柏特诺自己都电告史迪威:美国部队全无秩序和充满恐惧气氛。许多事例说明他们极端害怕日本人。他们往往在日军炮火下逃跑,不服从命令,拒绝进攻。

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连美国人都不中用了,真难以置信。

炮兵部队的蒋大宗回忆当年写到:派了一支美军的突击步兵叫“麦支队”(代号)约一营人,去穿过密林偷袭密支那。这支部队装备精良,野外丛林中求生的新装备一应俱全,就连步枪都是最新半自动的卡宾(carbin,马枪),重量仅5磅不及我们用的步枪1/3,还能连发。通信器材也是一流最新的。

可这个少爷兵的精兵在密支那附近和日军一接触,遇到顽强抵抗就溃不成军,把各式新装备丢得到处都是。我军跟上支援,接触以后稳住了阵脚,并突袭了机场。这次美军也想在丛林战中露一手,不料出了个大洋相。少爷兵的狼狈逃窜不堪一击成了军中的笑谈。更值得一提的是捡到几部美军最新的手提无线电话,那时叫walkie-talkie(边走边讲)。本来这种无线步话机都是背在背后,用超短波调频制。可是这种最小型的却是用普通短波,尺寸有现在的老式“大哥大”的三四倍。一个人一手可以拿得起,要知道这是在五十多年前的电子管时代啊。能做到自带电池,天线一拔出来就可以收,一按开关就变成发,虽然是“单工”,还不能像现在的手机能“双工”工作。可是这种很方便外行人使用的工程设计,是很考虑“人机工程”的设计原则了。

我们立即拆开这些“战利品”,发现里边一半边有方、圆两块电池,分供甲、乙电,另半边是电路板,上有四只真空管,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小的“花生管”。没有任何可调谐的电路,后来看到了说明书方知是用两块石英晶体,分别决定发信频率和接收时本地震荡频率。我们弄到的几部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因此当时就没法用。

在密支那住定后,和维修站搞熟了,才向他们道出这个情况,因我们部队不在可以使用的范围内,他们不能公开维护我们这几台设备。再后来通过一些特别友好的军士,以日本战利品作为交换才弄到了说明书,并为我们换到同一频道,也配发了专用电池。这样在师部行军时这几台东西就发挥了作用。

据说,后来在行军时,被一个指挥部的美国高官发现我军使用这种手提无线联络,就提出这种装备不是规定发给我军的,孙将军答曰:“许有人扔,难道不许我们捡来用吗?”对方尴尬地无言以对。

根据当时战报,中美军队每天仅仅前进500到200米,几乎每前进10米都会丢下一具尸体。

实际上,我军主攻的新30师第88团89团伤亡总数高达1043人,第150团也伤亡了400多人,甚至刚刚参战1周的第42团也伤亡了200多人。

此时日军已经放弃外围,全部退守到密支那城内,利用无数的沟壕、建筑物、森林、甚至大树死守。

对付这种阵地,依靠轻武器基本是无效的,必须依靠重火力。

此时,密支那附近的新1军战斗力已经有较大减弱。战斗伤亡其实并不算多,关键在于弹药和物资供应严重不足。

美式装备,物资供应极为重要。这就像一辆费油的高级跑车,必须不断加油,一旦油料不足或者油料比较劣质,跑车不但跑不动,还有各种故障,不如一辆吉普车了。

缅甸雨季已经到了1个多月。6月开始,缅甸雨季逐步高潮,大雨非常可怕,已经到了15米外看不清人的地步。

大雨滂沱导致空中运输中断。即便C47运输机飞行员不怕死,因雨水太大,他们根本看不清降落的跑道,强行落下只能坠毁。加上密支那城还控制在日军手中,他们用山炮零星对准机场炮击。前后已经有9架运输机被击伤,无法修复。

补给和弹药都送不上来,也无法进攻。

至此,史迪威最恐惧的事情发生了,攻击密支那的新1军补给出现严重的匮乏。

根据战后分析,此时密支那日军的弹药比进攻的新1军还要多很多。密支那城内,到此时仍然由3000发75毫米炮弹,而新1军炮兵每天仅能发射100到150发炮弹。很多时候,每门75毫米山炮仅有5发炮弹。这对于一个大规模的进攻战役来说,等于没有火炮支援了。

至于空军,根本无法起飞,更谈不上投弹。

更惨的是,连粮食供应也出现问题。无论新1军如何节俭,6月很多时候,他们仅剩一天的口粮,也就是吃了这顿没下顿。

在这种情况下,前线官兵士气不免低沉。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