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86:奇袭密支那-上——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1/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八十六(新抗战系列之一百零三)

新1军自从反攻缅甸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过程虽艰苦总体却一帆风顺,还歼灭数倍于己方的日军。没想到,孟拱河谷会战的密支那战役,却成为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钉子,也是最后一个钉子。此战是驻印军反攻缅甸最艰难的一战,前后打了好几个月时间,伤亡也远大于防御的日军。不过,这并非新1军的问题,而是负责指挥的美国人问题。

兵家必争之地密支那

密支那(Myitkyina)是缅甸语,意思是大江环绕的城市。密支那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城市,今天是缅甸北部克钦邦首府。这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人口不多,约1万人。主要居民为克钦族(中国的景颇族)、掸族(中国的傣族)、缅族(中国没有缅族)、英国人、印度人和大约500人的华侨,另外还有阿依、腊西、央宛、玛鲁、格堵、格兰、摩些等十多个民族。

英国人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经营密支那,经过长达70年的建设,密支那成为一个融汇各民族特点的贸易城市、度假城市。这里物产丰富,盛产稻米、水果、翡翠、各种矿藏,也是缅甸北部第一重镇,更是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从缅甸南部首都仰光港口的铁路,北上到缅甸中部的曼德勒,再到缅北的孟拱城,最终达到密支那。密支那,就是这条铁路的终点,通过铁路向南同所有缅甸重要城市连通。换句话说,整个缅北都需要通过密支那的铁路实现和缅甸其他地区的运输。

密支那,还是缅北公路的核心。从密支那向北的公路,经过北面的瓦扎,通往中缅边境的重镇孙布拉蚌和葡萄,从这里再往北翻越高黎贡山就可以到达中国云南或者西藏。

公路向南,则通往缅甸重要城市南通八莫南坎至腊戍,和著名的滇缅公路接通;向西,就是孟拱河谷的中心城市孟拱,从孟拱往西还有一条公路可以到达胡康河谷,同中印公路连接,可以到达印度;向东,经过甘拜迪的公路前进100多里,就到中国边境重镇腾冲,这也是所谓的古代南丝绸之路。

密支那还在著名的伊洛瓦底江边。伊洛瓦底江是缅甸第一大江,从密支那向南延伸1800公里,连接其他河流可以到达南部靠海的仰光,是最重要水运线。

除了陆上和水上交通以外,密支那还是重要的航空港。在城市的西郊和北郊各有一个飞机场,都是英国人建立的,都可以起降大型飞机。其中西郊飞机场仍可使用,北郊机场必须休整以后才可以使用。

目前,从印度飞往中国的驼峰航线飞机,都被迫飞跃最高海拔7000多米的喜马拉雅山。这是全世界最可怕的高原运输线,气候多变,山势陡峭,失事飞机极多,死亡飞行员高达2700多人。

最重要的是,从印度出发直到中国云南境内的丽江,没有一个临时机场作后备机场,因为压根就没有一块平地。一旦飞机出现机械故障,基本上必死无疑。而飞到丽江机场以后,其实最可怕的航线已经飞过了,丽江机场存在与否并不重要。

不过,如果沿着喜马拉雅南麓的缅北高原飞行,经过密支那中转继续向北飞到中国云南,就容易又安全。这里海拔最高只有3000米,气候变化不大,对于C47运输机来说算不了什么。这一线可以迫降的平地众多,还有密支那现有的2个较大的机场。

美国人评估,如果占领密支那,扫除日本空军的有限威胁,驼峰航线运输量会立即增加数倍,飞机失事率也会降低到最低。

其他尚且不谈,现在中国急需要大量的美援物资。中国已经独立和日军作战7年,物资缺乏到了极点。以作战最基本的子弹为例,中国每年要消耗3亿发,自产只有1亿多发,剩下1亿多发完全依靠进口。自从1942年唯一的中缅公路,也就是滇缅公路被切断以后,这个外购来源就不存在了。随后经过1942年到1944年的三年消耗,国军所有子弹库存全部掏空,弹药供应开始有严重问题。1944年的新兵回忆,他们每个人上战场只给一排5发子弹,要求必须等敌人到40米内才能开枪。

少量通过驼峰航线运到中国的美援物资,九成归属中美联合空军和在中国成都的美国战略轰炸机部队,中国陆军得到的还不到一成,杯水车薪,几乎无用。

占领密支那,对于中国来说有多方面的意义。

就当时情况来说,占领密支那也是十万火急的事情。密支那是孟拱河谷的最东边,向西是重镇孟拱,再向西是重镇卡盟。

抛去孟拱和密支那不谈,仅仅卡盟以西就是几十公里的坚固阵地,整个孟拱河谷是一条长长的防御地带,密支那是日军的大后方。

日军缅甸方面军希望通过18师团,第2师团,第53师团等部,在孟拱河谷从西到东节节抵抗,尽量将新1军拖在丛林河流密布的河谷。

孟拱河谷地形复杂,对于进攻一方极为不利,堪称全世界最不适合进攻的地形。

日军又修筑了大量的野战工事,配属数万重兵,短期内难有大的进展。

加上新1军进攻开始时已经是4月,而缅甸5月就是雨季。到了6月大雨滂沱,不要说作战,即便行军也是极为困难。等到缅甸雨季过去,就是10月以后了。日军可以借助这半年时间恢复元气,增添新的部队,将孟拱河谷变为固若金汤的防线。

那么,即便新1军下面进展比较顺利,恐怕不到1945年10月难以收复整个缅北。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肯定已经是尾声(苏军已经收复乌克兰大部,史迪威也知道盟军会在2个月后在法国登陆),那么新1军即便在这时占领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对战争已经毫无作用了。

日军如意算盘打的很好,命令执行的也不错。

从4月开始,日军18师团残部死守孟拱河谷以西以卡盟为中心的每一个据点,战斗到最后一刻才撤退。

廖耀湘的新22师和孙立人的新38师奋力苦战,5月仅仅前进了20、30公里,其中马拉高高地就激战了1个月之久。整个孟拱河谷长达200多公里,按照这种速度,雨季到来之前绝对不可能有大的进展。

这边,孙立人开始酝酿大范围迂回,占领卡盟、孟拱等城市,但他的兵力和补给都有限,对于遥远的密支那是望尘莫及的。

孙立人认为,即便奇袭卡盟和孟拱特别成功,也只能在7月打通孟拱以西100多公里的道路。从孟拱往东到密支那还有65公里距离,日军会组织残余部队到密支那依靠坚城继续抵抗,预计占领该城最少还需要3到5个月时间。7月雨季暴雨太厉害,行军作战几乎都不可能,恐怕要等到10月份再说。这样,即便一切出人预料的顺利,占领密支那也要1945年初了。如果按照这样的时间表去做,新1军就等于战败了,让日军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驻印军总司令部也预计到这点,包括史迪威本人在内,都在考虑怎么才能奇袭密支那,将它占领。

奇袭密支那?难度非常大

如果在占领卡盟和孟拱之前,先占领密支那,就等于切断了孟拱河谷同滇西日军,以及南部八莫南坎日军的公路联系,让他们处于绝对的被动中,更导致他们两线作战。此时日军首尾不能相顾,新一军自然事半功倍。

构思虽好,实现起来却有极大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孟拱河谷正面有长达100多公里的防御阵地。想要绕过这些阵地,就必须从胡康河谷出发,然后从北部兜一个近200公里的大圈子,杀到密支那。

这100多公里并不是平地,完全是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只能通过人和骡马,汽车是不能走的。缅北的原始森林,普通人一天能够走几公里就非常了不起。

那么,行军的部队只能携带必要的干粮和最基本的防身轻武器,无法携带任何重武器。

即便这样,预计连续行军至少在12天以上,这还是没有日军阻击的情况下。以日军之狡猾,不可能不在库芒山等绝佳地形设置防御工事和巡逻队。这里很多地方,都是一夫当关的地形。如果双方发生激战,就很难说什么时候能够到密支那。

更惨的是,即便到了密支那,也还有很严重的问题。

穿越100多公里原始森林并不是容易的事,大部队显然是走不了的。预计穿插到密支那的中美联合部队最多只有3个团,而且只有轻武器。密支那的防御能力非常强,远非这3个团通过阵地战可以对付的。密支那是缅北的中心城市。无论日军如何防御缅北,都必须以密支那为核心。对于这一点,即便再无能的指挥官也可以意识到。

日军自然非常了解密支那的重要性。早在1942年击溃中英联军占领密支那以后,日军就对这个城市苦心经营。沿着密支那全城,日军修建了数道坚固防御工事,包括一些钢筋水泥结构的永久性工事。

更厉害的是,在密支那城内,日军经过仔细规划,沿着街道利用现有大型建筑,修建了数量惊人,极其坚固的永久性巷战工事。

工事修建完以后,日军经过评估认为密支那的工事非常了得,可以抵御盟军75毫米山炮的直接打击,盟军一般的航空炸弹也难以有效将它炸毁。

巷战工事修建得极为巧妙,远距离的火炮和空军对它根本没有办法,甚至无法发现它的位置。

除了工事坚固以外,日军在密支那有很多炮兵力量,火炮多隐藏在隐蔽阵地中,必要时候才会对早已测定好的坐标开炮,命中率极高,很不容易被摧毁。

至于粮食弹药自然也有大量囤积,至少可以坚持半年以上。

18师团长田中新一认为,只要在密支那驻扎一到二个大队兵力,可以有效抵抗盟军1万人长达数个月的进攻。

在胡康河谷惨败以后,日军更强调密支那的重要意义。

孟拱会战之前,日本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就是七七事变时候中国驻屯军司令,挑起中日战争的罪魁之一)亲临密支那视察防务后指示:关于日军胜败之关键,在中印公路能否阻止而定,尤以密支那的得失为前提。

在河边正三的再三强调下,18师团在兵力已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仍然强化了密支那的防御。日军将目前编制最齐整的18师团114联队的第2、3两大队及直属部队,工兵12联队第1中队,56师团148联队第2中队,15师团机场守备大队分遣队,宪兵分遣队及少数缅伪军,总共约3千多人驻守密支那一线。

因为18师团长田中新一不认为新1军有可能长距离迂回去袭击密支那,这样太冒险了。所以,田中新一仅仅留下大约1500人驻守密支那城,其余的2000多人分别在密支那附近30到50公里各据点驻守。

驻守城内的1500人为:第114联队第1大队的1个步兵中队、1个步兵小队、机枪中队的1个小队、大队炮1个分队,第2大队的1个步兵中队,联队炮中队的半部(野炮1门、速射炮2门),通信队主力,工兵12联队第1中队,船舶工兵11联队1中队,滇缅铁道兵联队一部,第12辎重兵联队1个小队,第18师团第2野战医院一部,第18师团防疫给水部,气象分遣队,机场守备队及宪兵队。

目前密支那由第114联队长丸山房安大佐指挥。

第114联队第1大队其余部队,由第1大队长猪濑重雄少佐率领,配属给56师团防御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去了,目前不在密支那一线,驻扎在拖角、片马;第2大队则由第2大队长山火田实盛少佐率领,在北面的瓦扎一带;第3大队由第3大队长西德太郎少佐率领,在潘丁附近。

可以说,田中新一的判断并没有错,奇袭密支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想要奇袭密支那成功,就必须在极端时间占领密支那全城。以密支那防御的坚固程度以及驻守的1500日军,即便1万大军强行攻击,没有10天以上也绝对不可能将其攻占。而这一周内,周边的援军就会源源不断的赶到密支那。

就兵力来说,新1军最多出动2到3个团兵力,多了根本不可能穿越100多公里森林。即便这么多部队能够长驱到密支那作战,后勤也是无法保证的,只能依靠空军空投。5000人以上的部队,完全靠空投补给几乎不可能。此时缅甸雨季快要到了,一旦连日大雨,飞机就必须经常停飞,无法空投。那么,此时的地面部队在没有补给,孤军深入,长期鏖战下,就会不战自垮。

这虽然不是空降作战,却和空降作战颇为相像。二战中9次主要空降作战中,有7次都是惨败。

史迪威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奇袭密支那是可行的,却比较冒险。他认为,只要能够奇袭成功,并且占领密支那机场,就可以通过飞机源源不断的降落提供物资,而不是数量有限的空投,可以满足最低程度的作战需要。

自然,密支那必须在极短时间拿下,不能陷入持久战,不然后果很难预料。

于是,他断然下达了作战的命令。

对于史迪威的这个命令,廖耀湘孙立人都没有反对。以孙立人为例,他对奇袭密支那是否成功有所怀疑,但也认为万一成功就会是辉煌的胜利。

就廖耀湘来看,奇袭密支那也是一个高招,关键在于一定要妥善部署,尽快成功。

大家都不反对,史迪威于下达攻击孟拱河谷命令之后,又在4月21日下达组建密支那奇袭部队的命令。

本来,史迪威是想只用加拉哈德部队,他们是纯粹的美军,受过丛林穿越的训练。

可是,曾经2700人的加拉哈德部队经过之前2次战役,连续被数量远远小于自己的日军击溃,伤亡惨重。目前该部仅剩1400人,难以和密支那的1000多日军对抗。

无奈之下,史迪威只能下令将加拉哈德部队同新1军的部队混编,建立中美混合突击队。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