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63:最后的石牌,鄂西会战-上(3/7)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六十三(新抗战系列之九十)

横山勇认为,一旦占领石牌要塞,就可以以此和后方不到20公里的宜昌城为基地,随时发动四川攻略战。

三峡的陆地要塞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以石牌要塞为例,只有区区6门炮,其中4门还是47毫米的小口径炮。所以如果持续发动进攻,只要有足够兵力和足够时间,还是有机会控制三峡的。

一旦控制三峡一线,继续前进400多公里就是重庆,长江水运又可以保证大量物资的运输,占领四川还是有很有机会的。

想要占领三峡一线,第一步就要占领三峡第一个要塞石牌。即便不能一鼓作气拿下,也要在这里建立一个桥头堡,以便将来的攻击。

如果不能占领石牌一线,下面攻打三峡一线就几乎没有可能胜利。日军主力部队无力固守从宜昌到鄂中沔阳一线纵深数百公里的地区。即便发动对鄂西的大规模攻势,如果不一鼓作气歼灭第六战区主力,直接攻占三峡,主力恐怕还是要全部南撤。除了现有控制的宜昌一个支点以外,主力部队务必退到武汉一线去,不然就又要拿出至少五万部队来占领新的地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即便四周有国军重兵的宜昌城内,也只有日军一个加强联队。

所以,占领石牌要塞的意义是很大的,对国民政府也会起到极大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上的压迫,政治上的打击也相当大。

所以,鄂西会战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占领石牌要塞。

鉴于多种原因,11军司令官横山勇决定发动对第六战区的攻势。

横山勇的计划和前期准备

横山勇陆军中将当年已经54岁,是日本陆军中的佼佼者。

他是千叶县人,出生于军人世家,父亲是一个陆军大佐。横山勇是职业军人,他在中学时期就读于大阪陆军地方幼年学校,毕业以后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1期,以前三名的优秀成绩毕业。1915年12月,横山勇又毕业于陆大第27期军刀组。

老萨附注:军刀组,指日本陆军最高学府——日本陆军大学校每一届毕业生中成绩为前六名的学生,因这几位毕业生能获得天皇御赐军刀而得名。这种陆大优秀毕业生被称为“军刀组”,又称“恩赐组”,日后一般都会有较好的发展,被视为日本陆军的顶级精英。

随后横山勇的军人生涯很顺利,曾经留学德国,1928年晋升中佐,1932年晋升关东军大佐,担任联队长职务,1937年晋升少将。

1939年9月12日,横山勇出任关东军第1师团师团长。第1师团是日本历史最为悠久的师团,是主力中的主力。横山勇担任该师团的师团长,也表示日本军部对其指挥能力的信任。

1941年10月,横山勇出任关东军第4军司令官,处于和苏联对抗的第一线。

横山勇本来认为自己会在关东军服役直到退役,却于1942年12月22日接到了调任侵华日军担任11军司令官的命令。

原来,1942年12月原第11军司令官冢田攻大将座机在飞跃安徽大别山时,被国军高射炮击落坠毁,全机成员无一幸存。

由于侵华日军中暂时没有一个人适合这个职务,就将同样是军司令官的横山勇调了过来。

横山勇也是一个很难缠的人。

他和冈村宁次一样,是一个头脑清醒,做事慎重,思维缜密的军人。横山勇这种人,也许不像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山本五十六那样会出奇制胜,靠冒险获得奇迹般的胜利,但你却很难抓住横山勇的缺点,因为他很少犯错误,一旦有了错误也会及时改正。

就军事才能上来说,横山勇在军队中服役30多年,从基层少尉爬到中将,虽然没有参加过什么重大作战,却有丰富的指挥经验。他们懂得怎么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优势来打击别人的弱点,以达到最大程度上的获胜。

所以说,相比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来说,横山勇丝毫不比他逊色,可谓旗鼓相当,适逢对手。

此次横山勇在鄂西会战的一系列表现,都体现出这个人的老辣和思维的缜密。

按照以往日军的作战方式,往往是基本不做什么准备,集中兵力,突然发动进攻,以泰山压顶之势攻击。就如同第三次长沙会战那样,10万大军突然攻过去,力求二三周内获胜。

而横山勇却不是这样,由于此战他志在必得,更不愿意遭受较大的伤亡,所以花费长达半年时间做出周密的部署和前期准备,发动了一系列作战,前后分为三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于1943年2月开始。

华中的11军出动2万多日军加7万伪军,从四面八方猛攻鄂中独立的军阀力量王劲哉128师。

仅有3万兵力的王部128师不是如此庞大兵力的日伪军对手,加上师长王劲哉横征暴敛,滥杀无辜,以致众叛亲离,仅仅支持了约3周就彻底崩溃。

2月25日王劲哉本人被俘,战斗大体结束。

横山勇打垮王劲哉128师有3个目的。

第一,王劲哉控制的鄂中仙桃等4个县,扼守长江水道,是日军江运的绊脚石,务必扫平。

第二,王劲哉的鄂中4县,从外围拱卫了国军川军第29集团军驻守的石首华容一线。如果想要占领石首华容,务必先打垮王劲哉,然后从他的地盘出发攻击。

第三,由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惨败,加上浙赣会战劳师动众,毫无战果,日本第11军官兵士气不振,甚至有了厌战情绪。横山勇试图用一场绝对的胜利,鼓舞士气,所以才使用10万日伪军去攻打王劲哉区区3万人。

第一个阶段的目的达到以后,横山勇立即开始第二个阶段的准备。

第六战区的主力部队是江防军,所谓江防军就是长江上游防御军的意思,他们主要驻守长江。

日军如果想要对第六战区发动进攻,自然务必要渡过长江,向江南发动攻势。

如果渡江的话,目前来说最合适的就是从王劲哉的监利县南渡,占领长江对岸的华容石首一线。这一线的长江是所谓荆江。

荆江是长江自湖北省枝城市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它的特点是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这一线江面转弯很多,江水不急,比较适合大部队渡江。

横山勇明白,第六战区战斗力的三分之一来自于长江天险。如果首先渡江成功,建立桥头堡,那么第六战区的防御能力就会锐减。

所以,第二阶段,就是打通渡江通道,将主力可以随时集结在长江南岸,以便未来对于第六战区的攻击。

此次作战,横山勇仍然出动很大兵力。

打垮王劲哉以后,日军以他的鄂中4县作为前进基地。经过一周的短暂休整,于3月8日发动了对长江南岸华容石首的进攻。

日军出动第13师团,第40师团和第3步兵团的2万多人的强大兵力,从长达120公里的江面四面渡江。

如此长的防线,国军显然是防不住的。

经过数日激战,日军近3万大军不但全部渡过长江,还强攻华容石首。

国军王缵绪第29集团军的第44、第73军总兵力也就3万人,兵力和日军差不多,但因为是川军,战斗力相差很大。

这2个军拼死防御,因敌我力量悬殊,力不能敌,仅仅支持了2天。

由于日军进攻速度很快,国军援军一时赶不到,为了避免被日军合围,这2个军于10日先后放弃华容,石首,藕池口等地后撤。由此日军占据了长江南岸的桥头堡,为其今后进攻常德和江南的鄂西地区创造了条件。12日开始,日军留下第40师团约2个联队7000人驻守,余部撤回江北。

对于日军南渡的威胁性,时任第六战区代理司令长官的孙连仲是非常明白的。所以,日军刚刚撤退,孙连仲就命令王缵绪第29集团军立即发动反攻。

从14日开始,第44、第73军等部队向日军桥头堡发动多次反攻,战斗异常惨烈。

两军从3月14日苦战到30日,血战长达半个月之久,国军先后攻入华容,藕池口,弥陀寺等城内,但最终都没有占领。

国军参与进攻的3个主力师伤亡都很惨重,但前仆后继,反复猛攻,诸如弥陀寺等地都反复易手3次以上。

血战半个月,无奈日军战斗力占优,又是以强大火力固守一点,就算美军苏军也很难对付。

以当时国军一个师1、2门火炮的状态,实在难以在攻坚战中取胜。虽然第六战区明知日军占领华容石首是为了下一阶段的全面进攻,无奈无法吃掉这股日军,只能作罢。

我党著作《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苦心对国军22个战役都大肆贬斥。由于鄂西会战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污蔑的地方,就转而对国军反攻华容不利进行嘲讽。

试问,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以团甚至1、2个团兵力尚且攻不下日军一个中队150人固守的据点,还有资格嘲笑国军吗?

做人不能太无耻。

鄂西会战日军集中强大军力

为了前两个阶段,日军就使用了10多万日伪军,花费了1个多月的时间。

此时日军并不急于发动第三阶段进攻,而是休整了2个月的时间,补充了前两个阶段的兵员和物资的消耗,并且集结了更大的兵力。

之前出动的日军兵力约5万人左右,自然打垮王劲哉的3万多人和长江南岸国军2个军3万人不成问题,但对于鄂西主战场的国军7个军,兵力就不足了。

此战目的日军并非仅仅是为了抢船,还有重创第六战区主力,尽力占领石牌要塞,威逼四川的目的,自然必须保证战斗力的绝对优势。

日军为了此次作战,集中了相当惊人的兵力,包括7个师团又1个独立混成旅团,总兵力超过10万人。

除了湖北当地的驻当阳第39师团,驻沙市(今天的荆州市)的第13师团,在监利、石首、华容的第40师团两个联队(师团司令部位于咸宁),驻湖南岳阳的独立混成第17旅团外,还动用了驻江西南昌的34师团,驻江西九江的第68师团,驻湖北应山(今天的随州市)的第3师团,驻湖北应城的第58师团一部和军直属的炮兵、工兵、陆空军第44战队。

其中第3师团,第13师团都是日军中第一流的部队,战斗力非常强大。

这两个师团都下辖3个步兵联队共9个大队,1个炮兵联队共3个大队,1个工兵联队共3个中队,总人数为2万人左右,兵力远超过国军1个军。

至于第34师团,第39师团,第40师团,第68师团均属于侵华日军的中坚力量,是能打硬战、富有实战经验的部队。

除68师团以外,其余师团均是从日本甲种师团抽调一个主力联队,加上国内预备役军官士兵编组而成。

步兵部队和日军一流师团大体类似,区别在于炮兵减少到6个中队,总兵力减少到1.4万人左右。为什么减少炮兵?主要是这些师团平时用于地方卫戍和局部战场,对于武器低劣的国军,无需太强大的炮兵。

虽然这些师团号称重武器弱,但炮兵也有6个中队之多,整个师团装备重机枪54挺,平射炮18门,山炮12门等重武器,就重武器来说也远超过国军一个集团军。

只有独立混成第17旅团较弱,平时用于地方卫戍,仅有1个山炮中队和2个野炮中队。

不过在参战之前,该旅团5个步兵大队都做过强化训练,增加了各种武器装备,额外配属了炮兵队,工兵队等,增强野战能力。

此时的独立混成第17旅团总兵力高达8000多人,装备重机枪30挺,平射炮10门,山炮20门,野炮12门,重武器数量并不亚于一个师团了。

只是人员素质较差,尤其是军官素质比较差,多是预备役人员担任。这些军官多为一些上年纪或者是刚刚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新人,指挥能力同甲种师团比相差很大。

但独立混成第17旅团主要攻击战场次要目标,甚至作为牵制作战兵力,所以实力较弱也没什么。

日军此次参战部队拥有很多重武器,仅仅11军配属的重武器就有:

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联队长佐藤平秋中佐;
独立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联队长东真六大佐;
飞行44战队,战队长福泽丈夫中佐。

至于主攻的师团,也配属了很多额外重武器。以日军主攻的第3师团为例,就增加了:

独立山炮兵第51大队,大队长阪田敏则中佐;
独立山炮兵第52大队,大队长内藤二三男中佐。

日军此次配属的大口径火炮,总数超过150门。

相比日军的强大,第六战区却差得远了。

陈诚回忆:第六战区全部大口径火炮,还不到30门。

至于第六战区兵力表面上也有不少,共5个集团军、14个军、41个师及附属部队。

原则上,这14个军应该有30多万人。

只是由于第六战区部队经过几次大规模会战,兵员消耗很大,加上后方壮丁补充日益困难,部队缺员非常严重。

陈诚估计每个师都缺3000人左右,也就是接近二分之一。14个军缺员总数超过10万人!名义上1个军,实际上不过1个师的兵力。

第六战区地跨多省,辖区为鄂西、鄂中、鄂南、湘北及湘西、川东、黔东的广大区域,此次鄂西会战该战区只能调集部分兵力参战,实际上只有6个军参加了作战。

这6个军主要来自第29集团军,第10集团军,江防军。

参战的这6个军总兵力约14万左右,相比参战的10万以上日军仅有微弱的数量优势。大家都知道,由于日军训练严格,武器精良,尤其重武器有压倒性优势,同等数量的战斗力至少是国军一倍,也就是相当于20万国军。

换句话说,此次鄂西会战中,日军战斗力还是远强于第六战区参战的国军部队。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