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唐朝官员的作风

《资治通鉴》记载,永徽二年,唐高宗问大舅长孙无忌,“闻所在官司,行事犹互观颜面,多不尽公”——听说各大政府部门处理公务时没有秉公办事,而是互相给面子。是这样吗?

长孙无忌毫不顾忌,说:就是酱紫啊。

考虑到皇帝的面子,也算给同事们打打马虎眼,长孙大人补充道:“他们虽然互相关照,但也不敢过火。”

长孙无忌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一位,李世民的大舅哥,大唐王朝有他的股份,连他都见怪不怪,看来官员在公务事上互相请托照顾是普遍现象,难怪传到了高宗皇帝的耳朵里,还用了“多不尽公”的说法。

本来高宗还想深入探讨一下,除了人情关照,是不是还有些灰色交易之类,但被大舅一句话给噎回去了。大舅说:“至于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不能免。”作为国家领导人,都没做到铜墙铁壁,就不要坐在主席台上扮出一脸的浩然正气了。

唐王朝气象万千,万国来朝,干部队伍建设其实是很过硬的。但是翻翻书,不检点的领导干部也挺多。

唐玄宗时,姚彝身为身为光禄少卿,“留司东都,颇通宾客,广纳贿赂。”身为朝廷命官,不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却东奔西走,在官场当起了掮客,大肆收受贿金。皇帝知道了想收拾他,却有心无力,因为他爹是姚崇。姚崇作为一代名相是朝廷的股肱之臣,更是万千官员学习的楷模,这一巴掌拍下去,虽说是打在了儿子的屁股上,但是红的是老爹的脸。

玄宗在这一掌上费了心思,方式、时机、力道,综合考量各种技战术指标和社会影响力,最终屁股还是打了,但总体上看和风细雨,最终又揉上一揉,给人一种打情骂俏的错觉。

唐代宗时,陈少游问大宦官董秀,“大人您家里几口人,每月开销几何?”

董秀一声叹息,满脸自然灾害,“小陈啊,你别看我陪王伴驾,好像风风光光的,其实生活负担很重。你看,眼下物价总是上涨,一个月省吃俭用,10万钱都不够”。

陈少游一口叼住飞盘,“大人,按照这样的消费,靠单位发的工资可不行。在下别的没有,钱还是有点,分给大人一用吧”。

一来二去,二人眉来眼去,建立了深厚钱谊。

经济越发展,此类“礼”尚往来的故事越多。不少手握权柄的人都这样,一手拿着国家俸禄,一手广纳钱财,

不想授人以柄,“自食其力”的也不在少数。刑部尚书王昂“鬻公廨菜园,收其价钱以自润”,把刑部大院的菜园子里出产的蔬菜拿到市场上卖掉,钱揣在自己兜里留作家用。

唐德宗年间,常州刺史裴肃“鬻货薪炭案牍,百贾之上,皆归利焉”,在单位公然售卖柴炭等燃料。有的地方官员则投资贩卖水果,每天忙忙碌碌,当真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不过,还是有遵章守纪、讲究操守的领导,知名的咱就不说了,找一个低调的做例子,比如,德宗年间的赵憬。

给事中兼御史中丞赵憬,史书上称他“志行峻洁,不自炫贾”。因为思路清晰、知识渊博而受到德宗的器重。贞元四年,赵憬送公主到回纥和亲。按当时的习惯性做法,“使者多私赉,以市马规利入”,担负着出使任务的官员,借着公差出国的机会,采买大批紧俏物资,捎带回来出售谋利。虽说不太正当,但走的人多了便真的成了路。

赵憬却不这么干——“独憬不然”,出了一趟国竟然“一无所市”,把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之后,什么都没买,两袖清风地回来交差。

此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人交口称赞,史载“人叹美之”。大家一起点赞传播正能量,说明公道自在人心,好作风永远受欢迎。反过来说,作风不正走歪路,哪怕走的人再多,最终也难成大路。

2014-08-01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