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72:以一当十,于邦的李家寨-上——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3/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七十二(新抗战系列之九十五)

新38师和孙立人

新1军孙立人的新38师为反攻缅甸的前锋。新38师下辖陈鸣人的112团、赵狄的113团(仁安羌战役的英雄团长刘放吾因伤住进了印度的医院,伤好了孙立人安排他去陆军大学进修去了,赵狄是第113团新任团长)、李鸿的114团三个步兵团,另外还有7个营的直属部队,其中包括2个山炮营和1个榴弹炮营。

新38师自建军以来,始终都是中国最精锐的部队。

它的前身为大名鼎鼎的税警总团,是宋子文利用八国银行团借款的盐税剩余款项做军费建立的。

由于资金充足,税警总团的装备非常精良,从步枪到机枪多是进口的武器,还是第一支装备坦克的国民政府部队(遗憾的是装备的坦克很烂,是超轻型坦克)。

税警总团的士兵也是精选出来的,待遇比普通中央军士兵还要高的多。

所谓税警总团,其实并不是警察,更不收税,而是货真价实的野战部队。税警总团兵力雄厚,下辖6个加强步兵团和7个营的配属部队,总兵力高达3万多人,是一个军的编制。

有意思的是,税警总团同普通中央军不同。一般中央军部队各级军官都是黄埔系将领,税警总团作为宋子文的亲兵,黄埔系军官数量很少。它的中高级军官都是留美留德甚至留日的军校生,第一任总团长温应星,第二任总团长王庚(此公就是被好友徐志摩戴了绿帽子的倒霉鬼,风骚少奶陆小曼的丈夫),以及最后一任总团长孙立人,都是美国军校毕业的高材生。

税警总团具有深厚的抗日传统,早在1933年就参加了上海一二八会战,是最早和日寇正面交火的国军部队。

抗战爆发以后,税警总团官兵义无反顾的加入战场,接连参加了青岛战役、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以血肉长城阻挡了日军的攻势。

在最初的青岛战役中,精锐的税警总团一个师,做出全歼青岛日军的势头。税警总团强大的武力,高昂的斗志,使得青岛日本海军陆战队吓破了胆子,居然带着侨民仓皇逃出青岛。这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通过威慑就吓跑了日军。

随后的淞沪会战中,税警总团战绩颇佳,阻挡日军整整一个多月时间。面对日军劈天盖日的重炮和大轰炸,税警总团死守阵地,往往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他们的伤亡极为惨重,竟然高达全军的三分之二。

以高级军官为例,6个团长中,第5团团长丘之纪殉国,第4团团长孙立人、第6团团长钟宝胜均身负重伤。

淞沪会战以后,税警总团伤亡太大,仅剩两个团兵力。这两个团大部被划走成为四十师,师长为黄埔悍将黄杰,由此彻底成为中央军。

其余少量部队连同大量伤兵,于1938年重新编组成税警总团,稍后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最后又改编为新38师,参加了第一次缅甸会战,由孙立人担任师长。

在孙立人的重建下,新38师很快恢复了强悍的战斗力和作战意志。

新38师在第一次缅甸会战中,以区区一个团击退日军一个大队,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这就是仁安羌大捷。

第一次缅甸会战失败后,孙立人带领新38师从卡萨突围,艰难前进40多天才赶到印度,没有走杜聿明命令的野人山。此次艰苦行军,虽然死亡接近三分之一,但还是保住了新38师主力。走野人山的杜聿明部死亡就高达二分之一,比新38师要惨重得多。

新38师是一支有强烈抗日热情的精锐部队,官兵都是忠勇的民族英雄。早在淞沪会战期间,该部苦战1个多月,3万多人伤亡2万人,从1个军打成1个残缺不全的师。参战的18个营长中,4个战死,13个负伤,仅1人侥幸没有受伤,其作战之惨烈可见一斑。伤亡如此严重,税警总团仍然和日寇死战一个多月之久,全世界也没有几支部队能够做到这一点。

强烈的抗日斗志,加上目前强大的武器装备和几乎无限的后勤补给,让新38师如虎添翼。

新38师除了以上的优点以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优势,就是他们的师长孙立人。

孙立人堪称国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很多人认为孙是少数几个能够和林彪对抗的国军将领。

孙立人是安徽省肥西县人,从小就非常聪明。孙立人是个学霸,24岁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和梁实秋、闻一多等文化名人是同届同学。当时的大学生凤毛麟角,清华大学毕业生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博士,随便都可以找到个好工作。孙立人却并没有安于平淡富裕的生活,转而从军。家里人对于孙立人的选择并不奇怪,他从小就很尚武,热爱运动,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孙立人在大学期间,于1921年入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担任主力后卫,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击败菲律宾、日本队,为中国在国际大赛中获得第一次篮球冠军。

随后孙立人去美国就读于维吉尼亚军校(仅次于西点,马歇尔和巴顿是他师兄),毕业后从军,于1932年担任税警总团第4团团长。

孙立人的能力是有的,遗憾的是他并非黄埔系将领,又非跟随蒋介石多年的嫡系,所以并不被重视,做了整整5年的团长,没有升上去。而同一时期黄埔系将领晋升很快,有些同龄人已经做了军长师长。

由于本文不是孙立人传,就不多说了。孙立人是一个练兵大师,指挥大师和战术大师,高升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军人,孙立人还有一个视死如归的个性。

在淞沪会战中,孙立人多次赶赴一线指挥,由于出色的能力,很快被提升为第二支队长(师长)。孙立人和一线官兵一同在战壕中作战,最后终于受伤,险些送命。他的第4团连续击退日军对苏州河周家宅的7次强攻,日军恼羞成怒,改用重炮猛烈轰击他们的阵地。

在孙立人视察阵地期间,一枚重炮炮弹在他头顶上突然爆炸。孙全身中弹十三处,万幸的是他带着钢盔,头部没有受伤,保住了一条命。此次受伤极为严重,虽及时送到后方医院抢救,孙仍然昏迷三天之久,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

1938年武汉会战以后,孙立人因出色的能力,被任命为重建的税警总团团长。后来部队又改编为新38师,此时仅剩5000多人,其中还有1500人是伤病员,被评定为战斗力最弱的丙种师,同之前的税警总团根本就是两支部队。

孙立人并不气馁,开始对部队反复练兵。孙立人练兵能力极强,特别讲究科学练兵,新38师很快就形成了强悍的战斗力。

到了1942年,新38师在军政部大检阅中,综合战斗力被评定为第一名,立即从丙种师提升到加强师,编入中国远征军,成为国军第一流部队。

进入缅甸以后,国军局势险恶,却又发挥了孙立人的指挥才能。

1942年中旬,日军集中33师团主力攻打仁安羌油田,先锋214联队步兵第3大队切断英缅军第1师师部及师直属部队7000多人的退路,将其包围。

此时英军已经没有战斗力,只得紧急向附近的孙立人新38师求援。当时33师团已经从三面逼近仁安羌,距离已经很近,情况十分危急。被包围的英军见无法突围,已经做出投降的决定。

这仗非常不好打,日军是出了名的擅长防御,在防御战中死咬一点,任你猛攻就是不撤退,哪怕战到最后一兵一卒。

显然,此刻33师团主力距离仁安羌已经如此之近,我军必须在2到3日内击溃第3大队。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不但英军无法救出,甚至连新38师自己也要搭进去,被日军合围歼灭。

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即便火力远强于日军的美军或苏军主力师,也没有把握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击溃日军一个大队,更别说火力虚弱的国军。

按照一般军事常识,新38师不应该冒险出兵,反而应该及时脱离战场以自保。

如果仁安羌战役让老萨来指挥,老萨绝对会放弃英军不予救援。

不过,有着惊人判断力和分析能力的孙立人却不是老萨这种凡夫俗子可以相比的。他仔细分析战局,认为新38师完全有把握救出英军。此刻日军虽兵力雄厚,但在三天内无法完成包围圈。同时阻拦英军的日军214联队步兵第3大队因为急行军,并没有带什么重武器,以新38师的武器装备还是可以对付的。尤其仁安羌附近还有一支英军的炮兵部队和轻装甲部队,都可以提供火力支援。

孙立人立即命令113团团长刘放吾率部急行军,然后以一部偷袭,一部则在英军火炮和坦克掩护下正面猛攻。

日军第3大队此前作战非常顺利,英军几乎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仅仅俘虏就抓了300多人,根本没有想到英军可能会反攻。

经过18日和19日苦战,日军第3大队不敌新38师113团的勇猛,最终被击溃。

于是新38师在日军包围圈形成之前,顺利救出了了英军7000多人,可谓火中取栗,极为危险。

此战也体现了孙立人的指挥艺术,换成一般军官,绝对不敢打如此凶险的战斗。

也许是孙立人受过美国教育,比留学法国的廖耀湘更容易沟通,史迪威对孙立人的态度最好,也最信任他。

此次史迪威命令孙立人的新38师作为先锋,打响缅北反击战的第一枪,孙立人随即下令新38师,从蓝姆迦开往前线集结地印度雷多。

新38师114团在大龙河西岸的揭幕战,击毙55联队长藤井小五郎

雷多位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是印度跟缅甸的边界小镇,也是印度前往缅甸、东南亚及中国的必经之路。

雷多是一个很小的小镇,本来只有一个茶叶种植园、一个煤矿和一个砖窑。除了茂密的丛林,偶尔有一些土著村庄,几乎不和外界接触。

史迪威将雷多定为中印公路的起点后,大量盟军军事单位进驻雷多,这个小镇瞬间繁荣起来。在雷多小镇外,有一块巨大的牌子,这里就是中印公路“零公里”处,上面写着:史迪威/雷多公路(中印公路后来改名为史迪威公路)零公里。

在进攻胡康河谷的前几个月,中印公路的修筑已经于1942年12月开始了。美军出动2个工兵团和2个工兵营,在2个中国工兵团的帮助下开始修路。

他们要修的路,必须穿越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堪称世界上最难修的路。即便美国工兵有大量机械化修路工具,每天进展也只有1到2公里而已。施工的过程异常艰苦,一般来说,先由中国工兵在在丛林中开路,美军紧跟其后,至少开拓出30米宽的公路,然后再由工兵们将道路延长15到20公里。另外还有专门的部队负责修建桥梁。

新1军军长郑洞国将军回忆:由于缅北地势复杂,气候异常,人迹罕至,无论是筑路,还是作战都非常困难。英国人开始不相信能在这一地区筑路,认为这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根本无法实现。尽管如此,中美工兵部队还是于这年3月,在美国供应处的惠来少将和阿鲁斯密准将指挥下,开始了这项艰苦险峻的工程。

最初参加筑路的部队,是我工兵第10团,及美国工兵两个团,还有雇佣的一些当地劳工。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地形较佳,筑路机械亦充足,工程开始时进度尚称迅速。自5月以后,雨季来临,加上已临近野人山区,终日阴雨泥泞,疫疠肆虐,工程进度为之大减。7月中旬,我工兵第12团亦由兰姆珈调到雷多参与筑路。8 月间雨季将逝,驻印军总指挥部乃增调工兵部队,日夜赶筑。这时在筑路工地上的中美工兵部队,除我工兵第10、第12团,美军工兵45、第330团外,还有美军第823、849两个航空工程营,第209、第1883、1905等三个战斗工兵营,另有部分英国人率领的印度、西藏、尼泊尔劳工,总计实际施工人员达七千余人(美国工兵每月轮休一部,此数未含)。中美筑路部队不避艰险,突击抢修,使每日进度平均可达一英里左右。

到了雨季,山洪暴发,公路经常被冲毁,还必须随时修理,进度就更慢了。

从雷多到前线胡康河谷的唐家卡、卡拉卡,有200多公里距离,最乐观的估计,公路修到前线也要半年以上。

不过,日本人不可能让驻印军修那么久。

早在1943年2月,日军18师团开始以攻为守,1个加强大队在缅甸奸细引导下,穿越了胡康河谷腹地,逼近唐家卡、卡拉卡。

这里驻扎着约1000多英军白人士兵和印度籍士兵,他们刚看到日军就吓得纷纷逃走。一时间,日本鬼子就要杀过来的谣言传遍英军。

经过上次缅甸会战,英印军差点全部葬身缅甸,靠中国人救援才狼狈逃了回去。此刻,英国人早就被日本人吓破了胆,根本不敢正面对抗。英国指挥官借口这里属于新1军的战区,要求英军全部撤退,由新1军接防。

1943年3月,史迪威无奈之下,命令雷多的新38师114团,接替英军阿萨姆旅第1团驻守胡康河谷外围的唐家卡、卡拉卡等据点。

114团团长李鸿立即率部从雷多出发,沿着中印公路前进。遗憾的是,此时中印公路才修建了一小部分。他们被迫经过10多天艰苦行军,穿越100多公里的原始森林,到达了唐家卡、卡拉卡。

此时英军主力早已跑得没有影子,仅剩几个军官将阵地和补给仓库交给了114团,然后立马开溜了。

3月开始,日军少数侦查部队同114团零星交火。奇怪的是,日军进攻规模很小,不过是几十人甚至十几人的枪战而已。

4月,日军的踪迹就消失了。对此114团团长李鸿曾经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这1000多日军,已经完全失去战斗力。

日军对胡康河谷的恶劣自然条件认识不足,结果吃了大亏。在经过横穿胡康河谷的简易公路到大龙河东岸的太白家以后,再往西就没有路了,也没有任何的日军补给点。

这股日军不知死活,咬牙渡过大龙河继续西进,试图和国军决战。他们仅仅携带一周的粮食和少量药品,就进入这个死亡之地

经过10天的丛林行军,才勉强到达唐家卡、卡拉卡外围。此时,这1000多日军粮食耗尽,很多人病倒,战斗力锐减。

到达唐家卡、卡拉卡以后,这股日军惊讶的发现这里并不是英军,而是新1军新38师114团驻守。

日军在第一次缅甸会战中尝过新1军的厉害,根本不敢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停留在大龙河西岸要求增援,同时派出小分队侦查114团的动向,和114团发生小规模交火。

在等待的2周内,日军靠吃野果野菜坚持,很快部队中又爆发了恶性传染病,1000多人死得仅剩一半。

日军大队长认为部队已经濒于毁灭,不可能主动攻击114团。加上6月缅甸雨季就要到来,如果此刻不走,等雨季来了谁也别想通过可怕的胡康河谷。

最终,日军被迫带着所有病患,全线后撤胡康河谷的太白家,然后沿着简易公路回到后方的孟拱河谷去了。

日军在孟拱河谷修筑有多条简易公路,后勤物资供应还算可以维持。

中日两军的全面战斗,由此拖延了半年多时间。

其实,新38师114团处境也不比日军好。英军在这里只有小型仓库,放着一些干粮和罐头,粮食勉强够用,但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如果换成英军士兵,恐怕早就闹翻天了。对于习惯忍饥挨饿的中国士兵来说,倒是没有任何抱怨。其实想想也是,你一天两顿饭还能吃上肉,能有什么抱怨呢?要知道国内的国军士兵,一年还不知道能碰几次油荤呢!

好在114团带了足够的药物,没有大规模爆发日军那样的传染病。不过病倒的官兵还是很多,营房里面躺满了病卧的士兵,只是没有那么多人死去而已。旱季期间,还有空军可以空投物资,随着6月雨季开始,不要说穿越森林,就连当地缅甸土著人的走亲戚都停止了,野生动物都钻入洞穴躲了起来。

缅甸的雨季是非常吓人的,很多时候是大暴雨,雨声如雷鸣一般。英国人发的雨具都失去作用,必须使用加厚的特别雨具。

114团在这里忍饥挨饿坚持了整个雨季,到了10月份雨季结束时已经疲惫不堪,一半左右士兵曾经得病,没得病的士兵身体也很虚弱。

史迪威计划在10月开始攻击,他也知道114团状态不佳,命令他们回雷多后方休整,由新38师陈鸣人第112团接替阵地,准备发动进攻。

就在114团回雷多之前,他们意外中了头彩。由于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此时已经准备发动全面进攻,他派55联队联队长藤井小五郎赶赴大龙河一线进行前线侦查。114团派出的巡逻侦查部队,意外的同藤井小五郎的小分队在丛林中遭遇。双方一顿混战,藤井小五郎大佐头部被国军狙击手一枪射爆,他的部下拼死将尸体拖走,用骡马驮了回去,日本军部追授他为陆军少将。

仗还没开始打,就死了一个少将联队长,日军普通认为这非常不吉利,是败亡的先兆。

随后,于邦战役爆发。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