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可惜了王毅那张俊面

很多人对于外交部长王毅的“发飙”感到诧异,因为这位浓眉大眼的“大帅哥”以前给人的印象一向是谦谦君子型,怎么突然对加拿大女记者这样“恶狠狠”?

其实在我看来,“豹变”是有迹可循的,而王毅的“发飙”在外交官群体里具有代表性,也就是说,十八大后换谁当外交部长都有可能这样强硬地回应外国媒体和人士对中国人权的诘难。

首先,“强硬”是有“先例”的。最高领导人当储君时就曾这样回应外国人的批评:“有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对我们的事情指手画脚,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去折腾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种表态基本上为十八大后中国的外交风格划定了基调,谁当外交部长都必须遵循这样的基调,在遇到来自外部的诘难和挑衅时,不再躲躲闪闪,而是强硬回应。当然,这种无所顾忌的“强硬”在外人看来形同耍无赖,而在国内人看来呢,将会呈现两种极端:一种认为捍卫了国家尊严,很赞;另一种则认为是当众撒谎,很坏。

只是这项比较不要脸的任务落在了脸蛋漂亮、风度翩翩的王毅头上,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庄严”法相耍无赖当然会增强观者的印象。假如换做李肇星这样说,估计很难掀起如此大的舆论风波。可见,颜值高也不总是好事啊!

说到李肇星,引来我想说的“第二点”:也不排除自最高领导人到部长高官,他们对于人权的认识还停留在温饱的地步。李肇星当年回母校北大做演讲时就说,挨饿的经历使自己更加懂得人权的意义,和国外的人辩论时,人权话题屡屡出现,他便说“我挨饿过,我知道什么是人权,你挨饿过吗?”

最高领导人也曾坦承自己的“饿肚子”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在学校住校,吃的也是很差的,晚上只能喝汤,叫做“保证七分饱”。“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到农村插队,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真是“三月不知肉味”。那年冬天,家里寄来几块钱,我和同窑洞居住的同学买了几斤石槽子里冷冻的猪肉,回来还没烧就把肉切成片吃,那味道真是鲜美!后来我们说别再吃了,再吃就没得煮了。

这次王毅反驳加拿大女记者的其中一条就是:你知道中国已经帮助超过6亿人民脱贫吗?可见,在中国这帮有过“饥饿经历”的高官心目中,所谓“人权”首先和最主要的就是“温饱权”。显然这种认识和西方有很大的差距,经常发生碰撞在所难免。而在基本实现了“温饱”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人权”的更高层次,诸如选举权、言论自由权和集会游行权。不错,诚如王毅所言“中国已经把保护和推动人权写进了宪法”,但遗憾的是这些载于宪法的公民权利仅仅停留在纸上。

所以呢,“关于中国人权状况,没有人比中国人民更了解,中国人民才是最有发言权和发言立场的。”——假如王毅能够看到他这句话在中国网络上引发的反应,他便知道许多中国人对于人权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停留在“温饱权”的层次,而是要追求更高境界!

当然,中国高层多年来将人权锁定在“温饱权”的层次,除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与文明世界存在较大落差和严重隔膜外,更是基于维护政权的需要。倘若遵照西方对于“人权”的定义,像西方国家那样满足民众的各种政治和经济权利,那么“一党专政”的体制势必要作出重大调整,甚至将被颠覆。

虽说台湾的国民党以及缅甸的巩发党都在作出重大调整后并未被抛弃、而是进入了现代政党轨道,与他党分享权力、甚至下台成为在野党然后伺机卷土重来,但毕竟抛弃“一党之私”首先需要对国家和人民怀有极为崇高的责任感,其次还要有破除阻力的极大勇气和智慧。

如果固执于“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那么就不能容忍哪怕只是暂时的“丧失执政权”(像国民党那样),那么对于“人权”的认识就不会提升,来自西方人士的诘难就不会停止,而中国的外交官们也就不得不采取像王毅同样的“强硬”态度去回应,哪怕这样的回应只会令中国政府在全世界丢脸。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