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68:常德保卫战-三(4/9)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六十八(新抗战系列之九十三)

常德会战前有5000多间民房,战后仅有80多间还算保存完整。

湘西北重镇常德的防御

就防御来说,57师对于常德县城和周边很熟悉。他们早在1943年5月就进入常德组织民众疏散。11月3日,也就是常德会战爆发的第二天,57师奉命进入常德驻守。

常德是有千年历史的古城,早在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就已经有著名的大将张若在这里建市,当时的名字就叫做张若城,并不是砖石结构,而是土城。

因为常德地理位置很重要,历史上经历过多次作战,城市也被摧毁多次。而且湘西北少数民族众多,经常发生民族冲突和少数民族叛乱事件,任何一个这里的城市都必须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作为湘西北重镇,常德始终保持着高大的土质城墙。

公元1117年宋徽宗政和七年,大宋在这里编组地方武装“常德军”,由此该城改名为常德,直到今天。

到了明朝初期,也就是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大明常德守将孙德将土制城墙改为砖石结构。到了清代,常德城墙又经过多次维修和增建,成为一个非常坚固的城市。

资料中写道:砖城城高三丈有余,垛口1363座,城周长九里十三步,合1733丈。有六个城门:东曰永安,上南曰神鼎,下南曰临沅,正西曰清平,西北曰常武,北曰拱辰。另外,还设有三个小斗门,主要是排泄城区地下水,同时,也在紧急情况下用作军事通道。东起沙河经北门至西门建有一条环形护城河,旧称“濠池”

其后因为战乱,常德城墙几次被毁,几次重建,到清末尚且比较完整。

不过进入民国以来,由于现代化武器的出现,尤其是重炮和强力炸药的出现,再高大的城墙也难以抵抗长时间的攻击,常德的城墙开始不被重视。

后期因为防洪和易于交通等原因,将常德城墙拆毁了不少,连北面城门都拆了。

即便如此,常德会战之前,常德市仍然保留着不少古代的高大城墙,还有比城墙更重要的护城河,这些对防御一方会有很大帮助。

余程万对于常德部署为:

以柴意新的第169团防守城北,
以孙进贤的第170团防守城西,
以杜鼎的第171团防守城东。

金定洲团长率领74军所配属的炮兵团第3营,进入常德,作为城内防御的炮兵力量,仅有8门俄制M1900/30 76.2毫米老旧野炮和1000多发炮弹。同时,炮兵团第3营还兼顾城南防御。另外还有一个平射炮排和一个高射炮排,都在城内待命。

以上4个团长,全部为黄埔系将领,其中杜鼎在进入黄埔之前还是武汉大学的毕业生。

在常德的这3个团和炮兵部队总兵力为8500人多,兵力虽少,却多是百战老兵,颇有战斗力。

常德自从日军入侵湖南的1939年开始,就进行防御工事的修建,至此已经4年之久。

工事修建的很早,不过常德在防御上有两个很大的缺点,制约了该城的防御能力:

第一:它南面背靠700米宽的沅江,水流很湍急,只能依靠渡船运输。一旦常德国军遭遇敌人正面的包围,想要撤退到后方就相当困难。

第二:常德县城不大。县城包括郊区仅有9万人口,县城两端最窄处仅有3公里多。城内虽然有5000多座建筑,但大半是木制建筑,不算坚固,不能防弹,更不能防炮,尤其怕火。这种不大的城市,难以长时间抵抗日军重武器的轰击和空军的轰炸。由于城市较小,如果放置较多兵力,难以有效隐蔽,往往还没看到敌人就被日军重武器密集杀伤,得不偿失。如果放置较小兵力,虽然能够减少重武器打击下的伤亡,但又无法在防御战中支持太久。总而言之,常德城内的防御态势是很不利的。

余程万师长再三检查地形,也认为必须以固守常德外围郊区为主,万不得已才退守城内巷战。

11月15日,余程万发布《陆军第57师司令部文告》称,“我们的战斗任务就是在城外画的直径40余里的不等边五角星内,我们不能走出这个圈子,无论敌人施加多大的压力,我们的回答只能是血,是死,战死就是光荣。”

本来常德外的最外层防御阵地,应该由74军51师58师分别防御,57师只需要防御常德县城和郊外工事。以74军一个军2万多人防御常德纵深40公里的阵地,兵力还是充足的。

遗憾的是,前线29集团军73军和44军迅速溃败,74军51师和58师被迫北上增援补漏去了。常德纵深40公里的阵地,就只能依靠57师区区一个师了,这显然是不够的。

北京那么大,市区面积仅有700多平方公里,而常德57师防御的面积高达1600平方公里,是北京市区的2倍有余。

现在北京市区人口为2000多万,如果将57师区区8000多人扔在2个北京市区内,大家想一想是多么的空虚和分散。很多很关键的阵地,57师仅有一个连甚至一个排驻守。

万幸的是,常德的工事还是很坚固的。

除了古代的城墙以外,从武汉会战结束后的1938年起,由于日军已经占领湖南最北端的岳阳,常德成为一线战区,开始修建大量防御工事。

在5年内,常德城郊连续修建了星罗棋布的大小野战工事,纵深有40公里,大体可以算是完善。

战前57师进入常德以后,余程万根据自己一个师兵力的实际需要,又紧急增建了一些。

主要是围绕着县城周边以及城门附近和城内,补充修建了几十个钢筋水泥的碉堡。余程万是一个非常细致的人,这些碉堡他亲自去一个个检查,保证质量。它们在后来的作战中,起到巨大作用。

利用这些工事,国军在常德城外的西、北、东郊,利用水壕和陆地筑成多层次的防守区,在敌人可能经过的道路和地区全部埋设大量地雷,并且进行破路和阻塞。

常德城内的防御工事也不错,所有街道在战前已经堵塞大半,开战以后就会全部堵起来,阻挡日军推进。城内道路中间和路口全部设置大小碉堡,同时选择坚固民房设置制高点火力网,可以有效封锁日军全部前进道路。

除此以外,城内比较坚固的民房的墙壁全部被打穿,在墙上设置枪眼,形成水平的交叉火网,日军强行突破会付出很大代价。

日方战前的资料中写道:常德城的东西北三面有宽15米到20米的护城河,河同沅江连通。东西南各有高达7到10米的砖石垒成的城墙,城墙宽达2米,城墙上面可以作为道路行车。城北虽然没有城墙,但人工设置多条水沟,除了水沟中间的道路,其他地区难以通行。城墙虽然被拆除,但依托附近堤防修筑大量火力点,似乎特别坚固。西边一带是复杂的旱田,高低起伏,敌人巧妙地修筑了数道阵地,估计迫击炮的火力也特别强烈。另外,城内房屋多为砖瓦结构,各户均可为民房防御点,城内道路上面设有大量火力点。

57师虽然重武器很少,仅有8门老旧野炮,但轻武器并不差,轻重机枪有数百挺,多安置在射界很好的碉堡内。

日军如果没有足够的重武器,而采用步兵突击的方法,预计会死伤惨重,更会进展缓慢。

如果使用重炮攻击,由于日军重炮数量有限,加上常德工事众多,日军进攻的速度就会很慢,毕竟火炮机动速度远远低于步兵。

更让日军头疼的是,57师二线布置的30多门迫击炮部队,以排形式(一般是2门到4门)跟随防御的步兵营连作战,可以随时给予一线迫击炮火力增援。

如果说57师的碉堡,日军还可以用步兵炮,平射炮,山炮等进行摧毁和压制,对于国军迫击炮则没有好办法。

国军74军迫击炮手经过多年实战,炮术精湛,最擅长移动炮击。他们几乎不在一个阵地上停留太久,每发射几炮以后,立即转移阵地。日军通过火炮难以有效压制他们,而且国军迫击炮部队又是处于视线极好的防御地位,所以日军频繁吃亏,多名高级军官被迫击炮炸死炸伤。

除此以外,金定洲团长的8门俄制M1900/30 76.2毫米野炮,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这8门野炮,是苏联于抗战初期卖给我们的160门中的一部分。这种老式野炮,是沙俄在一次大战之前制造并且用于一次大战的主力火炮,大部分生产于1920年之前,最新的炮至今也有20多年时间,老的则是1898年制造的,比炮兵年纪大一倍有余。

这种老式火炮均是苏军淘汰旧时火炮的古董,性能相当落后。该炮重1吨多,极为笨重,平时要用8匹马才能拉得动。同时因为是古董炮,射程仅有9公里,而二战新式火炮射程均超过10公里,我们的敌人日军主力野炮也是如此,这种炮在炮战中很容易处于下风。

缺点还有很多,唯一的优点是该炮的精度较好,所以在防御中从固定阵地开炮,还是能够发挥一定作用。

遗憾的是,因为苏联于1941年中断和中国的关系,炮弹供应已经停了2年多。本来每门炮大约是1000发炮弹,现在8门炮才有1000发,其中还有约700发是沙俄时期制造的老式炮弹,威力相当弱,仅仅比迫击炮弹威力稍大,早该被淘汰的。

炮弹的缺乏,限制了国军野炮部队的发挥。但毕竟每门炮还有100多发炮弹,多少还是能够给日军造成一定杀伤,总比没有强。

除了以上的这些,此次常德会战期间,中美联合空军相比半年前有着明显的增强。鄂西会战中空军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此时中美联合空军装备了一批比较先进的美制战斗机和轰炸机,可以出动参战的共200架。虽然相比日军250架的数量还少,却最底程度能够保证国军战场局部制空权和对地攻击能力。此战中,中美联合空军击毙了日军一个联队长。

总体来说,常德一线的防御还是不错的。虽然有着很多缺憾,但仍然形成相当强大的防御力量。日军这样杀过来,不付出巨大伤亡是不可能占领常德的。

由于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余程万师长认为战争一旦打起来,常德城内的巷战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以日军强大的炮兵和空军火力,小小的常德城很有可能被炸沉一片废墟,所以城内群众必须疏散。

况且,日军是鬼畜部队,所到之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为了避免老百姓遭受南京那样的屠杀,也必须提前疏散群众。

其实早在半年前的鄂西会战之时,因为日军逼近津市,常德城内有钱人和老幼妇孺多已经疏散到南方或者周边农村,城里只剩一些公务员,小商贩和少量贫民。

从11月开始,余程万师长在县长戴九峰帮助下,将剩余全部居民疏散,县政府全部成员也撤到后方去了。

余程万为了让居民迅速离开战火的威胁,还组织57师官兵免费帮助市民搬运行李物资,不收取一分钱报酬。撤退必须经过沅江渡口南下,渡口也有57师官兵维持秩序,每艘渡船又有个士兵押送,保证船老大不会贪财超载以至于出现危险,也不允许船老大借机勒索高额船费。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正确。常德战前有5000多个民房,战后仅有80多个还算保存完整,其余都毁于战火。如果不是及时疏散了群众,这几万老百姓怕是绝大部分都要死在城内。

资料中写到:常德疏散时,人口物资是向沅水南岸方面疏散的,余师长为便利老弱妇孺及物资的疏散,调集木船六十艘,组织义务渡河的疏散队,并派航轮两艘,每日往返开驶常桃之间,义务为人民疏散物资,一面调派士兵于各要道、各码头帮助民众搬运货物,同时沿途派兵保护。从常德南站到黄土店,计程不过九十华里,但挑运物件行李的力夫,竟索费每担高至八百元,余师长以百姓们既以饱受逃难的苦楚,何堪再受此种无理的剥削,除严令常德县政府切实评定价格外,一面续派大批士兵义务担运三十里,依然不准索取酬劳或其他类似这样的事情,一时疏散的市民获此便利,无不感泣涕零。

这样一来,到10月10日常德已经空无一人,县政府全部成员也由主任秘书带领撤走,仅剩县长,警察局长,建设科长三人和100多名维持秩序的警察。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