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70:兰姆伽养成天下第一军——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6/7)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七十(新抗战系列之九十四)

兰姆伽的住

至于居住条件,也非常不错。

在中国大兵眼中,曾经的战俘营兰姆伽简直太好了。兰姆伽200多座建筑基本都是砖石的,非常舒适。

当事人回忆:每号营房都有高大的围墙,围墙上面还留有当年防范战俘逃跑而设置的可通电的铁丝刺网的遗迹。每幢营舍都是红砖砌墙,方平瓦盖顶,木架结构,室内一律是白色墙壁。士兵睡的是木质的床榻统铺,水、电设施齐全,只是设在卧室外面,室内电灯还是当年的样子,用丝网罩住远离地面(防止战俘自杀)。

由于驻印军士兵超过3万人,又额外搞了很多帐篷。别以为帐篷不好,其实不见得比砖石建筑差。

资料中写道:帐篷是英国式的,比较高大宽敞,一个帐篷的面积有二十多平方米,中间有柱子,帐篷布是双层的,炽烈的阳光也难以穿透,同时四面开设门帘和窗子,通风透光都很好。士兵们一般每个班住一个帐篷,军官则根据级别不同数人同住或独住,如排级军官是4人一间,军官的帐篷中还有办公桌等营具。帐篷里面是泥地,军官住的铺有草织地毯,由于当地比较干旱,所以感觉并不潮湿。只是当地白蚁很多,帐篷的柱子和绳索在靠近地面的部分都得涂上机油,个人的物品也必须放在统一下发的一个铁皮箱内,防止被白蚁咬坏。

另外的士兵则回忆:营区尽管这样庞大,但我们初到时还是住不上这里的正规营房,而是在边远的沙丘小丛林中搭建起来的帐篷里住,那些帐篷,就像“小人书”里三国演义中的军营驻扎地。那真是满山遍坡一丛丛白色布帐,既整齐又划一,形似凵字,煞是壮观,极像古装电视剧中的营寨。

这对于中国士兵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在中国,即便首都南京的很多营房,也是草房,勉强遮风,不能挡雨。

甚至国军到了台湾,蒋介石在六十年代一次视察,仍然发现有士兵住在草房里。

兰姆伽的武器装备

针对训练,蒋介石对远征军机构进行了调整。

蒋介石同意史迪威的训练计划后,决定将远征军第一路司令官部撤消,成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由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海登·L·柏特诺准将任参谋长。10月4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正式行使职权。

史迪威的计划很辉煌,他计划在1943年2月前完成2个步兵师,3个炮兵团,1个工兵团,10个强化步兵营,以及1500名中国教官的训练。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现有9000多人基础上,每天用十多架飞机,从中国国内空运400人,后陆续增加到650人。

这样到了1942年12月底,在印度的驻印军已经增加到3万2000人,基本达到史迪威初期的要求。

新兵进入兰姆伽,立即装备清一色的美式武器。

以步兵班为例:

普通士兵美制M1903春田步枪(还有一部分恩菲尔德M1917步枪,这是美军预备役部队装备的步枪,性能还算不错),这种步枪是美国一次世界大战时候使用的步枪,性能相当不错,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手拉步枪,强于日军的三八式步枪。缺点是,它是手拉步枪,装弹5发,射速较慢。此时的美军已经陆续换装了更先进的MI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后者可以连续射击8枪,远远强于春田步枪,更符合丛林战的需要。遗憾的是,由于半自动步枪数量有限,全部优先装备美军,驻印军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装备过,倒是捡到一些被击溃的美军部队的半自动步枪。

正副班长装备M1汤普森冲锋枪。这是美军在二战中的主力冲锋枪,射速高,威力大,是二战中最好的冲锋枪之一。缺点是造价高昂,而且子弹穿透力不太好,在丛林战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日军在缅北部队压根就没装备冲锋枪,这一点驻印军占压倒性优势。

每个班都有轻机枪组,机枪为加拿大制造的布伦轻机枪和美制BAR轻机枪。这两种机枪都是英美军在二战的主要装备轻机枪,非常优秀。相比装弹20发的BAR轻机枪,加拿大制造的布伦轻机枪更要厉害一截,也被驻印军士兵喜爱。布伦轻机枪源于中国士兵最熟悉的捷克式轻机枪,做了一些改进,弹夹从20发增加到30发。实战中,这种机枪射击精度极高,火力持续性好,毫不费力压倒日军歪把子机枪。

除了以上的武器以外,班长和机枪手都配备一把M1911勃朗宁手枪,它的口径为11.43,是当时全世界最具威力的半自动手枪,一发子弹就可以撂倒一个人。这种手枪在中国国内叫做大眼撸子,主要是它的口径较大。美国军方使用这种手枪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美国警方还有很多人使用这种手枪。显然,这种手枪的威力也远在日本王八盒子手枪之上。

缅甸战役开始以后,步兵班陆续装备了一些M1卡宾枪,以增强丛林战火力。事实证明,M1卡宾枪是一种极为优秀的近战利器。它的火力旺盛,使用15发可更换弹夹,就火力密度上来说,是春田步枪的至少5倍以上,可以有效压制任何一种手拉步枪和半自动步枪。就精度上来说,它使用短步枪弹,枪的后坐力很小,射击精度非常高。优秀射手可以在100米内连续射中香烟盒,这是手枪和冲锋枪所无法办到的。另外就是它的重量很轻,仅有2公斤多,是普通步枪的一半。这对于艰苦的丛林战来说,负重较少意味着士兵保持较高的体力和斗志,也可以带更多的弹药和补给,提高持续作战能力。

M1卡宾枪的缺点是威力较小和射程较近。但丛林战中,双方距离一般就是几十米,甚至几米,射程小并不是问题。至于威力较小也是相对的,它的弹药虽然没有传统步枪子弹那么大,但并不亚于手枪子弹,如果被击中要害,仍然是一枪致命。

自从M1卡宾枪陆续装备以后,驻印军步兵班的火力有着极大增强。

就武器的性能,威力,弹药投射量来说,显然此时的驻印军步兵班都大大强于日军步兵班。

至于炮兵火力就更可怕了,整个新1军装备200多门75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比整个中国国内的火炮数量还多,也超过我们的敌人缅北日军一倍左右。

至于炮弹供应上,新1军的炮弹基本是无限的,只要你有本事将炮弹运到炮兵发射阵地,每门炮发射100万发炮弹都可以。

这也是每门炮只有几十发炮弹的国军炮兵绝对不敢想象的。

加上我们拥有绝对的制空权,无论炮兵、轻武器、空军、后勤供应都大大强于我们的敌人,胜利也就不难理解了。

百炼精兵——中美练兵的产物,新1军

武器都是美式的,训练的军官自然也都是美国人。由于急需投入实战,史迪威命令训练的美国教官舍弃理论教学,完全采用实战。

美国的教官基本都是士官,职业军人出身,水平是很高的,而且非常严格和负责。

由于语言不通,虽配有少数翻译,但美国教官仍多采用亲身示范的方法。

好在中国人模仿能力强,所以很快就有聪明的士兵可以说一些洋泾浜英语,基本沟通问题不太大了。

士兵基本训练时间为六周,期满后由中国军官按照美军要求的标准继续训练,美国军官担任督导。

六周训练计划是史迪威亲自制定的。史迪威虽不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却是一个出色的练兵大师,他的练兵为他一生获取很多荣誉。

第一周为兵器讲座,第二周是掌握各种武器性能,第三周是射击训练,第四周是单兵战术训练,第五周是班进攻防御训练,第六周是爆破技术训练。

不过,美国教官认为6周训练显然不能满足实战,所以实际上每一期训练都延长了不少时间。

步兵受训的内容严格按照美国陆军的模式,包括:队列操练、体格训练、战术理论、武器操作、单兵射击和格斗、丛林作战、夜间作战、侦察捕俘、反坦克战斗等。

训练严格按照讲解理论、亲身示范、实践联系、最终考核四个步骤实现。

第一步,由教官进行讲解理论,辅助以电影教学,理论的时间很短。

第二步,由教官亲自示范给士兵们看,以便于士兵们理解和模仿。

第三步,由士兵们自己操作和实弹射击,教官们在傍边指导和纠正。这是整个流程中耗时大半的内容,以保证每个士兵都掌握所教的内容。

第四步,自然就是考核了,检查士兵们是否达到教官的要求。如果考核不合格,这个士兵会被要求继续训练。如果多次考核不合格,就会被淘汰或者调到其他岗位,以保证部队没有弱者。中国人都是很要面子的,大家都拼尽全力,不做被淘汰的人。

美国人的训练方法和中国有很大不通,中国人开始很难接受。

美国人是非常务实的,这些教官也非常敬业。他们认为训练的目的就是打仗,那么自然所有训练的内容,必须针对缅北的丛林战。因此,在训练学习中,除学习使用各类枪械、手榴弹、枪榴弹、60/81毫米迫击炮、火焰喷射器等各种步兵武器外,还重点学习丛林地带个人战术和班排小部队指挥战术,以适应将来丛林作战的需要。

比如射击训练,按照中国的标准,肯定先要练姿势,练假瞄准,搞个几周以后再说。美国教官则简单教几堂课的枪械结构和射击要领,随后直接把士兵拖到靶场开始实弹射击,然后在实践中指导和纠正。

可怜由于当时中国的子弹只能自产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五十还要进口,新兵实弹射击极少,到战场前普遍只有几十发,子弹比黄金还值钱。

这次在兰姆伽却开了眼界,每天都要射击上百发,美国教官认为如果步枪实弹射击不足500发,就根本不能算是合格士兵。

其实不要说步枪,就连大炮也是如此。美国人规定,每个炮兵至少有400发的炮击数量,才能够上战场。400发是什么概念?

常德会战期间,由于防御常德的57师最为重要,战区给它配备了一个当时最强的野炮部队,装备俄制野炮8门和1000多发炮弹。这1000多发炮弹是当时中国仅有的全部库存,即便如此,相当于每门野炮才120发炮弹。当时的炮兵回忆,俄制野炮炮弹中,有七成的炮弹是老式的,威力很小,几乎不堪用,即便这样一共才有1000多发。现在仅仅训练,每个炮兵都有400发。

同时,其他训练也完全和实战联系。

诸如丛林战辨别方位的训练,教官在第三步实践的时候,直接开车将士兵们丢在丛林里,然后自己跑到集结点等待。士兵们必须依靠所学的知识、地图、工具等,自己找到教官。开始时士兵们感到极为困难,甚至不少人在丛林中迷路。但几次下来以后,人人都练就了过硬的能力。

整个训练中,最突出的为8天丛林战术训练,包括5天丛林生存和战斗训练以及3天野外实战训练。

美国人曾经和菲律宾有过长达30年的丛林游击战,1903年至1908年菲律宾共爆发50多次大的武装起义,出现近390个反美组织,所以美国军官颇有些丛林战的经验。

丛林训练的内容很多,从识路,到伪装隐藏。到根据脚印判断敌人距离等等,至于爬山,游泳,爬树等都是最基本的了。

这些丛林战的训练,为之后的实战起到巨大的作用。

训练是辛苦的。

驻印军士兵们回忆:虽规定上午正式训练时间为8点到11点30,实际上每天天还没亮,就吹起床号,摸黑吃早饭,然后登上卡车开往训练场。到了训练场的时候,往往天才刚刚亮。中午吃饭就在训练场,吃完以后可以休息一个小时,14点正式开始下午的训练。由于印度气候炎热,下午的训练往往更浪费体力,好不容易坚持到6点30才结束。此时已经是黄昏,等乘坐卡车回到营房已经是黑夜了。

不过由于饮食好,训练比较科学,还有固定的假期,驻印军小伙子们并不感到特别辛苦,反而干劲十足,互相比拼。

训练效果很不错,士气尤其高昂

这3万多人里面,有1万人是参加过第一次缅甸战役的老兵,在装备极烂的情况下尚且能够和日军打平手,现在装备补给如此之好,士气怎么能不高呢?

至于新兵到了这里,各方面相比国内都有极大改善,深感英美列强的强大,日本也是远远不及的,更增强了必胜的信念。

史迪威和美国教官对于中国士兵也很满意,他们认为中国士兵是非常优秀的军人,绝对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士兵要差。就学习能力上来说,也非常惊人。中国人学习掌握军事技术非常快,来自农村从未见过枪炮的农民一个星期就学会了如何使用驮载炮和榴弹炮,许多人还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操作野战电话和无线电台。

对于兰姆伽训练营地,史迪威付出了巨大的热情。他不仅经常去营地巡视,甚至亲自作为教官指导中国士兵,还将自己的儿子小乔和女婿布鲁克都带到了兰姆伽做教官。

不过中国军官对于美国人的训练方法有一定怀疑,这主要是中美作战理念的差别。

新1军军长郑洞国回忆:美国人训练军队同中国传统的练兵方法有很大不同。他们把训练场当做工厂,把士兵当做原料,训练的分工很细,要求严格,但动作却很简单。美国自持有枪的空军和炮兵,对防御工事修建以及夜战的教育不重视,对官兵的精神教育就更谈不到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