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北京阅兵预示两岸关系新变数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对于目前台湾海峡两岸政权来说,抗战胜利的历史贡献与荣耀均为意义特别重大的基础性政治叙事。

隔空过招

大陆执政党的政治哲学中,历史是其最基本正当性来源,而抗战这样一场中国近现代史上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无疑是其历史正当性的核心。

而对于台湾来说,无论两党政治竞争怎样激烈,抗战胜利导致中国光复台湾主权,并使民国宪政框架和法统在岛内的生根,这也是不可回避的基本现实。对于目前在岛内执政的国民党来说,因其在大陆时代领导中国抗战政府,因此,抗战的历史话语更具有特别的政治含义。

然而,从本次有关纪念活动来看,与全球华人及两岸主流公众的期待相反,在中国抗战和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叙事方面,两岸实际处于微妙的竞争状态,并不能构建与分享共同的历史记忆。这预示着下一阶段的两岸关系面临变数。

在规模空前的北京阅兵现场,人们没有看到1937至1945年领导抗战的任何官方标识,既无包括当时共产党军队在内的中国军队所使用的旗帜、军徽,也没有任何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和印缅战区作战团队的历史形象。

在中国大陆首次举行的历史主题胜利大阅兵中,完全教科书似的红色抗战话语赫然展示,这种精心设计的展示方式很显然是有意的选择,也不无对海峡对岸立场的针对性设计。

大陆新领袖在接见连战所带领的岛内观摩人员时,谈话主要内容以台湾同胞的抗战贡献为主题,这本是暗喻对台北的国府抗战史观的无视和摒弃,在现实的两岸博弈层面,无疑是一种政治矮化策略。而与胜利50周年和60周年时期相比,对所谓“正面战场”的历史功勋的肯定则语焉不详,仅有零星之一言半语。

不得不说,在抗战历史话语的隔空过招中,台北显得力不从心,招架乏力。

虽然台北拥有基本的历史常识优势,然而,马英九对大陆极端扭曲历史叙事仅以“遗憾”反击。因为岛内政治和学术环境的变化,马英九已经可以毫无障碍地表述共党在抗战历史上的贡献与牺牲,而此岸则一反1980年代以来对历史叙事管制的放松趋势,反代之以文革式的纯粹“人民抗战”历史诠释,完全雪藏国府、国军和国方的历史功业。

在纪念活动的规模和宣传方面,彼岸与此岸更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之上。彼岸冷清异常,纪念会议仅有极少数参与抗战的军方人士和有关人士家属参与,民众并无热情,而此岸则铺天盖地,盛况空前,以致于举世瞩目。

政策需要

大陆方面在阅兵展示的红色抗战史叙事是一种很武断的《1984》式历史话语,素以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著称的大陆之所以采取如此话语策略,绝非偶然。回顾过去70年的红色抗战史叙事,应该看到,大陆抗战历史话语的变迁尤其内在的学理理路,述其大者,其起伏变化与其政党政治对现实国共、两岸力量的对比,及政策与斗争需要直接相关,而其中最关键的又是实力地位的变化。

在抗战后的国共决战时期,标准的抗战史红色叙事为:国民党投降派和顽固派一意奉行卖国主义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略,以致河山沦丧,而共方则一本民族大义,振臂唤起并领导全民抗战,从而赢得历史胜利,故内战共方之作战乃人民保卫胜利果实之举。

而其军事史话语则主要表现为:国军腐败无能,一溃千里,而共方军队则发挥符合实际之战法,终于击败强寇。这种基本抗战史叙事模板沿用至1980年代,而文革十年则登峰造极,又直接与毛的历史超越地位挂钩。

值得注意的是,与大陆的红色抗战史叙事伴随的历史进程中,国方抗战主力军队在内战中的战败,以及大陆对其前抗战人员的镇压和清洗,均成为理所当然之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台统战开展的需要,1980年代以来,在有限的开放态度之下,大陆抗战学术与公众话语均有所放松。1990年代出版了表现国方抗战军事的官方史记,而以两岸黄埔袍泽的联谊为明目,两岸军事背景人士的交流密切起来,在这些交流中,共同的民族抗战历史记忆起到了基本的粘合和催化作用。

与大陆的改革开放及国力上升的进程几乎同时,台湾岛内开始了民主转型之旅。这一发展改变了岛内的政治和文化生态。

换言之,随着岛内老一代的式微,国民党作为选举政党不可避免的本土化,对于大陆决策者来说,抗战史话语作为统战政策工具的价值已经急剧下降,代之而起的是促进两岸经济融合政策,在经贸及旅游等产业方面大陆向岛内的实利政策倾斜,及大陆对岛内工商实力基层的投资吸引力。

因此,本次阅兵引人注目的红色抗战史话语的复兴背后,人们可以合理地推测,这种变化也标志着大陆对台政策理念与重心的变化,即统战反独促统的政策正在从第一优先退让于经贸和其他实力政策。

武力威慑

1990年代两岸关系进入风云急剧时期。而开启这一两岸敌意复燃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因两国论到民进党当选的一系列事端。大陆始终宣示不能放弃武力达成两岸统一的最后政策选项。

而从军事作战角度而言,要在新的战争形态下确保武力统一,最起码武力遏制台独具备可靠性,则中国和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优势海空武力为首要课题。

美国对华军事战略决策智库一直在关注过去20年來中国大陆的军事变革,其中最核心的则是反制战时美军驰援台岛及西太平洋其他危机地区的能力。美军将解放军在这方面的发展称为反介入和区域拒止(A2/AD)能力。

更直白说,岛内对大陆日渐成长的军事力量的关切系于如下假定:假如台岛有事,在台军初期抗击赢得一周至三数周时间的情况下,美军航母为核心的联合打击群将驰援海峡,而此种假定为两岸三地所共享,也阻止了共军武力收台的计划。同理,大陆要对台独或岛内事态具备真正的军事威慑力,则需要发展出战时可以将美军航母打击群拒止于西太平洋一二岛链之间的特殊作战手段。

从本次阅兵展示的武器装备来看,大陆在上述作战指导思想下的努力已获得阶段性成果。本次展示的武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款明言可以打击舰船的弹道导弹——DF-21D与DF-26——而后者则更直接声称可以打击海上大中型舰船,无异于宣布为航母杀手。

而同时展示的其他装备,其实均与打击航母及其中近距离支持体系有关。可以挂在远程巡航导弹的新改型轰-6,具备远程高速突防能力的新型反舰导弹,具备远程预警、监测、跟踪和导引能力的有人与无人航空平台,诸如此类的新式武器,及其背后的信息化作战指挥和控制网络,这些都是改变中美军事游戏规则的实力展示。

所以,这种对美具备极大针对性的武力与实力展示,可以被视为一个标志性时刻,即大陆终于摆脱1996年克林顿的航母噩梦,而两岸军事实力已不在具备同一量级的可比性。

因此,本次阅兵的武断历史话语宣示也可以看作两岸实力地位颠覆性变化的政策结果。

两岸新变数

综上所述,就阅兵显示的政策含义而言,未来大陆的对台政策将从传统的统战等政策中心转向以军事和经济大国的实力优势下的政策作为。联系到岛内政治及社会生态的变化,两岸情况互动,则可以展望马英九时期相对稳定的两岸关系很可能迎来又一个较动荡的时期。

大陆实力政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一政策仍有两种基本的局限难以克服。

其一,大陆以中和美国西太平洋核心武力为目标的作为会激发美国升级地区战略和军事学说,因为确保技术导向的压倒性军事优势,这是美国从不讳言的基本国策,被称为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利益。

目前宣布启动的亚太再平衡第二阶段已宣布了几个政策重点,在升级同盟和改善前沿部署之外,最首要的就是要加大科技投入,确保技术优势,以打破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实力政策势必牵动中美大国关系格局,甚至可能引发某种冷战式全面高科技军备竞赛,这未必符合中共的中美关系战略思维,更遑论胜算。

从军事方面来说,随着大陆军力的成长,20年来人们已经看到美台实质军事关系加深的明显迹象。在美军预算持续进展,并要应对全球全频谱威胁的背景下,美军加深亚太军事同盟和合作网络,加深与台北的实质性军事联系,这是无可怀疑的逻辑选项。

而就经贸利益来说,“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等经贸方面战略政策的推进则为包括台湾在内的地区提供了可能中和与代替中国经济影响的工具。同时,台湾无法忽略大陆的经济利益,则同样意味着其会把安全的鸡蛋更热心地放置于美国的篮子之中。

其二,这种实力与实利的政策思维与岛内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未必配合。战后70年,台湾岛内政治生态早已超越国共战争的历史逻辑,更应该看到的是,最新的发展显示,即使两党框架的政治话语都未必能描述岛内的政治进程。

从红衫军到太阳花,人们看到一种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新社会政治意识和模式,社会公众在大政决策方面直接行动的手段和能力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实力与实利政治在这种新政治模式的对抗之下,其威力实在有限,绝非过去的无往不胜。

就主流媒体和学者的论述看,大陆方面对这种社交网络时代的新公众政治完全陌生,还只是在传统的两党政治对抗框架下加以认识,这种认知上的误区很可能导致未来政策效果的问题。

即使从现有的岛内两党政治框架来说,马英九政府与国民党的衰败弱势已是现实,而很可能在2016胜选的民进党很难设想会对两岸经贸合作持超过“不得不为之”限度的热心。

民进党对抗战史话语历来讳莫如深,而且视此为国民党的政治软肋,所以更可能的是,面对大陆的军经优势和现实威慑,下一任岛内执政者在军事方面采取更大力度的对美合作措施,而对此岸的交流话语更加冷淡。

在这一前景下,偶发事件导致两岸关系恶化,或对抗氛围重燃,这是完全可以设想的,也是大陆决策者不得不考虑的。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