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74:以一当十,于邦的李家寨-下——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4/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七十四(新抗战系列之九十六)

无奈之下,日军试图用掷弹筒攻击。掷弹筒的射程虽只有几百米,但其优势是类似于今天枪榴弹一样可以直瞄曲射攻击。掷弹筒榴弹威力和手榴弹差不多,很适合丛林作战。

自然,如果李克己他们没有类似的武器,恐怕就要吃大亏。好在李可己他们还有2门60毫米迫击炮。一旦遭遇掷弹筒攻击,60毫米迫击炮就立即还击。60毫米迫击炮在任何方面都远远强于掷弹筒,此时大榕树又是一个很好的观测点,日军掷弹筒手几乎很难生存下来。

况且,掷弹筒最大射程不过650米,这仍然在大榕树机枪火力的范围,形同找死。

久而久之日军就不敢随便在白天开火了,但零星的用掷弹筒狙击,还是不可避免的。

日军本来集中5倍兵力约700多人团团包围李克己140多人,试图在几天内吃掉。没想到,久攻不克,又无法弃之不理(李克己他们阵地距离大龙河仅有几百米,距离于邦也不到1公里),只得转为夜袭和长期围困。

夜袭也没有什么用处。夜战对于速射武器更为依赖,更适合李克己他们发挥近距离速射武器的优势。在黑夜里,国军2个冲锋枪手可以对付日军一个班的三八步枪兵。

不过,18师团非常顽强,他们几乎每天都来夜袭,即便有伤亡也绝对不会停止。只是,死板的日军夜袭时间都非常固定,被孙立人讥笑为:像化妆舞会那么准时。

所以,李克己他们在日军的夜袭中反而比较轻松,只要在固定进攻时间打退日军几次冲击就没事了。不但白天可以放心睡觉,夜晚甚至可以在日军攻击时间外呼呼大睡。

长期围困也是没用

至于围困,理论上是非常有效的,也是极为致命的。在雷多的新38师援军赶来还需20多天,而李克己他们粮食最多够吃3到5天,剩下20天怎么办呢?

众所周知,人不喝水最长只能活7天,普通人3到4天就会送命。在胡康河谷这种气温高达40度的原始森林,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出汗量极大。如果李克己他们不喝水,恐怕连2天都活不过去。

至于不吃饭,普通人最多5到7天就失去站立的能力,更别说作战了。到时候岂不是要被日军杀进来做俘虏,或者放弃抵抗向日军投降。

在日军看来,李克己他们在四面围困下,最多坚持一周就会完蛋,所以他们建立了严密的包围圈,放弃了伤亡较大的进攻。

遗憾的是,日军的如意算盘被现实打得粉碎。

诚然,日军确实从地面死死包围了李克己营,即便一只猴子怕也逃不出来。但他们无法封锁天空。。

李克己他们的补给线并不在地面,而是在天空。利用控制的这个仅有30多米长宽的林空,李克己他们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空投物资,让日军的困死战术成为了泡影。

美军已经掌握缅北地区的制空权,每天都有1架C47运输机赶来,对李克己他们空投一个连份额的补给和弹药。由于印度是英国殖民地,所以空投的物资主要是英军的物资,以饼干、牛肉罐头等为主,却也有一些美军自己的补给品。

在这林空方圆数十公里,都是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区区30米长宽的林空,在空中也就是一个小点。美军运输机掠过这个林空,只需要1到2秒钟。负责空投的美军飞行员的技术惊人,竟然能将空投物资,准确的投到这个林空中。

只是缅甸天气时好时坏,一旦遭遇雨天,空投就会中断。更可怕的是,日军也有一些防空武器。有一次,一架投粮的飞机被日本人的高射机枪在翅膀上打了一个洞,此后三天,就没有飞机前来,李营长和战士们啃了三天的芭蕉根。

不过,负责空投的C47运输机堪称飞机中的硬骨头,有机翼被打掉一半还能够飞行几十分钟返航的例子。日军小口径高射机枪,只要不是同时击中两个发动机(C47可以利用一个发动机返航,这是设计之初的要求),就不可能击落C47运输机。

所以,空投很快又恢复了。

即便暂时不愁空投,毕竟还是要节省用,谁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李克己对补给和弹药都经过仔细计算,尽量把消耗维持在最低限度。他总是和战士们说,把敌人放近了再打,到20米内再开枪。

新38师官兵受到过严格的训练,孙立人对他们的要求是50到150米距离,每5发子弹必须撂倒一个敌人。

现在李克己的要求是,20米内2发子弹必须撂倒一个敌人。

由于孙立人的严格练兵,李克己他们基本达到了这个标准。

日军不断改变战术,1营官兵也不断变化应对。由于无法突破李克己他们的地雷阵,日军开始零散炮击破坏雷区和鹿砦,为夜袭的日军开辟道路。由于手雷逐步消耗,补充又很困难,李克己他们想出了新办法。在国内作战的时候,很多国军部队压根就没有地雷。他们就挖大量陷阱,里面插上尖锐的竹刺,并且在刺上小便。一旦日军陷入,脚掌就会被刺穿,由于尿液的作用,伤口很快会化脓发炎。

这种陷阱比手雷还厉害,日军根本无法察觉到它们在哪里,随时可能中招。一旦脚掌被刺穿,日军就失去行动能力,只能送到后方治疗,相当于重伤了。

至于鹿砦的破坏,也有办法。他们用大树丫做了很多障碍物,日军即便冲到这里,也要艰难的越过这些障碍物才行。不用说,此时日军就又是阵地上国军的靶子。

相比弹药的消耗,物资的消耗更可怕。对于李克己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缺水。

对于李克己他们来说,粮食大体够用。飞机每日都给他们空投口粮。英国人这些口粮的热量很高,诸如牛肉罐头之类,都是为了保证战斗期间巨大的身体消耗的。如果只需要维持基本的生存,一天吃半份口粮也可以了。

在孙立人的强烈要求下,C47运输机还给李克己他们空投了一些D型口粮。D型口粮是美军用于最恶劣情况下的求生食品,也叫做野外求生口粮。

相比有6个罐头的C型口粮,D型口粮简单又轻便,就是一条110克的巧克力。这种巧克力里面含有大量麦片粉、脱脂奶粉、糖等,可以提供高达1770大卡的热量。根据计算,即便在最极端的剧烈战斗中,一个士兵最多消耗4000大卡热量,平时驻守部队往往只要消耗2000多大卡的热量。一天吃两条这种巧克力,就可以补充消耗的热量。

这种巧克力还是防高温的,长期保存不会融化变质。几箱子D型口粮,就可以让这140人坚持好几天了。

有了空投,粮食就不是问题。即便没有空投,还可以挖野菜,吃芭蕉根,怎么也能活下去。

遗憾的是,还有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水。

水和粮食就不同。这140个人每天都要喝很多水,即便每次空投几大袋饮用水,往往半天就喝完了。

人每天最少要喝1500毫升的水,在原始森林中出汗量更大,必须喝更多的水。

如果长期不饮水,人就会逐步脱水,不但会危及生命还会失去作战能力。

人失去体重百分之五的水分,就会出现直觉混乱和判断力降低,恶心想吐,无法有效作战。

一旦失去身体百分之十的水分,就会丧失听力,语言表达不清,走路摇晃,血液循环混乱。

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人体内就会急剧恶化,甚至出现精神错乱状态,器官丧失机能,很快死亡。

另外,如果人有了缺水的情况,哪怕只有人体的百分之二,也会食欲全消,吃不下任何东西。久而久之,身体也就虚弱不堪,连枪也拿不动了。

李克己他们的阵地离大龙河仅仅几十米距离,但却不可能得到一滴河水。

依靠空投的水袋肯定是不够的,必须另外想办法。好在李克己营官兵都受过丛林战训练,这难不倒他们。

在森林中和河边取水,大体有四个方法:

第一,在地下挖坑,看看是否有地下水渗出,然后对这些水做净化处理,成为饮用水。

这个方法无效,因为毕竟距离大龙河几十米,根本没有地下水。

第二,还是在地下挖抗,然后利用河边土壤中含水量高,以及昼夜温差,在坑口罩一块布,布下面放一个容器。蒸发的水分会在布上凝聚,然后滴落在容器内。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够搞到水,缺点是水太少,根本不够喝。

第三,砍树。一些树,诸如香蕉树这种,砍掉树干以后,树根一般都有水,每棵树可以保证一个人5天的饮用。但这个方法对李克己他们也不使用。这里有140多人,那么一天就要砍30颗树了,一个月要砍900颗,自然不可能。

第四,利用树藤取露水。这才是最好的办法。原始森林中,到处都是大树,大树上的树叶又多又大。一到了夜晚,随着树林气温降低,树叶上就有大量的露水。不过,树叶上的露水显然难以收集,天一亮就会蒸发掉。

这难不到李克己他们。他们在蓝姆迦受过专门的取水训练,可以用树藤作为取水的工具,轻松获得大量饮用水。

112团第1营重机枪连连长丁涤勋回忆:士兵们把树藤砍断形成斜形,在藤的断面中心钻一个小孔,便于水滴下来,然后用一个水桶或者钢盔接着。大树上叶子上的大量露水,就顺着水藤一滴滴的滴下来,量很惊人。一个晚上就能得到2到3斤纯净没有污染的水,而这里树藤到处都是,少说也有上万根,这样就足够了。

解决了饮用水的问题,李克己他们就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了。

这个坚固又特殊的阵地,被李克己他们称为“李家寨”。

不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家寨。

无论战局如何变化,无论日军攻势如何猛烈,这个所谓的“李家寨”内的140多名战士始终保证高昂的士气。

从营长李克己到普通战士都对胜利充满信心,认为自己必将被友军解围,于邦日军必败无疑。

在这种信念鼓舞下,李克己率部坚守大榕树阵地34天之久,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其他部队也在苦撑

除了李克己的100多人外,第1营和第2营还有不少零散部队被包围,失去和营部联络。让人惊叹的是,他们大多在原地坚持作战,直到一个多月以后。即便被包围的士兵仅有几个人,他们也顽强防御,决不投降。

李克己增援于邦之前,留下一个连驻守要地临滨,结果也被日军步兵炮兵团团包围。

这个连也是死守临滨,给日军造成极大伤亡。对于这个战斗,老萨就不多说了。

孙立人回忆被包围的李克己营的刘益福连(一连)写到:该连驻守临滨,遭到十倍于己的强敌连续七昼夜的进攻。有一次,该连一排受敌军猛攻,奉命转移阵地,而战士易明清、施洪昭、杨永清三人杀红了眼睛,未听清命令,又时值黄昏,林中更是一片黑暗,本来就处于且战且退的情况下,所以他们木然不知本排已撤退,仍在原地与十六七个敌人对战。他们激战两昼夜,毙敌8人,把其他几名敌军也打得心惊胆战、狼狈逃走。易、施、杨等三人竟能乘夜觅路,穿经敌人阵地间隙,安然返回本排。

同月25日,敌军再次大举进攻临滨,当时我刘连伤亡较大,阵地有些动摇,敌前锋已冲入我阵地,然而在大树上我早预设有机枪巢,射手余无亨和黄义贵二人沉着射击,硬是将冲入阵地之敌打了出去。敌人直攻不成,遂用炮击,炮弹直泻树干,“轰”的一声,大树被炸倒。敌人以为我机枪射手已毙命,阵地唾手可得,遂蜂拥而上,破坏鹿砦,冲入阵地。孰料余、黄二人不但未死,也未负伤,机枪仍紧握在手,蓄意静候敌人,待其冲入,出其不意打他个措手不及。所以,等敌人冲到离他俩只有20来米的地方,才猛地架起机枪,横扫群敌。许多敌人还未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就被机枪子弹洞穿,送他们去见“阎王”。这一阵猛扫,歼敌30余人,我军阵地遂转危为安。

两三个列兵所起的作用就如此重要,十个百个官兵所汇成的巨大力量当然更是惊人了。临滨之战中,共击毙敌大队长田中胜中佐、中队长原良和吉五以下敌官兵400多人。26日起,敌人改用“攻心战术”,采用种种方法进行劝降,包括散发汉奸汪精卫“政府”的传单,叫嚣一一二团应投向“和平阵营”与日本共建“大东亚新秩序”,但敌人这种作法更是徒劳无益。

112团这些部队在日军围攻下,坚守了30多天,终于迎来了援军。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