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敢批评我?整不死你

嗯‌‌ 这是海明威

“别把批评当回事。某个书评家批评了我第一个短篇。我气坏了。后来有一天,我重读了那个短篇,意识到他是对的。小说的确糟糕。这件事我一直没忘。几年后,德国空军轰炸伦敦时,我往那个书评家的房子上打了一束光。‌‌”

——这是伍迪-艾伦在《回忆:地方与人》里,模仿毛姆的口吻说的。

虽是虚构,但确像毛姆会说的话:那种阴飕飕、恶意萌发到可爱的、聪明的冷幽默,那种被主流批评界折腾导致的敌意。很毛姆。

事实上的毛姆会如何说呢?在《读书是一种享受》里,他如是说:

‌‌“每个人自己就是最好的批评家。不管学者们怎么评价一本书,不管他们怎样异口同声地颂扬,除非这本书使你感兴趣,否则它就与你毫不相干。别忘了批评家也会出错。批评史上许多明显的错误都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

毛姆几乎憎恨批评家。所以他小说里,出口成章的人物,品酒如神的绅士,都会挨一两针典型的‌‌“毛姆式讥刺‌‌”。至情至性的人物,倒会被他半贬半褒地夸成主角。比如《刀锋》的拉里,比如《月亮与六便士》的思特里克兰德。

他不是写不出批评家喜爱的小说,不是不懂何为经典。毛姆是个非常认真的读者。比起其他毒舌,他读的书多到逆天。而且他还很八卦,看看他写的司汤达评传和福楼拜评传好了。他对作者心理的把握极高明。也只有他敢说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们的文笔不好,但‌‌“伟大作家需要的不只是文笔,而是激情和叙述欲‌‌”。

他太聪明了,简直聪明到缺一点鲁莽。所以历史很难把他归类到托尔斯泰们中间去,但他估计也不在乎这个。他就是不肯为了戏剧性刻意造巧合,也不会为了个情节硬拽着人物性格扭着走,也不肯跳到前台讲大道理。他不喜欢既定的虚伪情怀,喜欢嘲讽一切(对他在意的,他会嘲讽得温柔些)。

所以,老伍迪这个戏仿,大概正对他的脾胃。

作家都讨厌批评家。所以得变着法子折腾他们。

海明威早年写《午后之死》讲述斗牛。十年前一起合作办杂志的麦克斯-伊斯特曼先生说他扮粗犷贴假胸毛。海明威大怒,在澡盆里泡着,拍了张半裸照片发在报纸上,又四年后,他和伊斯特曼偶遇,当场就脱了衬衣,‌‌“你看我这胸毛是真的假的?你也脱了给我看!‌‌”——直接就打起来了。又几年后,海明威写完《过河入林》,被批评家骂了几年。于是之后《老人与海》,后半部分,圣地亚哥老头儿捕获大鱼回去时,鲨鱼出现了,撕扯大鱼。这个剧情,批评者们颇为狐疑,觉得这些鲨鱼是在影射自己,海明威咬死不认。当然,海明威对一切‌‌“《老人与海》象征了ABCDEFG‌‌”全部不认,所以他的否认未必能当真。

当然,这里面有个微妙的过节。作家觉得评论家无法体会自己的苦心,竭力忽略他们;评论家觉得作家不过如此,要评点他们。所以评论家大可以公开评论作家,作家们却多少得显出‌‌“我不在乎‌‌”来。指名道姓地跟评论家对掐,失了面子。所以评论家确也有几分像海明威所写的鲨鱼。但作家们的主动权是:他们可以写啊。

村上春树许多短篇,都嘲弄过摆弄辞藻的评论家。最形象的一篇,是所谓瞎眼乌鸦。说是一个品鉴和果子的公司,最后由一群瞎眼乌鸦决定和果子是否合格。瞎眼乌鸦会为了这点小事,撕扯得羽毛纷飞、血流满地。于是村上春树得出这个结论,‌‌“我还是做自己爱吃的果子吧。瞎眼乌鸦什么的,让他们互相啄死算了‌‌”。

值得一提的是,毛姆、海明威和村上春树,都是典型的受读者欢迎、被评论家挑剔的人物。

过于受读者欢迎,也算是评论家安给他们的罪名之一,而这也是他们无法摘下的宿命。毛姆永远被批评家念叨高估;村上春树和毛姆一起被主流文学说不够本土——毛姆在法国畅销,村上春树在美国受欢迎——而海明威则过于偶像派,连他给《体育画报》写打猎钓鱼都会成为问题。

他们的共同点?过于畅销,某种程度下离群索居(毛姆住得奢华,海明威打猎钓鱼或者窝在岛上,村上不提了)。他们都有一种对当时政治正确的无视感。

所以,都对批评家下得去手。

怎样才能折磨死评论家们呢?

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是个好答案。整本小说的内容众所周知:一个学者企图评述琢磨琢磨一首诗,到了过分解读的地步,由此流出了一部不朽作品。稍微读过的诸位,自然明白,这本书像是在用无比华丽的技巧,调戏世上一切过度解读的评论家。

现在我们知道这本书多有名了,但《微暗的火》早期评价都模糊不定,不太敢说好,也不太敢说不好。似乎大家都觉得,纳博科夫在字里行间,藏着一双窥探外面、调戏众生的眼睛。也只有德怀特-麦克多纳德先生,公开说这本书:‌‌“没法读‌‌”。

《时代》周刊在1962年的评价,也是不咸不淡,说这本书,‌‌“虽然好,但最后看起来还只是一个练习文本‌‌”——可是四十三年后,《时代》依然只好把这本书,列为20世纪百大著作之一。

还是德怀特-麦克多纳德先生,后来如是说:他不喜欢《微暗的火》,就因为这本书带着一副高傲的微笑,朝所有认为纳博科夫只会写畅销书的人示威。

至于纳博科夫对评论家的恶意,他在康奈尔当老师时就吼过了:

‌‌“那些被评论家称为力作的,一般不过是一堆胡编臆造的陈词滥调,或是拥挤不堪的海滩上一座沙制的城堡!‌‌”

够气性,够傲娇。所以才招读者喜欢嘛。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