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63:最后的石牌,鄂西会战-上(2/7)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六十三(新抗战系列之九十)

淞沪会战时的德械师。

以国军最精锐的德械师36师为例,这支曾经宋希濂的骨干部队,淞沪会战时装备步枪近5000支,轻机枪350挺,重机枪76挺,山野炮18门。到了1942年中,该师步枪只有2400支,轻机枪170挺,重机枪52挺,山野炮全无。

除了重机枪下滑相对较少以外,步枪和轻机枪都有近一半的减少,这样战斗力还能好得了吗?

要知道,36师在1942年中是紧急增援缅北,守住国军最后防线惠通桥的最精锐部队。36师如此受重视尚且如此,其他部队就更不敢看了。

直到1944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面部队始终没有得到什么美援物资,更别说美援武器了。

就人员上来说,也差了很多。经过长达6年的作战,国军从170万规模扩大到400万,期间还伤亡了200多万,加上常年还需要至少100、200万的民夫从事军事运输和军事设施的建设,对于人力是需要很大的。国民政府控制地区的广西省,云南省,西康省人口都不多,湖南省和四川省几乎将适龄男人全部征集到部队,人力已经用到极限。

以四川为例,因为征召壮丁还多次出现地方的骚乱,民变。

以往壮丁是身体不好的不收,年纪偏大偏小的不收,但现在基本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连有大烟瘾的也都收进来了。

到了1944年,实在没办法,连以往不需要服兵役的中学生,也鼓励他们从军,一共招收了12万多人。

当时军官回忆,壮丁不是瘦弱不堪,就是病歪歪的。到了部队,一般都先要给壮丁治病,不然不要说训练,怕是都活不长。

抗战初期虽然也是征兆壮丁,但绝大部分士兵都是自愿从军。此时则不同,大部分自愿从军的都已经进入了部队,剩下多是不愿意从军,被兵役法根据抽签原则选中的。

这些人虽然也有一定的抗日精神,但因为并非心甘情愿打仗,作战意志和抗战初期的士兵相比也差了很多。

所以说,1943年中央军同等数量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说比1937年时要下降了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相比起来,日本人的战斗力也有所下降,但并不大。从1941年开始,日军在华最精锐的师团逐步调动到东南亚和太平洋,但并不是光调出不调入。

日军几乎同时补充了大量新的部队,多半是用以往甲级师团中的一个联队为骨干,加上大量预备役人员组成所谓的治安师团。

补充新部队的基础上,日军在中国仍然保存了一些战斗力强悍的主力师团。

相比起来,侵华日军在数量上没有降低,兵员素质虽然相对抗战初期有一定降低,但武器装备反而有所增强,换装了很多更为先进的武器。

诸如抗战初期被国军捷克式打得不像样的歪把子轻机枪,已经换为比较先进的96式轻机枪,最终换装了99式轻机枪。99式轻机枪相比中国捷克式轻机枪,已经没有太大差距。

以华中横山勇的11军为例,它一次可以出动10多万主力出击,还有海空军掩护。此时日军在重武器上相对于国军的优势,不但没有比抗战前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日军的火炮损失了可以立即补充,而且火炮越来越先进,可以更新换代。

国军抗战初期重炮损失了就彻底没有了,因为自己造不了,更买不到。就比如36师,区区12门山野炮在淞沪会战中损失后,就再也没有补充上。

所以说,这一时期,日军就重武器的火力上,反而比抗战初期具有更大的威胁。抗战初期,国军在防御中,即便是中央军部队一般要2倍数量甚至3倍数量才能有效的防御住。

此时,反而差距更大了。

对付日军11军可以使用的十多万人,国军至少要3倍以上的兵力,就是约40万人。但无论李宗仁的第五战区还是薛岳的第九战区,都没有这么大的兵力,所以肯定是很难独立应付。

在1943年初的浙赣会战中,本来已经制定了后退决战,然后在衢州一线和日军主力大会战的计划。不过由于敌我力量相距很大,日军到了衢州战斗力并没有非常严重的削减,所以国军只得放弃决战计划,转为骚扰侧击,等到日军撤退时再进行追击。

总体来说,侵华日军总战力稍有减弱,但下滑不大。相反,国军方面则减弱了三分之一。双方原来就有一定的差距,此刻差距就更大了。

只是,一旦国军得到大量美国援助的军火物资,中国战场实力天平立即会急剧扭转。而中国得到美援物资只是时间问题,侵华日军最终还是会失败的。

从1943年开始,日军停止对八路军新四军的大规模扫荡

在国军和日军形势都很严峻的时候,我党却恰恰相反。由于1941年彭德怀擅自发动百团大战,并且将原本的小规模破袭战扩大为大规模运动战,导致日军伤亡5800人。

随后日军于1942年开始了大规模报复性扫荡,比如晋察冀冬季扫荡,沂蒙山冬季扫荡,晋绥春季扫荡,太行太岳春季扫荡,冀南429扫荡,冀中51大扫荡,冀鲁豫927大扫荡,对华中新四军冬季大扫荡。

在连续的扫荡下,八路军地盘损失接近一半,兵力损失三分之一,受到很大损失。

代表是,日军集中区区2万多日军和几万伪军,轻松扫平了八路军最富裕最牢固的冀中根据地,打垮了此处我党的10万人枪。

而和五一大扫荡几乎同时开展的太行太岳扫荡中,区区124人的益子挺进队,突入10万八路军腹地,迫使八路军总部迅速转移,参谋长左权在撤退路上牺牲。

由于撤退慌乱之极,战友甚至没有带走左权遗体,而是草草隐藏起来,随后被日寇发现。

益子挺进队以轻伤数人的微小代价全身而退,而宣布击毙293,俘虏165人。即便击毙可以造假,但俘虏是无法造假的。

不过,从1943年开始,日军突然停止了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大规模扫荡,除非八路军在其控制区做的太过分,才小规模出兵扫荡一下。

为什么会这样,具体原因不明。

与此同时,日军开始了大规模的从华北和新四军控制区的撤军行为。

1943年初,日军先是从华北撤走4个师团,而后将原本的4个独立混成旅团升级的62师团和63师团解体,几个月内兵力就锐减5万多人。

到了1945年初,日军在华北对付八路军的师团锐减到5个,其中4个为日军中战斗力最差的丁级师团,而此时八路军已经有正规军60万,民兵100万的兵力,新四军正规军兵力也增加到近20万。

因为兵力只剩这点,日军放弃了在华北的大量据点,其中包括上百个县城,至于农村无力固守,基本放弃或者由伪军接手。

更有意思的是,日军从1943年开始停止对八路军大规模扫荡,而作为回应,八路军也停止了对日军的任何大规模攻击,直到日军投降前后。

双方保持了很高的默契。

更让人迷惑不解的是,1944年一号会战,也就是豫湘桂会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分别出动大军进入原国军控制区。八路军晋冀鲁豫部队进入中原,陕北八路军进入湘鄂赣边,新四军挺近鄂皖苏浙。

这些都是日军刚刚控制的占领区,奇怪的是,日军均没有强烈反应。

而一号会战长达半年期间,日军从华北和东北先后抽调15万以上部队,运兵超过30万人次,运送物资更是巨大,都是经过华北地区,通过铁路。但整个会战期间,几乎没有华北八路军破坏日军交通的记录,铁路线基本畅通无阻。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从1943年以后,八路军和新四军基本对日军不构成大的威胁,虽然牵制一些垃圾部队,但数量少的可怜。

战场的压力几乎全部转移到国军方面,这又为国军雪上加霜。

为保持中国战场的优势,日军务必连续发动局部大规模战役

1942年1943年中日战场大体比较平静。时至1943年中,双方只进行了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两个大规模局部战役。

两个战役日军结果都不太好。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虽然一度攻入长沙,但在国军四面反击下,日军伤亡数万,狼狈溃退回原防区,无论战略还是战术,都没占到什么便宜。

至于浙赣会战也是一样。无论战略还是战术上,日军都是失败的。日军不但损失了几万有生力量,更没有歼灭国军主力,只是摧毁了浙江区区几个机场,国军花费1、2个月就重新修好了。

虽然战果不明显,不过狡猾的侵华日军司令畑俊六认为这种局部的攻势作战不能停止。

原因也不复杂,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此时日军还占有战斗力上的优势,可以保证持续的进攻,让国军被迫防御应付。正常来说,大家损失相同,国军由于国力弱,后勤差,恢复速度比日军慢得多。等到国军恢复差不多,可以反攻时,日军就继续进攻。

这样日军始终处于战略的主动,国军无法有效发动进攻。

其实以日军当时较少的兵力,如果不主动进攻而是防御,恐怕根本无法有效守住防线,到处都会被国军突破。就像当年的冬季攻势那样。

所以,这种局部会战虽然对于中日最终战局毫无影响,但至少可以在战术上保证日军短期的优势,保证自己在中国的主动。

所以无论是畑俊六还是横山勇,都不可能停止对国军的局部攻势,大规模的局部会战不可能停止,包括今天说到的鄂西会战。

长达3个月浙赣会战结束以后,此战中为配角的11军就开始筹划新的攻势。

日本11军其实就是一个军区,实力非常强大。

在1942年1月,第11军完成了对薛岳第九战区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伤亡惨重,但也造成国军数万人的伤亡。日军预计第九战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1942年5月,第11军作为配角参加了浙赣会战。顾祝同的第三战区在会战中也有数万人的伤亡,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

1940年枣宜会战中,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也有相当的损失,连集团军司令张自忠也殉国,加上1942年该战区的地盘河南南部和安徽西部都遭遇可怕的旱灾,粮食都有巨大缺口,预计短期内难以对日军发动攻势。

11军的敌人就是第三第五第九和第六战区,那么唯一剩下具有比较强大力量,可以向日军反攻的,就是陈诚的第六战区了。

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由于宜昌沦陷,国民政府为了拱卫四川,在日军最有可能进攻的地区建立了第六战区,主要的区域是鄂西、鄂中、鄂南、湘北及湘西、川东、黔东,司令长官为陈诚。

第六战区经过多时休整,战斗力有着明显的增强。在1942年初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第六战区多次反攻宜昌,甚至一度攻占该城。随后因为己方伤亡较大,日军出动主力增援,才被迫放弃宜昌。

随后两军对峙1年多,日军始终受到第六战区很大威胁。

鉴于严重的形势,新上任的11军司令官横山勇认为,务必对第六战区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使得其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再对日军构成大的威胁。

而且,日军当时也有很多现实的问题。

由于战争的消耗,日军在长江一线的运输船奇缺。由于太平洋和东南亚吃紧,日本国内制造的运输船都必须优先增援到这些地方去,不能分给侵华日军。况且长江运输需要吃水浅的江河运输船,和日本国内吃水深的远洋运输船根本不是一回事,仓促期间也不可能改变生产工艺,满足中国战场的需要。

枣宜会战占领宜昌以后,日军四面搜罗,搞到了大小50多艘共1万6000吨的长江运输船。

只是,从宜昌到武汉的一部分水路沿岸控制在国军手中,他们的岸防炮可以封锁江面,所以船只无法从宜昌行驶到武汉。

如果想要得到这批船只,就必须短期打通从宜昌到武汉的江运,这就必须打垮在期间拦路的国军王劲哉的128师和王敬久的第10集团军,以及江防军一部,总兵力超过8万人。

其实,横山勇心中有更大的计划。横山勇是一个聪明人,他明白这种局部攻势不可能挽回日军灭亡的必然结局,只有发动对国民政府彻底的歼灭性打击,才能迫使其投降,结束中日战争。

所谓歼灭性打击,就是指歼灭国军有生力量和摧毁国民政府。国军有生力量高达400万,歼灭他自然是无稽之谈了。剩下唯一可行的,就是摧毁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的核心是四川,那么日军如果占领四川就成功了大半。

进攻四川只有三条道路,从北方的汉中杀入,从南方的贵州北部杀入,从东部的湖北省西部杀入。

汉中杀入几乎不可能,国军重兵扼守西安,加上川北地形可怕,难度太大。

从南方贵州北部杀入,也是荒诞不经的。目前日军连湖南中部还没有占领,如何能够穿越该省到达贵州?

那么唯一可行的,就是从湖北西部向西杀入四川,直线距离很近,只有200公里就到重庆。不过,这也非容易的事情。此处有陈诚的第六战区,路上地形极其险要,即便作战成功,后续如何持续运输大部队尤其是辎重通过陆地到四川也是很大的问题。

当年鄂西连公路都没有,时至今日,鄂西仍然没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只到宜昌。

横山勇明白,陆地运输不可能满足大部队的要求,务必首先要以陆军占领三峡水运航道,然后通过江运以实现军用物资运输,同时支持陆军对四川的后续作战。

如果想实现这一战略目的,就务必消灭沿着长江三峡水道的一系列国军陆地要塞,其中最外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石牌要塞。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