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72:以一当十,于邦的李家寨-上——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4/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七十二(新抗战系列之九十五)

双方部署决战,日军棋高一筹

新1军军长郑洞国将军回忆:雨季的9月初旬,中印公路工程渐达南荣河畔,为加快施工进度,遂改为分段筑路。我工兵第12团等部,在新38师先遣支队的掩护下,经过一百零三昼夜的艰苦施工,在南荣河上建起一座全程中最大的耐重桥梁,并将公路修筑至通往新平洋的那斯考。此后,中美工兵部队在野人山区,不顾毒蛇、猛兽、蚂蟥、蚊蝇的滋扰,伐森林、凿峻岭,昼夜施工,风雨匪懈,几乎在我军战斗部队前进至大龙河西岸的同时,于1943年12月27日将长达一百一十六英里的雷多-新平洋公路路基修通。此段公路是全部工程中最为艰险的一段,中美工兵部队克服重重难以想像的困难,以其血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如期完成任务,为取得后来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中美工兵部队的此番壮举,也可以说是开创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

随着工程的进展,中印公路预计在1943年底就会进入胡康河谷。而胡康河谷开始存在日军部队,必须先要将其歼灭,才能保护中印公路的修建。所以,务必在雨季刚结束的10月就开始发动对胡康河谷的进攻,争取在几个月内占领这个地方。

占领胡康河谷,就必须首先占领大龙河,这是胡康河谷最西部的一个自然屏障。

雨季无法用兵,所以1943年10月雨季刚刚结束,驻印军就开始向大龙河西岸发动了进攻。

根据英国人提供的情报,日军在追击中国远征军进入胡康河谷以后,也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放弃了在这里大量驻军,仅留下少量部队,主力则在孟拱河谷和密支那。

根据英国人的说法,大龙河以西仅有数百当地土著士兵和1个小队的日军。

史迪威正在中国国内协调后续作战问题,指挥由他的参谋长柏特诺将军负责(Gen Haydonl Boatner)。柏特诺是情报官出身的军人,并没有实战经验。他轻信英军情报,认为大龙河以西只有日军十几人和一二百土缅兵,没有重武器,调动112团1000多人携带轻武器去对付就足够了。

他命令在在唐家卡,卡拉卡的新38师112团,不必携带重武器,于11月1日前占领大洛至大龙河及大奈河之交汇点与下老寨一线,以掩护新平洋前进基地建筑新机场,便于盟军后续兵团进出野人山区。

孙立人得到的112团团长陈鸣人的情报,却有很大不同。112团团长陈鸣人赶到唐家卡、卡拉卡以后,派出团的侦察连,在当地缅甸土著指引下做了侦查。

侦察连的情报是:大龙河以西已经有日军主力部队驻扎,还有不少大炮。这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靠112团携带轻武器肯定是对付不了的。

陈鸣人团长是孙立人的心腹,是黄埔系将领,早在1930年就在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一团担任排长,那时孙立人还没有进入税警总团。陈鸣人的从军生涯刚开始很不顺利,花费了7年时间,仅仅从排长提升到连长。

在淞沪会战期间,他是税警总团的一个连长。好在用《桥》中霍夫曼博士的话来说:战争是发挥一个人能力的最好舞台。

陈鸣人在淞沪会战以后,因为能力突出很快被提升为少校营长。1941年,因为练兵出色受到孙立人赏识,又担任新38师112团团长。

陈鸣人在第一次缅甸会战时,年仅32岁,却已经身经百战,参加了仁安羌战役后继作战,协助113团解救了7000多英军。

在接到轻装进攻命令后,陈鸣人认为这是在瞎指挥。

目前112团距离在雷多的新1军有200公里距离,完全是一支孤军。更可怕的是,这200公里并不是公路,而是难以穿越的原始森林。

如果敌人真的只有几百土缅兵,那么112团轻装也可以对付。不过此刻日军已经有主力驻扎,后续还会来多少部队很难说。112团不应该擅自轻装奔袭,而应该等到从雷多到唐家卡一线的公路修通,或者等增援大部队穿越森林后赶到这里,再发动进攻。

如果现在不管不顾的发动猛攻,一旦112团作战不利,根本无法得到援军的支持。

在雷多的新38师主力即便立即增援,也至少需要20天才能赶到唐家卡这一线。如果日军出动较多兵力去围歼没有重武器又没有补给的112团。那么112团恐怕不太可能支持20天时间,就会全军覆没。这种打法太冒险了。

柏特诺将军对陈鸣人团长的顾虑,却嗤之以鼻。他认为:根据战报,10月13日日军56师团和18师团出动大军,扫荡了云南怒江以西的中国远征军据点。换句话说,日军18师团主力应该在东面500公里以外,根本不在胡康河谷,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赶到胡康河谷。即便日军之前有增兵,数量也一定很少,更不可能有重武器。此刻雨季刚刚结束,胡康河谷的公路已经完全被大雨破坏,日军不可能利用卡车运输重武器到大龙河一线,你的情报肯定是错误的。

孙立人却不敢苟同这位美军参谋长的观点。他认为根据一般军事常识,在怒江进攻国军约万人游击区的18师团,不可能是主力,而是他的一部而已。

18师团主力就在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而并不在东面500公里外的惠通桥一线。

至于雨季过后日军无法运输重武器,只是美国人的异想天开,日本人完全可以依靠骡马运输重武器到大龙河一线。

只是,柏特诺非常固执,又掌握着新1军的指挥权。几次争论无效,作为军人的孙立人,被迫按照柏特诺将军的命令执行。112团把山炮营、平射炮连、卡车和骡马部队全部留在雷多,甚至连81毫米迫击炮连也留下,全团轻装向大龙河出发。

这个决心,差点断送了新38师最精锐的112团。

柏特诺将军和英国人的情报,在几个月前是没错的,大龙河以西确实没有什么日军,此刻就完全不同了。

日本民族有很多优点,其中之一就是精细。在军事上,精细表现为对于战场情报的细致掌握。

早在1943年初,日本成立了缅甸方面军,下辖4个师团,其中第55师团驻守缅甸南部,第33师团驻守缅甸中部,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负责驻守缅北。日本扶持印度独立分子建立了所谓印度政府和印度军队,自然也有大量间谍在印度活动,对驻印军的情况也比较了解。

6月,日军就得到中国驻印军训练即将完毕的情报。日本缅甸方面军总司令河边正三判断:看来驻印军会在雨季结束以后的10月发动攻势,英军也很有可能从缅甸中部协同作战。

早在1943年2月,英军已经发动了试探性的攻击。英军组建了一支远征军突击队,由陆军准将奥德·温盖特指挥,包括“奇迪特突击队”及第77印度步兵旅,约3000多人。他们的目的是偷偷进入缅甸,袭击日军前哨,切断铁路线以及炸毁公路桥梁等。这支部队长驱数百公里深入缅甸,补给全部依靠空投,最终仅仅炸毁了几小段铁路,毙伤几百防御铁路的日军。

日军发现这股部队以后,立即调动几个大队正规军夹击。轻装的英军不是对手,全线溃败,于3月逃回印度。由于补给断绝,这些人靠吃野果和蛇肉作为食物,回到印度的时候仅剩几百人。

轻松击溃英军,日军却认为这是一次很大的警告。缅甸领土广阔,如果任由敌人进攻,自己会防不胜防,不能等待英国人和中国人打上门来。

日本人向来崇尚以攻为守,他们认为不如先发制人,主动攻击,摧毁中英军队前进基地,瓦解他们的攻势。

经过再三分析,日本人认为中国新1军实力很强。他的主干为之前的中国远征军新22师和新38师。日军进入缅甸以后,曾经有三次伤亡很大的作战,也就是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斯瓦河战役,对手就是中国军队200师、新38师和新22师。

那时候中国军队装备低劣,补给严重不足,也能和日军打平手。那么现在既然已经全部美式化,显然日军是很难对付他们的。

相比起来,在缅甸和英国人的交手中,日军百战百胜,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激烈抵抗。

2月击溃英军奇迪特突击队,日军也是不费吹灰之力。

在日本人看来,英国人在印缅边境的2个师应该比中国新1军弱得多,打仗自然选弱的打。

于是,日本人于1943年中旬,制定了由15军出动8万日军进攻英帕尔英军计划,该计划已经送交日本军部审批。

随后,日军将第15师团、第31师团和独立混成第24旅团增援到缅甸。其中第31师团驻守缅北,这样缅北日军增加到3个师团规模,其中18师团在西面的最前线,主要在密支那一线防御印度方向的进攻。

缅甸日军兵力和物资毕竟是有限的,攻击英军的同时,显然不能攻击中国新1军,只是也不能坐视中国人打过来。

在日本军部的命令下,18师团主力3个步兵联队(共8个步兵大队、5个炮兵大队、1个工兵联队、1个辎重兵联队、5个特种部队,兵力为2万1000多人)中的55联队和56联队立即向西移动,全部进入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准备依靠地理的优势,在胡康河谷集中优势兵力歼灭进攻的新1军。

18师团长田中新一是个穷兵黩武的战争狂,早就在等着这个命令。

在驻印军进攻之前,18师团56联队2个大队和55联队1个大队,先后开往胡康河谷。

56联队第2大队1000多人配属山炮第2大队(山炮大队装备12门75毫米山炮,总人数为688人),首先冒着缅甸雨季的瓢泼大雨,已经开入了最前线的大龙河以西的于邦、新平洋等地。

10月雨季刚结束,18师团2个步兵大队,配属1个炮兵第18联队(装配36门75毫米山炮,兵力为2300人)、1个独立重炮兵第21大队(装备8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兵力为400多人),陆续进入了胡康河谷。加上之前就开入的一个步兵大队,日军总兵力超过6000人。

18师团长田中新一极为狂妄好战,但毕竟是从军30多年的职业军人,军事上是很有一套的。

他认为胡康河谷一线地形特殊,非常狭窄。新1军只能沿着渡口和很窄的公路进攻,兵力是很难展开的,日军也无法展开太多步兵。就防御来说,日军应该让数量有限的强悍步兵死守几个要点,挡住新1军的推进,然后日军使用二线的大量火炮杀伤进攻的中国军队即可。

这样既可以避免己方较大伤亡,又可以造成敌人的极大损失,非常符合胡康河谷丛林战的特点。

于是,田中新一调动的步兵只有:2个联队3个步兵大队不过4000多人,却另外调动了1个炮兵联队和1个重炮兵大队参战。日军仅仅75毫米山炮就有36门之多,还有8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炮兵人数高达2700人。步兵和炮兵的比例接近1.5:1,这是非常夸张的了。

18师团的司令部也从东面后方的密支那,向西移动100公里,设在孟拱河谷的重镇甘马因,准备开始发动进攻。

胡康河谷基本没有居民居住,双方都很难搞到敌人的情报。由于到处都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即便美军侦察机从行军的日军头顶上几十米处飞过,也无法发现下面有人。

空中侦察和小分队侦查,都只能获得一星半点的情报,很多时候中日两军迎面遭遇才发现对方。

对于日军已经有6000多人进入胡康河谷这个情报,是英国人所没有掌握的,美国参谋长柏特诺将军更是毫不知情。

柏特诺将军对中国和日本军队的了解都有限,他以美国军队来想象日本人。柏特诺将军认为胡康河谷只有一条简易公路,还被之前的雨季摧毁大半,根本无法通过卡车。那么日军如何能够将重武器带到前线?没有重武器,日军又如何作战?

柏特诺认为除非日本人修复在胡康河谷的简易公路,不然就绝对不可能将大部队集结起来。修复这条简易公路,最少需要2到3个月的时间。

这是一厢情愿的可笑想法。

日本人早在第一次缅甸会战时候,就利用骡马翻越过缅泰边境所谓无法通过的山区,还多次在缅甸中部和北部穿插通过所谓没有道路的丛林。现在既然有了简易公路,即便一部分已经被破坏,对于习惯吃苦耐劳和补给不足的日本人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柏特诺命令陈鸣人112团分三路进攻大龙河以西的日军据点。

具体为:

右路为112团第3营,营长陈耐寒。该部负责策应,由卡拉卡出发,经奴卢向大洛地区前进,进攻占领大洛盆地的日军。

中央纵队为团部及第1营,营长李克己。该部也负责策应,由唐卡家进发,经宁干沙坝占领康道。

左路为第2营,营长书剑。这个营则是主要攻击部队,它的目标是大龙河右岸交通枢纽,于邦村。

有意思的是,柏特诺的命令本来并不是两路策应一路进攻,而是三路都进攻。

师长孙立人和团长陈鸣人却都认为,目前日军兵力有多少不能确定。如果三路进攻,尤其是杀向大洛和于邦的两路就相当危险。

照常理来说,于邦村和大洛盆地都非常重要,日军不可能不在这里驻扎大部队。区区2个营去强攻,说不定反而被敌人大军吃掉。

于是,孙立人和陈鸣人暗中将三路全线进攻,改为1路进攻,2路策应,尤其让进攻大洛的部队占据要地后转为防守,切断日军迂回包抄中路国军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也拯救了112团。

日军随后包围了112团,却始终无法从侧翼大洛合围增援过来。大洛外围的第3营死守高地,死死缠住了日军整整一个半步兵大队,占进攻日军步兵兵力的一半。

如果听从柏特诺的命令,恐怕攻击大洛盆地的第3营,自己就被日军吃掉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