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74:以一当十,于邦的李家寨-下——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5/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七十四(新抗战系列之九十六)

轮到我们反攻,1天内击溃18师团

12月21日,经过长达20天艰苦丛林行军,星夜兼程急行军的新38师114团,才赶到大龙河。

孙立人回忆这一段行军写道:大胆的钻入这块丛林的时候,才知道这里真的是一块鬼地方。日光被层层叠叠的树林遮蔽的一丝透不进来,感觉的只是天昏地暗,虎啸猿啼。四周活动的生物是在漫长杂草爬行的大蟒,和从脚踝上爬上来从树叶上落下来的吸血蚂蝗。地下泥深没膝,没有路,只有累累白骨可作我们的指路牌。这些白骨便是42年印缅难民和新22师官兵撤退时候饥病而死的遗骸。

本来孙立人也没想到112团可以坚持这么久,他是准备来为112团报仇的。此次发现112团被围困部队还在坚持作战,孙立人又是欣喜又是感动。

114团上上下下也憋足了一口气,准备一举击溃日寇,报一年前第一次缅甸会战的仇。

在114团从雷多出发之前,史迪威也鼓舞了这种情绪。

史迪威性格直爽,他对114团演讲到:我的孩子们。你们面前的敌人是日军18师团。去年就是这伙狗杂种把我们赶出缅甸的,那是个奇耻大辱。现在是向日本鬼子报仇雪恨的时候了。我命令你们去把鬼子统统杀光,给我们阵亡的将士报仇!前进!

114团官兵听了这番演讲,个个群情激愤,高呼:消灭日本鬼子!胜利是我们的!

此时55联队和56联队3个步兵大队和3个炮兵大队,始终吃不掉112团3个营。经过长达1个多月的拉锯战,这6000多人已经伤亡惨重,疲惫不堪,最可怕的是弹药和物资消耗严重。

日军在胡康河谷修筑的公路被雨季破坏大半,确实如伯特诺说的那样,无法通行汽车。虽可以通过马匹补充,但一来马匹运输量毕竟是有限的,负重一般最大为100到150公斤,相比卡车一次运输几吨差距明显;二来实战消耗的物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战前储存10天的物资,1天就可以消耗光。

日军在胡康河腹地孟关谷囤积的一些物资,经过一个月战斗消耗早已告罄。而保持较大运输能力的后方密支那基地,距离大龙河还有100多公里距离,沿途全是原始森林。

到了这个时候,18师团这6000多人战斗力锐减三分之一,肯定不是新38师114团和112团5000多人的对手了。

21日之前几天,114团先锋部队赶到于邦一线。

由于于邦已经激战一个多月,史迪威极为暴躁,希望立即反攻,短时间内夺下于邦。在史迪威的强令下,114团先第1营不等山炮第2营赶到,就发动反攻,试图解救112团。

18师团毕竟有6000兵力、数十门大炮,并不容易对付。几天连续交手,日军依靠攻势和炮火猛烈拦截。此时日军已经将8门150毫米重炮运到大龙河一线,九六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也不是什么先进武器,但炮弹重达30多公斤,威力很大。

在他们的炮击下,114团付出近百伤亡,还牺牲了2个连长,却没有什么进展。

22日,孙立人亲自赶赴于邦前线,查看地形和情况,并且将指挥部设在距离于邦村仅仅500米处。

孙立人判断形势,认为疲惫不堪的日军此时战斗力已经下降严重,应该不难对付了。不过,日军毕竟数量众多,又是第一流精锐部队,他们依靠坚固工事防御,并配有大量重武器。

这种情况下,新38师以轻装攻击,恐怕难以成功,务必等重武器赶到才可以发动攻击。如果114团听从史迪威命令擅自强攻,不但久攻不克,还会因补给消耗殆尽,和112团一同完蛋。相比18师团,新38师的补给线更差,以炮兵为例,只能依靠现有的弹药,打完后短时间内就无法补充,最近的补给点还在200多公里外。

此战是许胜不许败。

孙立人略加犹豫,顶住了史迪威立即进攻的压力,等待山炮营到位。同时,孙立人还根据获得的日军情报,及时调整攻击部署,以保证务必胜利。

孙立人回忆到:此时,业已作战将及10个月,而史迪威将军,性情急躁,时时催促,希望很快地进展,马上攻占了于邦,我声明调动部署,必须一定的时日,不可性急,否则欲速则不达,徒然偾事。到一切预备好了,拟于翌日出击,我为谨慎计,再到前线视察一次,恰巧前线哨兵打死一敌人排长,从他的身上搜得一张地图,即敌人的防御配备图,从那图上发现我军所攻者,正其防御力量坚强处,经我们再三研究那地图的真假,因地图系军官身上搜出,而又画有铅笔迹印甚多,断定其不是假的,于是我们的进攻计划必须变更。改攻其防御弱之处。因为此次作战,许胜不许败,败则后无补充,旁无去路,必致全军覆没。更将影响大局,故非谨慎万全不能出击,这样为了重加调配又须延期一日,史迪威将军虽然极不高兴,也只得允许。及至翌日拂晓开始攻击,下午5时,就决定了胜负,一鼓而下于邦,并且伤亡极少,歼灭敌人极多。由此打落了敌军精锐的士气,奠定了以后各战役胜利的基础,实为缅甸反攻胜利的转折点,史迪威将军也觉得这是意外的迅速,认为我的慎重处置是对的,说我是“切实际的军人”。

24日开始,新38师114团在75毫米山炮部队掩护下,对日军55联队56联队这3个步兵大队发动全面攻击。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日军在于邦连续攻击一个多月不能得手,事实上摧毁了皇军战无不胜的神话。以包围李克己140多人的日军来说,明明己方有700多人,无论如何就是吃不掉,自己反而伤亡极大。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李克己他们新1军,要比18师团厉害得多。

即便再蠢的日本兵,也看出了这一点,他们士气早已低落,伤亡又大,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以攻击于邦村渡口的战斗为例,孙立人用1个山炮营12门75毫米山炮,先是将大龙河对岸日军炮兵阵地摧毁。

虽然日军炮兵数量是我军山炮营的4倍,但野炮大队行动困难,往往刚开战就考虑撤退,战斗力打了对折。

另外一个山炮大队则在大洛,于邦一线仅有1个山炮大队和1个重炮大队。

这样一来,双方炮兵实力相差就不是很大了。

其实日军94式75毫米山炮,并不亚于国军的75毫米山炮。关键在于,双方弹药补充能力相差很大,炮击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在蓝姆迦,炮兵团每个团的训练都打掉了上万发炮弹,炮击技术极高,日军是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就炮弹数量来说,日军每门炮配备炮弹不到100发,此刻早已打了大半。

话说回来,新38师114团山炮营的炮弹也不多,但第一他们有必胜信念,认为打赢了很快就会有补充,所以不惜炮弹数量猛烈炮击;第二强大的美国空军运输机,源源不断的在林空投下一箱箱的山炮弹药,而日军则没有这种待遇,打一发少一发。

在国军猛烈且精确的炮击下,日军炮兵很快不敌。开始他们还能还击,几十分钟后就完全被我方火炮压制。

日军每门炮只有30、40发炮弹,还要保留至少十多发作为撤退时候使用,实际仅能发射20、30发,那怎么行呢?

至于日军150毫米重炮部队,也是纸老虎。日军重炮比较低劣,虽炮弹威力大,但射程远远低于世界主流重炮,同国军山炮基本一致。重炮射速很慢,山炮射速是它的几倍。这样一来,150毫米重炮也很快被国军山炮压制,只能打打停停,最后干脆拖着大炮就跑。

双方炮战不到一个小时,大龙河对岸的日军火炮就哑了。

新1军山炮营炮兵事后回忆:战后去检查日军的炮兵阵地,发现我们的炮弹打得整整齐齐。围绕着炮兵坐标,炮弹坑像鱼鳞一样。81迫击炮比我们还厉害,炮弹像长了眼睛一眼,追着日军打,到处都是被迫击炮炸死的日军尸体。

打垮日军炮兵以后,孙立人下令75毫米山炮和81毫米迫击炮密集炮击渡口,一个小时分别发射了数百发山炮和迫击炮弹,将于邦渡口的阵地几乎炸平。

这种美国佬式样的打法,效果非常明显。

防御渡口的200多日军,被炸死52人,炸伤100多人,伤亡高达四分之三。余者也陷入惶恐中,几乎不能抵抗。

孙立人又命令山炮和迫击炮抵近射击。山炮务必直瞄摧毁日军坚固工事,迫击炮则饱和炮击,大量杀伤工事里面的日军。

在这种炮火掩护下,日军伤亡很大,更可怕的是几乎无法伤及国军。

随后,114团一次冲锋就将渡口占领,击毙几十名日军,还捉了3个俘虏。

占领渡口以后,孙立人命令继续强攻于邦主阵地。

国军炮兵部队立即向于邦村猛烈开炮,连空中巡逻的野马式战斗机也来投弹。

于邦村的日军倒是很聪明。

在国军炮击开始以后,他们立即放弃阵地,冒险渡河向大龙河对岸撤退逃命。由于之前准备了大量渡船,最终他们突围出去一大半,余者逃往原始森林,寻机偷渡回去。

此战新1军炮兵更是厉害。于邦村主阵地距离李克己营长的“李家寨”仅有几百米,炮弹只要稍微打偏,就会打在自己人的头上。

此次炮击也是极为精确,连孙立人都赞叹道:炮弹落点准确,弹坑就像农民插秧的稻田一样。

此战后,山炮营也几乎打完了炮弹,他们的炮弹也不比日本人多。

最终,日军在于邦村被炸死98人,伤者100多人,余部好歹逃了回去。

连驻守于邦村附近的日军一个步兵大队,附近包围李克己他们的另一个步兵大队和一个炮兵大队都被114团击溃,伤亡很大。

眼见新38师114团锐不可当,这些部队本来就过于疲惫,斗志低落,此时他们实在不敢恋战,纷纷向后溃退。

国军第一次打于邦,112团近2000人由于没有携带重武器,面对日军2000人打了近半个月时间,久攻不克。随后日军出动主力4000多人增援,以5倍兵力将112团合围,但打了30多天始终无法吃掉。

此刻,114团主力增援过来,却仅仅用了1天时间就击溃这6000多日军,顺利占领于邦,这就是双方都始料未及的了。

李家寨脱险了

由于日军纷纷向后溃败,日军对112团的包围圈也自然松开了,困守34天的李家寨的居民们也自由了。

在大反攻之前,孙立人已经部署对李克己他们的援助。陈鸣人团长安排112团第1营迫击炮连长丁涤勋(本来是机枪连连长)率领一个连,摸入李家寨内增援。

丁涤勋经过再三观察,决定选择中日两军兵力都薄弱的一段50米的空档钻进去。

李家寨有摩托罗拉步话机,在开阔地有1公里半的通话距离。可惜目前在原始森林中,通话距离缩短到几百米。

丁涤勋先派通讯兵偷偷摸到李家寨外几百米,用步话机告知他们准备增援,让李家寨内的官兵先破坏一块雷区,然后在晚上进行火力接应。

当晚,丁涤勋他们隐蔽行军,100多人终于钻入了李家寨。由此,李家寨的兵力增加一倍,更不怕日军的进攻了。

有意思的是,丁涤勋他们突进的时候,日军围困部队已经发现了他们。只是,日军对李家寨的国军深有恐惧,误以为是李克己他们又主动出来逆袭了,根本没有敢于拦截,只是对天放放空枪而已。

丁涤勋和李克己联手,坚持到大部队击溃日军后解围。

很多朋友看老萨对于于邦战役的描述,觉得很轻松,似乎像开丛林聚会一样。其实战斗是万分残酷的。

在新1军开始反攻时,刚到李家寨的丁涤勋对这里不太了解,稍有不慎就差点送了命。他背着摩托罗拉步话机,爬到大榕树顶上指引对于邦村的炮击。大榕树是附近最高点,特别适合作为炮兵观察点。见己方火炮威力大,打得准,日本鬼子抱首鼠窜。丁涤勋过于兴奋,一时忘了提防。

树下日军一个狙击手穿着伪装服偷偷摸过来,对准丁涤勋就是一枪。丁涤勋脸部中弹,从大榕树上面摔了下来。子弹从他的右腮帮射入,斜穿过口腔而出,打烂了整个牙床。丁涤勋是幸运的,如果子弹稍微偏一点,就会穿入脑部,命也就没了。但这个枪伤也带给他一生久治不愈的牙病,到老了更是每天都发作,疼痛无比。

大榕树上面的我军机枪手随即发现这个狙击手,二话不说,一顿扫射将他打成两截。这边丁涤勋中枪以后,因为于邦村攻势已经到高潮,他居然不顾自己重伤,仅仅用纱布把伤口一堵,继续爬上榕树引导炮兵。

由于脸部重伤不能说话,丁涤勋就把炮兵坐标写成纸条,让傍边的机枪手帮忙在步话机里面说话。

于邦战役由此结束。

由于都是在丛林激战,相当一部分日军尸体躺在森林里无法找到,但发现的日军尸体就有近500具,估计日军伤亡超过1500人。

此战日军公布自己伤亡900多人。

侧翼大洛的拉加苏战斗中,又毙伤日军700多人,两个加起来,共歼灭日军2000多人。

日军参战部队为6000多人,2000多人就是几乎伤亡三分之一。日军18师团军官伤亡也很多,第55联队联队长藤井小五郎大佐被我军狙击手击毙,日本军部追授他为陆军少将。

中国驻印军伤亡不大,自己宣布仅有230名官兵,实际上约是500人左右。

尤其大洛的拉加苏防御战,我军第3营由于地形和火力优势,伤亡极小,仅仅伤亡60多人。就是因为双方伤亡比太悬殊,连史迪威本人都产生了怀疑。

新1军新38师军官王伯惠(翻译官)回忆:25日晚上,总指挥史迪威将军,得到报告时,他很怀疑实际的战果,于是命令部队不要把敌人尸体埋掉,等他亲自看过才掩埋。26日上午,史迪威将军,果然带了4名宪兵,坐了小艇到前线来了。待他亲自清点敌军尸体后,才连声赞美:“打得好,打得好,我要为你们向最高统帅请奖。”

至于李克己他们李家寨的防御战,更是新1军最经典的战斗之一。

于邦战役虽然并不大,尤其新1军不过投入了2个团,日军也不过投入3个大队和1个炮兵联队,双方参战总兵力不超过1万5000人,意义却非常深远。

孙立人说:大龙河一线的战斗,是新1军在缅北时期最艰苦的战斗。随后的战斗逐步轻松,日军抵抗越来越弱。

于邦战役中,新1军终于在人数不如日军的情况下,利用火力优势重创日军,从而彻底打破了抗战期间,国军防御需要2倍于日军,进攻需要3倍于日军的惯例。

这也是自抗战开始以来,第一场硬碰硬中,我们的完胜,不但彻底击溃日军,伤亡还比日军小得多。

日军战史记载:历来的行情都是日军1个大队对付中国的1个师而绰绰有余。尤其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大陆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更有最强的自信心。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无论在编制、装备或战法与训练上都完全不同,步兵军56联队虽曾勇战力攻,然而敌用稠密的火网与空中补给支持着圆形阵地,不仅不能压倒它,且使我军损失惨重。我军虽使敌军损失900余人,敌仍顽抗,扼守密林阵地,毫不退让。全军接此情报后,均为之愕然。

需要说明的是,敌人18师团也极为顽强。

很多新1军老兵回忆,18师团官兵死守阵地,没有命令绝对不撤退,往往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他们冲入18师团阵地时,经常能够看到重伤日军挥刀自杀,或者手中抓着一个冒烟的手榴弹,试图和我们同归于尽。

所谓丛林之虎的美名,也不是假的。只是,敌人厉害,我们却更厉害,强强相遇,最终更强的我们才是胜利者。

于邦战役说明什么?

说明中国军队只要有不亚于日军的武器装备和补给,绝对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打败日军,日军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此战对于18师团的士气有着极大的挫伤,这是他们自建军以来第一次惨败。

打扫于邦战役的战场时,发现了日军留下的一些书信和刻着字的木板。

其中一份信中,这个日军军官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中国兄弟,你们赢了。

另外那块木板上字的主人却不太服气:这次是你们胜利了,我佩服你们的厉害。不过,我们孟关(胡康河谷中心阵地)再见吧。

诸位老萨的朋友们,我们也下篇到孟关再见吧!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