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58:被牺牲的军队,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下(3/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五十八(新抗战系列之八十二)

戴安澜将军

5月9日,日军第56师团主力占领八莫后,派出一部兵力向西进攻,企图切断曼德勒至密支那的铁路,同时一部从南往北沿着铁路激进,也试图封堵国军向西撤退到印度的路线。

日军在卡萨遭到孙立人新38师第113团的顽强阻击,战况激烈,终于制止了日军的攻势,也保证稍后新38师能够从这里突破,向西进入印度。

不过,通过日军战时广播,杜聿明得知密支那、八莫等地已为日军占领,那么经上述地区回国已经不可能。

而此时向西撤退到印度的卡萨又被日军攻击,这里只有新38师区区一个团,能守住1,2天就很了不起。

而第5军大军赶到卡萨最少需要3到4天,等国军赶到这里,日军主力早已占领卡萨和英多,将西撤道路封死。那么此时国军的东南西北都有日军重兵,没有补给没有退路,只能全军覆没了。

杜聿明面前只剩下一条路,不选也不行了。就是穿越野人山,经过江心坡回国的路线。野人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东面的孟拱盆地,虽然可怕,但还有人烟和少量镇子,军队勉强可以通行。第二部分是西面的胡康河谷,这是可怕的无人区,旱季勉强可以通过,但雨季一般是不能行军的。

而穿越野人山以后,还必须通过宽度达到500公里的江心坡地区,然后爬过海拔4000米的高黎贡山才可以回国。

江心坡也是无人区,少数土著居民在此。虽然不是野人,但文明程度不高,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半原始阶段。而高黎贡山也很难攀爬,好在海拔不算很高,预计2,3天就可以翻越。

可见,这条路有着很多不确定性,尤其胡康河谷在雨季究竟能不能通过大部队,杜聿明根本不知道。

但此时已经没有其他路线可以选择,你不走野人山就等着被日军歼灭,逼上梁山啊。

好在此时野人山方向的入口孟拱一线,还没有发现日军。杜聿明令各部从曼密铁路以西地区向孟拱、孟关、大洛之线紧急前进。

后来有人胡说什么,为什么不去进攻密支那?密支那只有近万日军,杜聿明还有好几万人,应该可以打得过。

很简单,因为史迪威的胡乱指挥,国军部队被分散的很厉害,杜聿明最多能拉起2万人进攻密支那。

根据以往的经验,国军在攻坚战中,至少3倍兵力才能对付日军,这个兵力是刚刚够。即使这样,那么最终什么时候能够攻克密支那?很难说。当年以十倍兵力吃掉武汉会战的106师团也花费了很长时间,昆仑关歼灭日军一个旅团也旷日持久。后来1944年的密支那战役,虽然国军有很大的军事优势,仍然苦战了4个月之久。

现在日军另外三个师团主力以泰山压顶之势杀过来,准备和56师团南北夹击消灭国军主力。

如果此时国军和56师团在密支那缠斗,短时间内不能解决战斗,日军8万主力从南部杀到。国军在毫无补给,毫无退路情况下,必遭日军四面夹击而崩溃,一个也别想活。

况且英军已经溃逃,国军后路被切断,战又不胜,没有补给,士气低落,如何能够进行攻坚作战?

指责不进攻密支那的,完全是一群不懂军事基本常识的无知之徒的胡扯。

至于有人攻击杜聿明擅自选择走野人山,也是别有用心的攻击。

实际上杜聿明最大的问题,仅仅在于2天时间,也就是5月7日8日两天。在还能够向印度撤退时,他没有将靠近英多的新38师,新22师,第5军军部一同撤往印度,而是选择返回中国的密支那路线。

这主要是当时情报不畅,杜聿明不知道密支那局势如此危险,认为还是可以突破的。

选择从密支那经过腾冲撤退回国在当时是可行的,就情况来说,同撤退到印度半斤八两,没有谁好谁坏一说。

只是没想到日军进攻太快,在仅仅一天后,就抢先一部占领密支那,又几乎同时彻底封锁了去印度的路线,让两条撤退路线都断了,导致杜聿明没有其他任何办法,只能上野人山了。

我们作为事后诸葛亮可以说,如果7日8日杜聿明选择走印度,至少可以让新22师和第5军军部减少一些损失,不像后来走野人山那样伤亡过半。

不过在当时并不知道密支那战局的情况下,谁能预卜先知的作出这种判断呢?孙武来怕是也不行,这对于杜聿明要求太高了。

所以说,杜聿明主动选择走野人山本没有错,因为他选择的时候已经没有其他的余地,实在是走投无路,别无其他办法。

就这点来说,我们不能责怪杜聿明。

杜聿明的指挥还是不错的。他并没有让所有部队都从野人山撤退,真正直接跟随他走野人山的只有第5军军部和新22师。

另外的96师虽然走了野人山,但杜聿明允许他们自由行动选择路线。

而新38师最终也是自己行动,杜聿明也并没有干涉。

200师则奉命没有走野人山。

由于部队分散的很乱,杜只得命令其他部队分别撤退。

后退的路线都被切断,所以基本所有的部队都只能穿越原始森林,高山峡谷,甚至从日军的夹缝中钻出去,遭受了相当的伤亡。

杜聿明指挥靠近国境线的各部向国内撤退,而第5军主力因为被日军切断后路,只能先转移到西部的孟拱,然后经过野人山地区回国。

远征军入缅为10万大军,退到中国和印度的部队一共只有4万多人,伤亡高达5万多人。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其中战斗伤亡约2万多人,另外近3万人都是死于撤退路上,非战斗伤亡比战斗伤亡还要惨重。

伤亡最惨重的就是第5军,因为第6军和第66军相对都比较靠近边境,容易撤回国内。而第5军基本都在西路和中路,远离中缅边境,孤悬敌人后方,撤退难度极大。

第5军入缅4万2000人,战后仅剩2万人,损失2万人。不过,其中战死的为8000人,其余14000多人死于撤退的路上。

五路撤退大军中的四路

以往我们关于远征军的历史很有意思。

对于远征军入缅作战,我党豢养的走狗史学家是非常清楚真相的,知道失败的原因不在国军,而且之前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平满纳战役,斯瓦河战役都打得不错,实在没有攻击点。

但上面领导要求攻击,就只能把大撤退拿过来攻击。

所以以往我们经常胡扯淡,说什么远征军6万人进入野人山,只有2000、3000人活着出来,好像有5万多人死在野人山,借以说明国民政府无能,这又是胡扯淡。真正进入野人山的仅有新22师,96师,第5军军部直属部队。抛去伤亡最少,最终成功撤退出1万人的军部直属部队不谈。

新22师撤退成功3000多人,撤退死伤4000人;新96师撤退成功3000多人,撤退死伤3000多人。可见,这两个师伤亡虽然极大,但也不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何谈只有2000、3000人活着出来?普通军迷造谣要拘留,这些人造谣就没事吗?

此次大撤退确实很惨,但各部伤亡顶多也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而且其中一部分为战斗伤亡。

而红军过草地也每次伤亡都在好几千人,爬雪山伤亡也大,长征从8万6000出发到陕北仅剩8000多人,这就变成伟大的战争奇迹了。

反正官字两个口,怎么说都可以。

大撤退中,国军分为五条路线撤退,其中四支部队都最终撤退回国内。

第一路,东部第6军的3个师和66军2个师一小部打散的部队,撤退回国。

他们被日军或者击溃,或者甩在后面以后,接到命令向国内撤退。

第6军位置相对较好,基本都在中缅边境地区,诸如缅甸东部的景栋、万达崩、孟卡等地,撤回国内难度不大。

第6军指挥官收拢残部,穿越边境的原始森林,最终退回云南的西双版纳、澜沧、孟连地区。

第6军于4月下旬撤至孟休后收容部队,所属各溃散部队逐渐汇拢;

暂55师残部1000余人于29日撤至龙东。

4月30日罗卓英电告腊戍已失,令第6军向景栋地区转移。

5月8日,第6军军部到达景栋,第49、第93师及暂55师分别到达达高、滚欣、孟色特。

在此期间,在滚欣及缅泰边境孟伯落附近,第6军曾与日军及泰军发生小的战斗。

5月15日,奉军委会放弃景栋、退入滇南的命令,迅速撤至佛海、车里、打洛地区。

第6军虽然撤退伤亡不大,但战斗伤亡还是比较严重的。

该部伤亡最大的是暂55师,回到国内仅剩2300人,只有战前三分之一左右。不过该部的伤亡基本都是战斗伤亡,是以区区一个团阻挡56师团整个师团的必然结果。

第6军第49师还剩4600人,93师还剩4900人,伤亡都有二分之一左右,但也以战斗伤亡为主,非战斗伤亡不大。

总之,第6军伤亡损失一半左右。

第二路,第5军第200师负责殿后,最终从缅甸公路突围,回到国内。

4月25日在同古地区结束战斗后,杜聿明命令第5军第200师向北转进,在八莫、南坎间撤退。

随后,杜聿明命令200师以游击战尽量拖延此处日军,完成任务后,沿着原滇缅公路撤回国内。

杜聿明认为第5军约5万人目标太大,根本不可能从缅甸公路退回国内。

但200师只有几千人,而缅北有十几万平方公里,地形又非常复杂,日寇难以有效处处布防,200师撤退回去还是完全可能的。

尤其杜聿明对200师师长戴安澜的能力非常信任,认为戴能够完成任务。黄埔三期毕业的戴安澜身经百战,光是在抗战期间已经历经华北抗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宁会战昆仑关战役,有着极为丰富的指挥经验,对日军也比较了解。

虽然周围都是日军重兵,戴安澜还是指挥部队,巧妙地从日军重兵集团之间穿过。

经过多次惨烈战斗,最终200师大部还是成功撤退回国内。

团长郑庭笈写道:我们从罗列姆归国,要通过三条公路,两条河流。好在平时行军都在原始森林,反而得到了掩护,日军来回飞行也看不到我们。有一天,我们行军到达南盘江,这是腊戌通往曼德勒的一条大河,宽几百米,水流湍急,很难涉水。渡河口一只船都没有,也没有桥梁。好在河岸上竹林很多,戴师长果断命令各团立即做竹筏,作为渡河工具。只用了一天时间,部队全部渡河成功,过了第一大关。但前面还有三条公路。我们研究决定,每当过公路的时候,部队白天指定休息地点做准备,到了夜间再行军。事先派军官化妆成缅甸老百姓,侦查通过地点及道路,派部队占领阵地互相掩护,在十字路口互派联络兵,以免迷失方向。就这样,我们顺利通过了第一条公路。

不过,在通过第二条公路,也就是细胞到磨谷公路的时候,200师却和日军56师团一个联队正面遭遇,双方发生激战,都有很大伤亡。

这股日军不知道怎么侦查到了200师大概方位,显然这又是缅奸昂山将军的功劳,他的缅甸间谍向日本人汇报的。

日军在公路上设置了阻击线,并且隐蔽在公路附近。等到200师600团刚刚通过公路,日军一个大队就冲出来发动猛攻。

戴安澜见敌人兵力很多,势头极为凶猛,又是偷袭,200师怕是难以抵挡。他当即命令600团就地防御,然后亲自率领599团向日军侧翼猛击,试图出其不意击溃日军。

没想到,日军指挥官也是这么想的。日本人也出动一个大队向200师迂回,结果599团正好和日军这个大队在森林中遭遇,双方发生近距离激烈混战。

此时是深夜,又有茂密丛林的影响,两军基本都在50米内混战,大部分战斗在25米内。刺刀互拼,枪弹横飞,战斗异常混乱,有时候一个手榴弹爆炸,横七竖八倒下了中日两军四五个人。

此次战斗极为惨烈,双方伤亡都很惨重。

200师参谋主任董干、第599团团长柳树人先后失踪,一般认为是牺牲了。因为遗体倒在茂密的森林里面,没有被人发现而已。

激战中,戴安澜将军也没有幸免。他被炮弹片炸中二处,都在胸腹部位,伤势很重。这一炮炸来,戴安澜将军身边数人非死即伤,几个卫兵更炸的血肉模糊,戴将军也昏死过去。

参谋长周之再得到师长失踪的消息后,冒着巨大危险带着卫队返回森林反复寻找,最终在长草中找到了已经失去意识的戴安澜将军。

将戴将军救醒以后,戴安澜第一句话是:现在情况怎么样?马上向我汇报。

随后,戴安澜将军忍着巨疼,带重伤指挥部队,最终击退日寇,全军通过了公路。

迂回包抄的599团团长殉国,伤亡惨重;正面防御的600团打的也很艰苦,第600团团长刘吉汉也殉国。

不过日寇伤亡也很大,在这种近距离混战中,日寇的火力优势难以发挥,双方伤亡比率大体是1:1。

最终200师顺利突围,600团和599团都只剩下1个营还可以战斗,两个团长都牺牲了。

伤员很多,由于在大撤退,没有治疗条件,医生也早已没有药物,只能草草包扎,没法换药,很多人由此牺牲了。牺牲的人里面,也包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

缅北天气炎热,戴安澜师长的伤口很快发炎。当时又是雨季,缅北终日大雨不停。官兵虽然给戴安澜将军盖上多层雨衣,但伤口仍然不可避免的渗透进雨水,伤势越来越恶化。

1942年5月26日,第200师残部行至缅甸北部的茅邦的克钦山寨,距离国境线仅仅几十公里,戴安澜将军却再也支持不住,伤重殉国。

牺牲前,戴安澜将军已经多次休克,自知挺不过今天,他命令卫兵给他整理好衣冠,穿上一件还算整齐的军服,以一个军人的身份牺牲殉国。

在牺牲的最后时刻,戴安澜将军已经说不出话,但还是让参谋长周之再打开地图,用手用力指着茅邦附近的瑞丽江一段,显然他是让部队从这里渡江。但实在发不出声音,他只能用眼睛盯着周之再。

周之再含泪说:我明白了师长。我和郑庭笈团长一定会带领部队顺利回国的。你放心吧。

戴安澜将军这才点点头,闭上了双眼。

牺牲的时候,戴安澜年仅38岁。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