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65:最后的石牌,鄂西会战-下(5/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六十五(新抗战系列之九十二)

单纯就战术上来说,日军这次倒是不错,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漂亮。

日军此次会战可以用准备得利,指挥稳重且应变迅速,形成局部战斗力绝对优势三点来形容。

从准备来说,横山勇为了此战准备了半年时间,经过两次战役完成事前的准备工作,不但扫清了鄂西会战的外围障碍,还让日军突破长江,让国军失去了长江这一天险。

就指挥来说,日军相当稳重而且应变很快。在第一阶段击退第29集团军以后,日军立即四面合围第10集团军。没想到国军反应很快,抢在日军完成包围圈之前撤退突围。日军扑了空以后,迅速应对,不但没有追击突围的第10集团军,反而乘胜追击,直逼石牌宜昌一线,打得国军措手不及,最近的援军还在近百公里以外。

在石牌攻坚战开始以后,横山勇发现渔洋关无法突破,13师团又被国军挡在侧翼无法前进,立即放弃包抄合围石牌江防军计划,转为中路击破战。但在石牌攻坚战不顺利,前进困难之时,横山勇却不恋战,一边火速将宜昌的渡船撤退,一边命令强攻三日,如果不能得手就立即撤退。

所以最终日军撤退大体还是及时的,因为部队还保持相当的战斗力,撤退也是有序的。以13师团为例,虽然撤退期间己方多支部队被包围,但师团主力居然还能回头救人,说明13师团仍然保持相当的战斗力和补给,没有不管不顾,一味蛮干,导致撤退期间站不住脚。

此次用兵最大特点,在于日军总数虽然略少于国军,但在三个阶段的局部作战中,却能保持兵力的优势。

在攻击战中,日军在第一阶段巧妙的隐藏自己的目的,让国军主力不敢随便南下增援,得以形成对安乡南县地区的局部兵力绝对优势,一周内就打退了第29集团军。

随后日军突然开始第二阶段,以一倍兵力四面合围第10集团军。由于日军行动迅速,不但北面江防军不敢随便放弃阵地南下增援,74军79军30军等增援部队也来不及赶到战场。第10集团军无奈,只能全力突围,导致日军没有多大伤亡就轻松占领松滋公安一线的阵地。用兵堪称相当漂亮。

第三阶段也是类似,日军打退第10集团军以后,并不做休整,反正增援第39师团等部,马不停蹄的进攻宜昌石牌一线。当时第29集团军和第10集团军都被击退,形成了江防军区区3个军和第10集团军1个军约8万多人,对抗日军7万多人的情况。众所周知,日军的火力至少是国军一倍,7万日军的火力,国军要14万人才能勉强持平,这也导致石牌一线作战非常惊险。如果没有石牌的复杂地形增加了国军的战斗力,战斗结果真的很难预料。

整个鄂西会战中,日军的进攻速度很快,始终把握着时间上的优势。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日军前进200多公里,杀到石牌一线。国军尚且来不及全力增援,日军攻击战就已经结束,增援国军只能参加最后的追击战。

这导致日军虽然只有10万总兵力,国军拥有9个军14万人,却形成战役中日军局部兵力占优的奇特情况。

我们没有必要贬低敌人,就战术上,横山勇此次做得相当漂亮,堪称写入教科书的作战。

而国军一方相比起来,用兵就相对比较呆板,不过也并不算差。

在所有关键点上,国军都做了正确的选择,不然鄂西会战结果恐怕不堪设想。

在第一阶段,国军不擅自调动部队增援南线是正确的,虽然导致南线二个军短时间内战败,也是没有办法的,最终保证大局的稳定。如果命令江防军和第10集团军擅自南下增援,日军沿着长江乘机强渡攻击,怕是石牌早就丢了,之后日军南北夹击,这两个集团军恐怕都要完蛋,连四川大后方都有很大危险。

随后第二阶段,国军高层及时识破日军围歼第10集团军的阴谋,抢先将其撤退,以避免日军合围。

虽然第二阶段国军光顾撤退,没有通过预设阵地拖延日军进攻步伐,以方便己方增兵,也没有对日军造成较大杀伤,造成第三阶段日军主攻方面仅有江防军和第10集团军一部,兵力仅仅比日军稍多,战斗力却处于劣势,导致石牌阵地一度非常危险。

但客观来说,即便第10集团军坚守阵地不撤退,在敌人一倍兵力围攻下,最多一周就会全军覆灭,日军一样不会有太大损失。

而第10集团军保住了有生力量,其后才能反攻渔洋关,侧击日军等等,为石牌正面作战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第三阶段,坚持以主力部队依靠地形优势固守石牌,没有擅自放弃阵地后撤以防止被合围,也被证明是正确的。

虽然石牌战斗万分吃力,但强弩之末的日军最终无力占领石牌,反而付出高达15000人的伤亡代价,占整个鄂西会战的三分之二了。

如果擅自放弃石牌撤退,虽然可以保住江防军,但三峡一线恐怕就要丢了。日军一旦控制三峡,就可以通过江运完成最重要的物资运输,随后大部队在物资充足的情况下杀入四川就完全有可能了。

双方却都有一些失误

日军失误在于三点:

第一、日军占领安乡南县以后,常德实际已经危在旦夕。当时常德兵力空虚,第六战区在北面防御石牌,第九战区主力在长沙衡阳一线和日军对峙,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增援。

如果日军顺势攻击常德,恐怕一到二周绝对可以占领,就不需要半年以后伤亡2万多人的常德会战了。

即便常德沦陷,第六战区为了避免石牌一线被日军乘虚偷袭,也是不敢南下增援的。第九战区正面有日军的威胁,即便能够增援常德,充其量不过1到2个军,不可能有效夺回常德。不过,日军却没有敢于占领常德,主要还是害怕兵力分散,毕竟进攻的日军只有10万人。

实际上,占领常德最低程度可以切断第九战区和第六战区的联络,后来大展神威的79军和74军都无法增援到第六战区,更可以切断湖南湖北的这一个重要的物资中转地,还可以占领湖南最重要的米仓。

为什么没有占领常德,说到底还是日军横山勇之流作战死板,不会灵活改变战略,完全按照战前计划行事。

所以可以这么说,横山勇是个出色的将才,但不是帅才。

第二,日军对于鄂西石牌一线恶劣地形估计不足,导致在占领渔洋关以后,无法突破国军阵地从侧翼迂回合围江防军主力,仗还没打就失败了。

同时,对石牌地形了解也不够,使得日军虽然集中7万重兵,却不能击破江防军区区3个军的阵地,彻底占领石牌。日军强攻5天时间,在石牌附近推进相当有限,被迫撤退。这导致鄂西会战日军伤亡2万多人,最终仅仅搞到了53艘运输船而已。

第三,日军作战战术还停留在一战时期,强调陆军正面突破,却忽视两栖作战。实际上,日军根本没有必要从南方远达200公里外的安乡出发,一路攻击达到石牌一线。

因为他们实际上已经控制长江北岸,随时可以渡江,那么为什么不从沿江全面出击,甚至从距离石牌仅20公里的宜昌大量渡江,随后近距离猛攻石牌呢?这说明日军的作战思维还是非常老旧的。

就国军来说,作战不算非常成功。

此次会战国军成功的保住了石牌要塞以及所有的控制区,连一地都没有损失,自然不算失败。

就伤亡来说,虽然国军伤亡4万多人,日军伤亡不过2万人,但抗战以来除了少数战役,伤亡大体就是如此,毕竟也造成了日军相当的伤亡,对日军的持久战能力也是一种打击。

客观来说,国军对于日军的伤亡还是有限的。2万人的伤亡不过占日军参战兵力的五分之一左右,况且还有至少一半是受伤,只要不是重伤,加以修养很快能够上前线。

因为日本国力强大,恢复能力很强,所以仅仅鄂西会战半年后的1943年11月。日军还是用第3师团第13师团等部发动了常德会战,侧面说明鄂西会战的影响是有限的,只要半年时间就大体恢复了。

不过,鄂西会战中,国军大体上把握了战场的变化,识破日军中路突破石牌一线的目的,将主力集中到石牌与敌人决战,在双方正面硬拼中最终获胜,堪称抗战以来少有的一场胜利了,而且是硬碰硬的胜利。

不过,就伤亡对比来说,可以看到目前国军战斗力还是有很大下滑的。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国军伤亡约是日军1.5倍,而长沙的地形还没有鄂西这么险要,这说明局部作战的时候,国军的战斗力明显减弱。

再说此次日军部队战斗力,其实也有所下降。虽然武器装备没有减弱,但兵员素质却降低了。以第3师团为例,老萨最近看的河村太美雄小队长回忆,此时日军中已经开始有少量朝鲜兵了(一个小队3人)。

而且老兵伤亡很大,补充了大量新兵。这些新兵上了战场以后,毫无战斗经验,都把小队长当做上帝一样尊敬。河村太美雄虽然自己也很怕,但始终装得很无谓,不论他什么时候转头,都可以看到一群新兵盯着他看,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这就像一个受惊的孩子,始终盯着妈妈看一样。

所以,虽然日军战斗力有所下降,但国军战斗力下降更大,尤其重武器几乎就没有了。

时至1943年中,国军几乎没有从印度得到什么美援物资。运到中国的物资本来就很少,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交给空军部队,其余也被史迪威捏在手里。

如果鄂西会战中国能够有一定数量的炮兵,哪怕是那种1929年的150毫米老旧重迫击炮,也会造成日军更大的伤亡,扭转作战伤亡悬殊的态势。

遗憾的是,根本没有。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鄂西会战中日双方并没有实际的胜利者,应该是一个平手。

就战略意义上来说,国军却是相对胜利的一方,他们守住了石牌要塞。如果石牌丢失,会动摇整个抗战大局,后果就严重了。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鄂西会战对于中日双方来说,毫无意义。这种局部进行,伤亡数万人的战役,对于抗战的最终胜负没有任何影响,只是让双方徒增伤亡,越来越陷入持久战而已。

尤其日本一方,发动鄂西会战根本是战略上的盲动。退一万步说,就算打垮了第六战区主力又如何?国军有400万军队,大不了继续增兵川东,日军一样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打垮重庆政府。

即便日军占领了石牌,还要花费大量兵力和漫长时间一步步打通从石牌到武汉的联系,还要大量驻扎部队保证这一线长江航道的安全,这至少需要10多万兵力。随后,日军要沿着三峡逐步推进攻打四川。以这里可怕的地形,保守估计没有30万以上部队和2年以上时间,日军也不可能杀到四川腹地。

更退一万步说,即便日军在2年后占领四川(实际上不可能),难道国民政府就不能再迁都到西康,昆明,兰州继续抗战吗?而此时日本在美国攻击下,投降也只是时间问题,中国战场的战争仍然不能结束,最终日本人还是要向国军投降。

就当时来看,日军高层如果还有一点理智的话,应该停止这种毫无意义的攻势,转而和中国谈判,尽量放弃中国关内的地盘,先保住满洲国和台湾朝鲜再说,同时又能抽调出100万大军来。日本没有必要和不相干的中国胡乱厮杀,因为中国是无力攻占东京的。只是此时的国民政府恐怕不会接受,除非日本继续放弃满洲国和台湾,也许有可能中日停战。自然这对于日本来说是不可能的(台湾已经殖民半个世纪了),但就最后日本无条件投降,盟国说什么就是什么来看,这已经算相当留有余地了。

最后说说伤亡数字,战时陈诚为了鼓舞士气,说歼敌4万人,己方损失2万多人。

实际上,此战后陈诚给蒋介石的秘密电报认为歼敌是3万人,己方伤亡4万多人。六十年代陈诚在回忆录上也是这个数字。

日军实际伤亡却没有4万人,毕竟他们一共才出兵10万,他们伤亡为2万人。

对于日军实际伤亡2万同国军估计伤亡3万的差别,倒不是陈诚故意造假,而是因为战场情况变化很大,有着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错误伤亡估算属于正常的现象。

自然,战时日本宣布战死1025人,战伤3636人也是不可能的,是一贯的战时吹嘘而已。如果日本真的只伤亡不到5000人,那他就没有必要从石牌撤退,而是可以继续攻击,全歼江防军。

石牌一战虽然只是一个平手,但由于国民政府的宣传,却起到了很大的鼓舞士气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石牌战斗我们确实是在硬碰硬的作战中取胜,并没有造假。所以所谓鄂西大捷,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宣传让老百姓的民心有着极大的振奋。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中央报的社论看出。

《中央日报》的社论说:

抗战六年,不可讳言,人心已相当疲惫。在鄂西胜利的前夕,一般人因不悉真相,对前方军事,自怀忧虑。且以生活压力,日感沉重,也会影响到一般的情绪。及鄂西捷报接连由前方传来,且战果丰硕,为近年所罕见,这在后方人心上,不啻下了一场透雨,爽快滋润,生意盎然。这是一大定力降落在抗战的大后方。这一股定力,使疲惫的人心得到兴奋。且人人都有良心,前方将士在艰辛中,给国家打了大胜仗,人们不但更加信仰统帅,也更加紧奋勉,知所努力。近来不大听见种种大大小小莫名其妙的谣言,就知道人们都增高了自信心。近来后方物价,由动荡而趋于平稳,也是打胜仗之效。这些都是人们看得见、觉得到的,至于无形中的影响,更不知道有多么大。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