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86:奇袭密支那-上——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3/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八十六(新抗战系列之一百零三)

错失良机,陷入持久战

相比亨特上校的胡乱指挥,114联队长丸山房安大佐要高明的多。

丸山房安是经历过多年实战的优秀日本军官,因为性格粗暴,不受上级喜爱,也不被下属爱戴,混到现在不过是一个大佐联队长。

他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军官,身经百战。对于密支那的防御,这个丸山房安大佐早就组织部队经过多次演习。

此时,丸山房安大佐立即做出应对部署:

(1)、将军旗中队和刚从医院出院的伤病员共300余人编为第1守备队,守卫射击场,在其周边构筑防御工事,设置障碍物,要求固守其地。

(2)、将步兵第1大队第1中队和第3中队的1个小队加上机枪小队编为第2守备队,在密支那至孟拱的公路到北机场间占领阵地,构筑工事布防,并需以火力支持第1守备队。

(3)、将通信中队和其他各部留置在密支那的人员250多人集中起来,编成第3守备队,从第2守备队阵地左翼向南延展到八角亭、火车修理厂,构筑南面防守阵地。

(4)、将师团防疫给水部和联队卫生队160多人编为北区守备队,在曼格林占领阵地。

(5)、将密支那宪兵队编为战斗队,配发轻机枪、掷弹筒、手榴弹和步枪,并指挥250人的缅甸义勇军占领并确保火车站西侧栗树林到江边地区,称为南区完备队。

(6)、将步兵第2大队留在密支那的第6中队编为机动队,集结在兵营内保持机动、但必须夜以继日一刻不停地在市内构筑巷战工事。该队多是矿工,最善挖坑道。

(7)、所有火炮约20门,由联队炮兵大队大队长武田少佐统一指挥,分别在兵营和车站附近布置阵地。

(8)、由西机场逃出来的人员编为巡逻队加强市内巡查。

丸山房安还决定将现驻瓦扎的步兵第2大队主力于19日前调回密支地,并向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将请求向密支那增援,另将正在孟拱河谷的114联队步兵第3大队调回密支那。

可以看到,丸山大佐部署非常老练,而且应对非常迅速。

由于丸山大佐发现中美混合突击队占领火车站后,并没有继续推进,判断中国人准备不足,决定发动反攻。

第一波攻击火车站的,为附近的联队情报官八江正吉中尉,率领联队部的官兵数十人和担任巡逻队的原机场守备队官兵共百余人。

就兵力来说,日军还没第2营多。但114联队是经历过多年残酷丛林战的王牌部队,在密支那驻扎多年,对这里的地形烂熟于胸,掌握了地利的优势。

第50师150团虽在中国国内有一定作战经验,却从没有在缅甸作战过。他们被仓促运到印度换装美制武器,草草训练就紧急运到前线参战。

之前他们经历连续20天的艰苦行军和作战,官兵都极为疲惫,士气也比较低沉,不在状态。

此时的第50师对美式武器和美式战术尚且不太了解,又没有受过城市战训练,完全占了下风。在熟悉地形的日军的凶狠冲击下,第2营不敌,被日军打出火车站。

团长黄春城接到火车站失守的命令,下令立即组织反击。

日军只有100多人,当晚第2营又将敌击退,重新占领火车站。

不过,晚上的第二波攻击就不同了。

本日,日军第2大队进入密支那,丸山房安大佐由此可以使用超过1000人的机动兵力。

当晚,丸山房安大佐命令山火田实盛亲自率领600人发动夜袭,主攻火车站。

双方兵力接近,日军又掌握地形和重武器优势,轮到第2营不敌了。

两军展开混战,到处都是血肉横飞。

日军巧妙利用地形,绕过火车站内国军火力封锁,突然冲入车站附近,占据几栋高大建筑。随即,日军从建筑物中,向火车站附近国军猛烈射击。日军几门山炮根据早已测算好的坐标,对准国军猛烈炮击,仅仅第一次炮击就持续1个多小时。

国军完全被敌人火力压制。

而此时的第3营虽距离第2营不远,却因对密支那地形不熟悉,居然迷路了,不知道第2营在哪里。他们听到枪声以后,立即向第2营方向前进,却遭到日军利用建筑物和工事的伏击。日军伏击很猛烈,同时派出部队攻击第3营的首尾,并且不断发动冲击,掷弹筒山炮炮弹如雨点一般落下。

被伏击的第3营被完全压制,又进退不得几乎无还手之力。混战中,第3营营长郭文干中弹殉国。

没有什么经验的150团第2、3两营在日军冲击下吃了大亏,火车站也被日军占领。150团团长黄春城无奈,寻求重武器支援。

没想到,在这种紧要关头,美军总联络官孔姆中校竟然被惨烈的战斗吓住了。他不顾前线危急,竟然借故逃离战场,导致前线150团完全失去了炮兵和空军支援,更得不到补给。

第2、3营无奈,只能依靠轻武器拼死苦战,伤亡非常大,更重要的是弹药消耗很大。由于是奇袭作战,官兵仅仅带有最基本的弹药,陷入弹尽援绝的地步。官兵果断和日军拼刺,好不容易才击退日军冲击。

期间第2、3营不断请示,询问是继续进攻还是要撤退。如果继续进攻,务必提供重武器和援军。

没想到的是,此刻,中美混合突击队高层指挥官出现严重问题。

前一天心脏病稍微恢复的梅里尔准将赶来,接替了犯有重大错误的亨特上校。但密支那战局复杂,梅里尔准将一时间不能掌握激战中的部队情况,这使得各部实际处于无人指挥状态,只能自行作战。

这样,第2、3营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只能按照之前的命令继续进攻,却没有任何援军。此时,第2营实际是处于日军包围中,第3营又被拦截几公里外,自身难保,何谈进攻一说。第2、3营苦战了2天,到21日已经无力继续支持,仅仅第3营就伤亡500多人,营长牺牲,损失了一大半。两个营被迫放弃火车站,通过激烈肉搏战击溃日军拦截,主动后撤到跑马堤。

而最关键的是,19日当日瓦扎的日军第2大队1000多人,顺利的进入密支那,由此守军增加了一倍。不要小瞧这1000多人,它彻底扭转了日军的不利局面。

随后,中西德太郎的第3大队也从孟拱战场增援而来,轻松击溃巴马地渡口的美军第1营,钻入密支那附近。

由此,在5月,日军兵力锐增到3000多人。

梅里尔准将倒是很聪明,他明白奇袭密支那已经失败。

所谓奇袭其实和空降一样,最重要的是乘着敌人兵力分散,准备不足的极短时间内,获得决定性胜利。

美军有句名言,开战24小时内给我一个营,比开战一周后给我一个师更有用,道理就是这样。

既然奇袭密支那机场成功,就该不惜一切代价,集中所有主力闪电占领密支那。就算对于闪电占领密支那没有足够信心,至少应该分别切断四面援助密支那的通道,完成对密支那的包围圈。之后,再连续猛攻,逐步将这里的1000多日军吃掉。

这是最基本的军事指挥常识。遗憾的是,亨特上校竟然没有这么做。

他唯一部署的阻击援军,就是拦截阻拦瓦扎的第114联队第2大队,可他又选错了作战的部队。

早在攻击机场之前,负责阻拦瓦扎日军的第3纵队,已进至北机场附近和锡塔普尔。

该部的加拉哈德部队第2营和英军别动队第6队,共1600多人,兵力还强于第2大队日军。他们曾经被日军痛击过,都是败军之将。果然,遭遇日军114联队第2大队攻击时,该部一触即溃。美军不堪一击,英军600多克钦族官兵只有游击战经验,被日军一顿火炮全部打乱,一时间部队都失去有效控制。

要知道,进攻他们的日军仅有第1中队1个中队150多人,还打成这样,真是无语。

最终,他们用尽吃奶的力气才突围成功,同机场的第1纵队会合。

梅里尔准将明白,密支那日军增加到2000多人以后,速战速决已经不可能了。他怪罪150团进攻密支那不利,要求将团长黄春城撤职。

付出巨大伤亡的150团,本来就对美国佬胡乱指挥不满,此刻群起攻之,反对将团长撤职。

梅里尔准将见众怒难犯,窝火之极;加上密支那奇袭注定失败了,他急火攻心,心脏病再次严重发作,当场昏迷过去,险些送命。幸好野战医院已经在机场降落,1个美国军医和2名缅甸护士立即对梅里尔准将紧急抢救,才让他保住性命。但此时梅里尔准将已经无法坐起,只能被迫回到后方。

指挥权由麦克姆准将暂时代理。

至此,短短一周内,密支那一线中美混合突击队的指挥官,已经连续更换4次之多。这对于战局的影响,可想而知。

在高级指挥官走马灯式的更换期间,他们居然将在丛林中和日军对峙的第88团第3营忘记了。没有人给他们进行空投,第3营一时又联系不上总部,不敢随意撤退,被迫啃了8天的野果。到了第8天,一个美军参谋突然想起还有这样一支部队,紧急给他们进行了空投。

麦克姆准将倒是比较理智的军人,做事谨慎,可是缺乏实战经验。这几天他命令部队强攻北机场,在日军坚固工事下几乎没有进展,伤亡还颇大。麦克姆准将没有好的办法,只得暂停攻击。

在这几天内,丸山联队长发现中美混合突击队攻势不猛,判断可能是他们的指挥官出了问题,兴奋之下全面反攻。

好在中美混合突击队兵力火力占优,在防御战中击溃日军还是没有问题的。

丸山联队长进攻了几次,伤亡不轻,也就不敢再攻,转为防御和少量的夜袭了。

不过,日军已经逼近机场。他们用火炮不断对机场跑道进行轰炸,使得飞机无法安全起降。

23日,比第50师早半年到印度的新30师88团,赶到密支那。他们发觉战局危急,中美混合突击队被压制在机场,朝不保夕。88团果断发动进攻,一举击溃日军,再次夺回火车站,稳住了阵脚。

23日,发现战局逆转的史迪威,紧急同新1军军长郑洞国、新30师师长胡素、第50师师长潘裕昆、总部参谋长柏特诺来到密支那调整指挥系统,解除了手忙脚乱的麦克姆准将的指挥权。

此时密支那附近已经有5个团兵力,却因指挥混乱,根本没有协同,各自为战。

史迪威命令,由参谋长柏特诺代表史迪威在密支那设中国驻印军战斗指挥所,执行指挥;由麦克姆任战地指挥官,统率在密支那的各部队;以亨特任第5307团指挥官。在密支那的中国军队分别由胡素、潘裕昆统率,原中美混合突击支队的临时编组予以撤销。

柏特诺接过指挥权,才成为密支那战役的战争悲剧。

本来大好的局势,就这样彻底葬送掉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