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65:最后的石牌,鄂西会战-下(1/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六十五(新抗战系列之九十二)

石牌要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配备大口径火炮就足以扼守长江了。

5月25日,蒋介石命令江防各部队,必须坚守石牌以控制川东门户。自然,这和陈诚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陈诚和孙连仲指挥第6战区部队进行相应的部署,调援军王甲本第79军高速行军到渔洋关,从左翼威逼日军。调增援的王耀武第74军集结松滋南面的石门,从左后方威逼日军;调河南新野而来的援军池峰城第30军所属的27师,至石牌上游的榔树店东南地区布防,准备从正面的长阳以西的资丘、曹家畈至石牌一线与敌决战。

这三支援军都是国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各部前进顺利,但74军却在前进期间遭遇大暴雨,全军奋力前进,仍然落后命令1天左右的时间。

驻守石牌的18军

拱卫石牌的为江防军,下辖三个主力军。

长江上游江防军司令吴奇伟
副司令曾以鼎(海军)
副司令李及兰

下辖:

第32军军长宋肯堂
第5师师长刘云翰
第139师师长孙定超
第141师师长林作祯

第18军军长兼巴宜要塞司令方天
第11师师长胡琏
第18师师长覃道善
第34师师长吴啸亚
巴宜要塞指挥官滕云
独立工兵第36营营长李凤标

第86军军长朱鼎卿
第13师师长曹舍轮
第67师师长罗贤达

长江上游江防军的作用是拱卫四川外围的长江上游,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大后方最后的保护者,自然备受重视。

江防军司令吴奇伟的资历非常老,他是蒋介石的老臣和重要心腹,早在长征时期,吴奇伟就率领国军2个追击军中的一个,从江西一直追击到四川。

当时吴奇伟已经是中将军长职务了,堪称国军最优秀的指挥官。

江防军下辖3个军,最强的就是18军。

这是后来国军五大主力之一,也是五大主力中最早组建的部队,无需老萨多说。18军是五大主力中,最早组建,参加过最多战斗的王牌部队。相比抗战中组建的另外四大主力,18军的威名完全是打出来的。

另外的第86军也相当厉害。

该军67师原本是18军最精锐的11师一部扩编的,战斗力属于中央军一流。至于13师也是中央军的一个师,战斗力属于二流。

总体来说,86军属于中央军中准一流的部队,战斗力相当不差。

至于第32军,就差了一些。

该军是很早就投靠蒋介石的晋绥军,军长是晋绥军名将商震。该军本来不是国军一流部队,大体算是二流,但却可以打硬仗。

早在1933年该军就在长城会战中和日军激战,七七卢沟桥打响以后,32军也立即在华北参战,从华北打到武汉,又参加了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等等几乎全部的大会战,参与各种战斗不下上千个。官兵在实战中练就了顽强勇猛的作风,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不可小视。

该军的林作祯,孙定超两个师长都是商震的旧部,但商震本人早已归顺蒋介石,于1940年调任重庆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兼外事局局长(商震粗通英语),不做武将了。

该军也就不存在是老晋绥军,而成为中央军的一部。该军基层军官大部分已经由黄埔系军官担任,第5师师长也是黄埔第七期悍将刘云翰。

总体来说,32军战斗力和86军伯仲之间,也算是国军准一流部队。

石牌一线的防御,主要由18军和32军负责,32军第5师,18军第18师,18军第11师分守馒头嘴,峡当口,石牌一线。

在打通和宜昌的联系以后,11军司令官横山勇知道撤离宜昌船只的目的已经实现,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歼灭石牌一线国军主力,同时尽量占领石牌要塞这个支点。

不过,由于本来计划中的渔洋关侧翼包抄路线被国军阻拦,渔洋关也被国军攻占,合围国军几个军的计划看起来难以实现。

目前日军7万人和国军9万大军聚拢在石牌一线纵深不过30、40公里地区,大家基本都是群聚一团,没有合围的条件,恐怕合围国军1、2个军也不可能了。

不过,有机会至少也要占领石牌要塞,保证这个控制三峡的重要支点,同时通过进攻作战重创江防军,尽量歼灭国军有生力量。

横山勇于24日下令,全线发动对石牌主阵地的最后进攻。

日军在之前的水网,丘陵地带打得都比较顺手,但往石牌作战就难了。

除了国军第一流部队的顽强防御以外,此处可怕的地形也让日军焦头烂额。

石牌一线地形相当险要,对进攻一方非常不利。

79军19师副师长徐光宇回忆石牌一线地形写到:鄂西兵要地理及防御设施,对这次会战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从右翼的宜昌西岸到石牌的三斗坪、茅坪一带,山路崎岖,大多是羊肠小道,人马不易通行,更不利于大部队行军;中路由长阳至石牌三斗坪一带,在抗战时期,虽是川鄂湘唯一的主要通道,人马可通行,但其中险要重重,利于设防固守,而不便于进攻。我记得有一条道路,由下坡到上坡必须经过500公尺左右的深谷,坡两边的山峰壁立,相隔只有4公尺,可以此呼彼应。行军至谷地,如置深井中一样。又有一处道路在山谷之中,长达十余里,两边都是悬崖绝壁,上有许多天然小洞,可以成为夹道,其险峻可知;而左翼从长阳至野山关一段,地势尤为险峻。我军在左翼宜昌西岸至石牌一带,筑有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工事;右翼渔洋关至野山关一带,只有临时简单工事(地形太险要,无需永久工事)。中路长阳至石牌一线,除了永久性工事以外,最突出的是利用悬崖绝壁上的天然山洞,作为机枪掩体。每个山洞布置2到3人和机枪一挺,等到人枪和粮食饮水运上山洞后,就将梯子撤去,并将洞口堵成小孔,形成很坚固的机枪掩体。

25日开始,日军各部集中全部兵力,疯狂攻击江防军。

此时日军因一部被侧翼的国军79军,第10集团军等部牵制,实际用于攻击石牌一线的兵力是6万人。

即便这样,已经相当可怕了,这些日军还均装备大量重武器。

此刻石牌一线,江防军只有6个师,差不多7万部队。

情况看起来很危急,陈诚却并不慌乱。

陈诚认为石牌一线地形险要,等于让国军增加了百分之五十的战斗力。而日军重武器很难跟随步兵前进,只能勉强携带可以拆卸的山炮,导致火力优势会大减。此消彼长,双方差距被拉近了很多。

同时,日军至此已经经过了超过二周战斗,尤其第3师团已经作战超过20天,物资消耗很大。鄂西公路交通几乎不存在,日军后方运输跟不上,物资开始出现缺乏。在渔洋关一线作战时,日军一部分部队已经断粮。当时日本兵回忆,他们依靠偷中国农民田地里面的生番薯作为多日军粮,突然发现国军丢弃的一个小仓库,就惊喜无比,好好的吃了一顿米饭。

此时日军的战斗力,相比开战初期已经有一定的减弱。

况且,守卫石牌要塞的是国军后来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它在防御中的战斗力不亚于日军,是完全有把握守住石牌一线的。

陈诚认为,目前日军虽然表面强大,已经快要成为强弩之末,预计最多再战斗一周,日军物资就会消耗殆尽,要被迫撤退了。

所以,鄂西会战已经到了最紧张的时候,只要18军能够守住石牌要塞,日军久攻不克,必然会全线撤退。

在日军撤退时,国军调集现有部队和增援的部队,从侧翼四面夹击撤退日军,必然会给他们造成惨重打击。

陈诚和老婆结婚的时候,就因为他是18军军长获得美人垂青(其实他当时还是11师师长)。18军是陈诚一手建立的部队,他对18军非常有信心。

鉴于这样的判断,陈诚制定了石牌决战计划:待敌深入至山岳地带后再行截击敌之归路而求歼灭。

具体为:

(1)战区决心确保石牌要塞,俟第30、74军到达后,即以第30军、第32军、第74军各军主力及第79军全部,在清江两岸对向我江防军攻击之敌,行南北夹击而歼灭之。

(2)决战时期,预定为5月31日至6月2日间。

(3)战区部署:

①第74军(辖第51、58师,欠57师)在太浮山、石门附近集结待命。

②第79军即由石门向渔洋关、五峰间地区前进,驱逐渔洋关以南之敌,向长阳之敌攻击。

③第29集团军之第161师原出击部队转向西奈、刘家场方面攻击,第73军已整编完毕之部队开石门固守。

④第10集团军应确保五峰、资丘两要点,并侧击、尾击清江南岸之敌。不必拘于作战地境,对于第79军之攻击,务努力策应之。

⑤江防军应确保木桥溪、曹家畈、平善坝之线,并指定18军主力第11师固守石牌。

⑥第26集团军应向龙泉铺、双莲寺及其以南之敌攻击,设法袭占宜昌,并速以一部控置于南沱。

⑦第33集团军仍应积极攻击当阳,并以有力一部钻隙突入,袭扰鸦雀岭、古老背、白洋,策应江防军之战斗。

这一切的关键在于,18军能否守住石牌要塞,如果短期内石牌被日军占领,那么国军整体防御就崩溃,一切都完了。

日军也许不可能就此推进,进入川东地区,不过只要日军控制石牌,就对川东造成极大威胁,也为进而完全控制三峡水运创造极好的条件。

一旦日军控制三峡,就可以打通到川东的物资运输线,随后如果几十万大军从宜昌石牌出发强攻,说不定真的有可能杀入四川,攻占重庆。

如果石牌被占领,第六战区会陷入绝对的战略颓势,至于四川大后方出现巨大民心士气的震动也是必然的了,甚至国民政府都有可能再次被迫迁都到西康去。

对于这一点,日军其实也心知肚明。

所以,在25日刚刚占领长阳一线的当天,横山勇多次命令:准备向石牌—木桥溪一线追击江防军,捕歼于宜昌西方山地。令第3师团经牵牛岭西麓向抱桐树附近追击;令第13师团歼灭洲家口之敌后,向木桥溪方向追击;令第39师团一并指挥野地支队向大朱家坪附近追击。

最后的石牌——石牌要塞

此时就要谈到石牌要塞了。

石牌是民国时期宜昌县下属的一个小村子,处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南岸)。它的位置,大概就是今天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之间。

村子风景倒是不错,依山傍水,像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石牌村很小,人口稀少,还不到百户,在偏僻的鄂西也算不了什么。出村不远处,就可以看到长江西陵峡中一块巨石。这块巨石高40米,顶宽12米,厚4米,重达4300余吨,完全是花岗岩。巨石四面像刀削一般笔直,就如同一块石料做的牌,因此取名为石牌。而这个小村也因此取名为石牌村。

这个小村之所以后来名声大噪,主要就在于石牌保卫战和石牌要塞。

长江从宜昌往西,在石牌地区有一个奇特的扭转,从笔直的江边突然转弯110度,船只到此都必须转弯。

那么,石牌就成为从宜昌向西第一个特别适合防御长江的地区。由于船只必须绕石牌转弯110度,行船速度缓慢且无法向岸上攻击,那只需要在石牌设置一个要塞,布置一些火炮,就可以轻松封锁宽达数百米的江面。

如果敌人从宜昌向西沿江攻击四川,那么第一个要突破的就是石牌要塞。

对于石牌的重要性,国民政府非常明白。早在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几个月后,就开始在石牌修建炮台要塞,扼守长江。

石牌要塞的规模倒是不大,在当时编号为第一炮台第一分台,第二分台在庙河。石牌要塞安装大炮共6门,其中4门为4.7吋火炮(120毫米),另外2门为7.5吋口径(190毫米)。

口径虽然挺大,但都是军舰上拆卸下来的旧炮。

当时在炮台担任搬运工的王忠新回忆:那时的炮是从军舰上拆下来的,都很陈旧,口径不大,射程不远、射速不高,但占据了有利地形,离江边很近,可以抵近射击,威力还是很可观的。试炮的时候,江水被炸得波浪掀得老高。炮声滚滚比打雷还响,在我们这个小峡谷中一直回荡,好久才慢慢停息下来。

炮台的伪装很好,日本空军对它无可奈何。

还是王忠新回忆:当时的总台长方莹非常重视炮台阵地的伪装隐蔽。他下令在山坡上一片片因修建工事挖堆的黄土上种草、植树,使山坡上郁郁葱葱。在炮位的胸墙和射击口也挂满了藤萝。远远望去,一片青绿,纵然偶尔有人走到附近,也很难发现炮位在什么地方。我们炮台的隐蔽地非常好,鬼子的轰炸机在空中盘旋了好几次,都没有发现我们的炮台。

守炮台的官兵人数也不多,100多人。除了炮兵以外,还有川江漂雷队(布置水雷的)、烟幕队等。

炮虽然不多,但封锁江面已经绰绰有余。此处江面狭窄,火炮一炮就可以打到对岸,任何军舰也逃不过它的打击。况且长江三峡水域的流速非常高,吃水又浅,旱季仅有0.7米。即便是日本扬子江舰队的长江浅水炮舰,也只有一部分轻型的才可以通过。这些轻型炮舰的火炮口径都不大,防御力更是薄弱,甚至可以说是没有防御能力。这些日本扬子江浅水炮舰被120毫米火炮击中,也是会重伤的,根本不是石牌炮台火炮的对手。

况且,即便没有国军拦截,逆流而上通过三峡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日军曾经有一艘炮舰在此搁浅了1个月之久。

石牌一带是一个长江的大转弯处,日军军舰通过这里必然减速慢行,而且时刻调整船体以防止触礁或者搁浅,根本无法开炮还击。此时石牌要塞的火炮,可以轻松击毁日军船只,加上还有水雷部队的配合,理论上石牌要塞几乎不可能从江上被击破。

石牌要塞不过是三峡众多要塞的第一个,即便突破石牌,后面还有众多要塞,共分为四个总台,十二个分台。

1940年日军攻陷宜昌以后,国军深感威胁,将海军从老旧军舰上拆下来的100多门各种口径火炮搬运到三峡一线。然后或者利用现有山洞,或者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山洞,放置火炮,形成无数火炮封锁点,更是固若金汤了。

而用空军的话,当时并没有精确制导炸弹,想要炸毁石牌要塞这种依山而建,非常险峻的要塞基本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日军如果想要控制三峡水道,就务必出动陆军攻击石牌要塞,将其占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