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谈谈历史中的南宋高宗赵构

靖康之后,宋皇族多数为金军所俘,都城汴京遭空前浩劫,政权名存实亡,时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在这危急之时跳出来挑起了宋朝的大梁。

这便是我们的主人公赵构(1107年-1187年)。数起来,他是宋朝第十位皇帝,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但多认为此人昏庸——但这种说法其实有失偏颇,今天我们便不求甚解地读一读这位堪称为中兴之君的帝王。

众所周知,赵构是宋室南迁后的第一位皇帝,也是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35年,得年81岁。他即位的时候,当真是危急存亡之秋。宋朝是在仓促之间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女真人掳走了徽、钦二帝,这个时候内乱外患难心事数不胜数,他作为皇家后人,责无旁贷。

哪怕是有着外忧内患的宋朝,又有哪个皇子不想当皇帝?只怕有点资格的便要挖空了心思去拼一把。但我们都知道,接任皇帝,在帝制时代非同小可,更何况是在危难之时!

好在赵构会点武艺,虽然这东西在皇权的争夺上起不到什么大用,但总比酒囊饭袋好了一些。他曾两次临危受命,出使金营,这个履历是其他没被抓走的皇子无法相比的。此功甚大,当然更重要的是这在大臣们的心中有了加分,威望起来了。众皇子就算心有不满,面子上也算服他,赵构终于登上帝位,堪堪撑下了场面。

女真人北归,外患压力稍减,但皇帝都被掳走,中原可以说是烽烟四起。赵构初登帝位,皇权尚未巩固,却真的算是怕了金国。所以还不及先平乱,已经想着南逃,这个时候,岳飞突然冲了上来。

这时候的岳飞还是名不见经传,赵构也还算是虚心,看了岳飞洋洋千言的上疏,开始起用李纲等人护持宋氏江山。而岳飞呢,赵构觉得他想去抗金,便让他去抗金了——他大概觉得没什么搞头,对自己重建大宋,也对岳飞抗击金军。

赵构让岳飞等名将抗金,只怕是一时破罐子破摔。这时候就算是皇帝也是自身难保,抗金有个屁用。而岳飞虽然最终名震天下,这个时候却还只是刚冒出头来,军队是个讲能力拼资历的地方,岳飞初来乍到的,赵构也不相信他能搞出多大的名堂。

可是赵构的南宋竟然建立了起来,其中虽然有着太多的波折,这结局毕竟是喜人的。但这个时候他多半有些头大,因为不止是他做的漂亮,岳飞等人抗金的事业也搞得有声有色,他们收复失地,还斩了金军好几万——赵构不想得罪金人。

赵构做了皇帝之后,有了小富即安的感觉。觉得自己安安心心的当了皇帝就好,去抗金是自找苦吃,眼下的胜利只是一时。他当过兵马大元帅,算是老兵油子一个。所以他能看得清形势,明白大宋的军队与金军的差距,也觉得凭两条腿去追人家草原上驰骋的战马,那是极不明智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宋朝虽然还存在,但其实与改朝换代没有两样,这与隋末唐初的景象何其相似:赵构建立南宋虽然一多半是起用北宋的老底,那李渊难道就没有利用隋朝剩余力量的地方?

经历过这样的改朝换代,中原疲敝,又有大片的土地遭金军洗劫,很多地方十室九空,南宋实难以有能力与金国抗衡,更遑论灭金。所以高宗皇帝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采纳了他们的求和政策。

可惜天不遂人意,赵构觉得自己的意思够明显,却显然小觑了岳飞等人的一腔热血。不久之后,便传来岳飞的朱仙镇大捷,看起来几乎可以一举灭掉金国的样子——赵构恐怕也有些意动,但最终还是忍下了这种冲动。

然后赵构就发现岳飞这人有些不听话,朱仙镇十二道金牌可是一道不虚的,所以他安了个罪名杀了岳飞。一个敢于藐视皇权的人,就算有才,有能力,能打仗,但不听话,他就要杀,借别人手里的刀也好。再后来,他觉得武将太能给他惹事,他心里想着的是与金人罢手言和,就算赔些钱也无所谓;而武将多半只知道个“打”字,也只会记得他杀了忠臣岳飞。为免生出其他的乱子,赵构索性就罢免了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一个王朝,出忠臣了,未见得是件好事。商纣王手下的比干,楚国的屈原,还有北宋的杨家将,历史不停地证明这一点。忠臣出现,说不定就是你国家将倾的前兆。

岳飞就是这样一个忠臣,但他并非“良臣”。他毕竟是刚从最底层爬上来的,一心只想着抗金,却暂时还猜不透、想不到功高震主之类的官场之中的勾心斗角。他猜不透皇帝的心意,违背赵构的心愿,甚至于不听皇帝之言,最终是取死之道——这几乎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杨修之死”。帝王为了巩固皇权,当然会杀掉这类人。

赵构此人,在北宋亡时挑起大梁,建立起南宋来。虽然偏安一隅,但他遏止了北宋亡时的内乱,收拢兵力来对抗外敌。虽然在其后期一心求和,甚至为巩固皇权,坑杀、罢免了岳飞等抗金名臣,他甚至曾经发诏承认秦桧只是他杀岳飞的刀,并拒绝为岳飞平反。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南宋很难灭了金国。毕竟双腿跑不过奔马,宋人也跑不过女真。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很强,宋朝只能被动防御,谈何消灭女真?这么看来,偏安,其实是赵构最好的选择,主战派的岳飞等人的下场只能是命里注定。

关于赵构,史家多倾向于定位为昏庸之主。不过,宋朝是在仓促之间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二帝“北狩”。当赵构南渡时,身边亲兵仅一千余人,然而他通过各种方法,迅速调集兵马防守住了淮河、长江,同时建立了南宋的根基,宋室的国祚得以延续了一百多年。

我们可以把赵构和明末的崇祯皇帝做个对比,为什么南宋可以偏安,而南明不行?如果崇祯皇帝能够学习宋高宗的做法,中国历史的走向会是另外的一个样子。

赵构与明末的崇祯皇帝不同,他在宋朝建过大功,又是掌握兵力的元帅,威望实力都足以拿下皇位。而崇祯皇帝在十八岁时继承其兄熹宗帝的皇位,继位之前没有实际的历练,登基之后内忧外患。李闯军攻入北京城时未能出得京城,崇祯帝自杀殉国,他的几个皇子均在较短的时间内死于非命或不知所终。

崇祯帝殉国后,南明朝兵力分散。朱明皇族子弟众多,谁也不服谁,大家相互拆台,致使南明内耗不断。没有一个有权威的皇帝,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南明的最后一点元气也就很快损失殆尽了。

赵构与崇祯帝不同的第二点,他对金国的野心有充足的预估;所以先用主战派抚平了国中的内乱,而后又让他们对抗金军,表明自己不是好欺负。而明朝的皇帝的境遇就差得远了,不仅没有对满清进行正确的预估,还有一个李自成在国内的搅局;内外交困,最后被李闯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崇祯帝殉国之后,大好河山尽入满清鞑子之手。

赵构的功过,其实很难用这短短的一篇文字来评说。但我们也要尊重历史,决不能仅以一言“昏庸”便将之抹杀。说赵构是“投降派”甚或是卖国贼,更是一种用现代“××史观”解读历史的片面言论。

作为一家之主,把自家里的东西卖了,只是起到了缓解家庭困难的作用。作为皇帝,一国之主,把国土割让给恶邻,虽然有辱先祖之威名;但是,“贼”名却是说不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老儿想送给谁就送给谁,与小老百姓是无关的,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也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