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经济:经济资源向国企集中

瑞士信贷日前发表的报告称,在房地产去库存大潮下,多个千亿级的国企房地产巨无霸企业正在中国崛起。如中信出售物业交易、万科牵手深圳地铁、招商局去年成功重组其地产业务等显示,中国房地产相关的国企重组渐成趋势。瑞信预计,绿城中国将成为下一个出售给国企者,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已是绿城中国最大的股东,下一步的地产业务重组很可能合并绿城中国的资产。

瑞信的研究报告揭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正在发生的趋势:中国的经济资源仍在向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国有经济集中。

从中国改革的趋势来看,经济资源向国有经济集中不是什么好事。虽然在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仍然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但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和市场化发展的实践来看,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市场化进程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事实上,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贡献中早已超过半壁江山,对中国就业的贡献更是大大超过国有企业。未来有活力的中国经济,一定是一个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绝大多数市场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经济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改革方向,实际上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了政治背书。

不过,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在近年的发展却时常出现反复趋势,虽然中国的市场规模扩大了很多,但“国进民退”的浪潮却反复出现,每一次都导致经济资源向国有经济大量集中。2004年前后,中国的“国进民退”曾经以“铁本事件”为代表掀起一轮高潮;2005年和2006年初,中国市场出现了“再国有化”的事实;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这些计划中的诸多政策明显向国有企业倾斜,促使各种经济资源再次向国有企业集中回流。

自2015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经济不景气周期到来,虽然不少国有企业也遭遇经营困境,但中国的“国进民退”却再次加速,形成新一轮的经济资源向国有经济大规模集中。比如,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要落地实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投资项目上。从目前的观察看,这些项目和投资的大部分都落到国有企业身上主,金融资源的投放和配置也向国有企业集中,尤其是一些大型国企。在名义上民营企业也可参与,但政府部门在各种审批阶段所设立的条件,民营企业就过不了关,因此难以从这一国家战略中分享过多的资源。

与前几年相比特别突出的是,由于这一轮经济特别不好,国内外市场需求停滞或萎缩严重,国内很多产业遭遇罕见的低迷,这导致国内经济出现了空前显著的“抱大腿”现象——“大腿”就是国有经济,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在向拥有经济资源较多的国企靠拢,地方政府纷纷与国企签约重大项目,而国有企业借着国家战略跑马圈地,获得战略性资源。在中国经济“稳增长”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也毫无疑问地优先获得了大部分项目。在金融领域就不用多说,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源投放,无异也是以国有企业为主。

在这种趋势下,出现万科与国企加强结盟、央企房地产并购成为巨无霸,这就不奇怪了。但需要引起决策层重视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证明,国有经济天生的效率极低,而且天生缺乏创新和市场竞争的动力。如果国有企业仍然长期占用优势经济资源,会形成中国经济增长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低效率的国有经济占用了过多的经济资源,必然导致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这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都会带来长期影响。

中国的经济资源还在体制性地向国有经济集中,如果这个结构问题不改,中国经济将缺乏长期健康增长的前景。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