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78:驻印军第一次进攻战,完胜大洛——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七十八(新抗战系列之九十七)

于邦战役不过是中国新1军反攻的序幕战,下面还有无数的苦战。今天要说的是,胡康河谷会战的大洛战役。

此一时彼一时,脱胎换骨的新22师

于邦战役结束以后,新1军已经控制了大龙河西岸,控制了渡口,更重要的是控制了新平阳盆地。新平阳是1年多前拯救了中国远征军的一个重要的盆地。周边几百平方公里内,它是最大的一块平地。盟军在新平阳进行大量空投,救了濒于饿死的近万远征军。

史迪威经过再三研究,认为应该把新平阳作为前进的补给基地。除了公路运输物资以外,还可以通过野战机场大量空运物资。

目前中印公路距离新平洋已经很近了,但还有约半个月的时间才能修通,前线物资补充主要依靠空投。此刻就体现了美国强大的国力,大量运输机在并不算大的新平阳机场高频率起降。各种物资在机场卸下,塞满了所有的仓库。塞不下的,只能堆在机场边的地上,上面盖一块雨布。物资数量之多,让新1军的官兵们瞠目结舌。

以往只是听过“堆积如山”这个词,现在亲眼看到了。大量的物资真的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负责联络的美国军官也很自豪,他们说:我们美国是世界最强的国家,这点物资没什么了不起。我在老家底特律的时候,流水线上一小时就能装配一辆汽车。只要开通了中印公路,物资要多少有多少。

在大量物资运到新平阳前线的同时,新1军战斗受伤的伤患也通过飞机运到后方医院。以往国军的野战医院极烂,基本只能做些止血包扎,包扎用的不是绷带,很多是没有消毒过的床单甚至绑腿。国内军医和卫生院缺乏技能,也严重缺乏药物。

白求恩传记里有这么一个情节,有个八路军战士受伤以后,伤口混上了很多脏东西。送到白求恩所在的野战医院,一个卫生兵竟然用一个扫帚试图扫清伤口的脏东西。要知道,这样极容易感染,导致伤员截肢甚至死亡。白求恩看到这个场面以后,从背后用力一脚将这个卫生兵踹翻,还抓起扫帚追着他打。

由此可见,八路军医护人员水平低到了何种地步。白求恩自己也是因为手术时,不慎割破手指感染,又没有当时昂贵稀缺的抗生素,不幸去世。

和八路军差不多,国军受伤士兵死亡率非常高。有的明明只是轻伤,却死于感染甚至被其他病友传染(野战医院压根就没有传染病隔离室)。此刻就完全不同了。

新1军的每个连里面都有医疗兵。这个医疗兵就是我们看美国战争电影里面,一旦有人受伤,就有美国大兵声嘶力竭大叫“医疗兵”的那个角色。

这些医疗兵都受过枪伤抢救的训练,他们不但有抢救技能,还有包括三大法宝,就是:吗啡、血浆、磺胺粉在内的各种急救药物。

医疗兵的任务是进行战场急救,然后立即将伤兵送到后方,一般是营部。

就药物来说,新1军是极多的。除了每个步兵都有一个急救包以外,每个医疗兵还有额外的急救箱,里面有大量药物。甚至连新1军坦克营的每辆坦克里面,也有一个急救箱,装满了碘酒、吗啡、磺胺粉、青霉素等等药品。

这里面吗啡是镇痛用的,枪伤和炸伤极为疼痛,很多伤员痛不欲生,甚至因此自尽。美军的军用吗啡很先进,采用著名的西雷特吗啡皮下注射器,连普通士兵都可以自行注射,大大缓解了疼痛感。

美军士兵每个人都有几个急救包,装着一个吗啡注射器,里面有32毫克吗啡(吗啡注射过量会致命)。

磺胺粉则是消炎用的,这是1936年刚刚发明的新药。在战场上,受伤止血以后,立即撒上磺胺粉,一般就不会造成伤口的二次感染。而根据一战的研究,大部分受伤士兵不是死于枪伤炸伤,而是死于随后的二次感染。

至于青霉素更是了得。磺胺粉可以消灭很多细菌,但对于一些常见的细菌则无能为力。青霉素则不同。这种强力抗生素,不但大大减少死亡率和截肢率,还解决了战场上各种非战斗感染。

根据统计,二战中青霉素挽救了百分之十五伤兵的生命。

有意思的是,青霉素在1941年还是实验室中的玩意,价格比黄金还昂贵。美国军方看到了青霉素的价值,调集国内大量顶尖科研力量和医疗资源全力研究,终于在1944年解决了大量生产的问题。青霉素的出现不但解决了伤口感染问题,还顺利的消灭很多严重传染病的威胁。诸如痢疾、霍乱、肺炎、伤寒等士兵杀手,由此不复存在了。

至于血浆的优势是输入人体时,不需要检验血型。枪伤炸伤急性死亡的最大可能原因,就是失血性休克。人一旦失去全身百分之三十的血液,就会致命,即便枪伤并不致命。有了血浆作为一线抢救药品,死亡率自然也大大降低了。

在美国电影中,受伤的士兵都是被吉普车送到野战医院的,此时新1军也是这样。只是有的地方是原始森林,吉普车开不进去,就转用骡马运输。

野战医院距离前线一般只有几公里,伤员能迅速运到这里。医院里面都是正儿八经的美国英国外科医生,各种设备一应俱全,甚至可以动开胸这样的大手术。经过他们的紧急处理以后,这些伤员才运到后方的机场,然后转运到印度的后方医院。

这种医疗水平,绝对是二战第一流的,日本军队做梦也不敢想有这样的医疗。日军的医疗也比较落后,虽军医有些水平,但药品缺乏且落后,医院设备很烂。

新1军官兵如果受伤,只要不是当场被击中要害,一般都不会死亡,最惨不过残疾,最低程度可以保住性命。

在整个第二次滇缅会战中,新1军官兵很多都是几次受伤,几次又返回前线。这样一来,官兵后顾之忧就更小了。

新1军老兵周明道回忆:受伤的官兵被送到营部,营部医生边做简单包扎,为他填写伤票,写上姓名、部队番号,圈出受伤的部位,然后送往三四里外的手术组进行急救。一般的伤情都可以在这里解决,然后用车送往后方的大机场,等待机会运送到后方医院。对于一些这里处理不了的严重伤情,就立即送到一线简易机场,并马上送到后方医院进行大手术。这种简易机场通常很简单,只要有段比较直和宽的路即可,如果是沥青铺设的就最好了。C47运输机的起降能力非常强,即便平坦的土路也没有问题。这里用到两种我们以前从没有听过的东西,一是磺胺药物,一是野战用血浆。磺胺药物可以杜绝伤口感染,治愈率挺高的。野战用血浆,能够在战火纷飞的战壕里面输血,避免失血过多而死亡。至于血浆来自我们二线官兵定期献血,美军也有大量储备(美军在二战储备了1700万份血浆),根本不成问题。在缅甸的作战中,有的官兵受伤六七次,仍然可以回到战场。除非当场被敌人击中要害,死在一线,不然只要能够送到手术组,就有很大活命的机会。而能够送到后方医院的,基本都死不了。军人都知道,受伤一次是经验,伤愈归队的都是老兵,这种老兵越多部队战斗力越强。至于受伤六七次的,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样完整的医疗体系,使得广大战士无后顾之忧,更增加了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勇气。

在大量物资的帮助下,于邦战役后的新1军迅速完成集结。

孙立人的新38师主力开入北方的于邦一线,廖耀湘的新22师则陆续开入南方的新平阳一线,准备下一轮的进攻,彻底占领胡康河谷。

在作战开始之前,孙立人和廖耀湘讨论了下一阶段作战的具体战术和战略。他们一致认为,务必尊重丛林战的客观规律,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两个师长看来,丛林战有以下特点:

第一,对于防御一方有很大优势,正面强攻很难成功。112团在于邦被数倍日军围困,却能坚守1个多月就证明了这点。在于邦反击战中,新1军正面强攻也非常困难。有丛林掩护看不到目标,重武器难以发挥威力,大口径火炮不容易击中森林里面的目标。而空中支援也几乎用不上,飞行员根本看不到下方森林里面有什么。日军只要修筑坚固防御工事,依靠轻武器死守,就难以短期内将其攻破。至于坚固工事的修建更是容易。森林里到处都是坚硬的树木,随手就可以砍伐一堆。以往修建一个坚固工事需要2到3天时间,在森林里只要半天就足够了。这些土木工事异常坚固,依靠轻武器和小口径迫击炮很难对付,而大炮和空中支援又无法发挥作用,自然很难消灭这些防御阵地。况且,即便摧毁了一个阵地,敌人可以迅速后撤,用不了半天就修筑另外一个阵地。这样层层阻击,从正面硬攻不但旷日持久,还会伤亡巨大。

第二,对进攻一方来说,也有一定优势。这个优势就是,敌人难以处处设防。对于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敌人即便有100万大军,也难以建立周密的防御线,更没有力量处处设防。日军在胡康河谷只有2个步兵联队和2个炮兵联队,兵力也就1万多人。由于兵力不足,日军基本是沿着现有存在的简易公路和一些要隘或者林空,修建一些防御阵地。胡康河谷的天然要隘很少,所以,新1军只要进入森林,就可以轻松绕过这些日军防御工事,攻击敌人后方。

自然,长距离迂回并不容易,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首要就要解决补给问题。如果补给问题不能解决,迂回部队很可能全部死在可怕的森林中。

第三,补给对于丛林战极为重要。丛林战很多时候是拉锯战,最后的胜负往往取决于补给。以于邦战役为例,如果没有空投补给,被合围的112团绝对无法支持1个多月,最多10天就会全军崩溃。胡康河谷的日军在修筑防御阵地时,在阵地囤积了一些物资,却比较有限,一般只能坚持1到2周时间,其余的都要靠后方运输及时补充。

通过以上的特点,廖耀湘和孙立人决定应该这么打:

防御一方优势很大,尤其从正面攻击很难成功,新1军进攻时候就尽量避免正面强攻。

敌人难以处处设防,新1军就应该果断进入丛林,绕到敌人后方,然后从侧面或者后面夹击日军。

既然敌人的防御阵地中的补给有限,那么只要绕道迂回的新1军切断日军补给线,日军就无法坚持太久,很快就会放弃阵地撤退。

孙廖认为下一阶段作战,应该以一部佯装正面攻击,吸引日军火力,消耗日军补给,另一部则绕到侧后,切断日军补给线,同时夹击日军。

这种作战方法说起来容易,实际上没这么简单。比如日军就无论如何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日军解决不了迂回部队的补给问题。即便使用大量骡马运输,迂回部队可以携带的补给也是极为有限的,一般在1周左右。在原始森林中,往往每天只能行军10到20里,1周才能走多久?根本没用。

而新1军则轻松搞定了这点,他们依靠强大的美国运输机群在敌后空投,物资要多少有多少,根本不需要从地上运输补给。

自然,这些只是胜利的必要因素。

两个师长都认为,18师团非常顽强,阵地往往都是激战到最后一个人,几乎没有人投降。18师团火力相当强大,查明的炮兵部队已经有1个炮兵联队,1个重炮大队,1个反坦克炮大队,比一线新1军要强的多。加上胡康河谷地形过于复杂,即便行军也有极大难度,根本就是易守难攻的最可怕地形,下一阶段作战也会是异常艰苦的。

于邦战役的辉煌胜利,彻底击破了皇军战无不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新1军的士气。很多新1军官兵认为,日本鬼子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不是我们的对手。

只是18师团伤亡不过一二千人,算不了什么,它仍然保持着绝大部分战斗力。接下来的战斗还会是极为艰难的。

这边,12月28日,史迪威发出第8号作战命令:命令中国新1军驱逐敌人于大洛经太百家至甘卡及东南方之线以外,准备尔后继续向东方及南方前进。

在正式作战开始之前,为了保证补给地新平阳地区不受到侧翼日军威胁,史迪威下令首先占领南方不远的大洛。

大洛是胡康河谷另外一个盆地,自然条件要恶劣的多。

日军曾经集中2个大队重兵驻扎大洛,试图从侧翼攻击于邦一线的国军112团。好在驻守大洛外围拉加苏高地的国军1个营坚守不退,在一个多月战斗中没有让日军推进一部,击毙数百日军。

大洛日军士气受到很大打击,又因为这里补给困难,所以目前只留下1个大队驻守,兵力也比较空虚。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