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60:抗战的小国之君 鄂中希特勒王劲哉-上(5/5)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六十(新抗战系列之八十六)

怕被吞并,自立门户

至此,王劲哉的49旅老班底伤亡很大,军官战死战伤一大半,老兵也死了很多,战斗力锐减。

王劲哉的长官汤恩伯是中央军嫡系,肩负着吃掉杂牌军的任务。这些军阀部队的存在,对于统一抗战怎么也是一个威胁。汤恩伯等对于这些实力弱小的杂牌军,大体是这样一个模式。

首先,在杂牌军安插自己的军官,让这个军队不再是铁板一块。

其次,寻机将杂牌军的高级军官调走,最终将他们的领袖调走。

然后,调动大量黄埔出身的中低级军官到杂牌军,完成部队的大患血,成为中央军的部队。

最后,对于调走的杂牌军领袖,一般会给予很高的军衔和待遇,如果相对比较可靠,还可以让他指挥别的部队,但不允许让他指挥自己的部队。

这也就是所谓三天一整两天一编。

也许很多杂牌军将领觉得这样不公平,但非嫡系的部队存在,又是老军阀部队,都是潜在的叛变因素。

中国抗战期间有70多万伪军,其中成建制倒戈过去的几十万,基本都是杂牌军部队,中央军倒戈的几乎没有。其中倒戈的军阀部队,又以王劲哉所在的西北军为最多,汤恩伯也不能不这么做。

此时汤还是故技重施,试图逐步将王劲哉挤走。但王劲哉在军阀部队混了10多年,九死一生才有今天的地位,早已把军队看做自己唯一的本钱。对于王劲哉来说,就算把老婆借给汤恩伯,也绝对不会把部队送给汤恩伯。

谁敢动他的军队,就等于要王劲哉的命,王自然会同他拼命。

但此时王劲哉的情况不好,经过武汉会战,他的2个旅都只剩下骨架,加上伤兵也不过3000人(本来6000多人)。

在湖北咸宁休整了2个多月,128师也没有恢复过来。

汤恩伯还在釜底抽薪,他先将该师残余部队中兵力较多的一个旅调到湖北中部,执行游击战(后来其中一个团逃回王劲哉麾下,另一个673团被汤恩伯解散),然后提升王劲哉为副军长。

表面上这是一次升官,但其实是借机夺取王的部分军权。汤恩伯随后命令王劲哉率一部退到湖南浏阳去休整,主要负责接收128师的新兵,恢复师的战斗力。128师师长暂时由副师长代理。

王劲哉认为汤恩伯是存心借机吃掉它的第一步,下面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看来不能退到湖南去,还不如留在湖北敌占区,以此脱离汤恩伯的控制。

所以,汤恩伯命令王劲哉尽快来集团军司令部商量,王害怕被汤暗算,再三拒绝前往,只派一个副师长来应付。

而汤恩伯这边知道王劲哉有问题,安排中央军军官谢敬到128师担任副师长,实则监视王撤军。

没想到,王劲哉却突然将这个副师长谢敬于途中暗杀(谎称被日寇杀害),随后拉起部队跑了。

他们离开咸宁以后,先是在附近打了一段时间的游击,随后开赴了当时三不管的鄂中江汉平原,脱离了薛岳第九战区的地盘,进入李宗仁第五战区辖区的鄂中。

为什么选择鄂中江汉平原,尤其选择大洪湖地区呢?这说明王劲哉还是颇有眼光的。

之前王劲哉部在湖北咸宁休整2个月,对傍边接壤的洪湖地区和江汉平原颇有了解。

洪湖地区是江汉平原的一部分。所谓的江汉平原,就是湖北省的中南部地区,是一片冲击平原。今天的江汉平原西起宜昌枝江,东迄武汉,北自荆门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荆州市的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县、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8个县市区及仙桃、潜江、天门3个省直管市,并辐射周边武汉、孝感、荆门和宜昌4个市的部分地区。

当年也是一样,只是有些县的名称不同而已。

自然王劲哉的力量不可能控制整个江汉平原,它控制的是江汉平原的一部分,也就是围绕着洪湖的一个大洪湖地区,主要包括6个县。

而这个所谓大洪湖地区,是一个非常适合军阀割据的地区。

首先,从自然环境来说。大洪湖地区以洪湖为中心,地跨5个县之多,面积并不小。这里属于长江泛滥平原,大部分都是水乡泽国,湖泊河流众多。仅仅洪湖一个县,就有较大的河流100多条,长度超过900公里;较大的湖泊21个,至于小河小湖数不胜数。这里地形是湖泊,沼泽和水田地形,都是军事上用兵的艰难地形。

在这种地区,沟通两个村子的往往只有一条湖边或者水田间的小路,一个碉堡一挺机枪就能守住几个小时。大部队在这里很难活动,兵力优势难以体现出来。而先进武器因为地形原因,难以携带,就算带了也跟不上部队的前进速度,也被削弱大半。

相反,这种地形却非常适合小股部队隐蔽自己,适合偷袭,突袭,隐蔽撤退。

换句话说,这里就是军阀割据的天堂。贺龙的红军,也就是红二军团就长期在洪湖地区驻扎,所谓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就是洪湖地区。

红军在距离武汉仅仅100多公里的洪湖地区转战5年多。直到1933年红色杀人魔王夏曦来肃反,将3万红军杀到3000,杀的枪比人多,这才被迫放弃洪湖地区。不过,留下的游击队,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洪湖赤卫队,又继续坚持了几年之久。

其次,大洪湖地区虽然地形复杂,但物产丰富。这里属于江汉平原,是所谓鱼米之乡,盛产粮食棉花等等,商业也有一定规模。仅仅以洪湖县为例,今天该地粮食产量高达56万吨之巨。一个人一年吃350公斤粮食就够了,这些粮食够160万人一年的消耗。而洪湖县不过几十万人而已,多余的粮食养再多的军队也够了。部队驻扎在这里,军费物资都可以保证。

再次,大洪湖地区虽然不是很大,毕竟也有六个县的范围,人口密集。当时湖北省有2600万人口,大洪湖地区至少也有200、300万左右,仅仅一个沔阳县就有70多万人口。按照人口比例,能够保证一支3到4万人的部队。这个数量足可以实现军阀割据,霸占一方了。

还有,从时机上来说,此时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武汉会战刚刚结束,日军忙着追击国军,扩大战果,暂时没有余力来控制这个地区。而国军忙于和追击的日军主力作战,显然也不可能派出大部队进入这些已经属于日战区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些地方暂时属于三不管地区,只有地方民间自卫武装和国军少量敌后游击队活动。

128师能够和日寇血战2年,毕竟是有两把刷子的,能打硬仗。况且目前128师至少还有2000人的正规军,而这些地方武装多则2000人,少则几百甚至几十,战斗力无法和128师相比。王劲哉打垮这些武装,根本就不费吹灰之力。

最后,王劲哉确实非常聪明,他认为就算日寇有能力一举占领大洪湖地区,他也不会这么做的。

因为以洪湖地区为核心的江汉平原东部,正好处于日军和国军的交界处。

正常来说,日军兵力有限,暂时没有力量彻底控制这个地区,尤其不可能控制这里的农村。至于扶持伪军,华中的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1938年3月刚刚成立。到12月,伪军也就是皇协军,尚且没有规模。整个华北伪军总数才7万多人,算不了什么。

不过,日军自然不愿意让国军控制这个地区,因为这里距离华中核心城市武汉仅有100多公里,是咽喉地区。

那么如果这里出现一股不属于国军的军事力量,日军恐怕也会装聋作哑,当做看不见。因为有这么一个力量存在,对于日军其实是有好处的。虽然日军难以有效控制这个地区,至少中央军也无法进入,所以对日军还是利大于弊。

王劲哉以自己的铁腕手段,在这个三不管地区迅速自立为王,控制了约6个县的地盘(完全控制4个县),建立了约3万人的作战力量,兼党政军大权为一人手中长达5年之久,成为所谓的鄂中希特勒。

以上的情况,其实很能说明王劲哉的个性:

1. 少年时候的杀狼吃狼肉,以及后来打仗咬着大刀爬城墙等等,说明王劲哉是一个非常凶狠的人。他无视生命,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这同军人愿意为国献身不同,王劲哉之前都是军阀部队,没有国家民族的概念,他所做的都是为了自己。可以说,王劲哉是一个亡命之徒。

2. 从他敢于抢劫政府的邮局,强娶母女二人为妾等等事情,说明王劲哉此人性格是无法无天,根本没有任何顾虑和道德约束。幸好之前他始终是中低级军官,上面还有马青苑,杨虎城之流压着他,让他不敢太放肆。一旦没有人可以控制他,王劲哉恐怕会肆无忌惮的做出任何事情。

3. 王劲哉的一路高升,同他多次出卖自己的恩人有关系。第一次出卖有知遇之恩的马青苑,将其主力歼灭,让王劲哉得以从团长成为旅长。第二次出卖对自己视如铁杆心腹的杨虎城,让王劲哉又从旅长升为师长。马青苑和杨虎城对于王劲哉有着极大的恩情,而王劲哉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够随时翻脸,拉走部队,甚至反咬一口。这说明什么?说明王劲哉此人并不是一个老粗,而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半政客,眼中只有利益和权力。这种人,一旦遇到有人试图瓦解他的利益和权力,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反抗。另外,王劲哉的心中其实没有什么道德的概念,也没有知恩图报一说。

4. 送辣牛肉给部下,送东西给检阅的军官,亲自过问每一个连长的晋升等等这些小事,说明了王劲哉本人是很聪明的一个人,并不是老粗。他懂得通过各种手段拉拢对他有利的人,也懂得建立自己的团队。

5. 在西安事变中的立场,说明王劲哉对于军事政治的大局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杨虎城尚且没有露出全面失败迹象时,王劲哉在继续帮助他。但发现败局已定,王劲哉立即离开西安,赶赴王曲拉走了部队投靠蒋介石。这说明王劲哉颇有大局观点,也有一定的军政能力,不是普通的军人。

6. 之前的军阀混战也许不算什么,但在抗战的豫东会战,武汉会战中,王劲哉率部能和日军正面激战,虽然伤亡巨大,但说明王劲哉还是有相当的治军能力,他的部队是能够作战的,并非乌合之众。

以上的这些所有的要点,都是后来王劲哉在鄂中的割据根源所在。

由此,王劲哉开始了他的鄂中希特勒的生涯。

王劲哉的6个县中出过大人物,也就是元末的汉王陈友谅。陈是沔阳黄蓬(今洪湖市黄蓬)人,用兵近百万,和朱元璋争斗多年才兵败,是个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而王劲哉居然瞧不起陈友谅。

当地的县志写道:1939年,一二八师师部由仙桃移驻沔城,为使军政合一易于协调。王劲哉洽地方政府,组织当地政要、名流、士绅、军中代表成立兴革委员会,沟通军政、建言献策、议事商政。意乃应兴应革也。兴革委员会在沔城玄妙观内举行成立仪式,王劲哉临席,既不欣赏那冲天的苍梧,也不观光那古代的名泉(陈友谅古井)。他面对主任委员唐馨陔发问:“沔阳古城,历史上出过多少名人?”唐历数辛亥老人及民国将领。王摇头微笑:“不蹈袭前人,不尾附平庸,才称得起是名人。”唐连连点头称:“是”。王又说:“从整体来说,当一个军队的将领并算不了什么。请问:这玄妙观是何来历?”唐委员即答:“乃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渔民之子陈友谅之故居。”唐说后,观王喜颜悦色,便自豪的接着述说:“陈友谅反元,戍马生活一十八载,旌旗百万,转战南北,打下了半壁江山。”

王听到这里,突然以拳击桌,大声说道:“这,令我折服,钦佩。为什么选在这个地方成立兴革委员会?你看,陈友谅以驱逐异己,拯救汉民族为己任,……与我们今日抗战,其意义相同。这座玄妙观,我觉得光彩照目,陈友谅的志气值得效法。看来,我这个不蹈袭前人的脾气要改一改了。我王劲哉能顶得上半个陈友谅么?”唐馨陔与几位士绅几乎异口同声回答:“师长竭诚励精抗日,上合天意,下应民心,定能光复中华,岂止顶半个陈友谅,陈友谅和师长比,黯然失色。”王劲哉的天庭闪着亮光,滿座鼓掌。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