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从历史地图看长白山的归属

长白山天池

了解历史,是为了鉴古而知今,察往而思来。

长白山最早在《山海经》中称“不咸山”,“不咸”一词来自古肃慎语。唐代称太白山,金以后称长白山。长白山和白头山这两个名称都源于中国,而且经常混用。白头山的称谓是女真人惯用的,女真人及其先祖肃慎一直就有对此山的祖先崇拜和起源传说。清朝皇家对这一崇拜仪式发展到顶峰。

元朝时,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完全属于中国管辖,是女真人的世居之地。当时的高丽与长白山相距甚远。鸭绿江和图们江直到明朝时才成为中朝边界,但长白山仍属中国管辖。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朝边界的变化,可以看到朝鲜向北“拓边”的过程。(笔者翻拍)

元·至元十七年(1280)

元·至顺元年(1330)

明·宣德八年(1433),图们江南岸仍有部分地区属于明朝(建州左卫)。

明·万历十年(1582),图们江南岸已完全属于朝鲜。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

2007年版《韩国国家地图集》(英文版),高丽王朝的边界远离鸭绿江和图们江(笔者翻拍)。

13世纪朝鲜最早记述“檀君”神话的《三国遗事》中称檀君诞生于“太伯山”,并注明“太伯山”即妙香山。

古代朝鲜人很清楚“白头山”是女真人的神山,并不在朝鲜境内。成书于1481年(朝鲜李朝成宗十二年)、增修于1530年(朝鲜李朝中宗二十五年)的《新增东国舆地胜览》中记载:“女真语谓善颜阿林,以白色的山峰,故名,胡人奉之为神山。”据朝鲜《承政院日记》记载,1667年(朝鲜李朝显宗八年),朝鲜副提学闵鼎重提出:“白头山一带水,自三甲之后,西流乃为鸭江,其东者乃为豆满。白头一支入我境,东走得长白山,六镇及镜、明、吉,皆列在其下矣。”显宗王询问:“然则白头非我国地方乎?”闵鼎重回答:“此胡地也。”领议政洪命夏道:“白头在于胡地,而实我国山川之祖也。”可见当时朝鲜人一方面承认“白头山”在女真人领地内,另一方面出现觊觎“白头山”的野心。

朝鲜李朝英祖(1724-1776)出于北进的政治目的,又进一步把将不在朝鲜境内的“白头山”定为“北岳”,并将其认定为“李朝肇兴之地”,从而获得神圣性和合法性,并演出了“望祀”的闹剧。而当时不少大臣是反对祭祀一座“胡地”之山的。

到了18世纪末,朝鲜开始有人把“檀君”诞生地“太伯山”认定为“白头山”,从而进一步推衍为朝鲜民族的发源地。

简言之,朝鲜人先后编造了三大谎言:

1,檀君神话。

2,神话中檀君起源的“太伯山”=“白头山”。

3,“白头山”为朝鲜民族发源地。

所谓朝鲜民族起源于今天的长白山的所谓“神圣的民族感情”完全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朝鲜更是将其与神化金日成家族的“白头山血统”联系起来。

由于朝鲜人一再越境进入当时还处于大清“禁区”的长白山地区,清廷开始与朝鲜“勘界”。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清朝官员穆克登在天池东南的长白山脚下立定界碑(“穆克登碑”),作为鸭绿江与图们江的分水岭标记,并用石堆与木栅与图们江源(今红土水)相连。这是最早勘定的中朝边界,朝鲜由此获得长白山麓以南部分原属清朝的土地,但天池确定完全属于中国。

穆克登与“穆克登碑”。碑文写明“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

1920年代的穆克登碑。此碑已于1931年遗失。

红框为穆克登碑立碑处,位于天池东南方约5公里。

1957年8至9月,吉林省长白山旅行团一行40人勘察了长白山天池地区。勘察先是从神武城至长白山天池,踏视这里的地理形势,并至无头峰附近的无名高地查看了西姆水和鸭绿江源,寻找了“穆碑”、“石堆”和“土门”。然后踏查了三头浪水、花头浪水、1313.0高地南无名水的水势和从小白山向东流的两条河流情况,并去三池渊寻找了“十字界碑”,去黑石沟查看了“土堆”、“石门”。最后是反复4次踏查了神武城至仄坟处的西姆水及昂溪姆苏河,查视了布尔湖里,并测绘了三头浪水和花头浪水与昂溪姆苏河汇流处。旅行团共踏查了9条河流、3处湖池和5座山峰,还踏查寻找了历史遗迹。于天池东南方约5公里,西接大旱河,东邻黑石沟的地方发现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乌拉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时所立碑的碑座1个,于黑石沟东南缘发现清康熙十六年(一说康熙十三年)内大臣吴木讷(武穆讷)登山记路所筑石堆、土堆。石堆高约1米,长约2米,宽约1米,其状有方有圆,堆距约30至50米。土堆呈圆形,高约1.5米,周约24米,系黄砂土与碎石混合构成,堆距约100米。(《中国测绘史第三卷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89》测绘出版社,2002年版,第617-618页)

中国学者根据实地考察复原的石堆与木栅位置.(摘自李花子《黑石沟土石堆考》,《清史研究》2014年第1期)

下图摘自:陈慧,《穆克登碑问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页(笔者翻拍)。根据穆克登碑碑文,其东为土门(图们江),而穆克登碑1885年时的位置是黄花松沟子(黑石沟),距离图们江上游红土山水源尚有约40千米。因此一些中国学者怀疑穆克登碑1712年初立位置应在小白山顶,其东侧是图们江正源小红丹水。

一般说鸭绿江、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或者说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西,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东。此处之长白山系指长白山脉而言。实际确切地说,应为:鸭绿江发源于小白山顶分水岭之西,图们江发源于小白山顶分水岭之东。

鸭绿江之上源有二水:暖江、建川沟。暖江发源于长白山南麓。暧江向南流,与发源于小白山顶分水岭西侧之建川沟汇合。两水汇合后流至双岔口,以下始称鸭绿江。

图们江上源有众多水:石乙水、红土水、红丹水、西豆水。石乙水源出小白山顶之分水岭,东北流30余里与西北来之红土水汇合。两水汇合后东流,与发源于小白山顶分水岭东侧之一大水红丹水汇合,再东流,与南来之西豆水汇合于三江口。三江口以下始称图们江。判断河流之正源,应以河长水大为据,所以,红丹水为图们江之正源。(吕一燃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上卷)》第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自明朝以后中朝约定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以地理原则,应追溯两江的正源直至分水岭为界。因此,清政府在1885年中朝联合勘界时曾坚持以小白山—小红丹水划界,但后来放弃了此主张,1909年《间岛条约》以定界碑—石乙水为界,1962年定界时又按朝鲜的要求后退至天池—红土水为界。

近代以来的中国和朝鲜地图都明白无误的表明长白山(天池)位于中国境内。

康熙《皇舆全览图》(1721年),长白山在中国境内。

乾隆《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1778年),长白山在中国境内。

18世纪中期的朝鲜古地图《海东地图》咸镜道,长白山天池标注在定界碑和鸭绿江、豆满江(图们江)以外。

18世纪末的朝鲜古地图《舆地图》咸镜道,长白山天池标注在鸭绿江和豆满江(图们江)以外。

18世纪的朝鲜古地图《朝鲜图》(笔者翻拍),标注了“壬辰定界碑”,并与木栅相联。

朝鲜古地图《大东舆地图》(1861年),“康熙定界碑”经石堆与木栅与图们江源(红土水)相连。

朝鲜古地图《东国八域山川一览全图》(1869年),天池在中国境内(图中的“土门江源”实为今天的松花江源)。

1895年日本出版的《朝鲜舆地图》,天池位于中国境内。

清末奉天民政司疆理科绘印《长白府舆图》(1907年),中朝边界沿红丹水—葡萄河。

日本占据朝鲜后,1909年中国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签订的《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又称《间岛条约》)第一款规定:“以图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起,至石乙水为界”。

日本人绘制的《间岛附近形势图》(1910年),根据《间岛条约》,中朝以定界碑到石乙水为界,天池在中国境内。

民国六年(1917年)印制的军用地图,中朝边界沿红丹水—蒲桃河(葡萄河)。

上图中天池以东“新民屯”后被日本人改名为“神武城”。摘自《中朝边界沿革及界务交涉史料汇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660页:

而金日成在回忆录中竟称“神武城”的名字说明“白头山”东南一带自古就有朝鲜军队驻守,实在是太荒谬了!摘自《与世纪同行》中文版第6册,朝鲜外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1931年印刷的地图,中朝边界远离天池。

1933年版《中华民国分省地图册》第二十六图辽宁省,中朝边界沿红丹水—葡萄河。

1934年版《中华民国新地图》第18、19图(笔者翻拍),中朝边界沿小白水—红土水,天池属于中国。

1934年日本大坂和乐路屋出版的《最近调查大日本分县地图并地名总览》中《咸镜北道全图》。伪满和日据朝鲜的边界线经过白头山主峰(2744米,即白头峰),长白山天池不属于朝鲜。

日本伊林书店1940年版《掌中朝鲜全图》第八图“咸镜南道”、第九图“咸镜北道”均标明,当时伪满和日据朝鲜的边界线是从大正峰(中国称“白头峰”,朝鲜称“将军峰”)一线划过,整个长白山天池完全属伪满通化省管辖。

《ポケット滿洲地図》(掌中满洲地图),京城(今韩国首尔)至诚堂昭和十七年(1942年)出版发行。通化省图,天池属伪满通化省管辖。

美国陆军地图局1946年绘制的地图,资料来自日本帝国陆地测量局1920年绘制的朝鲜地图。图中天池属于中国。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部测绘局印制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全图》(1950年9月版),中朝边界沿石乙水—葡萄河。

地图出版社《朝鲜地形大挂图》(1953年7月版),中朝边界沿石乙水—葡萄河。

美国陆军地图局1955年印制的朝鲜地图,其中中朝边界可能是沿袭了日本占领时期的画法,天池位于中国境内。

地图出版社195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吉林省图(笔者翻拍),中朝边界沿石乙水—葡萄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地图集》长白山天池地区图(1959年6月),黄线为朝鲜1954年版地图上的中朝边界,以红土水为界;紫线为中国1958年版地图上的中朝边界,红线为1909年《间岛条约》确定的国界。绿线为图们江正源红丹水。虚线为当时中国边防巡逻线,位于神武城一线。

原图说明:

长白上主峰白头峰,海拔2743公尺,山顶有池名天池,面积为9.8平方公里,池周为悬崖绝壁,池深约400公尺。

图们江和鸭绿江都发源在长白山麓,而长白山又被满族和朝鲜族人同认为是本民族的发祥地,这一带中朝国界向来不清,自十七世纪清朝征服朝鲜后,两国对这一带边界更常有争议。1887年(光绪13年)中、朝两国政府曾派员会勘,争议无结果。争议的焦点一向是鸭绿、图们两江发源处分水岭的位置和图们江的正源出自何处的问题。日本占领朝鲜后,1909年中国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签订的“间岛条约”第一条规定:“图们江为中、朝两国国界,其江发源地方,自定界碑起至石乙水为界”。条文虽然这样规定,但中、朝之间的争议仍然存在。

根据上述条约规定和我方历史资料,长白山和天池都应属于我国,但朝鲜方面持有相反看法。而日本出版的地图,大都把中、朝国界划在天池上,同间岛条约并不相符,朝鲜目前地图的画法则同日本图一致。抗日战争时,金日成同志率领的朝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长白山一带坚持抗日斗争,所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朝鲜人民对这一地区产生了更深厚的感情,朝方把长白山誉为朝鲜人民革命的策源地,其国歌、教科书、电影、戏剧和诗画中都或明或暗地强调长白山和天池是朝鲜领土。对我国出版的地图把长白山、天池画在中国境内一事,朝方自1954年起曾几次向我提出有不同意见,我外交部答复称,这一地带的国界未经两国正式勘定,有待两国政府在适当时机协商解决。

1962年10月12日,中朝在平壤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边界条约》,其中第一条规定了长白山附近的中朝边界。中方基本上满足了朝鲜的要求,将大半个天池划给朝鲜,其中包括长白山最高峰白头峰(朝鲜将其命名为“将军峰”)。此外长白县和安图县的部分中国实控领土也根据该条约划给了朝鲜。

两国签署条约后没有公布,当时周恩来解释说:“不久以前,我们同朝鲜的边界问题已经解决了。本来我们同朝鲜是共有两条江水,没有多少问题。只有一点地方是陆界,现在也解决了。由于朝鲜尚未统一,所以没有公布。”(周恩来总理同蒙古泽登巴尔主席的谈话记录,1962年12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边界条约

第一条

缔约双方同意,两国的边界确定如下

一、白头山天池的边界线,自白头山上围绕天池一周的山脊的西南段上的2520高地和2664高地间的鞍部的大体上的中心点起,向东北以直线穿过天池到对岸山脊上的2628高地和2680高地间的鞍部的大体上的中心点止,其西北部分属于中国,东南部分属于朝鲜。

二、天池以南的边界线,自上述山脊上的2520高地和2664高地间的鞍部的大体上的中心点起,沿该山脊大体东南行到该山脊最南端的一点,然后离开山脊以直线向东南经2469高地到2071高地以东的鸭绿江上游与该高地最近的一小支流上的一点,从此界线即顺该小支流的水流中心线而下,到该小支流流入鸭绿江处。

……

四、天池以东的边界线,自上述山脊上的2628高地和2680高地间的鞍部的大体上的中心点起,向东以直线到2114高地,再以直线到1992高地,再以直线经1956高地到1562高地,再以直线到1332高地,再以直线到图们江上游支流红土水和北面一支流的汇合处(1283高地以北),从此界线即顺红土水的水流中心线而下到红土水和弱流河汇合处。

五、从红土水和弱流河汇合处起到中朝边界东端终点止,以图们江为界。

长白山天池附近地形图(1971年)。天池面积9.8平方千米,朝鲜获得其中54.5%。朝鲜从李朝英祖开始对长白山觊觎了200多年,终于在金日成手中实现了目的。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志》(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页:“1962年至1964年,中朝两国重新划定国界,将原县境内临近长白山天池的一段划归朝鲜国。国界从天池南缘开始向南,陆地部分立有1号、2号、3号界桩,再南行以鸭绿江为界。”

《安图县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神武城警卫连1950年夏,在县神武城驻守两个连,每连各110人,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边防一团辖。1958年12月16日,其中一个连(缺员1个班)移交公安部门改为警察;另1个连改为延边军分区直属独立连,编制174人。1960年5月,从独立连调出1个排与县公安中队一部分在松江公社组建1个连(称松江连),连长李贤奎,辖3个排,共114人。1961年4月,松江连同独立连归9937部队直属。”(第508页)

“1962年10月12日中国和朝鲜签定边界条约,划定今界。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神武连撤出原安图县境的神武城(划归朝鲜)。”(第458页)

196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吉林省图(笔者翻拍)。

中国版地图的天池中画有一条虚线,朝鲜版地图的天池中未画线。

朝鲜1986年出版的英文地图《MAP OF KOREA》。

朝鲜国际旅行社1995年发行的《朝鲜旅游地图册》,“三池渊-白头山地区”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9年版《吉林省地图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图(笔者翻拍),可以清楚地看到中朝边界并没有按照分水岭原则,而是把松花江的几条源头划入了朝鲜境内。天池唯一的出水口位于北侧,经长白山瀑布流向松花江上游的二道白河。长白山天池本身属于松花江流域,与鸭绿江和图们江无关。中朝边界目前的划法完全不符合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的地理原则。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9年版《吉林省地图集》吉林省水系图,笔者翻拍并略作标注。可见,1962年确定的中朝边界实际上跨越了图们江和松花江的分水岭,纳入属于松花江流域的长白山天池。穆克登碑1885年所在的位置大致处于鸭绿江、图们江和松花江流域分界处。无论按照历史依旧还是地理原则,长白山天池都应完全属于中国。

在朝鲜古地图上就已经画出天池本身是松花江的源头,鸭绿江和图们江(豆满江)发源于长白山麓,与天池本身无关。

壮观的长白山瀑布。

邓小平视察长白山天池并题词(1983年8月13日)。

中国邮政发行的天池邮票(1993年)。

今天韩国有些人认为朝鲜将部分天池“割让”给中国,是“卖国”行为,叫嚣要“收复白头山”。然而在笔者收藏的一本1965年韩国出版的《大韩民国地图》中,天池仍标注在中国境内,与1955年版美国军用地图画法基本一致。(笔者翻拍)

2007年版《韩国国家地图集》(英文版)的中朝边界(笔者翻拍),按照中朝1962年边界条约线划界。

2009年版《韩国国家地图集》(注明是2007年版的简明版)的中朝边界(笔者翻拍),将天池划入其境内。

另两种韩国地图对中朝边界的画法,将天池划入其境内。

1967年苏联出版的《THE WORLD ATLAS》,天池仍画在中国境内。

美国国防地图局(the Defense Mapping Agency)1973年版地图,天池仍画在中国境内。

美国国家图像与地图局(The National Imagery and Mapping Agency)2000年版地图,天池仍画在中国境内。

注:地图资料除注明笔者翻拍外均来自互联网。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